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的第一課觀后感范文
寫觀后感也是一種很好的反思和總結的方式,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觀點。優秀的開學的第一課觀后感范文應該是怎樣的?快來學習開學的第一課觀后感范文的撰寫技巧,跟著小編一起來參考!
開學的第一課觀后感范文篇1
三年級開學第一課的觀后感
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下面是三年級開學第一課的觀后感,請參考!
(一)
家里的兩個老人年過半百,父母決然不讓他們再操勞。老人固執的心是很難變更的,他們僻了塊地,栽起了蔬菜。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這老胳膊老腿忙活了大半輩子,想閑都閑不住!”
我們也經常去看他們,幫著掃掃院子,倒倒垃圾,掃掃地,擦擦地。
說起這些,是要細細講的。都得刨根尋底,找尋幼時的痕跡。
小時候,就極聽父母之命。我們從未向二老要過一分一毫。
母親不信理,她最大的絕招是打,打得讓人沒臉面。試問有哪個父母還這樣教育孩子的?
那時給母親做些打雜,她常常瞅著機會教育我。
就舉個很典型的例子,我同學的爺爺是退休人士,領著退休金還開著鋪子,這位同窗便經常向爺爺拿錢買這買那,偶爾也有其他親戚給她付了要買的東西的錢。我很羨慕。這很正常,那個時候,能有誰保證自己能心態平和?我不認為我能做到那么海納百川。
我便拿這事和母親說理,試圖說服她相信我,相信我說的:這樣做沒人領她的情。但是母親當即給了我一巴掌。她狠狠地看著我,仿佛要把我看穿一個洞,并狠狠地告訴我,別人是別人,你是你!你聽我的話,沒壞處!
年少輕狂,我當然是也沒相信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現實總要跟我反著來,多年后我忽然發現這樣做是對的。爺爺奶奶應該我們養,而非老一輩把錢砸在我們身上。
這事情我一直記了很久,后來竟然像得了后遺癥似的,從未向爺爺奶奶拿過一分一厘。
——這還只是母親,父親的要求更是茍刻。
嫂嫂剛進門的時候,給父親奉茶,由于是單手遞的,父親一直壓著性子沒有接,直到嫂嫂知道錯了才作罷。那以后我就時刻謹記著,給比自己年長的人遞東西,一定要雙手,不然不愉快的必然是自己。每個周一,周三,周五,他都要我們到爺爺奶奶那里,幫著收拾收拾。對待爺爺奶奶,不能沒大沒小……諸如此類的話語,數不勝數。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這次第,怎一個孝字了得”?
父親和母親的孝,是刻在了骨子里的,是眾人皆知的。他們要我必須把這孝道傳下去。
到了我們這一輩,仍然在一出生時就灌輸了這樣的思想。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二)
當暑假收起最后的彩霞,我便迎來了從初中校園照來的黎明曙光。步入初中,我們依然離不開“開學第一課”的教誨和第一天的心靈導向。
20__年的“開學第一課”主題是“父母教會我”,這是一篇半命題,因為答案太多了。父母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從認字,學步,到讀書,上學,一步步都是父母的引領,當他們迎來我們的第一聲啼哭,歡笑中,他們同時背負起了一個沉甸甸的擔子——責任。
隨著時光似水般的流逝,孩子更把父母所教給他們的,給予給他們的看作是一種理所當然,更多的索取,“回報”卻總是掛在嘴邊。而我們現在更應該做的是在寫下一撇一捺之前,寫下一個“孝”字。
開學第一講,是孝,童話大王鄭淵潔寫了30年“動畫大王”,“為了讓父親高興。”他曾說過,自己的孝順會被兒子看見,他怎么對父母,下一輩人就會怎么對他。“不善待父母就難取善與人”,百善都已孝為先,如若你連基本都做不好,談何走向社會,讓人尊重?普天之下,誰家沒有老人?誰家沒有人會老?當你以回報面對長輩,后輩也會放下社會的擔子,對你盡孝。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廣告“不要讓等待成為遺憾。總是讓父母等待著我們的成熟是不可能的,在他們充滿愛的眼神中,我們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沒有長大的那一天。孰不知歲月的無情?時光飛逝,不知不覺他們會一天天變老,很快就會步入晚年,我們應該抓緊現在,他們還有年輕的朝氣,多陪他們聊聊天,幫他們干干活,為他們都拍下幾張照片,在父母老的時候,沒有任何的遺憾,回想幾十年的付出,心里也滿是幸福。
主題是“父母教會我”,到不說是學會對父母的教育之恩有所回報,當今少年最缺少的就是一顆熾熱的心,在他們眼中,回報,多半是長大后為父母蓋起洋房,為父母添上一部轎車,因為這常是父母對子女說的回報,物質上的回報。其實誰真正能這樣完成要求呢?父母也并不奢望這樣的生活,一次真心的談話,一次愉快的出游,一個從遙遠的邊疆打來的問候電話,甚至是在家里的一句噓寒問暖,對他們來說,和轎車洋房是等值的。
開學有四講,孝,禮,愛,強,每個字后面都有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一直在延續,傳承著每一屆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開學的第一課觀后感范文篇2
踩著八月的尾巴,我們迎來了秋高氣爽的九月份。作為學生的你們,是否整裝待發,準備好融入學校生活,又或者眷戀著今年格外短暫的暑假。
為了更好地對全國中小學生起到深遠地教育意義,央視聯合教育部共同創辦了一檔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
你知道《開學第一課》嗎?
《開學第一課》創辦的初衷在于指導教育全國中小學生,隨著每一年的播出以及節目主題帶來的影響,開學第一課的意義遠不如此。它不僅僅對學生們進行了教育,也對家長,老師以及社會人士等造成了廣泛的影響。這主要得益于開學第一課的主題。
2020年是《開學第一課》開播的第十三年。從2008年到2019年這十二年間,節目從未缺席,主題設定也不一致,總共已有十二個主題,這些主題都有其存在的獨特意義。《開學第一課》是根據每年國家發生的重要事件而設立主題的,這樣更有利于青少年們學習的時效性和教育性。
2009年的時候,正值中國成立60周年,處于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開學第一課》的主題離不開愛國,因此節目把“我愛你,中國”作為當年的主題,給我們大家上了一堂愛國的教育課。
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開學第一課》則把主題設定為“英雄不朽”,給學生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英雄故事。其中的教育意義不言而喻。
而今年,它如期播出,以“普及防疫知識、弘揚抗疫精神”為主題,讓我們普及了防疫的知識,并且大力弘揚抗疫精神,引導我們學習這種精神。
無論開學第一課的主題內容是什么,教育意義是它一直秉承且無法割舍的,一起收獲2020的開學第一課吧!
開學的第一課觀后感范文篇3
2018年,科技越來越發達,世界變得越來越神奇,無人駕駛、語言識別、移動支付等等,給人類帶來了方便、快捷。未來——讓無數人充滿了向往。
今天,我觀看了《開學第一課》讓我深有感觸,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創造向未來”。通過“夢想、奮斗、探索、未來”四個篇章,探索夢想的起,探索的力量,探索的力量和未來的美好。
“夢想、奮斗、探索、未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為有夢想所以奮斗,奮斗就要探索。探索一定就有未來,就一定會成功。
成龍,一個在影壇縱橫馳騁多年的藝人,憑借自身的演技,以及努力和堅持,讓無數人視他為偶像,節目中,主持人撒貝寧問成龍一共受了多少次傷,成龍說他受的傷已經數不清了,看到這里我心里不禁有些慚愧,有一次我們全家去挖蛤,我一不小心被割了一下手指,我還傷心了好久呢,現在一比我受的小傷根本不值一提。
在節目中,我看到了中國史上第一個無殼孵化的小雞——小茶缸,在它的成長歷程中,要經過2·1天,從胚盤變成小雞的過程。
王源和芮磊老師完成了實驗從雞蛋到孵化箱任務,中間王源在打雞蛋時,雞蛋屢次壞掉,但王源沒有放棄,他失敗了,重來,還失敗,再來,最后終于打出了一個完整的蛋黃!這便是“創造向未來“的體現。科學正是這樣,很少有一次成功的。但多做幾遍,總有一次是成功的。
開學的第一課觀后感范文篇4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900字三篇
20__年開學第一課9月1號在央視播出后,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這幾個字深入人心。接下來小編整理了《開學第一課》900字三篇,歡迎大家參閱。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1
“我們喜歡和爸爸聊天,就是得在手機里”“爸爸很喜歡和我們講故事,我們最喜歡聽的就是大海的故事”……4歲的團團和5歲的圓圓,與爸爸相聚的時光屈指可數,她們總說,爸爸的家是在海上。
這位爸爸名叫嚴冬。他在海上的家,是舷號為171的海口艦——它還有一個威風凜凜的綽號,叫做“中華神盾”。入列14年來,海口艦“身披”五星紅旗走過34萬海里,足跡遍布亞洲、非洲和美洲,多次擊退武裝海盜。20__年,中宣部授予海口艦“時代楷模”的稱號。
身為一名艦艇官兵,嚴冬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海上度過的,和妻子以及兩個女兒在《開學第一課》的這次同臺,是他們五年間的第12次見面。
孩子們一定好奇:爸爸平日里的工作是怎樣的?他為什么不能和我們在一起?當兩個女兒和廣大的孩子們聽完嚴冬和戰友們一起“打海盜”的故事,一定會從心底理解、佩服和尊敬如此能和五星紅旗融為一體的職業,甚至心向往之。
20__年9月30日,海口艦護送五艘遠洋漁船,行駛在亞丁灣上。高度警覺的海口艦,發現疑似海盜小艇在高速靠近,這些海盜膽大妄為,狡猾異常,還裝備有火箭筒、自動步槍,一旦接近漁船,后果不堪設想。面對復雜的形勢,海口艦不斷喊話:“這里是中國海軍,請你立即遠離!”為制衡海盜的游擊戰,艦上的重機槍手將一連串的子彈掃射在海面上,激起朵朵浪花,艦上直升機凌空而起,爆震彈、信號彈在天空劃出了流星,極大震懾了海盜。在將近兩天的時間里,海口艦共計驅離了20多艘疑似海盜小艇的沖擊,保護了商船的安全。
第二天正值國慶節,海口艦終于將五艘遠洋漁船護送過了曼德海峽,進入了紅海。“在分航的時候,他們打出了‘感謝人民海軍’的標語,還送給我們一面錦旗,我們在大海上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升旗儀式。”嚴冬自豪說道,“當我們看著五星紅旗在距離祖國萬里之外的浩瀚大洋上獵獵飄揚的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非常的激動。”
當我們離開祖國,身處海外,看到了五星紅旗,就會油然而生家的安全感和親切感。這份安心來自強大的祖國,來自力量與擔當。我們知道,有一批可愛的人在五星紅旗的照耀下,始終為和平與美好護航。在國旗下茁壯成長的孩子們,未來也將奔赴社會的各個崗位,勇挑重擔,捍衛祖國的尊嚴和榮光。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2
1975年,中國登山隊在珠峰“第二臺階”的地方,架設了一個金屬的梯子。到20__年,一共有1300多個中外登山者通過這個梯子圓了自己的“珠峰夢”,它被許多國外的登山家稱為“中國梯”。
和共和國同齡的“無腿勇士”夏伯渝老人,曾參與了1975年那次攀登珠峰、架設“中國梯”的過程。但“中國梯”的緣起,其實是受了第一代中國登山運動員的指引。節目中,夏伯渝動情講述了背后令人肅然起敬的故事。
“第二臺階”位于珠峰北坡約8600米的地方,那是一個30多米高的幾乎垂直的峭壁。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它是從未被人逾越的北坡登頂必經之路。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第一次攀登珠峰,四位突擊頂峰的隊員王富洲、屈銀華、劉連滿、貢布到達“第二臺階”之后,憑借著驚人的勇氣、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創造了奇跡。
“中國梯”的雛形無疑是悲壯的。因為登山者的高山靴下綁著尖利冰爪,要搭建人梯,得脫下靴子,他們沒有猶豫,為了可以更穩地站在冰錐上,后來索性連毛襪都脫了。短短的一段里程,他們用了一個多小時。甘當“人梯”的劉連滿,體力耗費過度,無法前進,其他三人把唯一的氧氣瓶留給了他,然后繼續沖頂。
就這樣,王富洲、屈銀華和貢布在沒有食品、沒有氧氣、極其寒冷的嚴酷條件下,忍受著凍傷的巨大困難,成功從北坡登頂,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了珠峰之巔,也成為全世界從北坡登頂珠峰的第一批人。86歲的貢布老人回憶,“登上頂峰,我拿出背的國旗升起來,那個時候天氣是最好的,國旗飄了!”
喜訊傳開,就在群眾歡呼雀躍的時候,王富洲、屈銀華靜靜躺在了醫院,王富洲登山前160斤,下山時體重101斤,雙手因為被凍傷做了截肢手術;屈銀華的十個腳趾,兩個腳后跟,全部做了截肢手術。
第一代中國登山運動員是勇敢的攀登者,更是精神的引領者,在他們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的登山者,讓五星紅旗在世界之巔迎風飄揚。貢布老人專門寫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八個大字,送給代表著新一代中國登山力量的北京大學珠峰登山隊。
對攀登者們而言,五星紅旗是團結拼搏的化身,映照著中國人永不言敗、砥礪前行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永遠隨著中國人的腳步,屹立在五星紅旗飄揚的雪山之上。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3
不久前,“五星紅旗擁有14億護旗手”的話題燃爆全網,“我愛祖國,我是護旗手!”“五星紅旗,你比我的生命還重要!”等留言持續刷屏,網友們滾燙的表白澎湃著動人的愛國情懷。為什么五星紅旗讓所有中國人為之熱淚盈眶、奮發圖強,甚至不惜用生命來捍衛她的尊嚴?看完今天的《開學第一課》,我得出了答案。
今年,《開學第一課》以“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為主題,展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歷史長卷,通過講述那些與五星紅旗緊緊相連的高光時刻與動人故事,帶來一堂恰逢其時的“開學第一課”。
在《紅巖》獄中繡紅旗的原型故事里,我們感受到了五星紅旗的信仰與榮耀;第一代“攀登者”以血肉之軀搭建“中國梯”,將國旗插上珠峰之巔,讓我們感受到中國人永不言敗、砥礪前行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永遠隨著中國人的腳步,屹立在五星紅旗飄揚的雪山之上;“中華神盾”打海盜,“身披”五星紅旗護航深藍,讓我們看到,有一批可愛的人在五星紅旗的照耀下始終為和平與美好護航;老校長升起澳門第一面五星紅旗,“愛國課”一上就是70年,給我們帶來觸動,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五星紅旗……
國旗是獨一無二的國家符號,是民族精神的結晶。那抹“從旭日上采下的虹”,承載著先輩們“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不屈精神,凝結著14億中國人民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70年前,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滿目瘡痍的大地上升起,不僅宣告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更意味著五億多國民有了最可靠的庇護、最強大的后盾,忍辱負重、為人所欺的日子被拋到歷史的垃圾堆里。70年后,新中國已成名副其實的大國,在祖國守護下,中國人的日子越過越好。在這風云變幻的大時代,正是腳下這方生機勃勃的沃土,保障了每個中國人有追夢圓夢的機遇,有享受靜好歲月闔家團圓的時日。我們并非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讓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我們心里才會感到一種踏實。
五星紅旗,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情懷,它守護著祖國的壯美山河,更凝聚著炎黃子孫的萬眾一心。這堂“開學第一課”,將讓“今天我為祖國驕傲,明天祖國為我自豪”成為我們永遠銘記在心的使命與信念。
開學的第一課觀后感范文篇5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參考范文分享
《開學第一課》是教育部與中央電視臺合作的大型公益節目。以下是小編整理好的參考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范文300字【1】
十年前,著名作家王樹增創作了"中國革命史系列"之《長征》。
有人問他:"寫這本書,有人買嗎?"
事實上,《長征》暢銷國內,供不應求。"讀者不是愛我,而是愛我們這個民族。"王樹增動情地說。
我們為什么懷念長征?
因為,長征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傳播理想的遠征。千千萬萬紅軍戰士,一路浴血奮戰,傳播著共產黨人改天換地的革命理想,喚醒著中國民眾,給予了他們世代從未有過的向往和希望。
長征,是走向一個嶄新中國的里程碑。那群義無反顧、前赴后繼的紅色身影,也是建設嶄新中國的征途上最美的影像。
懷念長征,意味著我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英雄。懷念長征,我們以此告訴世界――將永遠守望歷史的星空。
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由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關工委、南京報業傳媒集團主辦,棲霞區文明辦、區教育局、區關工委、東方衛報共同承辦了南京萬名中小學生"重走長征路共筑中國夢"大型系列活動。
本次"重走長征路共筑中國夢"大型系列活動包括了"重走長征路"、h5網絡傳遞星火、紀念長征勝利主題班會評選以及"我心中的長征"主題征文等內容......
其中,h5網絡傳遞星火已有近11萬名"長征使者"參與;6月27日,棲霞實小的200多名小學生高舉紅旗,在十月軍校實踐基地進行了2.5公里"長征之路"縮微景觀的體驗;而"我心中的長征"主題征文活動也反響強烈、投稿踴躍,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已收到征文稿件數百篇。
自今日起,本報將擇優刊登"我心中的長征"主題征文稿件,愿廣大讀者與小作者們一道,傳承長征精神,共筑中國夢。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參考范文【2】
今天晚上九點,我和爸爸一起觀看了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播出的開學第一課,今年央視《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我的中華驕傲”。內容主要是講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精彩的節目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就在我們的身邊。
讓我記憶深刻的節目有吳京遠程視頻詮釋對“武”的理解《開學第一課》還特別邀請了最近刷爆互聯網的《戰狼2》的導演兼主演吳京,他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與中小學生分享他對“武”的理解。吳磊獻唱主題曲:昔日少年,已成棟梁今年《開學第一課》主題曲的演唱者是由童星轉型成功的演員吳磊,他是看著《開學第一課》長大的。幾年前還在寫《開學第一課》觀后感的孩子,現在已經是一名優秀的青年演員。武以振魂在這節課上,主持人將帶領大家做起武術闖關接力游戲,包括考驗平衡的梅花樁、考驗腿功的踢氣球等。螳螂拳、太極拳和八極拳等三門傳統武術的傳承人也將來到課上,為同學們介紹傳統武術的奧秘和魅力。文以載道這節課上,有“瑜老板”之稱的著名青年京劇演員王珮瑜將用京劇念白表演了蘇軾著名《水調歌頭》。董卿、吳磊、任嘉倫將和現場的小朋友們做“用身體拼字”的游戲。
看了央視《開學第一課》,我決心努力學習,將來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參考范文【3】
長征,它是一次當年令全世界震驚的行動,中國工農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沒有飯吃也是很平常的事,為了生存,他們吃草根,啃樹皮,有多少英雄好漢犧牲在那荒無人煙的草地和那皚皚白雪中。最終,二十萬大軍只剩下廖廖三萬人馬,他們都是靠著頑強的生命力和意志而活了下來。
在長征途中,常發生一些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就拿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豐碑》來說,文中的軍需處長在過雪山的時候,把棉衣讓給了一位小戰士,帶著安祥的微笑死去了。他身為軍需長,如果他沒有棉衣穿,他可以去取,但他沒有那樣做,因為他為了讓別的戰士能穿上暖和的棉衣,正是這種精神,舍己為人團結互助的精神,鼓勵著紅軍走完了長達二萬五千里的艱難之路。他們自己不吃,讓給戰友吃,他們不穿,讓給戰友穿。有困難,大家齊心協力地解決。比如爬雪山,那些身強力壯的戰士有能力爬過那終年積雪的雪山,但他們沒有獨自爬過去,而是和老了、病了的戰友一起手拉手,肩并著肩,一同爬過了雪山。
因為有了紅軍戰士那種精神,長征才能成功,長征成功就讓革命有了一次歷史性的轉變,我們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長征雖然已成為歷史,但它那舍己為人,團結互助的精神我們不能忘記。日常生活中那種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同學有困難,我們要及時給予幫助,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對同學置之不理。我們是祖國的花朵,只要有了這種精神,我相信,將來我們一定開得最鮮艷,為祖國建設做出巨大貢獻,我們國家肯定會更強大,一定要記住,長征精神不能忘,它永遠在我們的心中。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4】
今年是長征勝利八十周年,我們歌頌英雄,學習長征精神,那什么是長征精神?無論是紅軍叔叔們四渡赤水、飛躍大渡河,還是翻雪山、過草地,無不體現出英雄們在面對各種困難、險境時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對于我們小學生,長征精神就是克服困難,永不放棄的精神!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遇到難題,就等著老師或父母講,從不動腦筋思考;在學習上,碰到一點兒挫折,就心灰意冷、不敢迎難而上。紅軍長征之路坎坎坷坷,我們青少年的學習之路也并不平坦。長征雖然結束,但長征精神卻永存。我們要傳承長征精神,努力學習知識,不怕困難,勇于翻越學習中的一座座山,一條條河,為自己的理想持續不斷地努力,像長征一樣,直達完全的勝利。
學習是一座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是新高度。我能!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5】
彈指一揮間,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已經有80周年了。時光如流水,當年一臉稚氣的紅軍小戰士,現在大多是飽經歲月滄桑的白發老翁了。一切的一切,都早已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物似人非了。然而今天,當我們追憶那段紅色的歷史,重走那段紅色的歷程時,仍舊會熱血沸騰,感慨萬千。
隨著影片《長征》我仿佛又又回到了那段讓人永遠難以忘懷的歷史,眼前出現了一支斗志激昂的隊伍——紅軍。這是1935年的6月,正是南方最熱的時候。可我們英勇的紅軍戰士們卻要翻越長征路上的第一座雪山——大金山。紅軍中有許多是南方籍的戰士,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來沒有看見過雪山,更別說去翻越它了。但困難嚇不到我們堅強的紅軍戰士,摔到了,爬起來繼續走;沒有糧食,就吃草根,甚至吃皮帶。為了黨,為了革命事業,為了廣大的勞苦大眾能過上好日子,有許多紅軍戰士永遠留在了雪山上,他們獻出了自己最絢麗的青春、最寶貴的生命。
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感人的事跡數也數不清,說也說不完。我們英勇的紅軍戰士總是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記得一個名叫鄧仕俊的紅軍戰士,在戰斗中負了傷,不幸又得了傷寒病,實在是走不動了。面對茫茫大草地,他痛苦地流下了眼淚。師長楊朝禮同志得知后,決定留下4個戰友照顧他。鄧仕俊在戰友們的悉心照料下終于趕上了大部隊,但是照顧他的4個戰友卻到下了3個。革命勝利后,鄧仕俊同志以“生命”為題寫下了這段感人的回憶。在回憶中他深深地懷念那些為了革命事業而獻出寶貴生命的戰友。鄧仕俊同志深情地說:“想到這兒,我就越發感到我的生命不是屬于自己的。”
像這樣感人的故事在長征路上還有很多很多,我不能一一敘述。二萬五千里長征不是一般的國家,一般的政黨,一般的人能夠完成的,他只屬于我們堅強的中華民族,只屬于我們勇敢的共產黨人,只屬于我們英勇的中國人民。
看完影片后,我陷入了無限的沉思中。與那些堅強的紅軍叔叔相比,我覺得自己與他們相差得太遠太遠了。記得上次體育課時,體育老師說今天女同學800米測驗。體育老師的話還沒說完,我就嚇得喊爹叫媽,800米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我長這么大,爸爸媽媽還從來沒讓我干過一件重活,從沒叫我走過一次遠路,叫我跑800米不是存心為難我嗎?好話說了一大堆,可體育老師楞是沒有心軟,硬叫我跑完那可惡的800米。跑完之后,我只覺得兩腿發軟,兩眼直冒金星,害得我回家大哭了一場,連鄰家的小妹妹都笑我真沒用。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真是太沒用了,與紅軍叔叔相比真是太軟弱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叔叔是在上有飛敵機轟炸,下有敵兵追擊的情況下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可我呢卻被這小小的800米打垮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一位偉人曾經說過:“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任何一座高峰。”紅軍戰士就是這樣征服40多座高山險峰,先后跨越近百條江河的吧!我們是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是建設祖國未來的生力軍,我們同樣需要紅軍叔叔的頑強拼搏精神。
我想,我以后不會這樣了,我要向紅軍叔叔學習,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堅忍不拔的毅力;學習他們先人后己、助人為樂的高尚品質;學習他們為了革命事業而勇于獻身的無私奉獻精神。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去繼承紅軍的長征精神,并把長征精神發揚廣大,讓它代代相傳,萬古不朽,讓長征精神永放光彩。
開學的第一課觀后感范文篇6
小學生開學第一課觀后感范文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每一次開學總會多一個特殊的作業,那就是觀看《開學第一課》。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征文,歡迎大家參考!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征文1】
在每個人生命的最初,父母都是愛的起點,也是愛的教育的起點。看了《開學第一課》后,我更有深刻的體會。
《開學第一課》的主題分為孝、禮、愛、強這四節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愛”的主講人——秦勇……
昨天,還是黑豹樂隊主唱的秦勇,在今天已經是他的兒子“大珍珠”的“父王”了。他說,1996年大珍珠出生了,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四年后,大珍珠被診斷出“重度感失調癥”,很長一段時間大珍珠不會說話,對周圍的一切漠不關心,秦勇感到天快塌下來了,秦勇說,“既然改變不了過去,那就用愛改變將來的樣子。”
秦勇努力當好大珍珠的父親并不容易,僅系鞋帶這個簡單的工作就需要比別的孩子多幾千倍的時間……得知騎自行車是對感官協調能力最好的訓練,秦勇陪著兒子開始了漫長的練習,當大珍珠終于可以穩穩地坐上自行車騎上一小段時,向來堅強的秦勇也忍不住落下了男兒淚,“從那天起我就堅信,他什么都可以學會。”
啟蒙我們的人有很多:我們的同學,精心栽培我們的老師……但是,還有兩位一直守護在我們身邊的人——父母。
父母用他們對我們的愛教會我們要尊敬長輩,孝敬長輩……而我們也應該用我們的愛來孝敬父母,報答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征文2】
今天,我看了《開學第一課》,里面的故事特別感人,給我觸動很大!它共分四節課:愛國、勇敢、團結、自強,我最喜歡的是愛國和團結。
第一個給我們講課的是撒貝寧叔叔,他講的是“愛國”,愛國就是在戰爭年代里,為祖國和同胞奉獻自己的一切,今天,把祖國當做自己的家一樣去愛護它,建設它,就是愛國。這節課里有一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國歌是詞典家聶耳與田漢寫的,國歌里有一句話: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句歌詞是個真實的故事,日本軍隊發現了長城的一個缺口便攻了過去,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那個缺口。聽了這個故事我不禁為我是炎黃子孫而驕傲、自豪。
團結是在戰場上對敵人的時候,齊心協力、并肩作戰,才能取得勝利,今天團結表現在大家為了同樣的目標,彼此信任,互相幫助,合作共贏。
愛國、勇敢、團結、自強,這些在抗戰中的閃光點是英雄們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現在我們享受著和平安寧的生活,都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敬仰英雄,更不要忘記使命。同學們,開學了,就讓我們一起為建設富強的新中國而努力奮斗吧!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征文3】
這場在1945年9月3日贏得的戰爭勝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戰爭。從1840年開始到抗日戰爭勝利的105年間,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中國,而我們惟一贏得的,就是70年前的那場勝利。那是近100年來積貧積弱的中國第一次在一場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中取得勝利,這場勝利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喚醒了沉睡了幾個世紀的中國。
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國可亡,史不可滅”,因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__年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了解這段悲壯而可歌可泣的歷史,作為一名中生,無疑是責無旁貸,卻又是一件難以承載的任務。
同學們,戰士們就是這樣拋頭顱,灑熱血,用汗水和鮮血換來的新中國。讓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將來振興中華!
革命戰士永垂不朽!
【開學第一課觀后感征文4】
央視一套9月4日晚8點播出了《20__開學第一課:英雄不朽》節目,這是央視少兒節目專門為我們中小學生策劃的開學節目。看完后,我感受到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我愛我的祖國。
母親賜予我生命,國家滋潤我成長,在歌聲嘹亮的時代,我要高呼:“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古往今來,有數不盡的愛國人士都想歌唱祖國。聶耳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它斗氣昂揚,豪情萬丈。唱出了作者的心聲,呼喚了人民群眾的心。難道他不是在號召大家一起歌唱我們的祖國,齊心協力保衛祖國么?
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掏出了文天祥埋藏已久的心。
說到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愛國。
我雖沒有他們那樣的豪情壯志,但我還是愛國的。祖國的美好山河孕育著我們世世代代。黃河母親是那么的慈祥與偉大,歷經滄桑卻依然從青藏高原出發,不受任何沙石的阻礙,一直沖,一直沖向前方,因為她的子孫在哭喊。
祖國五千多年的文化依然保留了下來,這些都是我們祖國人民思想的精華。這也足以在其他國家展示我們祖國的優秀,它應當獨霸武林。因此,外國人都得隊我們見面三分禮。我們變的至高無上。
現在,祖國更是迅速發展,讓生活在戰亂中的人們擺脫了外國的剝削龜殼。1949年,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從此,人們都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現在,我們又向著共產主義邁進。那時,我們更能夠幸福、平安地生活了。而我是最好的見證人,我是21世紀祖國的花朵,我們正向著共產主義招手呢!繁榮昌盛的祖國也會笑著的。
歌唱祖國,是我此時的感受;歌唱祖國是時代人們的心聲。讓我展翅高飛,在廣闊的大地之上高唱:“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此走向繁榮富強。”
開學的第一課觀后感范文篇7
作為學生的你們,是否整裝待發,準備好融入學校生活,又或者眷戀著今年格外短暫的暑假。
為了更好地對全國中小學生起到深遠地教育意義,央視聯合教育部共同創辦了一檔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
你知道《開學第一課》嗎?
《開學第一課》創辦的初衷在于指導教育全國中小學生,隨著每一年的播出以及節目主題帶來的影響,開學第一課的意義遠不如此。它不僅僅對學生們進行了教育,也對家長,老師以及社會人士等造成了廣泛的影響。這主要得益于開學第一課的主題。
2021年是《開學第一課》開播的第十四年。從2008年到2019年這十二年間,節目從未缺席,主題設定也不一致,總共已有十二個主題,這些主題都有其存在的獨特意義。《開學第一課》是根據每年國家發生的重要事件而設立主題的,這樣更有利于青少年們學習的時效性和教育性。
2009年的時候,正值中國成立60周年,處于這樣的大背景之下,《開學第一課》的主題離不開愛國,因此節目把“我愛你,中國”作為當年的主題,給我們大家上了一堂愛國的教育課。
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開學第一課》則把主題設定為“英雄不朽”,給學生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英雄故事。其中的教育意義不言而喻。
而今年,它如期播出,以“少年強,中國強”為主題,讓我們普及了防疫的知識,并且大力弘揚抗疫精神,引導我們學習這種精神。
無論開學第一課的主題內容是什么,教育意義是它一直秉承且無法割舍的,一起收獲2020的開學第一課吧!
開學的第一課觀后感范文篇8
新學期,新氣象。9月1日晚,“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等抗疫英雄,北斗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等登上央視綜合頻道的“開學第一課”講臺,帶著中小學生回顧戰疫,仰望北斗,感悟“少年強,中國強”。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日前《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的重要文章,而“開學第一課”,正是一堂涵養品德、美德的思政課。
“開學第一課”,傳遞愛國主義情感。“開學第一課”,和畢業典禮一樣,都是具有儀式感的教育活動。重視“開學第一課”,就是重視學生成長的重要節點,讓學生以一個更好的面貌面對嶄新的學習生涯。在抗疫的特殊背景下,今年這堂“開學第一課”邀請來了抗疫英雄和“白衣戰士”講述他們感人肺腑的戰“疫”故事。透過他們的故事,大家感受到的是愛國主義情懷。作為茁壯成長的莘莘學子,愛國主義是教育的必修課,以“開學第一課”這樣一種形式來引領學生的精神成長,確實是的主題。把抗疫作為最生動的愛國教材,定能鼓舞著每一位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開學第一課”,涵養頑強拼搏的精神。三尺講臺,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令人動容,也照亮著廣大青少年的奮進之路。課堂上,鐘南山寫下“一個也不能少”,張定宇誓言“我們要筑起一道生命的長城”,張伯禮堅信“我們一定能戰勝傳染病,保證全國人民的安全”……鏗鏘的話語中,無不折射出頑強拼搏的精神。這些可貴的精神必將給年輕的少年們新的啟迪。孫中山曾經說道,“奮斗這一件事是自有人類以來天天不息的。”相信,歷經這堂特殊的“第一課”,會讓更多青少年收獲乘風破浪、頑強拼搏的精神,這種精神將激勵他們勇往直前,健康成長。
“開學第一課”,激發學先鋒做先鋒的理想。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鐘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謝軍等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楷模,身邊的榜樣。俗話說,“樹無根不長,人無志不立”。通過這樣一堂課,廣大學生感知到了榜樣行為世范的力量。我們的青少年生逢盛世,莘莘學子要善于思考,透過這些真切的故事更加懂得今日學堂朗朗書聲的不易。對此,青年一代必須樹立從小學先鋒,長大做先鋒的理想,慎終如始地以心中信仰為船槳,勇挑歷史重擔,接好建設祖國的“接力棒”,用青春的力量去創造祖國美好的明天。
“開學第一課”,燃起青少年愛國情報國行。無疑,這堂特殊的課程是廣大學生成長路上的“營養劑”。祝福開啟新學期的學子們御風前行,學有所成。我們也堅信,年輕的一代一定會一片丹心向陽開,再創未來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