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觀后感300字
寫觀后感需要我們對電影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這可以幫助我們增強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寫好送東陽馬生序觀后感300字不是那么簡單,下面給大家分享送東陽馬生序觀后感300字,供大家參考。
送東陽馬生序觀后感300字篇1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沒有書可以看,但他既使是文別人借書看,依然做到了遍觀群書。相較之下我們的條件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學成這樣,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么!
環境的優越與否壓根不能構成學不好的理由。試想一下,同一個時代的人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學習條件好么,不是也學的很好?宋濂的學習條件不好,甚至非常的惡劣,照樣學的很好。更說明了學習條件不是學習好壞的借口、理由。物質生活好又怎樣,學不好也沒有用。
我認為只要努力了,認真了便可以學好!
宋濂的學習的那股勁頭也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有他一半的熱情,就不是現在這點可憐的分數。
還有一點,在現在的學生之中有一個很不好的通病――盲目地追求潮流和名牌,與別人攀比。而宋濂沒有注重穿著打扮。這是值得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效仿的。
古代書生的信條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了“金榜題名天下知”,為了為百姓做點好事,為了前程……只有“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了,十年,再去考取功名。現在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宋濂求學的艱辛、酸澀并非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所能全部了解的。
我們考試、學習上遇到失敗、挫折的時候,總是找客觀理由,但我認為學的好與壞都在于自己,在于有沒有認真。宋濂有句話我非常欣賞“其業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學的好與壞都只是為了自己,我們應該為了學習而學習!
來之不易的學習環境,在后半學期的學習里奮起直追,學出自己的水平!
送東陽馬生序觀后感300字篇2
《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臨別贈序,是作者宋濂贈給同鄉馬君則的,他用自己的勤學經歷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學過這篇課文后,我也深受勉勵。
宋濂小的時候家境貧寒,買不起書,所以去借書,拿回來抄;又沒有學識淵博的老師來教他,他便跑到百里之外,向當地有學問有道德的老師去請教。盡管他每天只有兩頓粗茶淡飯,盡管他每天都只穿著一身破舊的衣服,盡管他飽受了風霜之苦,但他卻不羨慕有錢的人,而是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學習上,最終成為了一名學識淵博的人。
這個故事感染了我,也激勵了我,它同時有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環境多么的惡劣,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
可是現在,有太多的學生都普遍的認為;自己家中的學習條件差,因而成績不如學習條件好的學生。這種想法是特別得錯誤的,片面的,而又愚昧的。
人的學習雖受環境條件影響,但只要肯去克服,惡劣的環境是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步伐。
這使我想到了‘鑿壁偷光'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他出身于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艱苦甚至連書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四處借書看,他很希望能夠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于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無法點燈讀書,正當他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墻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成一個小洞,然后捧著書,倚在墻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讀書,從此,匡衡每晚就借著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后成了著名的學者
這是個催人奮進的故事,但同時又印證了那句話:無論環境多么惡略,只要艱苦努力,勤奮堅持就能學到知識,獲得成功。
所以,讓我們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跨越環境的障礙,打開一片新天地。
送東陽馬生序觀后感300字篇3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給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的文章。在這篇贈言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而后文所說的“太學生”不是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嗎?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溫室之花,不用擔心 衣,食,住,行,照理來說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像宋濂一樣能干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于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父母養育了我們這么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說說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做的卻與說的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
送東陽馬生序觀后感300字篇4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通過自己的學習經歷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一篇文章。讀后,體會有四。
一是要勤奮。宋濂家中貧窮,沒有書看,便向別人家借,“手自筆錄,計以日還”,勤抄,勤寫,即使在寒冬臘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終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憑著自己的勤奮刻苦,終于“遍觀群書”,也為以后的學業打下了基礎。
二是要虛心。為了請教有學問的老師,作者“嘗趨百里外”,向當地長輩叩問請教。俯身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師訓斥,卻毫無半點怨言怒氣。反而“色愈恭”“禮愈至”,等到老師和顏悅色,則又請教,如此懂事,禮貌的學生,老師怎會不喜歡呢?定會認真解答,“態度決定一切”。虛心,使得宋濂“雖愚”“獲有所聞”。
三是要實踐。作者成年后,跟著老師訪學。“負莢電履”,“窮冬烈日”以致于“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動”這些經歷,看似倍受折磨,實際是作者自我鍛煉的一個好機會。陸游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上的知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作者的訪學生涯,對他學習的理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樂學。作者的學習條件可謂很差,“無鮮肥滋味之享”“溫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綺繡”“驊然如神人”。如此強烈的對比,作者“略無慕艷意”,“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鑄乎?宋濂以學習為快樂,不與人攀比,一心讀書,“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開篇“余幼時即嗜學”,不錯,學習要從小時候開始,“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就是此意,要珍惜時光,才能如宋濂學有所成。
送東陽馬生序觀后感300字篇5
所有人都向往美麗而幸福的生活。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認為,要想有理想的學業,必須在學習生活中先嘗盡苦,而后才能嘗甜。
讀罷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我被作者在艱苦的條件下仍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的可貴精神深深地觸動。寒冬臘月時,“手指不可屈伸”是常有的。寒假里,本來打算早上做作業的我,因為天氣寒冷,手指不可屈伸,將原定的機會成了讀書看報,于是作業一拖再拖,開學前狂補,作業質量也就不可觀了。而“家貧無從致書以觀”的宋濂,在硯臺中墨汁都結冰的情況下,手指凍得麻木,還不放松抄書,如此驚人的毅力,讓人心生敬佩。
現在的中小學生,上學放學一般都有家長接送,來去花不了多少工夫。而宋濂求學時,背著書籍,拖著破鞋子艱難地在山路上行走,“足膚皸裂而不知”天氣惡劣,到了學校,全身竟“僵勁”而不能動。為了求學,宋濂不知熬過了多少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他吃的苦比我們現在面臨的苦要苦上百倍,才遂成大學士。
宋濂苦讀的事例告訴我們,只有培養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勤奮刻苦地學習,才能早日成才。“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宋濂如此,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我們何嘗不能如此呢?
冬天,我們不必為寒冷而苦惱。穿上棉襖,戴上手套,想想宋濂的“四肢僵勁而不能動”,去滿腔熱血地投身于學習中吧!別懼怕那小小的困難,在嘗遍苦辣后,你一定會嘗到蜂蜜般的甘甜!還有什么能難倒你呢?
我堅信——“學海無涯苦作舟”,先苦而后甜!
送東陽馬生序觀后感300字篇6
作者作此文講述了自己年少求學的艱辛與不易,但由于自己的勤奮與刻苦,不以求學求教無恥,勤學好問,終于獲得許多益處。所以,作者想通過自己刻苦求學的經歷來鼓勵這位馬生君能夠堅持自己認真的學習態度。不以華裳美服,作者寫到: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里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書抄寫,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天很冷時,硯池里的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于是能夠閱讀很多書。
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曾經跑到百里以外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拿著書請教。前輩道德、聲望高,高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從來沒有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人斥責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不敢回答;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我雖很笨,終于獲得多教益。,錦衣玉食為追求,保持好的學習態度,不貪圖享受。
現在這些學生在大學里學習,政府天天供給膳食,父母年年送來冬服夏裝,這就沒有挨凍挨餓的憂慮啦;坐在高大寬敞的房屋之下讀著《詩》《書》,這就沒有東奔西走的勞累啦;有事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問而不告訴,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應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這就不必象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們學業還不精通,德行還有不具備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樣專注罷了,難道是別人的過失嗎?
馬生君在大學學習已經兩年了,同輩的人稱贊他賢能。去官之后進京朝見皇帝,他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篇長信做見面禮,言辭很流暢通達。同論的文相比,語言委婉、神色和悅。自稱小時候學習用功、刻苦。是可以稱得上愛好學習的人。他將要回家鄉探視他的雙親,我特意告訴了他求學的艱難。這個是譯文,下面我就說說中心意義。作者作此文講述了自己年少求學的艱辛與不易,但由于自己的勤奮與刻苦,不以求學求教無恥,勤學好問,終于獲得許多益處。所以,作者想通過自己刻苦求學的經歷來鼓勵這位馬生君能夠堅持自己認真的學習態度。不以華裳美服,錦衣玉食為追求,保持好的學習態度,不貪圖享受,才會有作為,又有發展的。讀過之后很有感觸,一定要尊敬老師,因為是青出于藍;在沒有全面的出于藍時,是不可能勝過蘭的。
送東陽馬生序觀后感300字篇7
六百余年前的明朝,一個家中貧寒,為了讀書求學奔走百里,卻執著勤奮的人憑借自己的努力,被世人皆知,他,就是宋濂。
時光過去了600余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余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師和顏悅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卻在考試、學習上遇到失敗、挫折的時候,總是尋找客觀理由,宋濂有句話我非常贊同“其業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古代書生的信條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了“金榜題名天下知”,為了前程,只有“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了,寒窗苦讀十年,再去考取功名。雖然現在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現在,很多人都缺乏執著--對生活的執著。缺乏勤奮——對求學的勤奮。很多時候,我們茫然、厭倦、冷漠……初三已經來臨,感受著壓力,同時我們也要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找回心中那份執著與勤奮,為了自己,奮力一搏。
送東陽馬生序觀后感300字篇8
今天,我們學完了《送東陽馬生序》一課,這是宋濂寫給他的晚輩的一封贈序。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切感受到了宋濂求學中的苦難。
宋濂小時候喜愛讀書,但家里貧窮,買不起書,就向有書的人家借書,并且親手抄錄。在天氣非常冷的時候,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他的手指凍得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敢放松讀書。他成年之后,又擔心沒有有學問淵博的老師教他知識,跑到幾百里外,向當地的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追隨老師時,他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大雪積了好幾尺,他的腳、皮膚都被凍裂了,去全然不知。到達學舍,他不羨慕同舍生飯菜豐富、衣服華麗,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習上。
從中,我體驗到了宋濂艱苦的學習過程,勤奮謙虛的學習態度,專心學習的思想品質。也告訴我: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就應該好好珍惜,努力學習!
送東陽馬生序觀后感300字篇9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里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硯臺都結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群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余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余年前相比發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師和顏悅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為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的距離。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于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天優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磨煉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