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觀后感簡短的
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兒女生活幸福還幸福的事呢?”著名企業家柳傳志,出現在《朗讀者》中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柳林婚禮上的致辭。致辭寫得很好,“我榮幸地有機會給柳林當爹有四十幾年的歷史了”幽默開場,勉勵他們“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以強大的心臟去面對未來”。帶著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復雜情感,這是企業家的另一面。
“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成都的鮮花山谷夫婦,一千兩百畝花田是愛的承諾,結婚26年還保持著為對方讀情詩的習慣。他們為觀眾帶來了朱生豪寫給宋清如的情書。
“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世界小姐張梓琳剛剛生下女兒,她朗讀的是作家劉瑜寫給自己女兒的文章《愿你慢慢長大》,年輕媽媽非常動情。
96歲的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壓軸登場。現場朗誦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別丟掉》,動情處熱淚盈眶。他是“詩譯英法唯一人”,給自己定的“小目標”,是100歲前翻譯完莎士比亞所有作品。董卿為了烘托,問場下觀眾:“床前明月光都會背,怎么翻?哪個英文好點的跟我說你敢翻?”許老可愛極了,忙不迭地接茬“這個不難翻的”,然后開始解釋,場上場下笑聲一片。許老桃李滿天下,節目的最后是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學生朗讀他翻譯的作品。
電視節目的關鍵,常在人的魅力。第一期播出后,《朗讀者》的豆瓣評分達到了9.4。節目抓人的秘訣在于,它不是就文字論文字,而是借著朗讀,把朗讀者背后的生命故事帶到人前,引發共鳴和一點思考。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
節目還體現出了層次感和豐富的細節,因此簡單的節目模式看著并不單調。朗讀者的出場順序是有講究的,前后的故事與文本有聯結與呼應。“遇見”的既有大愛,無國界醫療互助之愛、文化藝術永恒追求之愛,也有小愛,親情與愛情。節目以李云迪的鋼琴曲開場,以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的《匆匆》收尾,氣氛圓融、統一。涉及到需要專家解讀的文本,康震教授也只在必要時出來點評一二,沒有給節目添染太多學究氣。
總之,這是一檔有著人文精神追求而又不那么曲高和寡的電視節目。重新做回一個朗讀者,重新來關注文字和生命的故事。
然而,作為大眾文化產品,電視節目在把自己從曲高和寡處拉下來的同時,也要清醒意識到,觀眾對文化類節目的追捧和熱情,節目播畢后并不能多少化為對知識渴求的內在動力。這是人文類節目的最大局限性。以各種維度而言,《朗讀者》等高分節目的熱播都只是一股清流,而不能預兆著文化春天的徹底到來。
朗讀者觀后感簡短的篇2
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在電子快速閱讀的沖擊下,在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的各種借口里,越來越多的人缺少“坐冷板凳”讀書的韌勁和毅力,越來越多的文化底蘊被模糊,經典背后的情感不被理解,失去了她的感染了和號召力。目前國人閱讀量少的問題引起大家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力量發出號召---多讀書、讀好書。
積學貴有恒。讀書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自己,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目的性,要在讀書中積累知識、提升自我,當你在埋怨沒時間讀書時,你的讀書時間在浪費,當你的瀏覽各種八卦新聞時,你的讀書時間在流逝。在工作和生活的空隙,要善于規劃時間,善于利用時間,哪怕一天只讀一小段,常時間的積累也是不容忽視的。要有“坐冷板凳”的毅力,魯迅說自己“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要善于利用零星時間,堅持學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中要有問題意識,以“問題”作為落腳點和出發點,讀書不是為了看完一本書,而是要將讀書的過程作為一個深入思考問題的過程,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能啟迪智慧,能使人思想厚重。
讀書過程中要勤動筆墨,善于積累,在學習的過程中留下自己的心得,培養思考的能力,善于綜合、分析、提煉,使思想厚重,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和能力水平。
理論聯系實際。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后人在讀書中發散思考,總結經驗,在實踐中活用讀書時習來的智慧,將讀書與具體工作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紙上談兵”的趙括,致兵敗國衰;“自幼熟讀兵法”的馬謖,信奉教條,敗于街亭。
作為“兩個一百年”建設的當代青年,要多讀書、讀好書,用智慧的、奉獻的青春書寫祖國美好的未來。
朗讀者觀后感簡短的篇3
籌劃了將近一年的《朗讀者》開始了第一場錄制。當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她由衷地感慨:“我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于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于要實現了。”
中國一共有28位無國界醫生,有4位來到了錄制現場。婦產科醫生蔣勵不無激動地分享著令她難忘的經歷。
對錄制追求完美的董卿和節目組,為了更好地呈現朗讀時的意境,特意讓舞美團隊對現場燈光進行了調試。在調試燈光和音效時,董卿還為這些非專業的朗讀者們傳授了經驗:“隨著音樂醞釀情緒,不要著急,你們讀得都很好。”她又對觀眾說:“你們的傾聽很重要。如果你們給朗讀者一個聚精會神的眼神,會讓他們更有信心。”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有一個1200畝的鮮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開不敗。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個鮮花山谷是一個丈夫對妻子的承諾。為了實現她想擁有一個花園的夢想,丈夫傾盡所有用十年時間打造出了這樣一個浪漫的花海。
《朗讀者》把這對夫妻請到現場,丈夫周小林和妻子殷潔開始講述他們從相識到相愛,結婚26年中所發生的浪漫故事。他們用日記記錄下了生活的點點滴滴,隨手翻開十幾本日記,其中的一頁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那是94年情人節,丈夫寫下的一段話:“親愛的,我想送給你最好的禮物。首先是一棟房子。還想送你一輛213越野吉普車。”
這句話引起了董卿的注意:213越野吉普車不正是北汽的車嗎?他們20多年前就有這個夢想了!周小林回憶起那時他們經常在祖國西南的橫斷山域考察,北汽的213吉普車最為合適,每次出行他們都租用這種車。通過那段日記,我們能體會到丈夫對妻子的愛,對北汽的信任和向往。而今他們站在北汽集團冠名的《朗讀者》舞臺上,董卿幽默地說到:“你們應該獲得一個北汽頒發的‘最佳夢想獎’。”
朗讀者觀后感簡短的篇4
又是開場熟悉的音樂,同樣是那么伶靈動耳的旋律。溫柔的燈光下出現一個和藹的舞臺。節目一開始仿佛就暗示人們這是一場心靈深處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淚、過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織,當它要來臨時,這一切都給我們以親切的征兆。
我曾以為那些在舞臺上呼風喚雨,在電視里顰蹙舉眉的影視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勢,在群眾的眼前全副武裝,在自己的工作圈里人前人后。也許是我太過于不堪,讓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里的演員之所以能稱作演員。哪怕是在現實里,他們也或許戴著面具,進行著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本期《朗讀者》中的一位嘉賓演員-姚晨。她一出場便讓我想起了那個武林客棧愛憎分明的郭芙蓉。記憶里的印象猶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記憶深處找到的一些欣慰吧。
她的朗誦是《阿長與山海經》,節目泠然的配樂奏起,她翻開了書本。幾站燈齊刷刷地對準了她。現場一片寧靜,猶如世界誕生前夕一般,神秘而充滿期待。也不知何時,她的話語出現,打破這好似延續不絕的靜謐。她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真的帶人坐入時光機,帶著些灰色,來到魯迅的故鄉,見到南墻邊的小鎮。看到穿長袍的故人,看到梳著長辮的魯迅,一起那個穿著素樸,滿臉褶皺的阿長。看到到阿長的好,聽到阿長的切切察察。最后不禁沉浸于此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遠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中,穆懷感傷。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是在無數個獨一無二的長短面背后,我們都有一顆最初善良的心,猶如阿長。在演員姚晨傾情朗讀下,我真真切切地走進了一個世界,并總愛沉思每個人的得失,猶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我喜歡揣測每一個人,經歷地多了。不免習慣成自然。其實那些所謂看透塵俗,患得患失的人。也不過是一個自以為是的阿長吧。
看了這次節目,我更喜愛姚晨了。喜愛她精湛的影視,喜愛她袒露靈魂的朗讀,喜愛她真誠潔白的內心。
朗讀者觀后感簡短的篇5
星期六晚上,我一如既往地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朗讀者》,本期節目的主題詞是堅持。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姚明。
他的理想之火,是在十七歲那年盛夏被點燃----要做一個出色的運動員。自此,他告誡自己,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堅持不懈。姚明在堅持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從中國男籃最優秀的球員到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的超級球星;從上海大鯊魚俱樂部老板到中國籃協主席。在籃球的世界里,他實現了自己最初的夢想。
20--年奧運會時,姚明左腳骨裂,有幾套治療方案征求他的意見。姚明說:“任何治療方案,都要將奧運放在第一位。”他堅持要參加奧運,決不放棄。
在人生的旅途中,無論是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然后在挫折面前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往往一念之差。是放棄還是堅持,對一個人的成長尤為重要。姚明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選定了目標,只有堅持才能到達彼岸。
記得上六年級時,我的數學常不及格,我一度心灰意冷,埋怨自己怎么這么笨,直到有一天老師找我談話,說:“丁麗潔,數學該加把勁啦,不然上初中時會很吃力的。你要知道,努力終有回報,你再堅持堅持,說不定數學就上來了。”老師的談話對我觸動很大,現在放棄不學就等于宣布讀書的路已到盡頭,我越想越害怕。事實上學習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選擇放棄,就好似游戲闖關一樣,一旦放棄就會滯步不前,硬著頭皮堅持一下,或許能沖破黎明前的黑暗。
堅持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念。它是一筆財富,擁有了堅持不懈的精神,就擁有了改變命運的力量。海倫?凱勒一個聾啞人,正因為她不懈努力,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最終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作家。再比如剛逝世不久的偉大的科學家-- 史蒂芬?霍金,小時候醫生診斷他活不到三十歲,但他不向命運屈服,一心搞科研,正因為他的堅持,為我們后人留下了一筆筆的財富。
只瞄準,不射擊,不是好獵手;只吶喊,不沖鋒,不是好士兵! 所以,不要為失敗而彷徨,更不要畏縮不前,只要我們堅持行動付出努力,就一定會穿過暴風雨,到達成功的彼岸!
朗讀者觀后感簡短的篇6
我有一個非同一般的父親。
觀看了《朗讀者》第七期以后,我感觸頗深。尤其是對惠英紅的父親印象深刻,可能是緣于我們的父親很相像吧。
在我的記憶里,總有那么一道背影,笨拙、沉默、不善言談。毫無疑問,他——就是我的爸爸。爸爸是個不太會表達愛的人,但是他給我留下的記憶,總是有溫度的。
小時候,我對他的記憶是淡薄的。他幾乎從未管過我,他和媽媽都是雙職工,只是下班回家了才抱抱我,給我洗衣服,給我買許多好吃的,但是陪我的時間卻很短暫,我是外公外婆帶大的。所以,我對他的印象很少,很模糊,也很陌生。依稀記得,他很高大。
懂事之后我一直和父母生活,他上班總是很忙,不太見得到他。他只要一回家就會先將我抱在懷里,什么也不說,只是靜靜地看著我。我緊緊地盯著他的大眼睛,希望從中看到些什么。在那清澈的眼眸里,有著深深的思念和無限的愛意,可惜,他不會表達。只是將我的小臉貼在他的大臉上,感受我的溫度。他只會抱抱我,因為對他的愛讓我無限眷戀他懷抱的溫度。又到了分離時刻,他提著沉重的大背包,在我和媽媽的注視下登上了火車,他很刻意地挑選了一個靠窗的位置,沖我和媽媽擺了擺手,意思是他要走了,讓我和媽媽多保重。我失落地低下頭沖他大喊:“一定要走嗎?”他苦澀地笑了笑,笑容充滿了無奈,然后點了點頭。我眼中盡是失望,充滿不舍地看著他,沖他揮了揮手,他落寞的目光定格在我的記憶中……火車“嗚嗚”開動了,帶走了爸爸,也帶走了屬于我的愛。
現在爸爸在家的時間多了,調動到了離家近的車站工作,只為方便照顧我。我別提多高興了。可是隨著我漸漸長大,和他的共同語言愈來愈少,每天不過問的是些瑣碎的小事,他也逐漸變得更加沉默,兩個人的關系越發淡了。我伏案寫作業時悄悄觀察他,哎!歲月不饒人,絲絲白發已向我說明了一切,他仿佛在一夜之間變成了一位垂暮的老人,而他望向我的目光,永遠是慈愛的。是的,他還是愛我的,只是愛得有些笨拙。
是的,我的確有一個非同一般的父親,可他也同其他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都深愛著自己的子女。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唯有父親那慈愛的目光永不會變。
朗讀者觀后感簡短的篇7
星期六晚上,我一如既往地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朗讀者》,本期節目的主題詞是堅持。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姚明。
他的理想之火,是在十七歲那年盛夏被點燃----要做一個出色的運動員。自此,他告誡自己,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堅持不懈。姚明在堅持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從中國男籃最優秀的球員到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的超級球星;從上海大鯊魚俱樂部老板到中國籃協主席。在籃球的世界里,他實現了自己最初的夢想。
2008年奧運會時,姚明左腳骨裂,有幾套治療方案征求他的意見。姚明說:“任何治療方案,都要將奧運放在第一位。”他堅持要參加奧運,決不放棄。
在人生的旅途中,無論是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然后在挫折面前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往往一念之差。是放棄還是堅持,對一個人的成長尤為重要。姚明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選定了目標,只有堅持才能到達彼岸。
記得上六年級時,我的數學常不及格,我一度心灰意冷,埋怨自己怎么這么笨,直到有一天老師找我談話,說:“丁麗潔,數學該加把勁啦,不然上初中時會很吃力的。你要知道,努力終有回報,你再堅持堅持,說不定數學就上來了。”老師的談話對我觸動很大,現在放棄不學就等于宣布讀書的路已到盡頭,我越想越害怕。事實上學習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選擇放棄,就好似游戲闖關一樣,一旦放棄就會滯步不前,硬著頭皮堅持一下,或許能沖破黎明前的黑暗。
堅持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念。它是一筆財富,擁有了堅持不懈的精神,就擁有了改變命運的力量。海倫?凱勒一個聾啞人,正因為她不懈努力,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最終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作家。再比如剛逝世不久的偉大的科學家-- 史蒂芬?霍金,小時候醫生診斷他活不到三十歲,但他不向命運屈服,一心搞科研,正因為他的堅持,為我們后人留下了一筆筆的財富。
只瞄準,不射擊,不是好獵手;只吶喊,不沖鋒,不是好士兵! 所以,不要為失敗而彷徨,更不要畏縮不前,只要我們堅持行動付出努力,就一定會穿過暴風雨,到達成功的彼岸!
記住:堅持就是勝利!
朗讀者觀后感簡短的篇8
繼春節期間央視剛剛播畢的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引爆全國觀眾對于中國詩詞的熱情后,2月18日晚,央視一套三套聯合播出了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綜藝新作《朗讀者》。
此間一眾娛樂綜藝節目熱鬧上演之際,《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綜藝均刮起一股清新之風,其中,《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更是一舉奪得實時收視冠軍。此番,以制作人、主持人雙重身份推出的《朗讀者》,在“熱身”階段便引發關注。曾介紹稱,《朗讀者》不是朗誦節目,不是語言節目,而是人生節目和情感節目,這里不僅有在各領域推動社會進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朗讀者》第一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知名演員濮存昕、知名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著名翻譯大家許淵沖等嘉賓,在節目中,濮存昕第一個亮相,他講述了自己鮮為人知的一段人生經歷,童年時竟被同學起綽號“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節選《宗月大師》致謝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恩人,濮存昕感謝了一位醫生,改變了他的命運。柳傳志暢談因拙成巧的人生軌跡,高三時為何與成為百里挑一的飛行員的機會失之交臂。節目現場柳傳志重現“父親的演講”,朗讀兒子婚禮上的家信,“柳式家訓”讓觀眾深受啟發。張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舉奪魁,當選世界小姐的決定性因素,并分享了為人母近一年的驚喜與感動。
在第一期節目中,還特別邀請了四川音樂學院畢業的著名鋼琴演奏家李云迪,從頭到尾彈奏《朗讀者》主旋律,成為一大亮點。民謠之父胡德夫彈唱經典歌曲《匆匆》,充滿了意境。以朗讀和訪談為核心的`節目內容,加上經典音樂藝術的組合,《朗讀者》首期獲得了巨大成功,實現了當制作人的開門紅。
壓軸出場的是曾翻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的96歲高齡的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在現場與許先生娓娓互動,許淵沖道出了曾用翻譯林徽因詩詞追求女同學的獨家趣聞。已為中外文化傳輸做出杰出貢獻的許淵沖老人,近百歲高齡每天依然堅持工作到凌晨3、4點,他活到老、學到老,永遠用年輕人的心態努力工作,感動了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