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結局觀后感
觀后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分享給他人,與他人交流和討論,從而豐富自己的思考和認識。優秀的邊城結局觀后感是什么樣的?下面給大家帶來邊城結局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邊城結局觀后感篇1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已經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于是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但是那時讀得匆匆,對這本書的印象就只有民風的淳樸,和最后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虛,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部小說當中美麗的鄉村景色,祥和平靜的生活,淳樸的民風了。這里的人寬厚友愛,相互之間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這是小說中茶峒的美麗景色,在這樣清新美好的環境中,所有發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哀,人間百態,世間冷暖,都仿佛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處不是自然風光,而是這里的人情。翠翠和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感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平凡的小鎮充滿了生活和人文的氣息。特別是兩兄弟比賽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溫情。
于我個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她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她至親至愛的爺爺,還有儺送。但是翠翠也并沒有怨天尤人,生活還在繼續,她也在繼續努力地生活。這讓我有很大的感觸。不管我們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挫折,都要記得生活還會繼續下去,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繼續走下去。
邊城結局觀后感篇2
早不記得什么時候學習的《邊城》這篇課文,也不想去查閱資料告訴我,或許是中學的時候吧,我還有印象,只是有些模糊。今日,看過這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沈從文先生筆下那個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湘西小城,再次勾起我的記憶,好向往那個優美的地方。
外公年逾七十,身體硬朗;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外祖父是個擺渡人。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做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明白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我對哥哥的死負有職責,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郁郁寡歡,最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課文是這樣的,電影也是這樣的。中學那會兒,我還是個什么也不懂的丫頭,似乎和文中的翠翠年齡相仿,可我只看情節,看的是熱鬧,看完就算,至于當時教師告訴我些什么,我早已不記得了,模模糊糊有什么淳樸的鄉土民風之類的,還記得那個地方很美。
此刻再看電影,感受頗深。歲月給我了太多成熟的思想,我有了自我的想法。我的心境隨著電影中的情節跌宕起伏。我喜歡那個有山有水,民風樸實的小鎮,喜歡那里人們悠閑自在,有些原始的生活方式,看著電影,我甚至向往那個地方,想去實地感受一番,也想去那里生活,真美!看著善良的翠翠和勤勞帥氣的儺送燃起朦朧的感情小火苗時,真為她們高興。可隱約中我還是記得這是個杯具,可是我真期望編劇不要破壞這么美的鄉村生活,讓他們各得其所多好。可惜,生活不是我想象,電影也不是我想象。
那個暴風雨之夜,爺爺和翠翠的爸爸媽媽一樣永遠離開了她,只剩下翠翠守著那個茅草屋,守著那只渡船,好在唯一忠誠也很通人性的大黃狗依然不離不棄。電影畫面停留在那條清澈見底的河上,河上有那條渡船,渡船上有翠翠,讓我忘不掉的是,翠翠那憂郁、期待的眼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一樣。山依舊,水依舊,翠翠大了些,孤單無助更多了。生活中也一樣,很多似曾相識的風景,一年又一年將我遠遠拋棄,越來越遠,永遠不能把我帶回那個刻骨銘心的青春歲月中。我不得不承認,原先回憶只屬于過去,永遠只能是過去……
邊城結局觀后感篇3
喜歡讀書評,也就知道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很早就讓我有讀它的想法,然而,當我把這本篇幅不大的書捧在手里的時候,卻發現這并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
說這本書不容昜讀并不是說這本書有多么復雜的情節,眾多的人物,相反,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就是渡口的老船夫臨死前希望能給自己外孫女翠翠找個靠得住的孫女婿,在所謂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儺中選擇,結果大老在一次載船運貨途中溺水身亡,二儺遠走他鄉,老船夫也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么為什么說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呢? 這個故事發生在川湘邊境,稱為“茶峒”的小鎮,特有的風物讓沒從未到過此地的人沒法想象作者到底說的是什么。不信?你說說什么是桐油,青鹽,還有什么是棓子?
而作者特有的敘事方式也給讀者帶來困難,當然可以稱為一種語言特色。例如“在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懷了對于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這樣只能意會的句子到處都是,無疑會給“農人”和“士兵”帶來閱讀的困難。
上面還只是說了一下小說的語言特色,從內容上來說,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原本很簡單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復雜。對于大老托媒人提親和二儺山崖唱歌,老船夫都沒有給出正確的回應,仿佛在借著外孫女不斷地調兄弟倆的胃口,我沒法理解一個鄉下的船夫怎么會有如此細膩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后兄弟倆先后離開家鄉,順順也失去了對這個婚事的興趣,而老船夫也無奈地死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這是誰釀成的呢?
我只能說是作者杜撰了一個美麗而糾結的故事。
邊城結局觀后感篇4
這幾天我讀了《邊城》這篇小說,是作家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作品剛開始用小溪渡口作為起點,如詩如畫的描繪了一幅恬靜的山水畫,湘西邊城純樸的鄉土風情也是我的心靈得到了不一樣的感受。
更使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的人物,女主人公純潔美麗,而他的爺爺也繼承了淳樸厚道的品德。
可惜的是,《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或許悲劇真的是將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直到翠翠唯一的親人去世,他在楊兵等人的訴說下,才明白了一切的一切。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
邊城結局觀后感篇5
最近,我讀了沈從文的《邊城》,雖說不是太懂,但我對于翠翠還是有些看法。
翠翠,一個小女孩,父母雙亡,和唯一的爺爺一起撐渡船生活,可也在翠翠16歲時去世了。翠翠又被船總順順家的老大天保和老二儺送都愛上了他,結果老大在河里溺死了,老二也離開了鎮子。
翠翠她溫柔善良,美麗大方,一張小臉被太陽曬得黑黑的,而且也不怕生,一副狂野的性格,但是在某些時候,比如打雷,她又會害怕得掉眼淚。
總之,翠翠這個小女孩是很不錯的,溫柔又潑辣。
讀了《邊城》,使我感受到在小溪上乘船的悠閑,就像幻境一樣,使我陶醉在其中……
邊城結局觀后感篇6
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老人留下了才成為少女的翠翠壽終正寢,任翠翠如何呼喚“爺爺”,他也不應了,他這一生未離渡船,盡了本分,唯一遺憾也就沒能看到女兒、孫女的幸福……
在茶峒中人的幫助下,翠翠還是許給了岳云,但最后作者只說了一句“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茶峒這座仍然在,翠翠仍然在等那個使她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渡船依然在兩岸間搖擺,小城依然淳樸,小城依然冷清,依然揪著我的心。
邊城結局觀后感篇7
一直很遺憾在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的讀一讀《邊城》,那時班里讀了《邊城》的同學都懷著一腔青春的熱血到鳳凰尋找“邊城”了,雖然失望而歸,可終歸那是青春的足跡,這是我自己覺得遺憾之一。其次,就是在自己還未涉足社會,在那常說的“象牙塔”里如果認真地讀了《邊城》會是什么感受呢?應該和現在的感受不一樣吧。
不過也有意外收獲,沒想這時可以好好地讀完了《邊城》。讀《邊城》不比前面幾次看書,這次不想零零碎碎的看,總是努力找到一個整的時間,靜靜地讀一讀,我覺得這樣的書就要一個人靜靜地讀,慢慢地讀,然后細細地想,想著想著就醉了······讀到這樣的書,有這樣的環境,對于我來說真是一種享受!
讀過《邊城》看到了作者表達的很多東西,但是心里更多的是被那里美好的人性占據著,多么希望和那些人生活在一起,年長受人敬重/從不沾得別人一點好處的爺爺/和氣大方慷慨的船總/憨厚樸實的天保/正值尚義的儺送,不計得失/出手相助的鄰里鄉親······一切一切的人們是那么美好,即便是走南闖北的水手/流落風塵的妓女,他們都是那樣的真切/樸實,沒有陰謀/欺詐,沒有人因為出身/職業而受到欺侮,在讀書的時候你不能有一點點的邪念,不然就會覺得侮辱了這部作品。
這本書完成于1934年,那個時候有志氣的讀書人都在用筆作斗爭,揭示著但是腐敗的政府/墮落的人性/為祖國的沉淪而憤怒,可是沉從文卻從善的角度,讓人們會想起人性是這樣的美好,這不是幻想,中國大地上也曾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只是因為社會的變遷,性本善被扭曲了,但它畢竟存在過而且潛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或許作者不想批判自己的同胞,只是去喚醒/去救助,讓人們想起來——我們曾經那么美好。現在仍舊如此,這本書讓我們想起那么美好的人性,因此留住它們吧,就在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希望在自己的心里留住這些美好的人性,并且讓它們能夠見到黎明的曙光。
邊城結局觀后感篇8
爺爺知道翠翠心中所想,想要幫助翠翠。在大佬那里,其實爺爺說的并沒有錯啊,要么主動上門提親要么對著翠翠唱歌表達愛意,他并沒有說翠翠究竟唉不愛他。天保自己也可以去向翠翠問清楚,她是否喜歡他?為什么后來儺送和船總都把天保的死怪在他頭上?“那老頭不干脆,天保是他弄死的!”儺送的這句話真的很過分,天保自己有主動權啊,為什么非得依靠老人去追求翠翠呢?爺爺在起初確實沒有明確的告訴天保究竟他與翠翠的婚事可不可能,因為爺爺不知道到底儺送是不是也那么喜歡翠翠。爺爺得要讓翠翠自己選擇啊。
后來爺爺多次到船總家里,他不好意思直說,只能拐彎抹角的打聽,可是儺送和順順的態度讓老人家情何以堪?怪罪爺爺“不干脆”,他們自己呢?爺爺是女方家的代表啊!已經很主動了!
翠翠畢竟是女孩子,情竇初開又怎會知道怎么處理自己和儺送天保之間的事情呢?儺送喊渡船的一次,翠翠見是他靦腆地躲開了。可儺送竟然生了氣。
好多人說儺送出去以后不會再回來了,不過我還是相信他和翠翠是能修成正果的。爺爺死后,順順已經主動讓翠翠住到他們家里去了,當作是儺送未過門的媳婦。說明他已經同意翠翠和儺送的婚事了。茶峒畢竟是儺送的家,他必定會回來。
希望翠翠和儺送都可以勇敢一點。
邊城結局觀后感篇9
清瑩的河水擺動著,彎曲了光線,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風拂過,帶來細碎的草葉及竹雀草蟲婉轉的歌聲。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狗。
簡單的人,簡單的故事,簡單的情感。它沒有大悲大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樣靜靜地訴說著,那樣真實,那樣細膩,它就象一眼清泉,輕柔地將人包圍,慢慢地將人感化。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個朦朧的天堂。這里有秀麗的山水,醇樸的鄉民,熱情的鄉風,對于已習慣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人來說,這里不就是心靈的棲息地嗎?作者從一個在自然中長大的純真女孩的角度向我們細細訴說著景與情。
十五六風的女孩的心思最為敏感與縝密。尤其是這樣一個純真的女孩,在美麗的環境與淳樸的民風中,心也就更加柔軟了。那個美麗的端午節的夜晚,那個美麗的少年曾觸動了她柔軟的心,誰知命運弄人,大老與二老卻同歡喜了翠翠。他們身為優秀的青年,繼承著茶峒地方的優秀品質,彼此鼓勵謙讓,公平競爭。天保走了車路,便要儺送走馬路。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軟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天保為成全弟弟而決心出走。不想茨灘的水殘酷無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呆呆在岸邊遙望,對老船夫帶了誤會的儺送最終跟隨了哥哥的腳步。在一場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邊守望。
仿佛是冥冥中有命運刻意安排,翠翠終究走上了母親的道路,這種無奈、悲傷、遺憾,就像是一層薄霧給最原始,最純正的美披上了憂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