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電影觀后感3000字
寫觀后感的過程中,你需要將你的思考和感受表達出來,這有助于激發你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邊城電影觀后感3000字?這里給大家分享邊城電影觀后感3000字供大家參考。
邊城電影觀后感3000字篇1
薄薄的晨霧籠罩著河面,蘆葦的氣息淡淡彌漫,破霧而來的是一條古老的棕色的船,船頭那個年邁卻硬朗的老人認真地渡著船,船尾是個可愛的少女,歡快的吹著竹管,美妙的聲音震蕩在空氣中。
《邊城》很美,大量的描寫文字營造了一個很浪漫的氣氛。這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我來談談本書兩位主角:翠翠和儺送。
翠翠是個單純清澈的女孩,她有著純樸女孩子的本源,有著人性最美的一面。這與她的生活環境有關。翠翠從小在茶峒這個民風淳樸的邊城長大,正如書中所述,“翠翠在風日立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也教育她。”對于親情,她能很好的孝敬爺爺,十幾年來一直陪伴著爺爺,當爺爺渡船疲倦時,人在隔岸招手喊渡船,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溜刷在行,從不誤事。對于愛情,翠翠又表現出了那種純樸的美。他知道自己愛誰,并要為愛守候,那么純樸的等著不知歸期的儺送。
儺送是個秀拔出群的人,他的氣質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說話,但是深得茶峒人民的愛戴。儺送也擁有著純樸美好的性格。他在兩年前的端午節上與翠翠偶遇,翠翠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可見,在儺送的眼中,沒有名和利,只有愛情的堅定。當儺送得知自己的哥哥天保也喜歡翠翠時,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斗論勝負,而是約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這足以表現儺送雖對愛情執著,卻依舊珍惜親情。哥哥天保因自知無法得到翠翠而離家,不幸身亡,此時的儺送,本可輕易的得到翠翠,卻離開了家,自己下桃源去了。他對于親情,也有著一份難以割舍的感情,哥哥的死,讓儺送自責,給他負罪感,于是,她無法接受翠翠。當親情與愛情發生沖撞時,他只好選擇逃避。我想,儺送的逃避,更能反映出他人性的美,他沒有接受翠翠,而是為了已亡哥哥,選擇離開。
在本文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最純樸,最擁有人性美的。《邊城》一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的讀者,也奠定了它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特殊地位。
邊城電影觀后感3000字篇2
看完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在贊嘆作品的精妙華美之余,一直在想作者究竟想寫出什么?就象描摹一個人除了他(她)外部的健康、美麗之外,靈魂又是怎樣的呢?作品中的翠翠,一個小女孩,她:“簡單、善良、孝順、乖巧、勤勞、樸實、執拗、堅強、追求。”這還不夠,作品似乎還有更多的承載,更大的容量。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間,在巧奪天工的山水畫面,在栩栩如生的眾人相中,在恰似一臺恢宏大氣的舞臺藝術劇里無不流淌著“忠孝禮義廉恥”這中國儒學的魂。
小黃狗對主人的忠,翠翠對外祖尐父的孝,茶峒小城人的溫良恭儉讓之禮,翠翠外祖父去世后,小城鄉親幾乎傾城出來幫助女孩發喪,辦完喪事后且留下了老馬兵繼續照料翠翠和渡船的義。
而廉恥便是:自尊、自信。翠翠拒絕了茶峒鄉親們的憐憫、同情,以為外袓父守墳為由,堅持繼續在茶峒小溪上一邊擺弄渡船為鄉親們服務,一邊等待著他心里深愛著的船總順順的老二的歸來,表現出一個山村鄉鎮女孩對人情、人性、愛情極其單純的執著的追求和極大的自尊與自信。
而這些,正是今天我們許多地方,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缺失掉的!
邊城電影觀后感3000字篇3
安平盛世,僅有淳樸善良的鄉土人士。徒留一縷淡淡的純潔在心中。
熒屏上,善良的人,和諧的城。簡單、純粹的生活,不禁神往。感同身受,青春的悸動。純情少年,單純女孩。質樸素顏吸引少年的眼球,健美才俊俘獲女孩的芳心。一切都那么完美,他有他的向往,她有她的夢。年少的心沒有名利的負累,單純,執著。正在追求幸福,過程也歡樂。稚嫩懵懂不解溫柔,體貼、幸福又豈是那么容易追尋望著靜女的倩影,不得觸碰。欲求而不得,終究苦悶。很對方不解柔情,嘆彼此不夠勇敢。
如若這般,靜靜地,歲月流逝。春夏秋冬,風雨霜雪,一切都那么自然;蕓蕓世界,周而復始。變遷的是時光,蒼老的是心靈。煙火,一瞬即逝,終究短暫的光亮。花季時的靈魂終敵可是這似水流年的抹殺。天災人禍,不期而遇。愛親之心,無以言表。憧憬幸福,追逐夢想之時,等待的終歸是無奈悲傷。一切都變化了,人性蒼涼了,思想負累了。無語問蒼天。
終須臾,把握不住的,仿佛一切皆有定數。命運不濟,感嘆生不逢時亦無用。青春的悸動已成過去,親人的笑臉也化為了回憶。歡樂過后的悲傷痛苦,靈魂背上了深深的傷。成長著,成熟著,繼續著歲月的洗滌,只是人生再也閃爍不出美麗的光環。逝去的終究難回來,而繼續生活的信仰也消散。眼淚代替了所有的表情、情感。眼神再也無光,僅有迷茫。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應當學會愛,與友情相愛,人生會有無數盞孔明燈;與親情相愛,人生會有幸福的天堂;與感情相愛,人生會有生活的信仰。須臾之景,慨嘆人生皆浮云,欲求而得之,綢繆之時,忘卻期盼以久的夢想。青春,年少輕狂,有關成敗福禍的變動只于此。向往著幸福的熱情,喜歡著釋禪的清靜。彷徨著,充實著。仰望星空,更應腳踏實地。把握當下,留意踩空夢想,否則,一切都是虛妄,終會虛無。
珍惜該珍惜的,有關的一切完美;改變該改變的痛楚,無留遺憾。與眾生共自然之舞,同親人享天倫之樂。青春的,稚嫩在褪卻,成熟在長大。揚起嘴角,眼角一箋留不出的淚,唱一首自我的歌
邊城電影觀后感3000字篇4
沈從文說:“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段話我是不太懂,不過透過作者淡淡的飽含生活文筆,對優美、健康、自然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是不太喜歡這些“大家”的文章,文筆總是淡淡的,要靜下心來才能好好的品味,而且文的中心也不是一下子便能明白,是在讀的過程中一點點滲透給你的,只看其中的一段,是不大能有什么感受的。好在邊城不長,耐著性子也看完了。里面的人物用一句話概括“那是相當具有淳樸的本色美”極度符合老一輩的審美觀……(這段跳過)都說什么樣的環境孕育什么樣的人,在這青山綠水間,善良純潔的少女的誕生。人的一生總是會經過坎坷和波折。文中,翠翠在雷夜里失去了摯愛的親人,又在孤獨中守護心中美好的情感,等待二老的歸來。也很討厭這樣的文筆,就這么淡淡的,讓人看不出作者的情感,也摸不透故事到底是悲劇還是喜劇。而在大老溺水,爺爺死亡的情節上也沒有用特別多的筆墨,特別是翠翠對聽說大老去世時的片斷,僅用一句話概括,讀起來讓人感覺情感扼在心里宣泄不出來。但正是在這種淡淡的氛圍中給文章加上了另一層奇妙的色彩。
《邊城》帶給我無盡的遐想,那城,那山,那水,那人……最最真實的情感,最最古樸的畫卷。
邊城電影觀后感3000字篇5
讀過《邊城》,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去看一看,讓那里清涼的微風吹過臉龐,然后坐在翠翠曾劃過的那條小舟上,看看那的端午龍舟賽,看看那兒的大白鴨和綠油油的菜地,還有古香古色的建筑,吊腳樓。翠翠是一個在自然中長大,清秀活潑美麗的女孩。她從小跟著擺渡的外祖父,祖孫倆過著不富足但幸福的生活 。
隨著翠翠的成長,慢慢認識了兩兄弟:天保和儺送。天保是大哥,他忠厚老實,儺送是個陽光又有能力的年輕人,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岳云”。天保找了媒人去翠翠家,而儺送在前一天晚上對翠翠唱了很久的山歌,翠翠本打算在清晨告訴祖父。當知道哥哥也喜歡翠翠時,儺送決定跟村人出外經商以成全大哥。天保知道后去追弟弟,不料出了意外,死掉了。儺送因為內疚,還是走了。不久,外祖父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個人在渡頭守望著。“那個人可能明天就回來,可能永遠不回來。”這是最后的一句。
一個淒清的結局,但是卻深深地感動了我。故事中那份厚重的感情,是那么樸實,是我們在現在這個浮躁不安的世界里找不到的。
因此,推薦沈從文老師的《邊城》給大家,它的文字清新,明快,沒有華麗的詞藻,每個字卻又像是經過精雕細琢,絲毫沒有文字的堆砌,還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曾用了一星期的時間,每個詞、句都沒漏下,中間沒有停頓,很盡興地讀完,愛不釋手,也激發了我讀更多書的欲望。希望它也能帶給你們更多感觸,更多啟發。
邊城電影觀后感3000字篇6
剛剛讀完了沈從文的《邊城》,感觸頗深。
小說并不長,卻把我帶入了長長的思考當中。小說以川湘邊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當時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為基本,以渡船人的孫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而展開。
小說的主人公,也就是老船夫的孫女翠翠,其父母迫于內心的道德壓力而殉情而死,留下翠翠與老人相依為命。雖然身世有些許凄慘,但也許是在美麗的大自然中長大的原因,觸目為青山綠水,翠翠卻依然長得天真活潑,單純害羞,惹人憐愛。她不諳世事,只懂得乖巧地盡力幫忙爺爺守好渡船。就是這種樸素的美麗,也使得當地船總的兩少爺都喜歡上了翠翠。
愛情是美好的,但卻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幸運能夠輕易擁有的。大少爺天保性格豪爽,他本想退出成全弟弟儺送與翠翠,但卻不幸溺死,在原本有發展機會的翠翠與儺送之間形成了隱形的障礙。守船老人因操心孫女的幸福而不斷的向人試探,更加深了船總順順與儺送對他的誤會,使得儺送好幾次見面都表現冷漠。翠翠的羞澀,本應是翠翠美麗的一面,但卻讓儺送錯解了。
猝不及防的大雨沖倒了白塔,爺爺的死讓翠翠明白了更多,翠翠也許真的再也聽不到曾觸動她的歌聲了,也許美麗的愛情終究注定在悲劇中讓人留下遺憾。原本只要說清楚就能得到的幸福就這樣在讀者眼前生生地錯過了。一切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近在咫尺的幸福,本可以得到的快樂,卻就這樣在現實中硬生生地被錯過了。
這似乎也在啟示我們,很多時候,該勇敢時候就千萬不要懦弱。
之前我聽有些同學說過“《邊城》,是沈從文‘理想主義的幻滅’”,我做不出如此深奧的評價,但我卻能深刻感受到沈對他自己筆下世界的向往。那里的人民善良熱情,淳樸勤勞,人與人之間沒有猜忌,更多的是彼此之間的幫助與理解。
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把錢一一拾起硬塞回到渡客的手上,然后從腰間拿一小束草煙扎到渡客包袱里的場景;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善意的勒迫過路人使用他的藥方,喝那一碗解暑的涼茶;我仿佛可以聽到竹篁里黃鳥與杜鵑的叫聲,和回蕩在山間如竹雀叫聲一般的儺送的歌聲;我仿佛能感受到滿眼碧綠,流水潺潺的愜意與悠閑。這是一個美麗而難以尋得的世界。
邊城電影觀后感3000字篇7
清瑩的河水擺動著,彎曲了光線,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風拂過,帶來細碎的草葉及竹雀草蟲婉轉的歌聲。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狗。
簡單的人,簡單的故事,簡單的情感。它沒有大悲大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樣靜靜地訴說著,那樣真實,那樣細膩,它就象一眼清泉,輕柔地將人包圍,慢慢地將人感化。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個朦朧的天堂。這里有秀麗的山水,醇樸的鄉民,熱情的鄉風,對于已習慣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人來說,這里不就是心靈的棲息地嗎?作者從一個在自然中長大的純真女孩的角度向我們細細訴說著景與情。
十五六風的女孩的心思最為敏感與縝密。尤其是這樣一個純真的女孩,在美麗的環境與淳樸的民風中,心也就更加柔軟了。那個美麗的端午節的夜晚,那個美麗的少年曾觸動了她柔軟的心,誰知命運弄人,大老與二老卻同歡喜了翠翠。他們身為優秀的青年,繼承著茶峒地方的優秀品質,彼此鼓勵謙讓,公平競爭。天保走了車路,便要儺送走馬路。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軟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天保為成全弟弟而決心出走。不想茨灘的水殘酷無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呆呆在岸邊遙望,對老船夫帶了誤會的儺送最終跟隨了哥哥的腳步。在一場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邊守望。
仿佛是冥冥中有命運刻意安排,翠翠終究走上了母親的道路,這種無奈、悲傷、遺憾,就像是一層薄霧給最原始,最純正的美披上了憂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