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350字
昨天看了一部很經典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講述的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經歷,以及商人辛德勒后來拯救了1200名猶太人的故事。這部電影出自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之手,全片用黑白兩色敘事,給人以一種陰郁的悲傷。辛德勒原本是一名納粹黨員,一名靠戰爭發財的商人,開辦了一家搪瓷工廠以賺錢,并雇傭了底薪的猶太人。當時的猶太人已經開始被受壓迫。后來,希特勒開始了對猶太人的大清洗,數以萬計的猶太人被抓捕并被殘忍殺害。辛德勒目睹了納粹的暴行,良心發現,在集中營內開辦工廠,收容猶太人。后來甚至用自己所賺的錢買通納粹,將1200名猶太人帶離了集中營,讓他們得以存活。
全片充滿著黑暗與陰郁的色彩,但是有一幕卻讓我印象極其深刻--在辛德勒目睹納粹迫害猶太人時,在大街上有一個穿紅衣服的小女孩,她是全片中唯二的彩色,她在大街上快速穿梭,然后隱匿。再一次出現時,她已經出現在了運送尸體的推車上,等著被焚化。這個小女孩給我以極大的震撼--紅色代表著生命,代表著希望。這個小女孩的出現是全片的轉折點--辛德勒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下決心憑自己的力量拯救猶太人。辛德勒最后幫助1200名猶太人重獲新生,自己卻成為戰犯,并且傾家蕩產。他為什么這樣做?為的是基本的倫理道德,也是屬于對生命最起碼的尊重。
電影的最后,屏幕的色彩逐漸由黑白變為彩色,這象征著猶太人重獲新生,也標志著人類社會對人性的挽救與新的認知。人類,無論是天主教還是猶太教,無論是白皮膚還是黑皮膚,都將和平相處,手挽手步入新的時代。這部電影也是想告訴我們,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追求幸福與自由的不可轉讓的權力。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350字篇2
各式各樣的電影看了許許多多。但是像《辛德勒的名單》這種黑白的電影,我還是第一次看。電影的畫面把我的思緒遷回了那個久遠的時代。那個時代,正如同電影的色彩,是灰白色的,是慘淡的。
本片講述的一位商人趁著二戰的炮火,想在德軍入駐波蘭的時候利用廉價的猶太人勞動力賺上一筆,他向猶太人們張開懷抱,開始的他是把猶太人看作了天上掉下的餡餅,是利益。而猶太人也將辛德勒的工廠看作是天堂。可是后來他與猶太人原來越多的接觸,納粹德國越來越血腥的屠殺。使他不自覺的對猶太人的利用漸漸轉變為同情,進而變成幫助他們,保護他們。甚至最后用自己所賺取的錢款,繳納人頭費保護要被帶往奧斯維辛的猶太人。
其實作為主角的辛德勒,開始的他是與殺人如麻的納粹分子站在同一戰線上,對戰爭是懷著美好的微笑的一個人。但是他終究是一個充滿正義的人,經過時間和事實的洗禮,他改變了,他不再是一個為金錢泯滅良知的奸猾商人,而成為了一個無時不在想盡辦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才貨來挽救盡可能多的猶太人的生命的正義之士。他商人的聰明才智與賭徒的行使作風在此時發揮了淋漓盡致的作用。這種念頭使他敢做,敢擔當,敢于挑戰權威。二戰中就是因為有他們這些好人,猶太人才能繼續存在與世界上。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350字篇3
靜靜地,三個小時無聲無息、平靜地溜走了,我的內心卻始終無法平靜。
起初看《辛德勒的名單》,不甚疑惑,93年拍的畫面怎么是黑白的,不僅要忍受緩慢沉重的敘事,還要忍受單調無趣的黑白。后來才明白黑代表黑暗,白代表陽光;黑代表絕望,白代表希望;黑代表罪惡,白代表善良。也或許只有這黑白才能象征那個時代。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悲慘事件。辛德勒,一個奧地利商人,開始對他的印象并不好,貪財好色,利用德國戰爭時期,逼猶太商人投資,然后和猶太會計stern雇傭廉價的猶太人做搪瓷用具賣給,大賺了一筆錢。但后來當他目睹猶太人被集中慘殺,他開始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他以生產軍火需要大量勞力的名義,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費佛堡、費雪……辛德勒的名單救下了1100多名猶太人。戰爭結束了,工人們獲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則破產了,并因“戰犯”罪名必須逃亡。但是他不曾后悔,而是遺憾自己未救出更多的人。看到這里,我不禁為自己先前的想法而感到慚愧。曾聽地理老師說過,猶太人聰明勤奮,在世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矚目,甚至連他們的面容都十分美麗,女生那深邃的大眼睛里,總是閃爍著溫柔而智慧的光芒。猶太人在面對悲慘境遇里的所表現出的堅強與樂觀,和納粹軍官在殺戮中忘記自我的強烈對比令我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才能如此殘殺同類,而在處于軟弱處境的猶太人如何掙扎著渺小希望,目睹伸向他們的魔爪?死亡的恐懼漸漸被淡化,但被納粹軍官踐踏的人性和猶太人產生的絕望,反而令我更加深刻。通過這部電影,辛德勒無私的拯救行為,猶太人的頑強、樂觀的美好秉性,納粹軍官的殘忍都歷歷在目,好似回到了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引用萬千觀眾的一句話:這部電影的感人,并不在于情節,而是在于可以喚起所有觀者心底的良知。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350字篇4
在教室看了《辛德勒的名單》,對我的觸動很大,之后在寢室我又看了一次,這部長達三小時的電影有太多的東西是震憾到我的腦子里,骨子里。描述二戰的電影我們都看過很多,但是如果要我們在記憶里找出最經典的,《辛德勒的名單》必在其數。這是一部磅礴偉大的電影,在這部電影里,我能強烈的感覺到生命的重量!救一個人就是救了全世界!
整部影片中,最令我觸目驚心的,不是焚尸場面的慘烈,也非毒氣室中的恐慌與絕望,而是一個相對平淡的早晨。這個早晨,一群可憐的猶太人正在一個德軍轄區的電網內如牛馬般不堪重負地勞作。而該轄區的長官葛夫呢?他正光著上身站在臥室外的陽臺上欠背伸腰,悠閑地俯視著他統御的猶太人。在他背后的臥室里,他的女生睡得正香。舒展完筋骨之后,葛夫緩緩踱回屋內拾出一條狙擊槍瞄準遠處勞作稍顯遲慢的猶太人,將他們一一擊斃。他歪著頭,嘴里叼著枝煙,表情平和。每一聲槍響,都驚擾到葛夫女生的睡眠。她使盡渾身解數,想讓耳朵逃到槍聲之外,可她失敗了,因此她難受極了——槍響驚擾了她的睡眠,她難受極了。這決非突發事件,而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殺戮在他們的意念之中,已經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這種十分態的`事件已被他們看作常態。這一點,我覺得比殺戮本身罪惡百倍。
有戰爭的地方就有英雄的存在。集中營的生命仿佛畜生一般廉價,被隨意的踐踏。猶太人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戰爭的慘痛代價讓人不忍。人性在戰亂中迷茫,如辛德勒所說戰爭從來只會凸顯人性丑惡的一面,我們也看到納粹軍人對生命的漠視和肆意的殘殺無辜的波蘭猶太人。慶幸的是我們也看到戰爭的無情卻激發辛德勒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以自己聰明的頭腦在戰爭中以低廉的勞動力獲取了巨額的收入,是冷血資本家的代表。然而他又是良知尚存的,一次次救了那些猶太人,把他們帶進了自己的避難所。
在影片的結尾,當收到幸存的猶太人送給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來文: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先生情緒坍塌,一向以來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的正義勝利感也敗給了無力和沮喪,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他淚流滿面,抱怨自己的不夠發奮,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于他能拯救的猶太人才區區1100多人。那一幕,著實讓我動容。在傾家蕩產并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最后徹底展示他偉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對于所有無辜的人類都有著宏大的愛。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偉大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的功績而自傲,卻還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引為罪孽。事實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歲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辛德勒的名單上的每個名字,則是生命的份量!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350字篇5
今日晚飯后看了一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這其實不是第一次看了,之前看的經常被打斷,沒能完整看下來,今晚一向持續看到了十點多。這部電影的確是經典之作,有著觸動人心的力量。
在納粹殘暴環境中猶太人仍堅持對生活的熱情,“最糟的已經過去了”給予他們期望,使其擁有活下去的勇氣,在猶太街區,人們聚在一齊說著話——“此刻我不用擔心誰來搶我的生意了”、“我好一陣子沒能好好想想了,此刻總算能夠想點事情”、“從來沒有比此刻更自由的了”,這些話看似平常,卻是充滿能量的,他們在影響周圍,讓環境變好,就是這些能量讓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難面前堅強地活了下來。
當看到辛德勒的猶太幸存者在辛德勒墓前放置石頭表達感激與敬意時,我在想:“我過世后,我所期望的他人的評價又是如何的呢”
每當看到猶太人遭受苦難,卻仍堅持對生活的樂觀,我的內心對我說“你此刻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呀,生命短暫、脆弱,請像影片中的猶太人一樣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不要被無謂的事情困擾,你能夠活得更歡樂的!”
腦子一片漿糊,我感到還有很多想表達,卻又無從說起,我想這是否就是一部好電影的動人之處。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350字篇6
“立意”是電影里面非常重要的元素,它的正確與否,往大了說,承載著導演的三觀;往小了說,決定著電影的品相。這一篇非標準影評,我打算拿出四部電影兩兩做比較,希望能夠像戴上VR眼鏡一樣,可以更直觀、更立體地體會這一點。
有些事情無須比較,因為越比較越煩惱,譬如財產。比你有錢的人多的是,一山比一山高,所以,絕大部分的人大概會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阿Q精神安慰自己。當然,有些事情必須比較才能夠得出結論,譬如演技。舉個例子,在電影《槍火》里面,吳鎮宇與呂頌賢之間的差距是孫悟空翻好幾個跟頭也抵達不了的。
先比較一下《辛德勒的名單》與《金陵十三釵》吧。前者出自美國導演斯皮爾伯格之手,后者出自中國導演張藝謀之手。兩者的“立意”基本雷同,圍繞的均是“殺戮中的庇護所”這一主題。涉及到生與死,我想,沒有人會一心求死而不向往茍且偷生。前者的“立意”沒有任何問題,辛德勒以一己之力將深陷“地獄”中的人一個個拉攏到“天堂”里面,最后,還為自己沒能救更多的人而懺悔,從而使電影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后者的“立意”相對而言就遜色很多,甚至容易產生歧義,一命抵一命這個選題并不高級。妓女的命就不值錢嗎?將人分成三、六、九等這個idea本身就很low。
再比較一下《拯救大兵瑞恩》與《集結號》。前者依然出自美國導演斯皮爾伯格之手,后者出自中國導演馮小剛之手。前者的“立意”非常單純,無非就是幾個人深入“虎穴”拯救一個人;后者則花了大量篇幅糾結于究竟吹沒吹集結號這個問題,這件事被過度渲染,甚至蓋過了戰爭本身。吹了怎樣?沒吹又怎樣?它有那么重要嗎?
再回到《辛德勒的名單》當中。這是一部時長超過三個小時的電影,而且畫面是黑白的,耐性不高的人估計無法靜下心看完,畢竟,這個時代如此的浮躁。電影中出現的唯一一抹亮色是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從辛德勒的視角看過去,一襲紅衣的小女孩正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一個又一個高大的士兵中間。在那個人人自危的時代,黑白畫面看似削弱了戰爭帶來的殘酷性,但當紅衣小女孩的尸體被擔架抬出來的一剎那,扎眼的紅色卻成倍地刺痛了觀眾的心。辛德勒也是看到這一幕之后才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救人舉動的。人命就像商品一樣,可以用錢來換。他不惜傾家蕩產,陸陸續續拯救了一千多條人命。俗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那么,救人千命勝造幾級浮屠?辛德勒的一生本可以過得很好,有身份,有地位,有金錢,有女人……然而,有所失必有所得,他最終受到了眾多猶太人的尊敬,這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榮譽。他們告訴辛德勒,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里,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由簡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以此類推,好人想變成壞人很容易,壞人想變成好人則很難。在電影《無間道》里面,劉健明說,自己以前沒的選,現在,他想做一個好人。我相信他說的話。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350字篇7
利用周末的時間,我看了兩部朋友推薦的老電影:一部是日本的《入殮師》,另一部是美國的《辛德勒的名單》,不一樣的故事卻放射著同樣的人性光輝!
“《入殮師》以一名入殮師新手的視角,帶領我們去觀察死亡,在改變人們對入殮師這個職業的態度的同時,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那就是既然活著就要好好的活下去,死亡是誰都會經歷的,只是死亡的原因不同罷了,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著的人記住死去的人,讓活人更加積極的活著。電影在大家對入殮師職業的誤解的背景下,描寫一個年輕男人面對生活起伏,最終成熟的故事。”
豆瓣影評上的這段文字很好地詮釋了電影的主題。《入殮師》聽起來是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職業,而在影片中的描述是委婉而美好的——幫助別人踏上旅途的人。面對死者,入殮師莊重、寧靜、溫柔、認真的態度和專業熟練的技能,讓人頓生敬意。我還很喜歡這部電影中用大提琴演奏的音樂,是日本著名的配樂大師久石讓譜寫的。主人公小林無論是在小時候生活的地方演奏,還是在廣闊的山間田野演奏,渾厚的音律都為影片略帶沉重的主題抹上了一層向上的暖色!
看完《辛德勒的名單》,我只想說:人類戰爭太殘酷,種族滅絕太殘忍!好在還有一個不甚完美的辛德勒,讓我們看到了希望與仁心,如同影片中那個穿紅衣服的小姑娘穿行在黑白絕望的猶太區逆流而上尤為印象深刻!影片結束時,黑白的屏幕轉為彩色,已經步入暮年的猶太人,或者它們的后人,在墓碑上留下代表感恩的石塊……每一個石塊,都代表了當年的鮮活生命!
沒有哪個民族是優等的或者劣等的,我們只知道任何一個生命的存在,都該受到尊重,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存在下去的資格。所以,辛德勒對一千多個猶太人的救贖,在戰爭中表現出善良的人性,才顯得充滿意義!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350字篇8
靜靜地,三個小時無聲無息、平靜地溜走了,我的內心卻始終無法平靜。
起初看《辛德勒的名單》,不甚疑惑,93年拍的畫面怎么是黑白的,不僅要忍受緩慢沉重的敘事,還要忍受單調無趣的黑白。后來才明白黑代表黑暗,白代表陽光;黑代表絕望,白代表希望;黑代表罪惡,白代表善良。也或許只有這黑白才能象征那個時代。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悲慘事件。辛德勒,一個奧地利商人,開始對他的印象并不好,貪財好色,利用德國戰爭時期,逼猶太商人投資,然后和猶太會計stern雇傭廉價的猶太人做搪瓷用具賣給,大賺了一筆錢。但后來當他目睹猶太人被集中慘殺,他開始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他以生產軍火需要大量勞力的名義,用戰爭期間賺來的金錢買下一個個必遭集中營厄運的猶太人。費佛堡、費雪……辛德勒的名單救下了1100多名猶太人。戰爭結束了,工人們獲得了生存的自由,辛德勒則破產了,并因“戰犯”罪名必須逃亡。但是他不曾后悔,而是遺憾自己未救出更多的人。看到這里,我不禁為自己先前的想法而感到慚愧。曾聽地理老師說過,猶太人聰明勤奮,在世界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為世人矚目,甚至連他們的面容都十分美麗,女生那深邃的大眼睛里,總是閃爍著溫柔而智慧的光芒。猶太人在面對悲慘境遇里的所表現出的堅強與樂觀,和納粹軍官在殺戮中忘記自我的強烈對比令我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才能如此殘殺同類,而在處于軟弱處境的猶太人如何掙扎著渺小希望,目睹伸向他們的魔爪?死亡的恐懼漸漸被淡化,但被納粹軍官踐踏的人性和猶太人產生的絕望,反而令我更加深刻。通過這部電影,辛德勒無私的拯救行為,猶太人的頑強、樂觀的美好秉性,納粹軍官的殘忍都歷歷在目,好似回到了那段令人不忍目睹的黑暗年代。
引用萬千觀眾的一句話:這部電影的感人,并不在于情節,而是在于可以喚起所有觀者心底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