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的觀后感700字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你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職場挑戰(zhàn)。怎么寫好朗讀者的觀后感700字?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朗讀者的觀后感700字,方便大家學習。
朗讀者的觀后感700字篇1
近段時間,學校的同學都在談論著一個很火的節(jié)目,就是cctv4的《朗讀者》,趁著假期,我也瞄準了時間,按時坐在沙發(fā)前,打開電視,看看這很火的《朗讀者》到底是何方神圣。原來,《朗讀者》是一個綜藝節(jié)目,是以朗讀名著作為主要內容的。
我看得這一期,主題是《第一次》,這一期的嘉賓很多,有演員王學、棋手柯潔、作曲家許鏡清。這些名人嘉賓都說了他們人生中許多難忘的第一次,并且這些第一次都是他們人生中十分難忘的經(jīng)歷,帶給他們許多的感悟。
在這么多的名人第一次中,令我影響最深刻的是許鏡清的故事,他是著名電視劇《西游記》的作曲家,也就是說電視劇里面的主題曲、插曲都是他的作品,為此,他花了整整四年的時間去進行創(chuàng)作,四年里他夜以繼日,十分艱苦。那時候,他還有一個夢想,舉辦一個自己作品的演唱會,但是,面臨的困難不是沒有好的作品,而是沒有錢,他缺錢。他嘗試過許多頒辦法去實現(xiàn)愿望,卻都一一失敗。就在堅持了多年后,終于在確定夢想的二十多年后,終于迎來的曙光,有人建議他進行眾籌。他接受了這個建議,終于成功在人民大會堂第一次舉行了他的兩場《西游記》演唱會。在演唱會過后,他深有感觸,就是這樣的一個夢想,二十多年以來,自己都能夠堅持下來,真的不容易,幸好在這二十多年中沒有放棄,終于圓了自己的夢想。同時還感嘆:只要還活著,這一點都不晚。
是啊!夢想只要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實現(xiàn)了,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會晚。同時,堅持也很重要,不要因為一次的失敗就放棄,更不能因為一次的失敗而自暴自棄。我們要向許鏡清一樣,二十多年的堅持換來的自己夢想實現(xiàn)的一刻。這不正是我們求學、求藝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嗎?
就如我們班的刁子俊同學,他已經(jīng)練習武術有五年了,在這五年期間,每天放學、節(jié)假日都回到學校進行訓練,終于,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參加番禺區(qū)武術比賽獲得了一等獎、在學校的舞臺上為我們表演,這也是堅持夢想的結果。
好吧,夢想,我堅持,我來啦……
朗讀者的觀后感700字篇2
如果你在視頻網(wǎng)站翻開朗讀者的內頁,標題資料基本被明星的朗讀占滿了。就拿第3期來說,麥家講述的故事明顯比徐靜蕾更走心、更誠懇,可為了流量,封面和主打宣傳仍然是話題女王徐靜蕾。
第7期,董卿開頭片花里就說,這一期最喜歡曹文軒的一句所有的故事都是生死離別,可宣傳的時候,用的還是姚晨。
《朗讀者》更相信名氣,這是粉絲市場,還是董卿的不自信?
要想了解真相,我們不妨先從節(jié)目的定位說起。
朗讀者的宣傳語:一個人、一段文。你沒看錯,就是人在文前面。就連節(jié)目的名字,也暴露了董卿的野心:突出的是者,而不是朗讀本身。
董卿,知性和智慧的代表,央視一姐,當紅炸子雞,她的人脈和資源絕對一流。于是,利用這些人脈和名人效應,來號召大家讀書,不是順理成章、兩全其美的事嗎?
可事情就是這樣,重點太多,往往容易喧賓奪主,有道是此消彼長,看重了明星的人,就看輕朗讀的文。
看節(jié)目時,我很喜歡看起來有點偏執(zhí)的程何,她翻譯的《我,堂吉訶德》音樂劇中的歌曲《不會成真的夢》,那些語句多美啊!然鵝,我到網(wǎng)上搜歌詞,卻幾乎搜不到。我搜出來的都是程何、劉陽和羅穎珊的故事,最終,我好不容易才在一個門庭冷落的博客里找到所需要的資料。
應對這赤裸裸的人比文紅,僅有一聲嘆息吧。
可是我仍然相信,董卿的初衷是好的,她期望利用明星或是自我制造的明星的號召力,讓大家把他們當作偶像,來推廣閱讀。但殊不知,真正熱愛閱讀的人,不是為了誰讀,而是熱愛文字本身,熱愛去書本里體驗自我沒有體驗過的感受。
朗讀者的觀后感700字篇3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lián)上將完成統(tǒng)一。”董卿說。
她認為,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據(jù)介紹,相比于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jié)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lián)系不同時空的生命。
董卿說,針對不同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xiàn)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
“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yè)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復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董卿說,“世界環(huán)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愿你慢慢長大》,觀眾能夠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顆跳動的心臟。”
首次作為制作人的董卿,談及做《朗讀者》的初衷時說,幾乎所有綜藝節(jié)目形態(tài)她都已經(jīng)嘗試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社會和行業(yè)發(fā)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為一種必然。
從《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傳承者》《非常傳奇》,嚴肅的文化類節(jié)目近年來不斷走紅熒屏。正如主持人白巖松所說,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讀者》有著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意義,“《朗讀者》是一個回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xiàn)代的字眼,但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多是以讀、說的形式進行傳承的”。
朗讀者的觀后感700字篇4
在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中,在電子快速閱讀的沖擊下,在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的各種借口里,越來越多的人缺少“坐冷板凳”讀書的韌勁和毅力,越來越多的文化底蘊被模糊,經(jīng)典背后的情感不被理解,失去了她的感染了和號召力。目前國人閱讀量少的問題引起大家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力量發(fā)出號召---多讀書、讀好書。
積學貴有恒。讀書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自己,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目的性,要在讀書中積累知識、提升自我,當你在埋怨沒時間讀書時,你的讀書時間在浪費,當你的瀏覽各種八卦新聞時,你的讀書時間在流逝。在工作和生活的空隙,要善于規(guī)劃時間,善于利用時間,哪怕一天只讀一小段,常時間的積累也是不容忽視的。要有“坐冷板凳”的毅力,魯迅說自己“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要善于利用零星時間,堅持學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中要有問題意識,以“問題”作為落腳點和出發(fā)點,讀書不是為了看完一本書,而是要將讀書的過程作為一個深入思考問題的過程,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能啟迪智慧,能使人思想厚重。
讀書過程中要勤動筆墨,善于積累,在學習的過程中留下自己的心得,培養(yǎng)思考的能力,善于綜合、分析、提煉,使思想厚重,提升自我的道德修養(yǎng)和能力水平。
理論聯(lián)系實際。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本是前人經(jīng)驗的總結,后人在讀書中發(fā)散思考,總結經(jīng)驗,在實踐中活用讀書時習來的智慧,將讀書與具體工作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紙上談兵”的趙括,致兵敗國衰;“自幼熟讀兵法”的馬謖,信奉教條,敗于街亭。
作為“兩個一百年”建設的當代青年,要多讀書、讀好書,用智慧的、奉獻的青春書寫祖國美好的未來。
朗讀者的觀后感700字篇5
2月18日晚,央視綜合頻道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首播,首次擔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團隊在電視機前一起觀看節(jié)目,看到節(jié)目受到廣泛好評,她與團隊高興地歡呼起來,并將歡呼聲通過總導演田梅的微信發(fā)到了媒體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來自全國數(shù)十家媒體記者的群訪,回答大家關注的話題。
是什么契機,想到要制作這樣一檔文化節(jié)目?對于這個問題,董卿回答說:“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應該扛起文化大旗,承擔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對文學很感興趣,而且對人也感興趣,《朗讀者》其實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受到好評如潮,是否意味著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的春天來了?董卿認為,這是風向標,讓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純綜藝節(jié)目霸屏的今天,還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娛樂化氛圍很重的當下,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應該怎么突圍?董卿回答說:“我們期待著整個社會大的環(huán)境有所改善。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事,是盡我們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鳴,喚起大家對文學的認知和最溫柔的一種記憶。”
《朗讀者》第一期節(jié)目播出后,節(jié)目組收到了很多反饋,一些觀眾關注到片尾曲是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覺這是意外之喜。另外還有觀眾發(fā)現(xiàn)了有趣的細節(jié),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不念老舍(shě)而是念老舍(shè)。導演婁乃鳴評價說:“用兩個字兒來形容第一觀感‘驚了’央視朗讀者觀后感500字央視朗讀者觀后感500字。完全沒有套路的一個節(jié)目,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說:“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
朗讀者的觀后感700字篇6
《朗讀者》帶給觀眾的感受,無論是企業(yè)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學者、醫(yī)生和普通人,他們雖各有身份之別、建樹之差,但都有著同樣濃度的性情之真。一對平凡的夫婦上臺念情詩,丈夫為妻子的愿望種下滿谷鮮花,更讓人擊節(jié)贊嘆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后的所有荒.唐舉動。妻子說,如果當年我有一萬個結婚對象可以選擇,他也只排在一萬名之外,卻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親朋好友結婚的消息,收了禮金后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勢反攻,妻子說更打動人的是那一往無前的勇氣。從此一生,丈夫偕著妻子,以開闊的胸襟踐行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諺。
濮存昕帶來的散文與故事,屬于半個多世紀前那個弱小的、不名一文的孩子。“我小時候有綽號濮瘸子,直到小學三年級還踮著腳走路。”鮮為人知的往事里,是一位名叫“榮國威”的大夫,醫(yī)好了孩子的腿,也救贖了一顆幼小的、自卑的心。所以,當濮存昕從老舍散文里遇見那個改變作家的宗月大師,“便如同看見了改變我生命軌跡的榮醫(yī)生,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濮存昕”。墻外是炮火隆隆,圍墻內有人生的初啼,這是無國界醫(yī)生蔣勵的真實經(jīng)歷。太多戰(zhàn)爭中降臨的“生”給“死”帶去希望,她朗讀鮑勃·迪倫《答案在風中飄揚》,“一只白鴿要飛過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永遠被禁止……”
96歲高齡的翻譯大家許淵沖譯作等身,《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他榮獲過國際翻譯界的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然而舞臺上直指人心的是當念及生平翻譯的第一首詩,林徽因懷念徐志摩的一抔深情,瞬間令這位老人淚盈而泣,在舞臺上抽噎。由此可知,許淵沖先生能夠在翻譯上不止步于“美”,更追求“真”的心性源頭。
朗讀者的觀后感700字篇7
《朗讀者》中的眼淚不少,但細細想來,這些眼淚,與文章本身,有多大關系呢?
濮存昕和醫(yī)生的故事感人,卻多多少少和老舍與宗月大師的故事隔著層皮;姚晨作為一個媽媽感激月嫂,和魯迅感激自我的保姆阿長又存在著些許出入。人設和情感與文章最恰切的一段,恰恰不是來自本土,而是我早先并不看好、香港的羅家英、汪明荃夫婦。他們的幽默、淡然、豁達、開朗,才正應了馮驥才的《老夫老妻》,既沒有搶戲,又很適宜。
當我看到羅家英和汪明荃拌嘴,突然感到比眼淚更加深刻的力量,那是兩個經(jīng)歷了幾十年風雨的人,看透世事的平靜。
雖然他們的故事是喜劇收場,但相信許多的悲情故事,也能被演繹得哀而不傷。因為,我們要向孩子傳達的是,比感動更遠的領悟,是即使應對苦難,也能平靜處之,淡然微笑的風度。
學會節(jié)制,比只會哭泣更重要。
學會內心深藏悲愁卻不顯露,而不是滔滔不絕去訴苦抱怨。
《朗讀者》好,但它更像藝術人生,講的是嘉賓的故事;但如果它更專注文章,學會控制情緒,我會給更多掌聲。
有人會說,讀書的境界本來就分為兩層,一是我注六經(jīng),二是六經(jīng)注我,也就是說一種是用自我的話解釋好文章,一種是用文章的觀點來說自我的故事,《朗讀者》顯然屬于后一種,它的境界更高呀!
這種觀點似乎也說得通,但對于孩子,連第一種我注六經(jīng)都還沒有親自體會,直接給第二種不應當是過度拔高嗎?
所以,如果要給孩子看《朗讀者》,還是先讓他讀文章,看書,讓他理解原文的內涵,再看節(jié)目更好。
反觀也還算熱的《見字如面》,請兩位教授來解讀文章,就來務實得多。但無奈,比起一本正經(jīng)地討論文本,還是煽情火得快!
在朗讀面前,每一個讀者都是平等的,他無關乎名望、地位、金錢、曲折的經(jīng)歷,你能夠飽經(jīng)滄桑,也能夠不諳世事,閱讀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套用簡愛那句話,我們的靈魂穿過書本,站在作家面前,我們是平等的。
唯有熱愛書本身,才會給孩子終身閱讀的習慣,并賦予他們豐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朗讀者的觀后感700字篇8
在老師的強烈要求下,我迫于無奈地觀看了一檔我毫無興趣的節(jié)目——《朗讀者》。
作為一個寧可躺著無所事事,也絕不愿意在課外手沾書籍的“厭學者”,我本實在不懂得,一檔只有朗讀的節(jié)目,會有什么精彩的看點,哪些地方,會惹人眼球。而當我真正走入它的時候,毫不夸張的說,我徹底被它吸引了。
正是朗讀者,將書籍的底蘊與魅力放在了一個聚光點上,讓那些書籍中難以言會的一切都像蠟燭般在驟時間明亮起來。本期朗讀者來請來了一位我十分喜愛的明星嘉賓。tfboys-王源。作為一個年少成名的高一學生,年紀輕輕便走出了世界,享受舞臺的燈光和無數(shù)粉絲的追捧。這又是多少少男少女夢寐以求而不能及的呢。然而節(jié)目中的他卻表明,一切的一切,都絕不是這樣。一個人的能力與名聲越大,他所承受光鮮的同時,也決然少不了質疑和否定。一個16歲正值意氣風發(fā)的少年,卻承受著同齡人絕不能及的關注,也許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并非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和那些刺人入骨的言語,無異于是一座山的壓力。然而他,16歲的王源,并沒有泄氣或停滯不前。面對那些糟心的種.種,他選擇了坦然。正如他的朗讀里:這世上大多數(shù)人都清楚別人該怎么過活,而對自己卻一無所知。在他去聯(lián)合國發(fā)言時,他看見自己座位前的名牌上豎立著“china”,臉上露出陽光般的笑容。那種真實,燦爛,灑在了每個人的心里。在這個和我同齡的人氣偶像身上,在他的朗讀里,在他溫柔靈動的聲音中,我看到了他一顆紅彤彤,赤裸裸的心。那種能讓冰雪融化的力量。
或許這就是朗讀者的魅力,在朗讀里,溫柔而又透徹的剖析每一個我們所熟識的明星,或者說是偶像。在某些靈魂清澈的池里,他們或許和我們一樣,并不因為自己備受矚目,而忘記了生活,在他們身上,依然能透過《朗讀者》,找到人性的光輝,拾取我們都不舍得丟棄的最初的美好。
朗讀者的觀后感700字篇9
對于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jié)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隨著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眾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靜靜欣賞著傾聽著。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據(jù)自己親身經(jīng)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并滋潤著每個人的心弦。
這是繼詩詞大會后,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jié)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視三套、于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jié)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yī)生、為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lián)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同行業(yè),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夢想。
節(jié)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采訪,有嘉賓帶著不同口音的朗讀,扎扎實實地呈現(xiàn)出、如她給節(jié)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這檔節(jié)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fā)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jīng)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xiàn)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于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jié)目的追求,終于要實現(xiàn)了。”說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贊嘆!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yè)朗讀者,隨著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加之觀眾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里閃著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 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