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800字觀后感
在寫觀后感時,要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電影的主要內容,包括主題、情節、人物關系等。優秀的一九四二800字觀后感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一九四二800字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一九四二800字觀后感篇1
那是一個為了生存而不顧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個一條人命值兩塊餅干的年代。 那是一個人尸只能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個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
——題記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發生大旱災。災民們紛紛離家逃荒。因為日本的入侵,救濟的缺失,這一場災難,奪走了河南三百萬人的生命。
“與此同時,世界上還發生著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
這是電影中的獨白,現在讀來覺得頗為諷刺。在那個時代,與那些“國際時事”相比,死三百萬人算什么?更何況,這三百萬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敗的政府官員都盡可能遠離災區,將兵力撤出河南,蔣介石忙于戰爭的前線,決定甩開河南這個“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災民中混有軍隊士兵,便駕駛轟炸機進行大規模的轟炸。
黑煙滾滾,沙石四濺。在這個戰火四起的年代,災民們無處可逃。他們只能在心里懷著一點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還是死的無盡道路上不斷前行。每天都會有無數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誰去關心呢?當活著已經成了一種奢望,當食物已經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唯一計量單位,在日軍轟炸機的陰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難保。人尸為狼狗所食的慘烈可怖的情景,見證了那個時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滅。
然而,我們慶幸,在那個時代,總還有那么幾個閃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動我們。
花枝,一個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個母親,她堅強、現實,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憑借自己護犢的本能,一路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價地堅持。
白修德,一個美國的記者,作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這場災難之中,然而他有作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為記者的責任感。他隨著災民們歷經了種.種苦難,突破重重阻礙,將河南大旱的現實和真像告訴全世界,讓河南的災情得到了重視,獲得了救濟。
在大災大難之中,終究還是有那些溫暖我們的存在。
《一九四二》是一部講述那個年代災難的電影,它既體現了當時人們深深的苦難,又體現了災難之中那些感動我們的一次次閃光。它講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帶給了我們最強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一九四二800字觀后感篇2
這天懷著沉重的情緒觀看了馮導的《1942》,電影情節觸目驚心,催人淚下。個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將我深深的帶入電影情節中去……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河南人,雖然如今離《1942》那個年代已經很久遠,但那個年代的苦1942》中的場景讓我更深刻的領悟到了老一輩們當年深情的講述。
1942年河南大旱,螞蚱泛濫成災,糧食顆粒無收,再加之戰爭逼近,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餓殍遍野,路途中還有日軍的轟炸,這是怎樣的一幕悲涼?百姓們帶著饑餓和寒冷、掙扎和痛苦、希冀和憤怒走在逃難的慢慢長路上,在這段艱難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絕望,但同時也洋溢著人性的善良、親情的溫暖,更有對家鄉的難以割舍。范老東家帶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為什么到了陜西,人全沒了?于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樣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個死。”老東家:“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饑餓、寒冷、戰爭,老東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幾百公里活著回到故鄉-延津,然而他依舊堅定不移的走著,走著……落葉歸根,狐死首丘,家鄉的黃土和一草一木永遠是離鄉人不變的眷戀。范老東家在回鄉途中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妮兒,別哭了,身子都涼了。”小姑娘說,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茫茫的白雪、泥濘的泥巴路、錯亂疊嶂的黃土坡,這是何等的凄涼,何等的讓人百感交集。親人一個個離去,小姑娘幼小的心靈除了悲傷只有絕望,此時她更需要的是親人的依靠。“妮兒叫我一聲爺,咱爺倆就算認識了。”范老東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優美的散文)
歷史災難在影片中的重現,不僅僅僅是讓當今的咱們深刻的浮想到那個時代,同時也是對咱們心靈的一次洗禮。不管是災難、戰爭、饑餓、寒冷……人性的光芒、故鄉的深情都將是不可磨滅的!
一九四二800字觀后感篇3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我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12年賀歲檔帶著我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云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巖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后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里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知道這是因為《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云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巖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讓今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于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心真實感受。我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曾經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我們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應該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么認為。看的時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