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穹頂之下的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或場所的特點和意義。這里分享一些觀看穹頂之下的觀后感下載,供大家寫觀看穹頂之下的觀后感參考。
觀看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1
柴靜的《穹頂之下》紀錄片很火,我看了完整的片子:從中我們知道了很多我們應該知道而不知道的知識,知道后為自己生活在這樣毒惡的環境中而感到恐懼。非常佩服柴靜這個女人,之前都有拜讀過她的《看見》這本書,通過她的媒體人的視角看待問題,很客觀、真實!
這部片子引起的反響很強烈,因為內容已經觸及到某些的人和團體的利益,但更關乎我們每個人的生存權益,所以罵聲不斷,贊許聲更是不絕于耳。在我們身處這樣的環境中,這樣的聲音應該多些。
試想每一位公民(包括政府人員和企業自身、個人)都有良知,我們的環境至于如此?!反觀我們的社會,其實最大的問題還 是“錢”的問題、發展的問題,現在的很多人(包括我們在此評論的人)會為了錢而不擇手段,環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大家的問題,可誰又會放棄自己利益去改善環境呢?答案在當前是否定的,所以解決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才是根本。
當前,本屆政府已經頒布了深化改革的意見,不光人民群眾意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我想政府應該不傻。或許柴靜的《穹頂之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出現,會對能源的深化改革起到助推作用,我們也更希望看到政府、企業和那些的專家們更正面、更負責的回應!
最后,還 是感謝那些有良知的公眾人,也希望有更多的這樣的公眾人物做出更多的利于社會進步的事情,也包括我們每一位人,美好環境,人人有責!
觀看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2
今天,媽媽讓我看了一部有關霧霾的記錄片《穹頂之下》。看完之后,我對霧霾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記得去年,我們濮陽就出現好幾次霧霾天氣,霧霾的出現,不但會影響交通和人們出行,而且最可怕的是,他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
紀錄片上講到一位名字叫柴靜的主持人,她的孩子在沒出生前就查出有癌癥。于是她便走遍中國,外國。尋找霧霾來源。最終,她知道了原因。
霧霾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PM2.5以下的有害顆粒物可以進入血液,導致人物免疫力下降。
霧霾的主要原因是大氣污染造成的,我想,我們如果少開車,少放煙火,少造化學廠的話,我們的家園就會變得更美麗了。
觀看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3
天使穹廬,籠蓋四野。
天像個蓋子一樣,將大地籠罩。曾經蓋在九州之上的是碧藍如洗的天,偶爾有幾朵許閑云飄過,在天之涯有幾只野鶴點綴。而現在,在社會經濟與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籠罩華夏的已不僅僅是我們眼中的天,還有霾。它死死的扣在頭頂上,無時不在,卻又無可奈何。
柴靜對此做了一年的調查制作,進行了一場長達兩小時的演講,向我們展示了霾的范圍,危害與原因。
或許,在我生活的這個地方,自己覺得這里應該沒有霾,那應該在北方多,而且這里也沒有什么重工業。但是我想我錯了,我忘記了重慶是一個重工業城市,我們相距并不遠,這里早已被霾入侵。
初時感覺并不明顯,只覺得經常感覺視線模糊,前方的東西也總感覺被擋住了。抬頭看天,也不再如小時候一樣湛藍,因為天經常是滿滿的白,還透著一點淡黃色,晚上也經常看不見新鮮了,從前以為是因為近視了,所以看不見,可我告訴我不近視的人時,他們也說沒看見多少了。原來那不是云,是被一片邪惡的東西掩蓋住了。它遮住了星星,遮住了藍天,原來霾離我如此之近。
盡管如此,即使有許多人在為此努力,可也只是杯水車薪,在這樣的中國,有這樣的社會現實與這樣的中國人。為了利益,為了發展,不顧一切!確實中國需要發展,可發展之后呢,留下滿目的瘡痍無法撫平,到時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姿態來面對這片哺育我們的天地?
我們生活在“穹頂”之下,無可奈何,也無法改變,只有當環保的觀念是從心底升起,而不再只是掛在嘴邊,也許我們的藍天白云,才會重新露臉。
觀看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4
我們用兩節課的時間看完了《穹頂之下》,從未有這樣的時刻覺得霧霾離我們這么近、環境的保護這么迫切!
如果從國家層面來說,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所以在追求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也會帶來大量的污染。盡管污染不可避免,但這幾年政府和相關部門也都在為此努力著。包括制定新的法律條文、加強管理等。
然而中國有13億的人口,只靠國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身為高中生,理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僅懷有一顆愛國之心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切實付諸行動。
----------
或許,我們的力量是單薄的,但是每一個小小的改變就是一個個大的進步的開始。或許現在環保部門沒有能力或是充滿無奈,但是他們努力做出一點改變就會給我們希望和動力。或許國家的某些行業還無法防守做環保或者難言之隱,但是國家的一些小小的改變就會讓大家關注環保,為環保做出貢獻。這一切,只需要沉下心來,做出哪怕一點小小的改變。
我靜靜地凝神這一顆藍色的星球,這是我們共同的家,是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共同居住的地方。我愛它,所以我將用自己的努力去默默守護它。
觀看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5
剛剛看完柴靜關于霧霾調查的紀錄片,觸目驚心四個大字在腦海里不停環繞,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個片子之后這么急切的想說一些話,因為這與我們的生活真是密切相關,就像柴靜說的:同呼吸,共命運。
霧霾是這幾年才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并且幾乎成為了生活常態,可是這個生活常態正常嗎?不正常,因為這是以我們的生命健康為代價的。我家住在武漢三環的位置,在十幾年前剛剛搬來的時候我記得晚上還可以看見星星,那真的是滿天的繁星,當時的我沒想到的是這居然在現在看來是多么的奢侈。武漢在十幾年的時間發展的很快,但是發展得代價是我們的環境。我們現在走在武漢的街頭,到處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處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飛揚的塵沙,我們走在路上必須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這樣我們仍然會呼入大量的灰塵,而這些都是能夠誘發肺癌的因素,環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發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們的孩子和父母。
每次霧霾發生的時候我們都在祈禱趕緊來一陣風將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還會有下一次,霧霾已經不是偶發事件,它仍會頻繁的發生,而且還是一個開始。
觀看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6
星期三下午,我們一同觀看了柴靜關于霧霾調查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演講,也是一次沉重的演講。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究竟生活在怎樣的一顆星球上。
眼下,重度污染,霧霾侵襲,生態環境遭到人類無知的破壞,而這一切卻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重工業工廠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工廠出于各種原因,省去了對原料的清洗與提純,使得天空中經常飄起顏色讓人望而生畏的污染氣團。這一切在中國,卻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管理。現在的我們何去何從?我們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擇都會在以后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我們子孫后代的生活。
因此,我們是不是應該從小事做起,為我們的環境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出行時,我們時是不是可以選擇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讓父母減少開車的次數?購物時,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有綠色環保標志的產品、盡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發現生活中的不環保行為,是不是可以上前進行善意的提醒?面對無良企業的污染行為,是不是可以形式我們的監督權、撥打12369向環保部門進行舉報?
也許我們所做的,不足以徹底改變環境的現狀,但至少可以一點點剝去黑暗、重見藍天。或許,可以減少一個因環境罹患肺癌的受害者。沒有人愿意被黑暗永久包裹,這些不忍直視的、難以置信的事實,我寧愿它們只是歷史。
只要敢于創新、積極實踐,我們終會迎來撥開云霧見青天的日子!
觀看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7
看完這段視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許久想了很多。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視過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但今天才知道原來它是如此的可怕,每個看完這段視頻的朋友們是否會想:為環境我們能做點什么
對我觸動最大的是那個小女孩的回答:沒有看見過藍天,沒見過星星 ,沒有見過白云,,,,這對我們來說在意味著什么我們的孩子在十年后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臨同樣的現象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被剝奪享受這樣的藍天,白云,星空的權利,都不想被剝奪親近大自然的權利。十年前的山西河水變成了污水,年均苯并芘超標290多倍。那么現在空氣含量中有15種致癌物,其中世界上最可怕致癌物苯并a芘超出國家標準值14倍。我們可想而知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什么樣嚴峻污染的環境。柴靜的這次霧霾調查報告能否喚醒我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自身做起的責任感。對于我們這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我們不可能永遠的保護他們因為他們總會暴漏在空氣中,呼吸時我們無法逃避的現實。你的每一口呼吸都在,我們成人每天要呼吸大概兩萬五千次。想想我們這樣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空氣當中我們的肺會變成什么樣子如果我們保護環境就像保護我們的父母和孩子一樣保護大自然。那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果
霧霾最大的來源是煤炭和化石能源的燃燒。。那么其他國家也同樣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但是為什么就沒有出現像我們國家這樣的嚴重局面呢因為英國人在消耗大量的煤炭時首先需要把自己所需要的煤洗干凈,然后在進行燃燒。那么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是這樣做的呢?
觀看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8
今天看到柴靜的視頻,我更加深刻的確定了這種想法。“浮躁、貪婪、透支”。這就是我,對于如今中國社會不論是從經濟發展上,還是從環保領域上,還是各行各業狀況上,唯一的看法。而我們,將一定會為此付出代價。這是必須的,因為每個人的自私,最后我們一起去消化我們種下的惡果。
現在經濟的衰退是去消化房地產泡沫的惡果;現在的霧霾和環境污染是去消化建工廠、大發展中以犧牲環境付出的代價;可以說,現在我們承受的一切,都是過去做的孽。可悲的是,人就如此短短幾十年,所以我們承受的,便是父輩們做的孽。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經濟大發展鬧劇中,有沒有贏家呢?也許也是有一部分我們姑且稱他們為“贏家”的人,比如一些工廠企業主,他們用犧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換取了屬于他們的“暴富”。或許他們的情況比大多數悲催的老百姓好一點,至少,他們有更多的選擇。比如移民。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和如今的現實都在向我們宣昭著這樣一種客觀現象:有錢(不管是賺的'還是貪的)、有本事(不管是物理航空技術本事還是廚師護士這樣的手藝)、學習好(不管是申請到PHD還是post PHD),移民吧,移民才是王道。所以科學家出去了,中國犧牲環境代價換來錢的有錢人和靠收稅養活的一大群貪污的人,北大清華畢業的精英們都出國留學去然后在國外工作定居綠卡移民了……而祖國,還剩下什么?
但是,移民,真的就是他們未來的出路和良好歸宿嗎。皮將不存,毛之附焉?流浪者之歌中的吉普賽人,到底是在歌唱著一種自由快樂,還是一種悲涼與傷感?沒有人會瞧得起一個沒有家鄉的人。
觀看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9
我所知道的《穹頂之下》有一部同名美劇,說的是一天,一個小鎮被一個外來的`“穹頂”籠罩,與外界隔絕。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穹頂——原央視記者柴靜以此作為霧霾調查的題目,再貼切不過。
沒有一點點的防備,不知何時起,霧霾在我們身邊集聚。建筑物、車輛和行人的倫廓在霧霾的籠罩中漸漸模糊。通過視頻我了解到,去年一年,北京的霧霾致使全年重度污染天數為175天,而石家莊則為265天……人們有大半年的時間都生活在看不見藍天、看不見遠方的霧霾中。那是一種痛苦又無奈的沉悶。
在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河北省這個鋼鐵能源大省,大大小小的煙囪隨意地站立在土地之上,頭頂肆無忌憚地冒出連綿不絕的廢氣,灰了藍天白云,濁了青山綠水……面對柴靜犀利的發問,負責人們卻出奇一致地支支吾吾,抑或是在這個堅強的女性面前強詞奪理……
看過視頻,想想自己,再望望窗外,有時也是灰蒙蒙的一片。正如一個巨大的穹頂罩住了整個城市,遮住了太陽的光芒,月亮的銀輝,自然的生機。
而我們,正是活在這穹頂之下的一群人;我們,正是需要為這自然做出改變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