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的觀后感
寫觀后感也是一種很好的反思和總結的方式,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觀點。這里給大家分享三字經的觀后感,方便大家寫三字經的觀后感時參考。
三字經的觀后感篇1
我上二年級的時候接觸到了《三字經》,我就喜歡上了這本書,因為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觸。
在生活中我用過的《三字經》有“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在學校里我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向大哥哥大姐姐們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同時也愛護小同學,在家我孝敬父母,有了好吃的東西,我總是先給爸爸、媽媽嘗后我再吃。 我知道一個人從小要學習做人道理,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恭敬兄長、友愛弟妹,因為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德行,其次就是學習看到的和聽到的知識,學習數學語文等各種文化知識,這樣才能奠定好做人和求學的基礎。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呢?告訴我們在小的時候,不肯好好學習,是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做什么呢?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就要不恥下問,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這些道路都是通過求知無坦途,學問無捷徑而得來的。“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就是要我們努力學習,不然長大后就不能成大器。
讀了《三字經》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為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說:“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斗力,要有高尚情操。用你那純樸的心靈去體驗別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聽見遠方的呼喚。讓你去了解,去親近社會與大自然。
三字經的觀后感篇2
《三字經》人人都會背,可大家背了而做到了嗎?而我就承認我只做到了一點,而另一大半都沒有做到。
就像《三字經》里寫的“惜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樣一句話,可同學做到了嗎?沒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樣一句話講的是孟子的母親孟母第一次把家安在了墓地附近,孟子學人掘土筑墳;孟母第二次把家遷到離屠宰場不遠的地方,孟子學人殺豬宰羊;第三次把家遷到了學宮旁邊,孟子才開始好好學習。沒想到有一天孟子覺得學不進去了,就逃學回家,孟母看見孟子逃學回來,就拿把剪刀剪斷了織布機上的線,孟母告訴了孟子一些道理,孟子領悟了母親的教會,就發奮篤志勤奮學習,最終成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所以我想告訴大家,大人們和老師是多么不容易,我們不要在和大人們斗嘴,我們要認真聽取他們的勸告,認真學習,不讓他們生氣,認真對待你做過的每一件事,當然,我們做事之前,先考慮大人們會不會同意,這件事會不會給特人帶來損失,如果有什么對自己他人都不好就千萬不要去做,現在,我們好好學習就很開心了。
三字經的觀后感篇3
前段時間,媽媽給我買了好多書,豐富了我的課余生活。其中有一本帶釋義的《三字經》,這是一部國家啟蒙讀物,內容豐富,含義無窮,讀來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我認真地讀了一遍,真的不大懂。我去請教媽媽,媽媽說那是文言文,你看不懂沒關系,你可以一邊看釋義,一邊讀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幾遍,慢慢就理解了。
我又重新讀起來。其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說人生下來都是一樣的,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步,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是說東漢的黃香,九歲的時候能替父親暖被窩。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給哥哥吃,而自己拿最小的那一個。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培養自己的愛心,友善他人。
想想自己經常對父母發脾氣,和弟妹爭寵,都覺得臉紅。從現在開始,我也要做一個好孩子,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和弟妹分享家庭中的天倫之樂。
三字經的觀后感篇4
中華民族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千百年來積累的精華在國學之中蘊含。古時垂髫小兒皆從《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開始入門,故而,攜子共讀《三字經》成為小兒學習國學的開端。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所以教育要趁早,家長在一言一行之中,教他明事理、辨是非、知善惡,教他作一個勇敢的人、積極向上的人、充滿愛心的人。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合適什么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教育子女的準則,讓小兒在健康成長過程中養成優良的品質,它包括:善良淳樸、百折不撓、知書達理、尊師重道、孝敬父母。如果為人父母者都能以次為準則教育子女,那么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充滿愛和和諧的,而少了許多欺騙和不信任。讓我們共同努力吧,未來我們孩子的未來!
三字經的觀后感篇5
我們要珍惜自己的黃金時間,用功讀書;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禮儀,不能成才;從小學會尊老愛幼,知道父母的甘苦,孝順父母……這一個個道理都來自于“道理的寶庫”——《三字經》。你看過《三字經》這本書嗎?可好看了!三字一句,六字一行,像順口溜似的,便于謹記,真有趣!
里面的一言一語都蘊含著一個個道理,都成了我的座右銘。正因為《三字經》這本書陪伴了我的童年,現在,我的見識不斷增長,視野不斷開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們要學會做人的第一個道理。是啊!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的,但如果從小就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自然就會變壞。有些父母從小就寵壞孩子,等孩子長大后卻嫌棄父母,漸漸誤入歧途。學好難,可學壞就容易了!我也不禁搖頭嘆息。現在那些坐牢的犯罪分子們,難道一生下來就注定是犯罪的命運嗎?不是。因為他們從小不會區分善惡,惡漸漸侵蝕了他們的靈魂,令他們喪失了人性,迷失了自己,才會成了他們永遠的罪過。才會造成現在不堪設想的后果。讀了這句話,我感觸很深,腦子里刻著這樣一句話:我們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學會辨別是非,將來做一個能為社會作貢獻的人才!
我曾看過這一句:稻糧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讀著讀著,我不禁臉紅了,還真想挖個洞鉆進去。這句話就像一塊抹布,把我心里的污跡抹得一干二凈。“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話誰都會說,甚至都背厭了。可行動呢?我也常斥責自己:農民伯伯千辛萬苦地種稻溫飽每一個人,我們卻若無其事地浪費糧食,這對得起農民伯伯嗎?回憶起農民伯伯,他們無論天氣多么嚴熱,不論多么寒冷,他們都日夜不停地耕種著的那種滋味,讓我無比慚愧。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中午在家里吃飯,我吃飽了,可許多菜還在碗里動也沒動。我瞧四周沒人,便把飯偷偷地倒進了垃圾筒里,還不以為然地走開了。現在認真地想想,哎,還真不應該。當我們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時,可別忘了辛勤耕種的農民伯伯。愛惜糧食,節約糧食!
《三字經》可真是一本好書!“道理的寶庫”這個光榮稱號給予它可真沒錯!我們要牢記《三字經》中的大小道理,并讀中思考,把書里的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日積月累,相信我們一定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在此,我就贈大家一句我讀《三字經》后感受最深的一句話,希望大家喜歡吧:海有邊,山有路。學無涯,不停步!
三字經的觀后感篇6
《三字經》,它是一部廣泛流傳,家喻戶曉的啟蒙讀物;它也是記載歷代發生大事小情的歷史結晶;它還是一部具有高度概括的健康讀物。
它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個字,但卻蘊含著極為深奧的哲理。這本書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立志勤學和尊敬師長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不僅給你的一生指出一盞明燈,它還講述了天時、地利、人和相生相息的關系。除此之外,還介紹了古代歷代君王的豐功偉績和________,以及歷代名人平民的大事小情。
《三字經》一開始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種簡練精湛的語言,想一想,還真蘊藏著深刻的哲理。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天真無邪、善良。由于后天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雖然哲理很深,但是讀一遍也便知一二了。只要像品茶一樣地細細品味,這哲理就是顯得輕而易懂了。
當讀到“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就被孟子母親的用心良苦,三次搬家的毅力所感動。她前兩次搬家,孟子在墓地附近住,模仿喪人的哭泣;孟子在鬧市區住,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做生意;直到第三次搬到學堂附近住,孟子才懂得學習禮儀和文化知識。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其實人一生最寶貴的東西是什么?是他有豐富的知識。要想有知識,首先就要努力學習,如果不用功的話,反而會使你不能掌握知識,懂得真理。正如玉石不經過玉匠的細細琢磨,也就不可以成為精美的玉器。
黃香九歲為父母溫席,孔融四歲把大梨讓給哥哥。他們這種“首孝悌”的精神令我由衷的佩服和感動。
“周武王,始誅紂”。周武王推翻商紂王的殘暴統治后,建立了周朝,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使其延續了八百五十五年,是歷史上最長久的一個朝代。
《三字經》是值得讓每一個人去品讀。不論是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還是成為指引你在人生路上不偏離航向的明燈。我相信《三字經》會改變你的一生。
三字經的觀后感篇7
讀了《三字經 》后,發現里面有許多經典的故事,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讓我記憶猶新的是 “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 。這一段經典名句,讓我很是感動!孟子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能有這么大的成就跟他母親很有關系。
孟子小時候,住處附近有個墳場,每天都有出殯或掃墓的人哭哭啼啼從家門中經過。孟子覺的好玩,也學著玩起出殯的游戲。孟母發現后,擔心孟子不安心學習就決定換個地方住。當他們搬到鎮上后,沒想到附近住著一位屠夫,孟子又不安心學習了,學著屠夫拿起刀子,玩起剁豬肉的游戲。孟母決定再次搬家。這次,她帶著孟子住到學校附近,這里書聲朗朗,學習氣氛濃厚。從此,孟子專心致志地讀起書來。
孟子稍大些,拜了大學問家子思為老師。起初,孟子學的很專心,過了一段時間,就變的很懶散了,有一次,趁老師不在時,同學們拉著孟子偷偷地溜出去捉迷藏,摸小魚,直到天黑才回家。
孟母問孟子為什么回來這么遲,孟子咕噥著說讀書沒意思。孟母聽了非常生氣。她拿起剪刀,一下子就剪斷了快要織好的整匹布,問孟子: “ 布斷了,還能繼續織下去嗎? ” “ 不能。 ”“ 你正在求學,如果中途停學呢? ”“ 我明白了,我再也不貪玩逃學了。 ”“ 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如果半途而廢,終將一事無成。 ” 從此,孟子發憤讀書,終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看了以后,覺得這位母親很偉大,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厭其煩的三次搬家,當看到孩子逃學回家時,孟母不惜割斷快要織好的布,教育他學習不能半途而廢。
回想自己現在,有很好的學習環境,豐足的學習用品和幸福的生活,我就更應該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