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美麗的心靈的觀后感
通過寫觀后感,觀眾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或場所的背景、特點、意義等方面,并對其進行分析和解讀。優秀的觀看美麗的心靈的觀后感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觀看美麗的心靈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觀看美麗的心靈的觀后感篇1
我走在大街上,看著來來往往過路的行人,我的目光始終搜尋著,終于,在茫茫人海中,我找到了……
她衣冠不整,褲子上有幾塊補丁,有著“鳥巢”型發式,似乎從來都沒洗過澡,她有先天性智障,從來沒讀過書,可是卻學會了抽煙,她有一個和她一樣的媽媽,她們兩個相依為命,以撿東西為生,成天在垃圾堆旁徘徊。但她卻是我要找的人。
她還挺孝順的,每次撿到好吃的都會把大的給媽媽,她們抽的煙,大部分都是撿別人抽剩下的煙頭,而她也時常把長的煙頭留給了媽媽,這可能就是她所謂的孝順吧,聽尹阿姨說,只要是她認識的她都會主動說話,還挺有禮貌,只要是對她有恩的,她都會懂得感激,她看起來似乎是個好人,但她畢竟是個撿破爛的。
一次放學回家,我和小林在岔道口那兒就分開了,我獨自一人走在那人煙稀少的小路上,突然我發現在我的正前方有一只狗,盡管不是大狗,卻也足夠嚇人,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這個人最怕狗了,誰知怕什么就來什么,現在居然只有我一個人來面對,怎么辦,我心里忐忑不安,其實剛開始狗是怕我的,它怕我傷害它,可是后來它也看了出來我的腿在發軟,手在哆嗦,它不再擔心,向我吼了兩聲來示威,我就更害怕了。
這時,她從我身邊路過,似乎看了出來我在害怕,她又看了看狗,明白了事情的大概,她站到了我的面前,撿起地上的一塊石頭,便向狗扔去,狗向她撲來,她又撿起一根木棍,和狗搏斗了起來,最終,狗被她打跑了,她沖我笑了一下,我的大腦似乎還沒反應過來,就這么呆呆的瞅著她,她轉身走了,自始至終我們沒有說一句話,但是她剛才的行為對于我來說偉大的“壯舉”,我卻難以忘懷,深深刻在了我的腦子里。
什么樣的人才是最美的人?我尋找著,是穿高跟鞋的美女,還是扎著羊角辮的小女孩?在我看來都不是,是她,一個長得不美,卻有著如此美麗的心靈的人,我終于找到了最美的人!
觀看美麗的心靈的觀后感篇2
也許天才和只有一線之隔,很多時候他們之間的界限并不十分分明,而類似《美麗心靈》中的精神分裂在多數情況下更是智商超高者的專利。電影需要戲劇化的矛盾沖突,而一個矛盾的人格無疑是姣好的素材,長期以來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樂此不疲的塑造了一系列類似形象來滿足觀眾對高智商人群的窺視欲。
但是毫無疑問,天才也是人,他們人類的情感也需要得到滿足。因此,這一類型片也大多會在把天才吹捧一番之后回歸人性,并最終在其救贖之路上實現影片的普世意義。
《美麗心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對名利的探討,開場白就是一段《少年中國說》式的激昂文字,讓在場的每一個祖國的未來都覺得如果自己在死前還沒有開放過就是可恥的。這種強烈的功利主義的暗示不得不說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地左右了納什的人生軌跡,讓他渴望功成名就出人頭地,他愿意竭盡所能,只要這個社會肯定他。威廉帕徹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他正是在納什不甘心被五角大樓用完就踹的時刻現身的,是他讓納什感到受到重視、遇到伯樂,從此可以一馬平川,青云直上。這種VIP式的待遇無疑讓他亢奮,讓他的虛榮心得到空前的滿足,雖然這也可以歸因于他一直以來人際關系的失敗。所以不論是在上學期間還是服藥時期,他最害怕的就是他睿智的雙眼“失明”,這滋味就像打斷一個運動健將的雙腿一樣,會讓人痛不欲生,更何況這還是他拿出成果的基礎。
就這樣,納什一方面滿足于幻覺帶給自己的愉悅,另一方面也被幻覺拖拽著越來越遠離現實世界。正因如此艾麗西亞的出現才真正表明了納什沒有被上帝拋棄,這一納什身邊唯一真實的存在才是他一切生命的源泉。同樣的,艾麗西亞的努力也需要正面的回饋,而這一來源也只能是納什,她的心情從此就隨著納什病情的陰晴圓缺而時好時壞。還好她不是天才,不然她也要分裂幾個幻覺出來了,呵呵。
“Mind”一詞的中文含義不僅包括腦力,更包括心智。它的這一雙重意指使得影片“ABeautifulMind”的名稱也就變得意味深長。
很顯然,前期的納什只有智商沒有情商,后期的納什則情商見長,智商卻平平淡淡。晚年的納什終于慢慢體會了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對名利也不再熱衷,突如其來的贊譽甚至讓他想要逃避,但是無論如何他終于坦然了,他能夠平靜的對托馬斯金陳述自己的不健全,不管好的還是壞的都是我。如此前期與后期的納什才能夠統一在一起,才使他真正有資格獲得要求智力與形象(即精神力)并重的諾貝爾獎,我們的天才也終于著陸凡間,擁有了幸福人生。
觀看美麗的心靈的觀后感篇3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做做白日夢。比如想想如果自己中了500萬什么的之后生活會多么美好,比如想想如果哪天自己當了領到之后一定不能像某某領導那樣做事等等等等。而我們這些所謂的‘白日夢’,所想象的內容大多都要比現實狀況要更好。推而廣之,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美麗心靈》這部電影中,納什的妄想內容同樣與切身利益、個人需要和安全密切相關。說白了,這是他內心深處的一種自我保護的功能。平時大家開玩笑的時候總是會說:“遲到了,提心吊膽的進辦公室,一邊默念:領導看不見我,你看不見我,你看不見我。”這是一種自我安慰,讓自己能夠坦然面對心里壓力的減壓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如果使用過度,是否就真的會干擾自己的日常生活呢?
其實以前上課的時候老師總是這樣告誡我們,不要總給人貼標簽,心理疾病和一些所謂的‘傾向’,其判定標準,最重要的就是要看這些‘內容’是否會干擾日常生活。比如納什在影片的前面,他想想自己有個室友,于是他焦慮、苦悶的時候有個人傾訴,在自己不得志的時候有個人告訴他‘嘿,去喝杯啤酒吧!’。其實在這個階段,那‘想象中的朋友’,給他提供的更多是幫助,并最終讓他創造出了了不起的理論。而這時納什并不滿足,當他希望能夠憑借自己的本事,更多的為國家做出貢獻卻無法滿足的時候,他便開始幻想自己得到了這些滿足,也因此,他的幻想內容更加偏激和具有攻擊性,最終才會暴露出來。試想,如果他的妄想只包括室友和小女孩,而沒有因為戰爭而生的那位聯保調查局的人員呢?這樣下來,他的妄想依然停留在對自己的保護、安慰和鼓勵上。于是發現,原來這不就是咱平時講的心里暗示的加強版么?
觀看美麗的心靈的觀后感篇4
影片中有很多動人畫面,讓人印象深刻!當納什患病后,想到去以前自己所在的學校普林斯頓大學學習,學校并未因他患了精神分裂癥而趕走他。相反的,他以前的朋友問他是否需要個辦公室,給了他在學校里相當的包容和理解,并且當納什精神分裂癥發作時,總是立馬跑過去,告訴他冷靜,沒事!這是多么珍貴的友情啊!有一個場景很讓我們感動,納什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檢察員說:
“你是來看我在諾貝爾文學獎的臺上是否會出丑,實際上告訴你,我的幻覺至今從未消失,只是像饑餓者控制自己的食欲一樣,控制著自己選擇漠視。然而真實的,在臺上是否會出丑我自己也不敢確定。”看到這里,我哭了,忽然間感受到了他內心的糾纏和疾病對他的折磨。當他的同行們紛紛把自己的派克鋼筆放在納什的桌前,你可知道這代表了什么?這表現了人們對納什的尊重與敬意,是對納什成就的一種肯定,也是對他心理的最好的撫慰。
有個名人說:“世界上最難戰勝的便是自己”,而納什以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你有堅韌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并未自己的目標所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觀看美麗的心靈的觀后感篇5
John Nash精密的思維,內向的性格,以及隱藏很深的好勝心。在天才的背后是潦倒的生活,糟糕的交際,極度自負的個性讓他瞧不起任何人。而獲得獎項之后逐漸開始變得老實,不再鋒芒畢露,開始講學,開始學會勤勤懇懇。產生大量幻覺,幻想自己是解密高手,在黑夜里潛進密室進行縝密的密電計算。甚至遇到要追殺自己的敵人,在演講中公然離席,在自己所能看見的世界里和多年的朋友形影不離。反抗和斗爭到最后還是在妻子的勸慰下開始進行心理治療。
影片的英文名是A Beautiful Mind,當時就跟同學一起探討過關于翻譯的問題,為何是心靈而不是大腦。字典不可置否我們的翻譯是正確的,然而看過了電影之后發覺,電影所要反應的并不是主人公有多天才,大腦有多發達,而是在講述一個天才背后的生活,天才心里的世界。
電影所要表達的并非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伙計如何由自負到潦倒,而是在講述他扭曲的心靈,對學術的高度要求以及對旁人目光的極端在意下,導致產生幻覺,開始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虛擬規劃,當他的智力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他的心智卻仍停滯不前,也就是說心靈無法帶動大腦,生活與現實脫節。
在看完整部電影的時候班主任告訴我們,他的意圖只是希望我們明白,先做人后做事。
在生活中沒有天才和蠢材之分,沒有精英和平民之分,不要因為盲目追求學術上的成就而脫離社會脫離生活,而片名所指的美麗心靈大概也是講心智成熟的人,重點在于是一個成熟的人而非僅僅是一具擁有超群智力的軀殼。
當你活著的時候,走在路上,你是一個平凡的人,而不是學術精英,不是天才,你過著和別人一樣普通的生活,要學會尊重生活。
天才的真敵人是天才,蠢貨的對手也是蠢貨,你永遠也別想打敗的人其實是你自己。你永遠也別想敷衍的其實是生活。
觀看美麗的心靈的觀后感篇6
《美麗心靈》是天才約翰—納什教授的傳奇故事,主要講述生性怪癖的納什拒絕與同學、周邊的人交往,而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在數學研究上,盡管同學們的嘲笑和欺凌以及導師的失望使他無比痛苦和自卑,但他并未放下心中的理想,孜孜不倦地研究數學。他經常說:“必須要做出點成績來!”,但由于對研究過于深入,而情感世界又過于貧乏,種.種原因導致最后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癥,應對這個以前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頑強抗爭,經過發奮他最后戰勝了這個不幸,并與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學獎。
看完這部電影,它令我最為嘆服的地方不是片中驚心動魄的或感人至深的情節,而是編劇的創作思路。該編劇不落窠臼,打破普通影片那種戲外人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蒙在鼓里的只是戲中人物,體現觀眾的聰明才智,主角的無知的傳統創作思路,片中情節發展與所有人的人生一樣,以未知的方式來演繹,不管是身在其中的主角還是旁觀的我們,沒有到最后都不知道事情的發生,一切都那么順理成章地發展,絲毫沒有欺騙觀眾,直到真相大白那一刻,我們才恍然大悟。作為觀眾當我知道被編劇徹底欺騙后,一點都沒有失落哀怨,反而被他高超的戲弄觀眾的技術深深折服。兩個小時的電影,我簡直就是跟著主人公納什一齊精神病,覺得一切都那么正常和理所當然,以致于一向都沒有發現問題的存在。當羅深醫生說納什得了妄想癥并強壓他上車時,我十分不堅信這事情,并深切同情納什,正因我認為必須是醫生決定錯誤,納什被認為是精神病只是正因他做地下工作,他沉迷于__密碼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全。而且那個室友就是出賣他的人。直到他的妻子找到納什投放在廢樓里的郵箱里的所有未開封的所謂加密郵件和納什挖著手臂試圖尋找植入其中的鉛管而未得后,我才肯定他的病。我只能嘆服編劇對人物性格了解的透徹,他的才智騙過了我們這批
觀眾雪亮的眼睛。其實有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足夠聰明,自認明白一切,卻不知道自己已被別人蒙騙,被人玩弄于手掌之中。片中還反映:事出必有因,任何事的發生都有其內在的根源,疾病當然也不例外。納什患上妄想癥于他的處境密切相關。他孤獨寂寞,害怕失敗并渴望得到認可、支持和鼓勵他的人,于是他幻想出室友查爾斯,這是納什不善交際,有渴望與人分享內心想法的需要。美蘇冷戰時期,納什成功__了敵方的密碼,為國防做出了貢獻,此后,他渴望成功,期望報效祖國,于是他有幻想出國防官員——威廉—伯切爾,為了完成威廉交給他的任務,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__密碼。他對女性情感一無所知,于是在他與艾麗西亞相愛后,他又妄想出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瑪西,這說明他前意識里渴望了解女性。由此可見,納什的幻想資料與他的個人需要和切身利益等存在必然聯系。
看完該片,我還認識到一點:別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導師的失望和同學的嘲笑都沒有使納什對自己的事業失掉信心,最后他研究出偉大的平衡理論;最終他又正因不害怕別人的嘲笑和愚弄得以康復,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妻子的愛以及朋友的支持使幻想中的人在也左右不了他的思想。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嘲笑去吧。
1994年,納什得到普林斯頓的大學教師的鋼筆,代表了人們對他一生成就的肯定與贊賞,并與那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經學獎,在獲獎演講中,他說:“我一向堅信數字,不管是方程式或是邏輯學都引導我們去思考,但經過終生的追求,我問自己邏輯到底是什么,誰去決定原由,我的探索……讓我從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后得了妄想癥,就這樣來回走了一趟,在事業上我我有了最重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在這神秘的感情方程式中,才能找到邏輯或原由來,今晚我能站在那里全是你的功勞,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謝謝你!”,這些話,也許是對他這一生最好的概括。
納什的一生有坎坷、有苦痛也有幸福與成功,而且他是經歷苦難,頑強拼搏后才取得成功的,我想,這種人生才是我就應追求的,正因只有這種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觀看美麗的心靈的觀后感篇7
正如電影的名字一樣,這不是一部視覺電影,這是一部用心靈來感受的電影。這樣的電影如果用票房來衡量的話簡直就是對影片的侮辱。
影片在傳記和劇情兩種類型中切換自如,當納什最終領取諾貝爾獎的時候,我們不僅能夠完整地看到這個數學天才的一生,更會為影片展現出他如此富有戲劇性的坎坷經歷感到驚嘆。
影片沒有塑造一個高大上的完美人物,但是也有意無意地隱去了納什在艾麗西亞之前有過一段戀情和一個私生子的事實。從電影的角度來說,這些細節加入和去掉并不會對影片造成太大的影響,畢竟打動我們的不是納什是不是數學家,究竟取得了多少成就,而是他與自己內心做斗爭的傳奇經歷。
美麗心靈根據數學家納什的真實故事改編,年少成名的他21歲就在普林斯頓博士畢業,即使他連教室都很少進,畢業論文就是后來廣泛應用的納什均衡博弈理論。24歲就在麻省理工教書的他,在事業和愛情似乎雙雙豐收的時候,突然陷入了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他幻想出了一個國家安全機構,要求他擔負起保衛國家安全的重任。在妻子的悉心照顧和同事醫生的幫助之下,納什雖然還是不能擺脫自己的這種幻想,但是他已經能夠用自己內心來控制自己無法擺脫的幻想。
我覺得可能每一個人都在和另一個自己坐斗爭,早上想不想起床就是一個理智的自己和一個懶惰的自己在做斗爭,所幸的是,在我們的腦海中,無論是哪一方失敗似乎對我們都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尤其是在生活和工作的這樣的外界條件約束下,我們很清晰地就做出了,周一到周五讓理智的我戰勝懶惰的我,周六周日那么就讓懶惰的我獲勝吧。
當然這只是一個極其小的例子,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我們遇到太多需要兩個我做斗爭的場景,或者是進入自己假設的場景,誰沒有做過這樣的假設嘗試呢?“如果我怎樣,那么就會怎樣。”
所不同的是,無論是我們和內心的自己斗爭,還是嘗試進入自己假定的虛擬環境。我們都顯得不夠專注,我們最終還是會被所謂的現實客觀因素所牽制。我們會不自覺地并不按照我們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去走,而是按照這個客觀環境認為正確的道路去走。我們否定掉了自己,而去迎合了這個世界。
這也許就是普通人和天才之間的差別吧,因為天才往往和偏執狂畫上等號。
男主角羅素克勞,出演這部電影的時候,應該是自己演藝生涯的一個頂峰,2000年前后幾乎每年都會有大獎的提名,怒海爭鋒,角斗士,驚爆內幕都是那幾年的作品。美麗心靈當中,羅素克勞更是很好地展現出一個高傲中帶著些許靦腆的青年到一個迷茫的頹廢中年人再到一個行動蹣跚但眼神堅定的老人的全過程。據說羅素克勞本身就是一個極度自我的演員,好電影應該由合適的演員來演,這句話一點錯都沒有。
羅素和詹妮弗康納利的愛情戲,其實戲份并不多。兩個人的愛情和現實當中一樣,艾麗西亞的的確確是納什的學生,不過在現實生活中,艾麗西亞和納什離婚了,但和電影中一樣,艾麗西亞并沒有離開納什,而是繼續照顧起了納什,并最終復婚。其實我覺得如果能夠將艾麗西亞和納什離婚的細節還原到電影中可能兩人的感情會更加真實飽滿一些。
觀看美麗的心靈的觀后感篇8
天才總是孤獨的。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也就只有藍天能夠理解他了吧。
“我的追求帶我穿越了物理、形而上學、幻覺,又帶了回來”這是約翰·納什在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時所說的話。可是誰知道這位在念研究生時,便發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論,該理論雖只有短短26頁,卻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的數學天才,卻一直深受精神分裂癥的困擾。從小的孤寂,自閉是這些問題的源頭。偉大的天才,內心都住著一個魔鬼。約翰·納什從小便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他的世界里只有數學,沒有家人,沒有朋友。一堆堆冰冷的數字,堆砌出了無數的幻像,堆砌出了一個狂妄的自我,一個妄圖在無數的報紙和期刊中找到密碼,妄圖在美國找到蘇聯埋藏的原子彈。
就在約翰·納什一步步地走向地獄邊緣的時候,這時總有天使會出現。她就是納什美麗且極具智慧的妻子——艾麗西亞。在影片中如此,在現實中亦是如此,艾麗西亞幾十年的不離不棄,相依相伴,才使得一個精神分裂癥患者,能夠分辨得出真實與幻像,逐步從瘋癲中蘇醒,找尋自我。這是全片最感動我的地方。愛情真的有如此魔力?真的可以把人從混沌中喚醒?
電影之所以感人就是因為真實。觀眾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的那份真實,才是電影拍攝真正成功的地方,也是影片與現實接軌的地方。記得影片中有這樣一處情節,納什的病再次發作,這次他差一點殺了艾麗西亞和他那仍在襁褓之中的兒子。之后,納什陷入深深地自責之中并且堅決要求艾麗西亞遠離他,讓他一個人回到精神病院。盡管此時艾麗西亞也受到了極度的驚嚇,精神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是她依舊回來和他待在一起,并且說:“如果你想要殺我的話,我就會打電話給羅森(納什的精神病醫生)。”并且握著他的手,撫摸著他的臉,幫助他記住真實的感覺。就是這樣幾十年的風雨相伴,相濡以沫,艾麗西亞這個偉大的女性用一生與命運進行博弈,她終于取得了勝利。而納什,也在得與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所以,納什在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后的頒獎典禮上才會這樣說:“在事業上我有了最重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這神秘的愛情方程式中,我才能找到邏輯的來由。今晚我能站在這里,全是你的功勞。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雖然,此時他們都已是兩鬢斑白的老人。攜手半生風雨,情定一世姻緣。
當納什的人生方程在只有數字的情況下變得無解時,是愛情的元素使他找到了生命的均衡。而他的均衡理論,也使得世界經濟學的發展能夠更進一步。《美麗心靈》這部電影所講述的似乎正像電影海報中的一句話:“The only thing greater than the power of the mind is the courage of heart.”愛情就是如此偉大,沒有什么可以比得上一顆充滿愛的心,她超越了理性和邏輯,可以救贖人的精神與靈魂,也可以掙破現實的鎖鏈,達到精神的永恒。
觀看美麗的心靈的觀后感篇9
我是冒著害怕走出了這一步,也是很久未嘗試的通過文字將我的內心完全開放給我的世界,給我身邊的熟人。
小時候,一個人寫過一些文章。但都造詣不高,也未能獲得家人或者朋友的賞識,倒是有幾次童年的作文記憶讓我至今難忘。滿懷欣喜地拿著稚嫩的作文稿,投向吉林街小學打印店。投稿這個舉動,到底對于現在的時代,有多么遙遠,只能在懷舊感里慢慢找尋了。
說回這部片電影,實在是讓我的孤獨與另一個世界的孤獨相通,在電影里我得到了現實世界得不到的認同感與喜悅感。相信這也是電影為什么如此受二十一世紀的人們青睞的原因。不止于時代,不止于國家,不止于心靈的距離,文學的魅力大概就是將人們的心靈聯系在同一個世界。而我的世界,我的孤獨,也只能通過文學找到慰藉。因此,不得已通過它來打開我自己,不感到那股無法抗拒的孤獨。
說回影片,主人翁是約翰·納什一名傳奇的數學家。
生平簡歷大家可以通過百度,或者相關傳記電影《美麗心靈》了解一下。
約翰?納什先生是數學家,對于我們英專生而言數學可能是我們無法超越的一個領域。
我也如此,雖然高中數學敗在它的腳下,復讀一年也曾成魔一樣的執著于計算的精準度,最后的失敗,讓我徹底放棄了這門學科。并非因為不理解,數學的原理,而是計算的過程,精準的如此美妙,對于那種美,很可惜我只能通過文學意義上的感知去理解,難以觸及其實景,可以通過想象來彌補。或許這成了我最終進入,文學的世界的一個轉折點。數學領域因為計算的精準無法掌握之后,我一頭是扎進了中國文學的世界,由古文至現代散文,說明文,到最后小說,和較難的雜文都開始自己研讀。無法理解這種與生俱來的求知感,但是十分感謝,并且為之癡迷。或許,我和納什先生有著相似之處的偏執,對文字的情感難以控制,如同他對數學的癡迷一般。但為何害怕,是因為我看到了他的故事,導致的不幸,讓我連忙寫了此文。
主人公的特點是智商超群,說話容易得罪人。其實還好啦,我也沒覺得納什先生能冠以“智商超群”這么夸大的名號,但卻是讓觀影的影迷們,尤其是對數學懷有感情的人,甚至是曾經被數學拋棄的我們,領略到數學的精妙之所在。如果需要提及,對于這門學科它教會我的,可能是放棄。我是一個常常,把放棄掛在嘴邊的人,但心里很難真正釋懷。心口不一的特點,也并非只被賦予多愁善感的女人。我也不太理解為什么,自己會染上這樣的心理特征。影片將納什的不同尋常之處,是通過男性女性的吸引表現出來的,似乎在偉大的數學家科學家也難以逃脫性別的魔掌,這也應證了部分代表最后都是以同性戀結束一生的,還好本作品的納什不是如此。他是再正常的不過的男性,甚至通過對他不諳世事的語言描寫,超越了世俗的束縛,以異性之間無以言表之事(我們中國尤為明顯吧),脫口而出,展現了作為數學家的他的獨特與直率。我倒也是與他相似,生活里直率到有時候難以與人相處。害怕被冠以孤僻和異于常人的名號,無奈被迫收斂,隱藏想法,我打算今后都用作文,暗藏在字里行間,表述出來,這可能是我最后的自尊與幽默了。
影片前半段講納什對數學的癡迷,可能只有數學專業的他們才能懂,但真不知我會哪來的想象力理解那些理論。或許是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奧妙之所在吧,將現實的世界,真實的數據,以抽象數字加以歸納總結得來的定律,那一條不是象征著絕對的真理呢?而真理的推翻,又是要多大的偏執與誠愛才有勇氣于世俗對抗。直到劇情步入懸疑于緊張的國家危機,納什先生的出名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最成就數學家,名譽與權威鋪天蓋地在了他的世界,因為執著走向數學的神壇,卻也因執著進入精神世界的幻象。一人觀影的我,或者任何一名觀眾,相信都會無法辨清他的世界于現實世界的真假虛實,影片很詳盡的描繪出了其情景,我的語言能力若是能達到將整篇電影的精髓寫出,我想我也該出名了。
說到底名聲這個東西,是我對該電影的側向理解。作品也描述的很隱晦,納什先生因為可怕的對數學的執著,大概是產生了強迫癥。但絲毫不像是有該疾病的模樣,所以他所患的倒也不是強迫癥,是真正的精神疾病幻想癥。三個幻想出來的角色,國家政局掌權人,大學摯友和其侄女,充斥在影片的后半段。如果對于精神疾病缺乏了解的朋友,可能會無法理解,我之所以害怕,也正是因為自己不知道為什么知道了一些別人不該知道的東西。。我的小姑碰巧是位精神病患者(如果對我有了解的同學,可能要感到恐懼了。。),要知道我略微還會比你們更怕一些,因為是發生在我的家庭。小姑和她的丈夫離了婚,在我老家過著貧苦的日子,但每年逢年過節,我爸爸會邀她來吃年飯,她也對我疼愛有加,紅包與話語的關心,從來未比父母之情淺到哪里去。她的病情是得到控制的,我能感受到她那個時代的局限性,給她帶來的苦難,而我的家庭碰巧就是在她身邊,我呢,則實屬幸運,出生在了我父親的家庭,過著較寬裕的日子,但是也經歷著這個人間絲毫不會憐憫的磨難。數十年的讀書之苦,家庭無人關心與鼓勵的冷淡,其實可能每一個人都在經歷,只不過當這些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便尤為敏感罷了。
電影的結局則是一般觀眾能夠感受到的最強烈的情感,愛與純凈。純凈的知識追求,讓納什先生陷入了精神幻想,通過妻子對他的愛,走向真實的世界而屏蔽幻想,克服它們的存在。影片結尾,也將此種精神上的難以擺脫,同理化到每一個人的記憶世界中,都有那么一些無法忘懷的獨家記憶。自我封鎖,可能會陷入地精神痛苦,如同納什一般,害怕的我寫下了這篇觀后感,語言還是并沒有一位真正作家的成熟與深度,只希望能夠通過寫作來作為自己心靈的窗口,解除恐懼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