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觀眾培養自己的批判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其他觀眾的作品或場所。這里給大家分享《青春派觀后感,方便大家寫《青春派觀后感時參考。
《青春派觀后感篇1
明天,8月2日,由劉杰導演執導的《青春派》將盛大起航全國放映。這是部怎樣的片子?講述了什么?
《青春派》主要是講述高三學生的生活與心理、情感。男主角是一個浪漫派人士,他在高考前拍畢業照時,鼓起勇氣當眾朗誦泰戈爾的詩,向心儀的女生表白,獲得了對方的接受。然而,甜蜜的初戀剛剛開始卻被聞訊而至的`母親所破壞。倒霉的事情總是接踵而至。當他想要爬墻去追回離開的戀人時,卻摔傷了尾骨。失戀的低落,受傷的難受,這些都讓男主角高考失利,最終沒能考入戀人所在的學校。
男主角決定復讀,追上戀人黃晶晶的腳步,追上這段令人心酸又甜蜜的愛情。而在這個過程中,他認識了不少講義氣的哥們兒,與他們共同度過了一個精彩的高四歲月。
看到《青春派》的時候,我腦子里閃現的就是,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到《小時代》再到《青春派》,這些都是講述的青春。青春電影扎堆放,是我們缺少青春嗎?
是也不是。
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青春解讀,有的無理取鬧,制造了一些笑點后歸于沉寂;有的高高在上,只為了編織那不切實際的夢;有的卻希望從更接地氣的角度來詮釋大眾的青春,成功與否,還待明日你我的反應。
青春電影道出了我們隱秘的白日夢,也拍出了我們的搖擺不定,更讓我們再次面對那精彩又緊張的高三生活。這些電影讓我們懷念著那年歲月,對于早已過了青春歲月,抓著青春尾巴的我們來說,這些電影似乎也不無道理,不無看頭。
很多人說,《致青春》讓我們明白了“只有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而《小時代》則進一步“深化”了,說“只有長得好看又有錢的人才有青春”。而《青春派》會告訴我們什么呢?也許只有瘋狂的人才有青春?還是高三是最值得回憶的青春,也是最殘酷的青春?我們難以定義。
青春,就在你我心間。就如童心,不拘于年齡,不拘于外貌,誰都可以擁有,只要她真正擁抱青春。
青春尚未丟失,為何要看著青春電影緬懷你逝去的青春?走出電影院,走出你的“狗窩”,走出你狹隘的世界,向新的世界邁進,你會發現電影中的青春只是藝術品,唯有生活才能讓你真正走進青春!
《青春派觀后感篇2
青春是稀里糊涂的,橫沖直撞的,口號的,口號的,口號的,經歷過高考的青春更是。那時候總懵懂卻覺得前路很清晰,那時候總迷茫卻覺得有夢想就有無限可能,那時候還是暗戀不敢說出口卻再也不會有那樣的單純,那時候高三,殘酷,高壓,沉悶,卻在愣頭愣腦的青春面孔中透露著一股子鮮活。這樣多美好,可惜沒有這樣美好的電影,拍過的幾部關于高考的青春片,實在不敢恭維。直到《青春派》——這實在不是一個討巧的片名。
《青春派》之所以成為第一部高考青春的美好影片,完全因為它建立在童話的云端上,盡量少地去描寫那些壓抑的存在,將更多視角放在了青春的情感上,并且這種情感美好而剔透,完全不像在中國高三所想象的那般,所以,美好出現了。當一種你想象中的美好突然襲擊到你,而你潛意識中一直期待這種美好,那么火花就這么倏忽而至。
今天夏天北京很熱,全國也很熱,青春片也跟著熱。我是盼著像《青春派》這樣的小成本影片走紅的,不僅是因為它這樣如童話一樣美好,還因為它是中小成本影片的典范。如果走打斗路線,中等成本的電影《激戰》應該是一個標本。但小清新的,唯《青春派》。這部片子的檔期不咋地,前有狼后有虎,對于中國院線經理而言,沒有大明星的《青春派》不會討他們的喜歡。但我說的正是明星這塊。該片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選角成功。雖然秦海璐貢獻了這兩年她最棒的配角演出,但男一號董子健才是亮點。這個據說是某大牌經紀人公子的90后演員,一出道就風華正茂。客觀地說,很不錯。無論是那股子青澀勁兒還是生猛的眼神,甚至有時候你都會想,這樣的沉穩,像一個93年生的孩子嘛。前途無量。片中的幾個女學生選得特別像高三生,很有代入感,而男一號周邊的幾個小伙伴,則各有性格,很好的調動了觀眾情緒,讓人墜入其中,重回高三。嗯,多美好的高三啊。
青春電影能讓人回到自己的青春,那便是最基本的成功了。《青春派》做到了。想起我高三時,跟同學在宿舍說著臟話說著理想,在課間休息時對著走過的女生吹口哨,跟同桌看到喜歡的女孩經過,她的小腿像蔥白一樣干凈,想起那年4月1日逝去的張國榮,想起自己的愛情和友情,眼淚飄灑而至。看之前并沒有對這部影片抱多少期待,拭去眼角淚的剎那扭頭看了下四周,正有與我一樣的動作在想念著各自的青春。
《青春派觀后感篇3
明天,8月2日,由劉杰導演執導的《青春派》將盛大起航全國放映。這是部怎樣的片子?講述了什么?
《青春派》主要是講述高三學生的生活與心理、情感。男主角是一個浪漫派人士,他在高考前拍畢業照時,鼓起勇氣當眾朗誦泰戈爾的詩,向心儀的女生表白,獲得了對方的接受。然而,甜蜜的初戀剛剛開始卻被聞訊而至的母親所破壞。倒霉的事情總是接踵而至。當他想要爬墻去追回離開的戀人時,卻摔傷了尾骨。失戀的低落,受傷的難受,這些都讓男主角高考失利,最終沒能考入戀人所在的學校。
男主角決定復讀,追上戀人黃晶晶的腳步,追上這段令人心酸又甜蜜的愛情。而在這個過程中,他認識了不少講義氣的哥們兒,與他們共同度過了一個精彩的高四歲月。
看到《青春派》的時候,我腦子里閃現的就是,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到《小時代》再到《青春派》,這些都是講述的青春。青春電影扎堆放,是我們缺少青春嗎?
是也不是。
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青春解讀,有的無理取鬧,制造了一些笑點后歸于沉寂;有的高高在上,只為了編織那不切實際的夢;有的卻希望從更接地氣的角度來詮釋大眾的青春,成功與否,還待明日你我的反應。
青春電影道出了我們隱秘的白日夢,也拍出了我們的搖擺不定,更讓我們再次面對那精彩又緊張的高三生活。這些電影讓我們懷念著那年歲月,對于早已過了青春歲月,抓著青春尾巴的我們來說,這些電影似乎也不無道理,不無看頭。
很多人說,《致青春》讓我們明白了“只有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而《小時代》則進一步“深化”了,說“只有長得好看又有錢的人才有青春”。而《青春派》會告訴我們什么呢?也許只有瘋狂的人才有青春?還是高三是最值得回憶的青春,也是最殘酷的青春?我們難以定義。
青春,就在你我心間。就如童心,不拘于年齡,不拘于外貌,誰都可以擁有,只要她真正擁抱青春。
青春尚未丟失,為何要看著青春電影緬懷你逝去的青春?走出電影院,走出你的“狗窩”,走出你狹隘的世界,向新的世界邁進,你會發現電影中的青春只是藝術品,唯有生活才能讓你真正走進青春。
《青春派觀后感篇4
謝謝你又帶給我高考的回憶,我看完的時候淚流滿面,我特別像故事中男主角,特別是在男主說:"如果時光可以停止,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如果記憶可以修改,我更愿意把故事主角換成曉凡。“青春誰沒有傻過?只是我們這幫傻傻的男生特別容易癡情,以為自己喜歡她就一定要無時無刻和她說話聯系,以為喜歡就是要這么轟轟烈烈,但是一點點壞小事情小細節就把自己打垮了甚至好多天都一直在想這件事情,最后他們在不同環境,時間一點點帶走男主的愛,他愿意放過自己,謝謝,你終于放過你自己了。我知道男主你是喜歡曉凡的,特別是在你跟賈迪他吃醋和你對話,你支支吾吾的不肯說出那一句:“不喜歡!”我有時都會多么感慨如果那時候我接受她就好了,我那么癡情有什么用最后還不是這個鬼樣,可是我認為導演你肯定還有一句話沒說:就算我知道我去表白也是這鬼樣,可我還是會去。
像老師說的那些話真的是滿滿的回憶,還有最后老師要分別那一刻老師說的話,還有多管閑事的父母,還有好像每個人青春的煩惱,都在這個影片中勾勒起我的回憶,我們的青春太像了,可又是那么獨一無二。(還有這些人物頭發和舉止動作,真的才是我那時青春的模樣)
我喜歡這部電影,非常細膩描繪了青春,而這個青春又和我如此相近,全部都是情懷和回憶,謝謝導演(我只是有感而發)
《青春派觀后感篇5
提到“青春”這一個詞,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個性”、“活力”、“張揚”。其實,青春是一條叛逆與穩重相互交織的成長之路。一味叛逆,不是青春,是愚昧無知;一味穩重,亦不是青春,是死氣沉沉。當我們終于告別最初的任性茫然,練就一身成穩從容,我們亦告別了青春。
我們走在這條路上,正值青春。而我們卻不得不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與同樣的人,做同樣的事。所有人都是同一個姿勢,同一個表情。于是我們厭倦,厭倦日復一日類似的生活,也厭倦這樣一個與別人類似的自己。我們有大把的精力,卻只能把它全部消耗在書本里。我們不滿著,咒罵著,卻無能為力。因為我們不能賭上自己的未來去追求所謂的“個性張揚”。“未來”總是比“現在”重要,所以我們要活在“現在”,卻不停地為“未來”打算。盡管,未來,未曾來。于是我們一邊抱怨,一邊認命,到最后學會習慣,畢竟,這樣的選擇之于我們,百利而無一害。
沒有誰的青春是真正無悔的,在青春的年歲里,我們本就是沖動的。我們害怕當某一天我們回憶起自己的青春時,能夠想起的,只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們在內心深處隱隱期待著在這個最美好的年紀里,能夠發生一些美好的事,好讓自己不留遺憾。
成長,或許是雷霆乍驚措手不及,或許是春風入夜,潤物無聲。而懺悔與改過,是我們唯一的救贖。幸而,我們還有機會改過,而不是空留無邊悔恨。幸而,這一路上,我們還有父母師長的陪伴,而不是獨自一人摸爬滾打。或許會很辛苦,但至少不孤獨。
青春,只是連通幼稚與成熟的橋梁,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般轟轟烈烈。
《青春派觀后感篇6
拍高考題材的電影不少,但是能做到如此掌控的電影卻很少見。
16歲的時候,高考失敗,重新復讀,覺得這個世界所有東西都在跟自己作對,家長、老師、高考、女友、同學、鄰居。而正是在這個復讀的一年中,加速了成熟的腳步,復讀的不只是高考,而是從青蔥到青春的成長。
青春的成長就是不斷經歷第一次的過程。沒有戀愛過,沒有告白過,青春的熱血會沖破自己的懦弱。但是青春的熱血一般伴隨的都是頭破血流的反省。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總會在你熱血的時候給你當頭一擊棒喝,人難免就又會縮了回去。走一步,退兩步,思第三步,哪一段第一次不是這樣。
青春的成長總會伴隨著亦敵亦友的朋友,他們會跟你爭妹子打得頭破血流,也會在外敵當前的時候做你最堅強的后盾。他們可能跟你在同一個宿舍,你們沒有深交,但當他消失的那一刻,好像又掏空了你生命中的某一種習慣。他們可能外向可能內斂可能單純可能細膩,但你總能接受各種多樣性而又不帶成見。
青春的成長就是第一次的戀愛,大千世界的戀愛故事大體是你愛的人愛別人,而愛你的你不愛。這個基本的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體驗了第一次才知道為什么戀愛的魔力讓你對不愛你的人專情,而對愛你的傲慢。男主角居然也只有在自己失戀的深淵才能體會父母要離婚的傷感,哪怕他早就知道這是一個局。也就只有在時間和對戀愛新的體驗中,才知道應該欣賞愛你的人對你的付出,雙宿雙飛去了人大。
所以說,青春的成長就是從懵懂到體諒。電影里面,像我們影子的中學生們都像我們曾經一樣,老說別人幼稚,而自己干著沒有擔當的幼稚的事情。而我們接觸了社會,知道我們無法保護同伴,知道我們身邊看起來跟我們一樣人有著不同的身家,知道我們對朋友背負的重擔的無知程度,知道我們父母老師所經歷的不能言說的痛。知道了這些,很難再幼稚下去。所以,我們體諒、我們擔當、我們分擔、我們才可能進化成更好的人。
雖然字幕的最后,居然和曉凡都考去了人大,雖然居然懂得了曉凡換發型的原因,雖然看起來居然這一次要緊緊抓住愛自己的那個人的付出,但青春總伴隨著來來回回。說不定他會再次放棄愛他的人選擇他愛的人。但是,在復讀戀愛的這一段旅程,他只是更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想要什么。所以,青春的第一次,總要嘗試,不在嘗試中失敗,哪能從失敗中找到成功呢?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時代青春的故事。很明顯,80后90后的青春不是北京胡同家屬大院,山西汾陽晃蕩迷茫。但對于青春的叛逆,青春的成長,每個重新翻看這一段的人,總會敲擊到內心的共鳴。
秦海璐的老師演技真是神一般的,前面潑辣又幽默,最后說心里話那一段說到動情的地方,忍住眼淚而上嘴唇還一直抽動,真是細膩到家了。
各位中學生主角更是非常搶鏡,男主角讓人想起當年的夏雨,而李飛的飾演者每一場戲都讓電影院充滿歡樂。
《青春派觀后感篇7
今天,閑來無事,看了電影一部名曰【青春派】。講的是高三的故事,高考的故事。
高三,其實我沒有真正的經歷過,高考前的`苦讀,拼的沒日沒夜,也沒有體會過高考當天的緊張,考完以后的釋放,在一起三年要分開的別離,估分的疑惑,填報志愿的選擇等等的種.種。。。
以前沒有提過,自己也不愿意提起。偶然夢回的時候,會記得當時的上下鋪,當時為了閨蜜和另一個人走的近了的醋意,當時因為一句我不信你能,倆個女生5點多起床去操場賭能不能跑完3000米。。。大腦就那樣的篩選了我想要記住的美好。
也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也不知道自己是后悔還是不后悔?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過自己千百回,可是卻沒有答案。連自己的心也只能回答不知道三個字。也許我是在逃避自己吧!逃避自己當時的懦弱和放棄!逃避那兩年的任性、荒.唐和頹廢!
只知道曾經有個自己為了一個目標,狠狠的努力過。描寫景色的句子
為那曾經的瘋狂,為那真誠的友誼,為那逝去的歲月,只有一句--
青春無悔!
《青春派觀后感篇8
在中國談青春總是一個很流行的話語,但同時也是一個很尷尬的話題。因為在我們最應該張揚青春風采的時候,恰恰又是該到了在考場上沖刺的時候。于是,以上課為中心,以做題和背書為兩個基本點的生活原則,便貫穿了青春的生涯,代替了其它眾多美好的生活項目,比如戀愛,比如旅游,比如運動。在父母、老師和大眾的眼里,一個學習失敗者,是沒有資格享受生活的,只有考上了大學,最好是名牌大學,才有輕松的機會。
所以,對中國的年輕人來說,得高考者才能得青春。這樣一來,作為記錄和表現生活的電影藝術,也就沒有了在青春這個領域的用武之地,因為不讓談戀愛,不讓冒險,不讓搞藝術,電影故事就沒法講了。很長一段時間來,國產青春類型電影是一個荒漠,至今我能明確記得的反應中學生生活的電影,是呂樂的《十三棵泡桐》。
而劉杰的《青春派》或許會改變這個局面,這是一部真正的青春電影,與趙薇的《致青春》和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是不同的,后兩者其實是“懷舊”,講的是我們的前輩的青春,而不是我們的青春。《青春派》將鏡頭直接面對我們當下的高中生的普遍生活狀態,沒有對這種沉悶壓抑的境況進行勵志式美化,但是也沒有觸及到對教育體制的批判,而是用一種非常討巧的、圓滑而不尖銳的方式,將年輕人真實的內心世界展現給我們看。我們從中領悟到的是無以名狀的傷感,和無法逃離的困惑。所以,電影真正要講的不是青春,而是我們對青春的渴求。
影片的開頭就極具感染力,正在拍畢業照的時候,一個名叫居然(董子健)的男生突然站出來向他暗戀了三年的女生表白。這一勇敢的.舉動毀了他之后的高考,但卻讓他擁有了自己的青春。青春期的愛情不在于長相廝守,而在于曾經擁有,是供回憶用的,而不是供生活用的。所以,盡管居然因為早戀而錯失了高考,又因為失戀而感受了青春的痛苦,但他無疑是富足的,是活出了人性味兒的個體。影片將主人公取名為“居然”,本身就很有意思:在沒有青春的群體里,他“居然”有了青春;一個別人眼中的天才,“居然”成了班級唯一的落榜生;看似文靜聽話的面貌下,“居然”有這么大的勇氣和膽量。這種人物與時代的反差,性格與行為的反差,正是影片的戲劇性所在。
愛情是影片的主線,而高考才是影片的主題。居然的戀愛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多變化,也給影片增添了很多故事,但是這一切都是緊緊圍繞著高考這一事件進行的。中國的青春電影永遠逃不開考試,電影里的主人公居然也是如此。盡管在起初他反抗了,發脾氣,說大話了,但是在父母的勸說下,他還是抱著文具書本走進了復讀的教室。電影由此開始,展現了一系列關于高考復習的情節,發卷子,喊口號,上晚自習,公布成績,找家長談話,等等。
這些事情都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不管是對于正在學習的學生也好,還是對于已經走出校園的畢業生也好,我們都能從銀幕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相對于真實處境中的勞累和苦悶來說,電影通過喜劇化的手段,使這一過程充滿了趣味,學生也從中體會到了奮斗中的踏實感和愉悅感。包括那個以高考為人生第一業務的班主任,她的可惡中也帶有可愛,可悲中帶有可敬。
“情圣”居然無疑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人物,他的性格是一種內斂中的果敢,他在自己喜歡的女神面前的舉動像是一個悲情的英雄,讓人心生敬佩,又頗為同情,他最后的順從是無數個無奈的中國青年的象征。與此同時,四角戀式的人物結構,也讓小凡這個女生成為青春的犧牲品,她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女孩,在默默的關懷中看著心中的男孩受傷,看著時光在自己的眼前流逝,而無能為力。相比之下,黃晶晶的漂亮張揚卻更接地氣,她在和居然的曖昧情感中看似是一個全身而退的瀟灑者,其實卻失去了自己本應得到的最純真的東西。從客觀角度來講,愛情中沒有勝負之分,唯一的感受,就是你是否真心愛過。如果是,那就值得。
為了活躍氣氛,《青春派》專門設置了“搞笑三人組”,以娘娘腔、富二代和屌絲青年作為其身份定位,他們一系列的插科打諢和小品驗收式表演,營造了很濃厚的喜劇氛圍,以笑聲化解了對失戀的煽情表達和對高考的殘酷展現。但是這種刻意追求搞笑的搞笑手法,卻成為這部電影的最大弊病,顯得造作不堪,缺乏生活的地氣。而好的地方在于,最后班主任在訓斥其中的屌絲青年時,對當今時代的二代階層現象進行了直白的揭露,屌絲可以和二代一起搞笑,但是永遠無法融入二代生活。這是屌絲的悲哀,還是二代的悲哀,觀眾自由論說。這個情節無疑是電影中最具張力的,它超越了對高考本身的關照,而把它至于社會和時代的大環境里,給出了考試的唯一目的——不學習,何以斗二代。可問題在于,即使學好了,也一定能拼過二代嗎?不過,這已不是這部電影所要思考的事情了。
在影片里,貧苦出身的周強最后考上了名牌大學,這是大家在批判高考時的兩難之處,它看似不公平,又像是最公平的制度。如果沒有它,就沒有很多窮孩子的今天。所以,得高考者不但可以得青春,也可以得命運的選擇權。其實在今天這個社會里,有沒有青春都是很小的事情,關鍵是我們有沒有生活的權利。我們都不怕努力,我們害怕的是努力之后的絕望。《青春派》給了我們一塊夾著甜味的面包派,而我仍然從中嘗到了一絲苦澀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