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200字觀后感
通過寫觀后感,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寫作水平,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各種影視作品。優秀的青春派200字觀后感是什么樣的?下面給大家帶來青春派200字觀后感,供大家參考。
青春派200字觀后感篇1
青春是稀里糊涂的,橫沖直撞的,口號的,口號的,口號的,經歷過高考的青春更是。那時候總懵懂卻覺得前路很清晰,那時候總迷茫卻覺得有夢想就有無限可能,那時候還是暗戀不敢說出口卻再也不會有那樣的單純,那時候高三,殘酷,高壓,沉悶,卻在愣頭愣腦的青春面孔中透露著一股子鮮活。這樣多美好,可惜沒有這樣美好的電影,拍過的幾部關于高考的青春片,實在不敢恭維。直到《青春派》——這實在不是一個討巧的片名。
《青春派》之所以成為第一部高考青春的美好影片,完全因為它建立在童話的云端上,盡量少地去描寫那些壓抑的存在,將更多視角放在了青春的情感上,并且這種情感美好而剔透,完全不像在中國高三所想象的那般,所以,美好出現了。當一種你想象中的美好突然襲擊到你,而你潛意識中一直期待這種美好,那么火花就這么倏忽而至。
今天夏天北京很熱,全國也很熱,青春片也跟著熱。我是盼著像《青春派》這樣的小成本影片走紅的,不僅是因為它這樣如童話一樣美好,還因為它是中小成本影片的典范。
青春電影能讓人回到自己的青春,那便是最基本的成功了。《青春派》做到了。想起我高三時,跟同學在宿舍說著臟話說著理想,在課間休息時對著走過的女生吹口哨,跟同桌看到喜歡的女孩經過,她的小腿像蔥白一樣干凈,想起那年4月1日逝去的張國榮,想起自己的愛情和友情,眼淚飄灑而至。看之前并沒有對這部影片抱多少期待,拭去眼角淚的剎那扭頭看了下四周,正有與我一樣的動作在想念著各自的青春。
青春派200字觀后感篇2
在中國談青春總是一個很流行的話語,但同時也是一個很尷尬的話題。因為在我們最應該張揚青春風采的時候,恰恰又是該到了在考場上沖刺的時候。于是,以上課為中心,以做題和背書為兩個基本點的生活原則,便貫穿了青春的生涯,代替了其它眾多美好的生活項目,比如戀愛,比如旅游,比如運動。在父母、老師和大眾的眼里,一個學習失敗者,是沒有資格享受生活的,只有考上了大學,最好是名牌大學,才有輕松的機會。
所以,對中國的年輕人來說,得高考者才能得青春。這樣一來,作為記錄和表現生活的電影藝術,也就沒有了在青春這個領域的用武之地,因為不讓談戀愛,不讓冒險,不讓搞藝術,電影故事就沒法講了。很長一段時間來,國產青春類型電影是一個荒漠,至今我能明確記得的反應中學生生活的電影,是呂樂的《十三棵泡桐》。
而劉杰的《青春派》或許會改變這個局面,這是一部真正的青春電影,與趙薇的《致青春》和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是不同的,后兩者其實是“懷舊”,講的是我們的前輩的青春,而不是我們的青春。《青春派》將鏡頭直接面對我們當下的高中生的普遍生活狀態,沒有對這種沉悶壓抑的境況進行勵志式美化,但是也沒有觸及到對教育體制的批判,而是用一種非常討巧的、圓滑而不尖銳的方式,將年輕人真實的內心世界展現給我們看。我們從中領悟到的是無以名狀的傷感,和無法逃離的困惑。所以,電影真正要講的不是青春,而是我們對青春的渴求。
影片的開頭就極具感染力,正在拍畢業照的時候,一個名叫居然(董子健)的男生突然站出來向他暗戀了三年的女生表白。這一勇敢的.舉動毀了他之后的高考,但卻讓他擁有了自己的青春。青春期的愛情不在于長相廝守,而在于曾經擁有,是供回憶用的,而不是供生活用的。所以,盡管居然因為早戀而錯失了高考,又因為失戀而感受了青春的痛苦,但他無疑是富足的,是活出了人性味兒的個體。影片將主人公取名為“居然”,本身就很有意思:在沒有青春的群體里,他“居然”有了青春;一個別人眼中的天才,“居然”成了班級唯一的落榜生;看似文靜聽話的面貌下,“居然”有這么大的勇氣和膽量。這種人物與時代的反差,性格與行為的反差,正是影片的戲劇性所在。
愛情是影片的主線,而高考才是影片的主題。居然的戀愛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多變化,也給影片增添了很多故事,但是這一切都是緊緊圍繞著高考這一事件進行的。中國的青春電影永遠逃不開考試,電影里的主人公居然也是如此。盡管在起初他反抗了,發脾氣,說大話了,但是在父母的勸說下,他還是抱著文具書本走進了復讀的教室。電影由此開始,展現了一系列關于高考復習的情節,發卷子,喊口號,上晚自習,公布成績,找家長談話,等等。
這些事情都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不管是對于正在學習的學生也好,還是對于已經走出校園的畢業生也好,我們都能從銀幕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相對于真實處境中的勞累和苦悶來說,電影通過喜劇化的手段,使這一過程充滿了趣味,學生也從中體會到了奮斗中的踏實感和愉悅感。包括那個以高考為人生第一業務的班主任,她的可惡中也帶有可愛,可悲中帶有可敬。
“情圣”居然無疑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人物,他的性格是一種內斂中的果敢,他在自己喜歡的女神面前的舉動像是一個悲情的英雄,讓人心生敬佩,又頗為同情,他最后的順從是無數個無奈的中國青年的象征。與此同時,四角戀式的人物結構,也讓小凡這個女生成為青春的犧牲品,她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女孩,在默默的關懷中看著心中的男孩受傷,看著時光在自己的眼前流逝,而無能為力。相比之下,黃晶晶的漂亮張揚卻更接地氣,她在和居然的曖昧情感中看似是一個全身而退的瀟灑者,其實卻失去了自己本應得到的最純真的東西。從客觀角度來講,愛情中沒有勝負之分,唯一的感受,就是你是否真心愛過。如果是,那就值得。
為了活躍氣氛,《青春派》專門設置了“搞笑三人組”,以娘娘腔、富二代和屌絲青年作為其身份定位,他們一系列的插科打諢和小品驗收式表演,營造了很濃厚的喜劇氛圍,以笑聲化解了對失戀的煽情表達和對高考的殘酷展現。但是這種刻意追求搞笑的搞笑手法,卻成為這部電影的最大弊病,顯得造作不堪,缺乏生活的地氣。而好的地方在于,最后班主任在訓斥其中的屌絲青年時,對當今時代的二代階層現象進行了直白的揭露,屌絲可以和二代一起搞笑,但是永遠無法融入二代生活。這是屌絲的悲哀,還是二代的悲哀,觀眾自由論說。這個情節無疑是電影中最具張力的,它超越了對高考本身的關照,而把它至于社會和時代的大環境里,給出了考試的唯一目的——不學習,何以斗二代。可問題在于,即使學好了,也一定能拼過二代嗎?不過,這已不是這部電影所要思考的事情了。
在影片里,貧苦出身的周強最后考上了名牌大學,這是大家在批判高考時的兩難之處,它看似不公平,又像是最公平的制度。如果沒有它,就沒有很多窮孩子的今天。所以,得高考者不但可以得青春,也可以得命運的選擇權。其實在今天這個社會里,有沒有青春都是很小的事情,關鍵是我們有沒有生活的權利。我們都不怕努力,我們害怕的是努力之后的絕望。《青春派》給了我們一塊夾著甜味的面包派,而我仍然從中嘗到了一絲苦澀的味道。
青春派200字觀后感篇3
謝謝你又帶給我高考的回憶,我看完的時候淚流滿面,我特別像故事中男主角,特別是在男主說:"如果時光可以停止,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如果記憶可以修改,我更愿意把故事主角換成曉凡。“青春誰沒有傻過?只是我們這幫傻傻的男生特別容易癡情,以為自己喜歡她就一定要無時無刻和她說話聯系,以為喜歡就是要這么轟轟烈烈,但是一點點壞小事情小細節就把自己打垮了甚至好多天都一直在想這件事情,最后他們在不同環境,時間一點點帶走男主的愛,他愿意放過自己,謝謝,你終于放過你自己了。我知道男主你是喜歡曉凡的,特別是在你跟賈迪他吃醋和你對話,你支支吾吾的不肯說出那一句:“不喜歡!”我有時都會多么感慨如果那時候我接受她就好了,我那么癡情有什么用最后還不是這個鬼樣,可是我認為導演你肯定還有一句話沒說:就算我知道我去表白也是這鬼樣,可我還是會去。
像老師說的那些話真的是滿滿的回憶,還有最后老師要分別那一刻老師說的話,還有多管閑事的父母,還有好像每個人青春的煩惱,都在這個影片中勾勒起我的回憶,我們的青春太像了,可又是那么獨一無二。(還有這些人物頭發和舉止動作,真的才是我那時青春的模樣)
我喜歡這部電影,非常細膩描繪了青春,而這個青春又和我如此相近,全部都是情懷和回憶,謝謝導演(我只是有感而發)
青春派200字觀后感篇4
春是稀里糊涂的,橫沖直撞的,口號的,口號的,口號的,經歷過高考的青春更是。那時候總懵懂卻覺得前路很清晰,那時候總迷茫卻覺得有夢想就有無限可能,那時候還是暗戀不敢說出口卻再也不會有那樣的單純,那時候高三,殘酷,高壓,沉悶,卻在愣頭愣腦的青春面孔中透露著一股子鮮活。這樣多美好,可惜沒有這樣美好的電影,拍過的幾部關于高考的青春片,實在不敢恭維。直到《青春派》--這實在不是一個討巧的片名。
《青春派》之所以成為第一部高考青春的美好影片,完全因為它建立在童話的云端上,盡量少地去描寫那些壓抑的存在,將更多視角放在了青春的情感上,并且這種情感美好而剔透,完全不像在中國高三所想象的那般,所以,美好出現了。當一種你想象中的美好突然襲擊到你,而你潛意識中一直期待這種美好,那么火花就這么倏忽而至。
今天夏天北京很熱,全國也很熱,青春片也跟著熱。我是盼著像《青春派》這樣的小成本影片走紅的,不僅是因為它這樣如童話一樣美好,還因為它是中小成本影片的典范。
青春電影能讓人回到自己的青春,那便是最基本的成功了。《青春派》做到了。想起我高三時,跟同學在宿舍說著臟話說著理想,在課間休息時對著走過的女生吹口哨,跟同桌看到喜歡的女孩經過,她的小腿像蔥白一樣干凈,想起那年4月1日逝去的張國榮,想起自己的愛情和友情,眼淚飄灑而至。看之前并沒有對這部影片抱多少期待,拭去眼角淚的剎那扭頭看了下四周,正有與我一樣的動作在想念著各自的青春。
青春派200字觀后感篇5
那天去了一個朋友家去玩,他給我推薦了一部電影叫《青春派》,回家之后我就用電腦看了,挺不錯的一部電影。
電影講述了一個16歲高三生因早戀而未考上大學然后復課,但他沒有忘記那個女生,但那個女生卻已經不再理他,然后他在墮落與奮斗中掙扎的一個故事,他也有一群好伙伴,有的很富,有的非常非常刻苦,他們有一個很負責任的班主任,影片片尾,主人公代全班說出來了他們的心聲,主人公也考上了一個較好的大學。
我認為電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我們不應該輕易地收外部客觀條件而影響了我們堅定不移的新念,我們應該堅定不移的向自己的夢想前進。但我們也應該去奮力爭取我們想要的,哪怕最后失敗了,我們至少以后不會后悔。
主人公經歷也告訴了我們一點,錯誤的我們應該趁早放棄,不能太過頑固,不然這樣的后果只能是傷人傷己,我們應該學會辨別是非,早點清楚那條路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并及時的改正過來。?電影也涉及到了親情,主人公最終拋棄了自己要去上海追那個女生的錯誤想法而選擇留在北京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這也告訴了我們,家才是最溫馨的港灣,家人才是會永遠陪伴我們的。不論我們做什么,只要是正確的,只要是我們喜歡的,家人總會不遺余力的去支持我們。
也許我只讀懂了電影的一部分含義,雖然影片標簽是青春愛情,我更認為它是一部勵志的,不得不說,影片很精彩,很現實也比較貼近生活。
青春派200字觀后感篇6
青春是稀里糊涂的,橫沖直撞的,口號的,口號的,口號的,經歷過高考的青春更是。那時候總懵懂卻覺得前路很清晰,那時候總迷茫卻覺得有夢想就有無限可能,那時候還是暗戀不敢說出口卻再也不會有那樣的單純,那時候高三,殘酷,高壓,沉悶,卻在愣頭愣腦的青春面孔中透露著一股子鮮活。這樣多美好,可惜沒有這樣美好的電影,拍過的幾部關于高考的青春片,實在不敢恭維。直到《青春派》——這實在不是一個討巧的片名。
《青春派》之所以成為第一部高考青春的美好影片,完全因為它建立在童話的云端上,盡量少地去描寫那些壓抑的存在,將更多視角放在了青春的情感上,并且這種情感美好而剔透,完全不像在中國高三所想象的那般,所以,美好出現了。當一種你想象中的美好突然襲擊到你,而你潛意識中一直期待這種美好,那么火花就這么倏忽而至。
今天夏天北京很熱,全國也很熱,青春片也跟著熱。我是盼著像《青春派》這樣的小成本影片走紅的,不僅是因為它這樣如童話一樣美好,還因為它是中小成本影片的典范。如果走打斗路線,中等成本的電影《激戰》應該是一個標本。但小清新的,唯《青春派》。這部片子的檔期不咋地,前有狼后有虎,對于中國院線經理而言,沒有大明星的《青春派》不會討他們的喜歡。但我說的正是明星這塊。該片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選角成功。雖然秦海璐貢獻了這兩年她最棒的配角演出,但男一號董子健才是亮點。這個據說是某大牌經紀人公子的90后演員,一出道就風華正茂。客觀地說,很不錯。無論是那股子青澀勁兒還是生猛的眼神,甚至有時候你都會想,這樣的沉穩,像一個93年生的孩子嘛。前途無量。片中的幾個女學生選得特別像高三生,很有代入感,而男一號周邊的幾個小伙伴,則各有性格,很好的調動了觀眾情緒,讓人墜入其中,重回高三。嗯,多美好的高三啊。
青春電影能讓人回到自己的青春,那便是最基本的成功了。《青春派》做到了。想起我高三時,跟同學在宿舍說著臟話說著理想,在課間休息時對著走過的女生吹口哨,跟同桌看到喜歡的女孩經過,她的小腿像蔥白一樣干凈,想起那年4月1日逝去的張國榮,想起自己的愛情和友情,眼淚飄灑而至。看之前并沒有對這部影片抱多少期待,拭去眼角淚的剎那扭頭看了下四周,正有與我一樣的動作在想念著各自的青春。
青春派200字觀后感篇7
提到“青春”這一個詞,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個性”、“活力”、“張揚”。其實,青春是一條叛逆與穩重相互交織的成長之路。一味叛逆,不是青春,是愚昧無知;一味穩重,亦不是青春,是死氣沉沉。當我們終于告別最初的任性茫然,練就一身成穩從容,我們亦告別了青春。
我們走在這條路上,正值青春。而我們卻不得不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與同樣的人,做同樣的事。所有人都是同一個姿勢,同一個表情。于是我們厭倦,厭倦日復一日類似的生活,也厭倦這樣一個與別人類似的自己。我們有大把的精力,卻只能把它全部消耗在書本里。我們不滿著,咒罵著,卻無能為力。因為我們不能賭上自己的未來去追求所謂的“個性張揚”。“未來”總是比“現在”重要,所以我們要活在“現在”,卻不停地為“未來”打算。盡管,未來,未曾來。于是我們一邊抱怨,一邊認命,到最后學會習慣,畢竟,這樣的選擇之于我們,百利而無一害。
沒有誰的青春是真正無悔的,在青春的年歲里,我們本就是沖動的。我們害怕當某一天我們回憶起自己的青春時,能夠想起的,只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們在內心深處隱隱期待著在這個最美好的年紀里,能夠發生一些美好的事,好讓自己不留遺憾。
成長,或許是雷霆乍驚措手不及,或許是春風入夜,潤物無聲。而懺悔與改過,是我們唯一的救贖。幸而,我們還有機會改過,而不是空留無邊悔恨。幸而,這一路上,我們還有父母師長的陪伴,而不是獨自一人摸爬滾打。或許會很辛苦,但至少不孤獨。
青春,只是連通幼稚與成熟的橋梁,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般轟轟烈烈。
青春派200字觀后感篇8
不瘋狂,怎叫青春?當他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大聲對她讀出泰戈爾的詩時,當他為了她高考交白卷的時候,當他站在站臺望著她遠去的背影的時候,我知道我做不到那種瘋狂,我也很想如此瘋狂。高考都離我有兩年半的時間了,卻勾起了我緬懷青春,祭奠高考的心。與居然(男主角)相比,我的高中生活就是一張白紙,搜腸刮肚想了一番,無非是無休止的考試和題海,頂多就是兩周一次的“放風”時間。總之,我的高中一片空白,或許,也不是一片空白,只是少了一種類似QQ空間的東西來記錄心情吧。整個高中時代,我究竟收獲了什么?
除了上課、吃飯、睡覺,我不記得自己有過什么其他的活動了,按著老師的安排,重復著同一件事,雖然也會因為成績時好時壞而傷心,在成績出來前膽戰心驚,真不知道那些題海教會了我什么,我又從中學到了什么,如果是堅持,我只能“呵呵”了,當時用心做的試卷,現在又記得多少,該是都還給老師了吧!
就算記得,拿到現在又有多少有用呢?現在想想,高考成績出來時我也沒必要那么在乎,在擠破頭的這場大戰中,我走過了獨木橋,但我是失敗者,因為我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我自感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也不敢談及此類話題,但事實是,我不比任何人差。
在人生的道路上,高考是一個出路,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是折點,非終點。怎么辦,高中三年,我真的回憶不起來什么,或許真的是我太沉默了,因為在那種環境下,我根本不想表現什么,比成績我是失敗者,在那里便會受到冷落(事實上,不管在什么地方,你做的優秀,便會是大家簇擁的對象)但是每個人都有閃光點,都該成為一個中心。糟了,高中的那些戰友我又還記得哪些?我都記得,可是有什么用呢?只有幾個交心的朋友,真心相待。
當需要一雙手的時候,會不吝的伸出來嗎?大概,不踢你一腳就是好事了吧!回到現在,大學生活,沒有了束縛,沒有了限制,一切都是自主,我反而覺得很輕松(雖然偶爾會因為一些事感到壓力到)但我是開心的,我有自己的安排,有自己的目標。好了,大學里也還有好多目標沒有完成呢,言盡于此吧。很是期待第二部,從別人的故事中找尋自己的影子,借以安慰自己吧。
青春派200字觀后感篇9
明天,8月2日,由劉杰導演執導的《青春派》將盛大起航全國放映。這是部怎樣的片子?講述了什么?
《青春派》主要是講述高三學生的生活與心理、情感。男主角是一個浪漫派人士,他在高考前拍畢業照時,鼓起勇氣當眾朗誦泰戈爾的詩,向心儀的女生表白,獲得了對方的接受。然而,甜蜜的初戀剛剛開始卻被聞訊而至的母親所破壞。倒霉的事情總是接踵而至。當他想要爬墻去追回離開的戀人時,卻摔傷了尾骨。失戀的低落,受傷的難受,這些都讓男主角高考失利,最終沒能考入戀人所在的學校。
男主角決定復讀,追上戀人黃晶晶的腳步,追上這段令人心酸又甜蜜的愛情。而在這個過程中,他認識了不少講義氣的哥們兒,與他們共同度過了一個精彩的高四歲月。
看到《青春派》的時候,我腦子里閃現的就是,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到《小時代》再到《青春派》,這些都是講述的青春。青春電影扎堆放,是我們缺少青春嗎?
是也不是。
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青春解讀,有的無理取鬧,制造了一些笑點后歸于沉寂;有的高高在上,只為了編織那不切實際的夢;有的卻希望從更接地氣的角度來詮釋大眾的青春,成功與否,還待明日你我的反應。
青春電影道出了我們隱秘的白日夢,也拍出了我們的搖擺不定,更讓我們再次面對那精彩又緊張的高三生活。這些電影讓我們懷念著那年歲月,對于早已過了青春歲月,抓著青春尾巴的我們來說,這些電影似乎也不無道理,不無看頭。
很多人說,《致青春》讓我們明白了“只有長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而《小時代》則進一步“深化”了,說“只有長得好看又有錢的人才有青春”。而《青春派》會告訴我們什么呢?也許只有瘋狂的人才有青春?還是高三是最值得回憶的青春,也是最殘酷的青春?我們難以定義。
青春,就在你我心間。就如童心,不拘于年齡,不拘于外貌,誰都可以擁有,只要她真正擁抱青春。
青春尚未丟失,為何要看著青春電影緬懷你逝去的青春?走出電影院,走出你的“狗窩”,走出你狹隘的世界,向新的世界邁進,你會發現電影中的青春只是藝術品,唯有生活才能讓你真正走進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