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朗讀者觀后感怎么寫
寫觀后感的過程是一種對電影深層內容的分析和解讀,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思考電影背后所傳遞的信息和思想。下面給大家整理一些觀看朗讀者觀后感怎么寫,方便大家學習怎么寫觀看朗讀者觀后感怎么寫。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怎么寫篇1
據悉,這部聚焦特殊家庭苦難兒童的勵志影片《喚愛》取材于真實題材。在山東某鎮民房里住著一戶生活窘迫的人家,母親因病去世后,父親又在一次礦難中遭遇終身癱瘓,于是家庭的重擔全部都落到了5歲孩子孫家寶的身上。我們很難想象,一個5歲孩子是如何在自己還懵懂的年紀,便承擔起連大人都難以負擔、想要逃離的生活苦難。
影片用了一種溫婉的表達方式傳遞大孝之道與人間冷暖,苦難與希望交織在一起,將原本悲情的故事,涂上了一層暖色調。小主人公孫家寶一次次在希望、失望、絕望之間循環往復,但無法割舍的親情之本讓他一次次堅定上路,為這個苦難的家庭帶來了永不熄滅的希望。影片以溫情的形式表達悲情,讓觀眾在感動之余,還能看到希望之花重新綻放,這也是對處于低谷的人們的鼓勵,即便再艱辛,也絕不能放棄希望。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怎么寫篇2
今天我們全班同學和班主任在教室里觀看了由董卿主持的朗讀者,而且還是第一期呢!它的主題是,遇見。
董卿親自去了北京的國家大劇院,國家圖書館等等等等。終于尋找到了無數才華橫溢的優秀人才。其中第一期就出現了七位嘉賓。他們分別是知恩圖報的濮存昕,樂于助人的無國界婦產科醫生蔣勵,才華橫溢的商業大鱷柳傳志,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還要數樂于助人的無國界婦產科醫生蔣勵,她和她的團隊在阿富汗每天最多接生四十多名新生嬰兒,并且無一傷亡,有的人會覺得這沒什么了不起,只要技術高超就行了。可是當時的'阿富汗是一個充滿硝煙的戰場,隨時隨地都會有生命危險。并且你根本就不會知道什么時候會被從天而降的炮火“臨幸”,或是在睡覺時被孕婦的呻吟聲驚醒。而她和她的團隊們卻在那里堅持了數十曰,他們真的太偉大了!
生命不會因沉默而沉淪,卻會因閱讀而閃亮。靜下心來聆聽心海的濤聲,不必在乎咬音嚼字,不必在乎抑揚頓挫,只要隨心而讀。我想這應該就是朗讀者的含義吧!
相親相愛的周小林,殷潔夫婦,世界小姐張梓琳和中國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怎么寫篇3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這個節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
通過這檔綜藝欄目,我學習了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學會了怎樣讓朗讀帶有感情。欣賞著他們朗讀文章的聲音,我仿佛身臨其境。
朗讀的人來自不同行業:有成功人士柳總、有無私奉獻的無國界醫生、也有創建鮮花山谷的夫婦、還有詩譯英法唯一人的許淵沖老爺爺……朗讀的內容也豐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讀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師》,來感謝人生路上幫過他的人、有無國界醫生朗讀的《答案在風中飄揚》,來表示她們對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讀《朱自豪情書》的夫婦,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的愛意……
看完《朗讀者》以后,我對朗讀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朗讀更多的書籍。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怎么寫篇4
今天,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看了兩段視頻,這也是她一直以來她想讓我們看的。
第一段是從《朗讀者》中節選的,是由斯琴高娃朗讀的賈平凹的《母親的信》。這是賈平凹先生在母親去世三周年后的前幾天寫的。信寫的很長,真的很長。寫在母親生前,他總愛打噴嚏,每當此時,他也總愛問:“這是誰想我呀?”這時母親總會接到:“誰想哩,媽想哩!”之后,母親走了,他依舊愛打噴嚏。一打噴嚏他便會想到母親,同時,他也認定這時的母親一定是牽掛著他的。母親在世時,總喜歡坐在右邊房間的床頭看他寫作,看他寫的久了,就說:“世上的字你能寫完嗎,出去轉轉”。而現在,母親去世了,他卻忽然似乎就能聽見母親叫他。每當此時,他都會站起來活動一下,站上半會兒,去右邊那個房間,給那張照片上的母親燃上一炷香,還要說上一句我不累……
母親,是愛他的,她想著他,念著他,牽掛著他。同時,他也愛母親,想母親的。他一直不愿相信母親真的離他而去了,他總覺得母親一直都在他身邊。雖然右邊的房子已經沒有人了,只留下一張母親的照片。可他還是喜歡去那里走走、看看。怕母親擔心,再說一聲不累。
三年過去了,再去母親墳前,才真的曉得了也相信了,母親在地下,他在地上,他再也見不到母親了。但他依舊相信母親愛他、想他、念著他。因為他對母親,也是那樣愛著、想著、念著……
這第二段視頻同樣也是《朗讀者》中的,是麥家寫給他兒子的。雖也是一封信,卻和第一段給人的感受不同。這段視頻給人的感覺看似輕松,實則教人更沉重些了。看似輕松的原因,是較第一段視頻而言的,這封信感情上不像前者那么悲痛,那么傷感。可論起沉重,這好似是一種負擔了。在這封信中,麥家要求兒子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承擔,自己操心,自己當自己的父母。可在這條成長的路上,并非一路坦途,更不會一路吉星高照,也沒有人會為你遮風擋雨,一切都是自己的。你可以失敗,但不可以受到侮辱,且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愛護自己的生命。在生命面前,你可以放下任何一切,不要選擇。其次,一定也要懂得,人還要有一個善良、干凈、充實、博愛的心靈。要愛身邊的所有人,包括你心中的那個敵人,以及你不喜歡的人。
其實,仔細品讀,這并不是某一位父親對一位兒子的要求。我想,這應該是每一位父母對每一個孩子的要求!這封信里面的要求很多,把父母的對孩子的期盼全囊括在了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要珍愛生命,學會保護生命。在這封信中,還對父母為什么不庇護孩子成長做了解釋,等等。
這封信很長,長到有些啰嗦。當然,我倒覺得,這種啰嗦其實就是所有天下父母的常態——他們時常都是啰嗦的,一件事必要說上三遍、四遍、大事、小事……這是他們的要求,其實更是他們對孩子的愛!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怎么寫篇5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從文字中獲得過快樂。與其說朗讀者在傳播文字,不如說也在傳遞文字背后的人生”。董卿的話道出了本次尋找的意義,聲音傳播情感,情感滋養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讀書”,董卿尋找的是朗讀者,更是關于文字、關于閱讀最原始的熱愛,最原始的快樂。
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對于創新節目的要求,首先是從社會價值出發。“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電視市場中沉得下心的文化節目卻是稀缺資源。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出現,正是在喧鬧娛樂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
央視資產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說:“《朗讀者》的出現絕對不是孤立的,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需要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我們的心田。《朗讀者》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后的價值。”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說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溫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閱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
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制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怎么寫篇6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將完成統一。”董卿說。
她認為,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據介紹,相比于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系不同時空的生命。
董卿說,針對不同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
“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復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董卿說,“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愿你慢慢長大》,觀眾能夠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顆跳動的心臟。”
首次作為制作人的董卿,談及做《朗讀者》的初衷時說,幾乎所有綜藝節目形態她都已經嘗試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社會和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為一種必然。
從《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傳承者》《非常傳奇》,嚴肅的文化類節目近年來不斷走紅熒屏。正如主持人白巖松所說,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讀者》有著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意義,“《朗讀者》是一個回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但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多是以讀、說的形式進行傳承的”。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怎么寫篇7
星期六晚上,我一如既往地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朗讀者》,本期節目的主題詞是堅持。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姚明。
他的理想之火,是在十七歲那年盛夏被點燃----要做一個出色的運動員。自此,他告誡自己,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堅持不懈。姚明在堅持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從中國男籃最優秀的球員到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的超級球星;從上海大鯊魚俱樂部老板到中國籃協主席。在籃球的世界里,他實現了自己最初的夢想。
2008年奧運會時,姚明左腳骨裂,有幾套治療方案征求他的意見。姚明說:“任何治療方案,都要將奧運放在第一位。”他堅持要參加奧運,決不放棄。
在人生的旅途中,無論是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然后在挫折面前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往往一念之差。是放棄還是堅持,對一個人的成長尤為重要。姚明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選定了目標,只有堅持才能到達彼岸。
記得上六年級時,我的數學常不及格,我一度心灰意冷,埋怨自己怎么這么笨,直到有一天老師找我談話,說:“丁麗潔,數學該加把勁啦,不然上初中時會很吃力的。你要知道,努力終有回報,你再堅持堅持,說不定數學就上來了。”老師的談話對我觸動很大,現在放棄不學就等于宣布讀書的路已到盡頭,我越想越害怕。事實上學習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選擇放棄,就好似游戲闖關一樣,一旦放棄就會滯步不前,硬著頭皮堅持一下,或許能沖破黎明前的黑暗。
堅持有時候是一瞬間的閃念,有時候是一輩子的執念。它是一筆財富,擁有了堅持不懈的精神,就擁有了改變命運的力量。海倫?凱勒一個聾啞人,正因為她不懈努力,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最終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作家。再比如剛逝世不久的偉大的科學家-- 史蒂芬?霍金,小時候醫生診斷他活不到三十歲,但他不向命運屈服,一心搞科研,正因為他的堅持,為我們后人留下了一筆筆的財富。
只瞄準,不射擊,不是好獵手;只吶喊,不沖鋒,不是好士兵! 所以,不要為失敗而彷徨,更不要畏縮不前,只要我們堅持行動付出努力,就一定會穿過暴風雨,到達成功的彼岸!
記住:堅持就是勝利!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怎么寫篇8
在老師的強烈要求下,我迫于無奈地觀看了一檔我毫無興趣的節目——《朗讀者》。
作為一個寧可躺著無所事事,也絕不愿意在課外手沾書籍的“厭學者”,我本實在不懂得,一檔只有朗讀的節目,會有什么精彩的看點,哪些地方,會惹人眼球。而當我真正走入它的時候,毫不夸張的說,我徹底被它吸引了。
正是朗讀者,將書籍的底蘊與魅力放在了一個聚光點上,讓那些書籍中難以言會的一切都像蠟燭般在驟時間明亮起來。本期朗讀者來請來了一位我十分喜愛的明星嘉賓。tfboys-王源。作為一個年少成名的高一學生,年紀輕輕便走出了世界,享受舞臺的燈光和無數粉絲的追捧。這又是多少少男少女夢寐以求而不能及的呢。然而節目中的他卻表明,一切的一切,都絕不是這樣。一個人的能力與名聲越大,他所承受光鮮的同時,也決然少不了質疑和否定。一個16歲正值意氣風發的少年,卻承受著同齡人絕不能及的關注,也許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并非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和那些刺人入骨的言語,無異于是一座山的壓力。然而他,16歲的王源,并沒有泄氣或停滯不前。面對那些糟心的種.種,他選擇了坦然。正如他的朗讀里:這世上大多數人都清楚別人該怎么過活,而對自己卻一無所知。在他去聯合國發言時,他看見自己座位前的名牌上豎立著“china”,臉上露出陽光般的笑容。那種真實,燦爛,灑在了每個人的心里。在這個和我同齡的人氣偶像身上,在他的朗讀里,在他溫柔靈動的聲音中,我看到了他一顆紅彤彤,赤裸裸的心。那種能讓冰雪融化的力量。
或許這就是朗讀者的魅力,在朗讀里,溫柔而又透徹的剖析每一個我們所熟識的明星,或者說是偶像。在某些靈魂清澈的池里,他們或許和我們一樣,并不因為自己備受矚目,而忘記了生活,在他們身上,依然能透過《朗讀者》,找到人性的光輝,拾取我們都不舍得丟棄的最初的美好。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怎么寫篇9
《朗讀者》帶給觀眾的感受,無論是企業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學者、醫生和普通人,他們雖各有身份之別、建樹之差,但都有著同樣濃度的性情之真。一對平凡的夫婦上臺念情詩,丈夫為妻子的愿望種下滿谷鮮花,更讓人擊節贊嘆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后的所有荒.唐舉動。妻子說,如果當年我有一萬個結婚對象可以選擇,他也只排在一萬名之外,卻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親朋好友結婚的消息,收了禮金后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勢反攻,妻子說更打動人的是那一往無前的勇氣。從此一生,丈夫偕著妻子,以開闊的胸襟踐行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諺。
濮存昕帶來的散文與故事,屬于半個多世紀前那個弱小的、不名一文的孩子。“我小時候有綽號濮瘸子,直到小學三年級還踮著腳走路。”鮮為人知的往事里,是一位名叫“榮國威”的大夫,醫好了孩子的腿,也救贖了一顆幼小的、自卑的心。所以,當濮存昕從老舍散文里遇見那個改變作家的宗月大師,“便如同看見了改變我生命軌跡的榮醫生,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濮存昕”。墻外是炮火隆隆,圍墻內有人生的初啼,這是無國界醫生蔣勵的真實經歷。太多戰爭中降臨的“生”給“死”帶去希望,她朗讀鮑勃·迪倫《答案在風中飄揚》,“一只白鴿要飛過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永遠被禁止……”
96歲高齡的翻譯大家許淵沖譯作等身,《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他榮獲過國際翻譯界的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然而舞臺上直指人心的是當念及生平翻譯的第一首詩,林徽因懷念徐志摩的一抔深情,瞬間令這位老人淚盈而泣,在舞臺上抽噎。由此可知,許淵沖先生能夠在翻譯上不止步于“美”,更追求“真”的心性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