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觀后感的主題有哪些
觀后感可以將自己觀看后的感受和啟示寫出來,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圓明園觀后感的主題有哪些應該寫成什么樣的?快來看看圓明園觀后感的主題有哪些,本文為你提供圓明園觀后感的主題有哪些寫作技巧和示例!
圓明園觀后感的主題有哪些篇1
圓明園是人盡皆知的一座皇家園林,對于她以往有過的輝煌的藝術成就,我們雖然不曾親見卻也是從來不吝溢美之詞的,然則我們又都大概明白如今的圓明園是怎樣的一番景象,英法聯軍的野蠻行徑無情地摧毀了這件人類禮貌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圓明園的興衰是一個縮影,而英法聯軍給她畫上的這個句號仿佛早已注定。
紀錄片《圓明園》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間穿插的多次在圓明園現時的廢墟景象與效果復原圖之間的切換,讓人頓覺滄海桑田,深深地感受到歷史洪流之無情、盛世之無常。雷家負責建造的這座園林,當時可謂是集我中華文化與建筑藝術之大成,以我國南方的眾多風景為藍本,又化入幾多中國傳統的詩歌、繪畫、神話傳說,宛如仙境自是相當足信。想來那時候中國特色的木制結構也比如今的鋼筋混凝土溫軟不少,比歐洲那些象征著皇權、教權永恒壓迫的石頭建筑結構更是親近太多。
乾隆時期的大清朝GDP冠絕全球,國庫富得流油,藝術上的造詣也是讓人嘆為觀止,既然沒有向外擴張的意圖,修建這么一座奢華的皇家園林昭告大清之強盛實在是義不容辭之舉。然則,1860年英法聯軍的長驅直入讓這一切最終復歸瓦礫,經濟如此繁榮的大清朝何以如此不堪一擊,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是大清朝在軍備上的劣勢。想來也奇怪,火藥好歹也是我國堂堂四大發明之一,不知怎樣到了最終還是英國人和法國人擁有了比我們更為先進的熱兵器,究其原因恐怕是大清領導者的危機意識的欠缺,沒有富有預見性地搞好國防建設。而根據紀錄片中所述,英法聯軍打入圓明園時,發現園中已然藏有英國特使馬嘎爾尼贈送的先進武器,也就是說當時大清早就已經明白了外國的軍備水平,但即便是如此,皇帝們卻并沒有想到過這樣的武器能夠被用來對自我實施侵略,于是清朝軍隊的武器裝備便還停留在兩個世紀以前的水平,我不禁要感到清朝統治者淳樸天真的可愛了。
時至今日,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先強國防,已是人人都明白的真理了,朝鮮的“先軍政治”便是其中代表。核武器的出現讓人心惶惶,而就實際情景來看,即便不使用核武器,擁有現代武器的發達國家能夠肆意敲打任一一個不聽話的落后國家,于是那些預感到可能會被敲打的國家要想在各方面獨立,發現眼前的路僅有建立核威懾一途,于是人心越發惶惶。隨著人類的科技發展,人類到底在不在提高也成為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階級沒有消除,還更有愈演愈烈的架勢,最要命的是,此刻的人們還學會了偽善,深藏其后的是多數人的暴政和霸權主義,城市面無表情化,文化庸俗化,人類的生命在現代科技的裹挾下失去活力,在現代武器的精確制導下愈顯脆弱,一顆原子彈就足以讓數萬條鮮活的生命在瞬間蒸發,還有能源問題,環境問題,恐怖主義,我們仿佛生活在一個最糟糕的時代,不禁要開始懷念那逝去的吟詩作對、刀耕火種的年代。英法聯軍妄圖用燒毀圓明園來顯示自我的勝利,這個想法是多么的可笑:靠武力從來不能夠真正地征服什么。英法聯軍所作所為的唯一意義在于,它告訴我們,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掌握了更強大的力量,人性的陰暗面也就更多地被展現出來,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是一個能夠赤裸裸將欲望述諸武力而置禮貌
于不顧的時代。
紀錄片里提到,在當時清朝,皇家子弟上午學習滿文、蒙文、漢學,這些都是人類禮貌中創造的最精華最完美的部分,而午時的軍事訓練則是古老的騎馬和射箭,是滿族人的傳統,是大地的意義,雖然在戰場上基本是無法與新式武器相抗衡的,但無疑比扣扣扳機更能體現生命的活力。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禮貌向前飛速發展,甚至到了飄飄然的程度,而尼采教育我們要回到大地。離開大地,意味著我們在失去一種品質,失去一種心態,失去一份鄉愁,失去創造美的本事。科學技術在我看來確實可是是奇技淫巧,只是為了滿足欲望制造舒適,卻從來不曾帶來內心的平靜,而藝術才是人類真正的創造,是人類禮貌中最完美的部分。
荷爾德林說,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而圓明園在物質上、在精神上都能夠說是一處詩意的棲居了,是人類最完美的部分,而英法聯軍的暴行無疑是人類最陰暗的部分,在那三天三夜的大火中,完美的部分被證明是脆弱的、是能夠被無情地摧毀的,人的陰暗的部分終究戰勝了完美的部分。圓明園的殘垣斷壁,也許是一個民族的恥辱,又仿佛昭示著人類的未來。
圓明園觀后感的主題有哪些篇2
今天我們學習了《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它使我感受到了當時清政府的昏庸無能,軍民的懦弱,更讓人可惡的那些無恥的英法聯軍。
圓明園本是一座皇家園林,那里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然而就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來到了圓明園,他們在園內隨便燒、殺、搶、掠……
金碧輝煌的殿堂沒有了,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沒有了,珍貴的歷史文物也沒有了,留下的只有一片荒墟。1860年10月6日,這可恨的一天,我們怎能忘記?
學完了這篇課文,我對圓明園的毀滅感到無比的痛心和惋惜,我痛恨這黑暗的清政府,更痛恨那貪婪的西方惡勢力。圓明園的毀滅在祖國歷史上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學完這篇課文,我不禁想:英法聯軍為什么來侵略我們呢?原因是我們太懦弱了,為什么我們不強大呢?因為我們不和諧,要是我們團結起來,強大起來,他們還敢在中國的地盤上肆意妄為嗎?所以在他們腦子中,只要落后就得挨打。
今后,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為祖國效勞,不讓祖國再受侮辱,讓祖國這條東方巨龍永遠昂首挺胸。
圓明園觀后感的主題有哪些篇3
圓明園,這座仙境般的皇家園林,今天,它已經不復存在了。維克多?雨果曾經說過:“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綢緞,鋪滿寶石;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后宮,放上神像,放上衣獸……”這就是圓明園。
觀看了《圓明園》這部影片,我有很多感觸:
一、我感覺到了建造圓明園的奢侈,它是三位皇帝搜刮大量老百姓的錢來建造和擴大的。但這僅僅是皇家的一個后花園。
二、我覺得我們清朝皇帝的固步自封、不思開拓,所以我看到了在英法聯軍進攻時,清兵還在用三國時期的騎兵、長劍,這樣當然敵不過英法聯軍所用的大炮、火槍了。
最讓我們感到恥辱的是,有一道防線有三萬清兵迎敵,英法聯軍只用了五千人,最后,他們勝利了,而且只犧牲了五人,而我們犧牲五千人!
三、我認為英法聯軍很可恥,任意破壞圓明園,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最后,還將圓明園用火燒了。大火連續燒了三天三夜,煙云籠罩了整個北京城!
四、在英法聯軍來進攻前,如果康熙、乾隆、雍正他們把建造圓明園中一半的錢用在建造能防守和能和對手與之抗衡的武器,模仿外國所贈送給我們的大炮、槍,不再使用長劍,北京就不會被占領,而圓明園也不會被破壞、被火燒成了一片灰燼!
圓明園,這座巨大的博物館,匯聚了最珍貴的歷史文物: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它是由三代皇帝:康熙、乾隆、雍正三代人的建造和完善而建成的,但卻被英法聯軍給完全破壞了!150年才建成的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被火燒成了一片灰燼……
我們要牢記圓明園的恥辱,要善于開拓探究,要努力學習,不要使圓明園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圓明園觀后感的主題有哪些篇4
這個星期,我看了一部數字紀錄片,它的名字叫作《圓明園》。《圓明園》講述了18世紀,大清帝國由興到衰,圓明園毀滅的過程。康熙,雍正和乾隆創造了清朝空前的盛世,但是,正是這巨大的財富讓后任帝王放松了警惕,豪華的圓明園在英法聯軍的炮火下化為灰燼。
最讓我有感想的片段是:1840年,英國向我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派出了三萬人馬和英軍抵抗,英軍只有八千人。清軍的武器仍是200多年前的刀劍,鳥槍抬銃。而英軍的武器卻是那時最先進的來復槍和連發槍。盡管如此,清軍士兵仍然浴血奮戰,就像一名英國軍官說的一樣:雖然清軍的武器很落后,但是他們的勇氣令人尊敬。與此同時,咸豐皇帝卻十分懦弱,(lz13)優柔寡斷,沒有在戰爭現場指揮戰斗,而是逃亡避暑山莊,在那里吸鴉片,由妃子伺候著沐浴。
這兩個片段鮮明的比較,讓我十分憤怒。我覺得,身為大清帝國的元首,咸豐有這個職責和義務在戰爭現場指揮戰斗,鼓舞士氣。可能不管他做什么,都無法改變包括他在內的前幾代皇帝保守和自大讓帝國落后的局面,無法改變一場早已注定要失敗的戰爭,但是如果他首先當了逃兵,他就沒有盡到一個國家元首應盡的職責。在這樣的皇帝統治下的大清帝國,就注定要毀滅。
《圓明園》是我國首部大型史詩性數字紀錄片。它記錄了雍正的努力和志向以及乾隆的自大和對西方工業革命的不屑一顧。《圓明園》讓我看到了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和法國傳教士王至誠,他們都想讓中國皇帝看到科學的力量,但都沒有成功。因此,他們只能為皇帝服務。
在康熙和雍正創造的巨大財富下,圓明園怎樣會被毀滅呢?因為皇帝的保守和自大蠶食了大清帝國。皇帝認為清朝是天朝,堅不可摧。因此,他們沒有與西方交流,根本不明白農業禮貌的時代已經過去,騎兵時代也一去不復返。盡管英國特使送給了清朝大炮和槍支,但是皇帝卻沒有想到去改善清軍落后的武器。中國的皇帝把錢都花在了享樂上,沒有花在教育和國防上。因此,圓明園會在地球上消失。
《圓明園》是一部屈辱史,它使我深思!
圓明園觀后感的主題有哪些篇5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看了電影《火燒圓明園》。看完這部電影,我感到無比憤怒與惋惜。
圓明園始建于1709年,是我國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占地350公頃,水面面積約140公頃。它集國內外名勝40景觀,建成大型建筑物145處,收藏著難以數計的各種藝術珍品和各種圖書文物。
但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入圓明園,把園內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一掃而光。不僅如此,他們為了銷毀證據,又在10月18日,派三千多名侵略者在園內放火。現在,圓明園只剩下幾根殘柱搖搖欲墜地立在那片廢墟上。
這些無惡不作的強盜,竟然敢在中國的領地上為所欲為。一座聞名世界的圓明園,就這樣被侵略者的野蠻和貪婪毀于一旦。他們不但毀壞了一座皇家園林,而且還破壞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這是中華民族多少年代人凝結成的智慧的結晶啊!
我感到無比憤怒,也十分惋惜。圓明園里珍藏著難以數計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可卻都被侵略者掠走了;原本做工精美的各地名勝,也都被侵略者燒毀了。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被無情的侵略者燒毀,化成了一片灰燼。
如今,圓明園早已沒有了昔日的輝煌,那孤零零的殘柱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屈辱的歷史。每當我想起這些,都會感到無比的憤怒和無限的惋惜。作為我們應該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世界強國!
圓明園觀后感的主題有哪些篇6
讀了《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我感到無比的憤怒和痛恨。圓明園毀滅于可惡而又卑鄙的英法聯軍之手,然而又因為清政府腐敗無能,致使“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毀于一旦。那些侵略者真是可惡至極!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振興中華!”
圓明園是我國著名的皇家園林,占地約350多公頃,濃縮了全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名勝古跡。這項偉大的工程用了150多年的時間修建而成。但是,在1860年,圓明園被英法聯軍大肆破壞并且搶劫一空,放火焚燒,侵略者真是罪大惡極。大火一連燒了三天三夜,導致如今的圓明園只留下了幾根殘柱,與從前那樣美好,有金碧輝煌的宮殿,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的圓明園相比,哪還能管它叫圓明園呀!
當我讀到:“為了銷毀罪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園內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云籠罩了整個北京城。”時,我的心中似乎點了一把火,這使我感到無比憤怒,這些侵略者真是豬狗不如呀!他們放肆毀滅圓明園,還不夠,竟然為了不被追究,把圓明園用大火燒了個痛快,被毀滅過的圓明園就這樣只留下了幾根殘柱……憤怒之余,我還感到十分惋惜,那時的清政府太無能了,他們在修建了圓明園之后,不為發展做出明智的選擇,貪圖享受,才被英法聯軍欺負到無力還手。中國人總以為他們的刀劍無所不能,不過現在后悔也沒有用了,圓明園已經被破壞,現在圓明園成為了我國人民心中永遠的恥辱。
圓明園觀后感的主題有哪些篇7
上個禮拜在當代影視鑒賞課上看了《圓明園》這部讓人嘆為觀止、引以為傲,又憤恨不已、怒聲一片的經典影片。看了后,情緒久久不能平靜。這樣的文章開頭似乎過于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卻不足以表達我內心的情感。看過之后,我立刻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毀了吧,還是毀了好,如此完美的東西根本就不是人間所就應擁有的,它只屬于天國!
我們且先不論圓明園的歷史背景以及是否奢華。如果有人能重建圓明園的話,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夠辦到。美,無須用如何華麗精致的字眼,當你被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時候,你能想到的也許就是這一個美字,甚至你雖然想到了,卻無法發出聲音。當人的某種情感到達極限的時候,越是簡單原始的字眼,越能表達人的內心真實。無論恢宏壯麗、清新淡雅、金碧輝煌、山明水秀,還是人文之極、自然之天成,到了圓明園這兒都只能歸結為一個字:美!
除了美,圓明園的規模之大,組建筑之多,都足夠使人瞠目結舌。建筑式樣之繁復多變,簡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象力真是恐怖的東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類趕出伊甸園。你能夠試想一下,600個足球場一個挨一個的拼接起來是什么概念,在這片土地之上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東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時空縱貫古今的,但并無些許的雜亂,而是如此的和-諧,仿佛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詩意與藝術和龐大的物質財富于一體,世界上確實以前真有這么一個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圓明園。當兩個強盜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再也不會有如圓明園這樣的東西出此刻人世之間。
影片中有一個溫馨而動人的場面,在牡丹園中,富貴的皇家牡丹爭相競艷,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暢游于其中,其樂融融。讓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為太喜愛聰明活潑的乾隆而傳位于雍正。如果我們相信這樣一個說法,那么正在來臨的大清帝國的盛世便有了一個完美的開頭。而這片牡丹所在的園子便成了歷史的功臣,當然它扮演的更大主角應是歷史的見證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過的那樣。只但是它當時還只是皇四子胤禎的別園,自然也還不叫圓明園。
我一向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愛自然科學,以致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便投其所好進獻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見,卻為什么他的后世子孫卻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國失去了一個繼續引領風騷的絕佳契機。雍正登上皇位之后,不知是出于感思親情還是攀比好勝之心,開始大肆擴建圓明園。加上乾隆的長期建設,以致在半個世紀之后,圓明園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奢華、最完美的皇家園林,其實亦可稱之為桃源仙境、紫宮天府。世界上最勤奮的皇帝非雍正莫屬,在他統治帝國的十三年間,平均每一天休息不到四個小時,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矗在乾隆繼位之后,他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國庫中的銀兩多得以致于影響了市面上正常的貨幣流通。圓明園便是在這樣一個鼎盛的時代逐漸完成。乾隆聽說法國的水法享譽歐洲,便吩咐傳教士們在圓明園中修建了一個更大規模的水法,一個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徹底平定了回部準格爾貴族的叛亂之后,乾隆便為來自維族的愛妃修建了富麗堂皇的伊斯蘭式建筑,以慰其思鄉之情。當一個男人能夠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來取悅一個真正愛著的女人的時候,不知羨煞天下多少女子,郁悶死天下多少男子。
歷史的真-相,往往被繁華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后的一件小事,便已預示著帝國的最終命運。乾隆皇帝下令廢棄大水法的機械提水裝置,而改用人工提水。歷史與文化的慣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擋,連一個小小的噴泉裝置也保不祝也許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在現代禮貌面前一旦失去了強有力的掌舵者便會毫無疑問的沉沒。更為讓人深思的是,英使馬噶爾尼送來了最好的大-炮和槍械,但他們在角落封閉的房間里一睡便是五十年。鴉片戰爭之時,清軍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軍勇士們仍然在用戰馬和彎刀沖鋒。雖然他們的勇氣讓英法帶兵的將軍們感到震撼,但結果卻是英法聯軍以五人的微小代價擊敗了帝國三萬大軍。誰都沒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豐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沒有讓帝國真正嘗到教訓的話,那么這一次,便是對皇室信息的毀滅性打擊。
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之后,上萬人進行了兩天公開的大搶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點與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爛。為了公平起見,將軍們號召士兵持續紳士風度,把文物財寶重新上繳然后進行了三天的公開拍賣,。最終每個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約4磅重黃金的獎賞。格蘭特將軍于額爾金勛爵商議,為了徹底打擊清廷信心,以便在條約談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決定徹底毀掉圓明園。并借此向世人宣告,他們以前來過北京,他們是勝利者,以免他們的偉大功勛被后人所遺忘。三千五百名士兵?始有組織的有條不紊的焚燒圓明園,海淀一帶的其他幾座皇家園林也隨之焚滅。當聯軍把大-炮架在安定門城門之上對準紫禁城的時候,戰爭結果已可想而知。
圓明園見證了大清帝國的繁盛與衰敗。清帝國的命運已不僅僅僅是其自身的命運,而是代表著更為宏觀更為深層的整個中華古代禮貌的命運。從大秦帝國到大清帝國,2000年的時光,是如此的漫長,雖飽經風霜曾屹立不倒;卻又是如此的短暫,在三槍兩炮聲中大廈傾頹。秦和清的發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個宿命論者,只好承認,該結束了。可圓明園何罪,竟離此劫,永不超生。
圓明園觀后感的主題有哪些篇8
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有“萬園之園”的美稱,又稱夏宮。
圓明園的毀滅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計的損失。圓明園在18世紀康熙年間(公園1709年至公園1809年)才基本建成的。
圓明園于1860年遭到引發聯軍的.入侵,士兵們手持長槍,面對敵人的先進武器,難以制勝,導致全軍覆沒,英法聯軍把圓明園內的東西統統掠走,統計約有150萬件,上到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年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園林再遭劫難。在抗戰時期,又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壞。最后在“文化革命”期間,圓明園也受到破壞。在英法聯軍侵入圓明園是,皇上此刻正在避暑山莊避免戰爭。
火燒圓明園后,英法聯軍又威脅清政府,如果再不屈服便要攻入城內,將清宮也焚毀。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馬上簽訂了割地賠款的《北京條約》,以此換得侵略的撤退。
圓明園觀后感的主題有哪些篇9
能假設的,在歷史面前務必嚴肅的對待事實,因為歷史是不能嬉戲的。培根說過:讀史能使人明智。但是我認為,僅僅是讀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讀史的過程中就應要有思史,讀史只是讓我們了解歷史,但是思史卻能讓我們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觀看影片《圓明園》,我看到一個慘淡的過去,同時我也看到了一個光明的未來。
圓明園是清王朝皇權的象征,其中的霸氣和高貴,無不透露著清王朝的特點。從圓明園的建造到被燒毀,這中間發生的事情我們沒辦法了解清楚,但是有一點我們能了解的就是圓明園被燒毀的原因。雨果說:球上某個地方,以前有一個世界奇跡,他的名字叫圓明園。他匯集了一個民族幾乎是超人類的想象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這是一個震撼仁心的尚不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黃昏中從歐洲禮貌的地平線上看到的亞洲禮貌的倩影。你能夠去想象一個你無法用語言描繪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圓明園。那里不僅僅有藝術珍品,而且還有恕不生活素的金銀財寶,這個奇跡此刻已經不復存在,一天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兩個勝利者徹底毀滅了圓明園,我們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來也抵不上這座神奇無比光彩奪目的東方博物館。多么偉大的功績,多么豐碩的以外橫財,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分別叫做法蘭西和英格蘭。沒錯,圓明園是人類建筑史中的奇跡,這個奇跡是沒有人能超越的,但是這個奇跡恰好發生在清王朝,也只有清王朝才能建造出這樣的皇家園林,但并不是只有清王朝才會使該園林被燒毀,這是歷史的一個契機。
法國傳教士王致成說:皇帝的離宮。無論在設計和施工方面。都極宏偉和美麗。我的眼睛從來不曾看到過任何與他相類似的東西。中國人在建筑方面表現出來的千變萬化復雜多端令人難以置信,我惟有欽佩他們的天才,我不得不承認。和他們相比較,。我們又單調又缺乏生氣。是的,我們要承認中國人是了不起的,他們的智慧是歷史能夠見證的,從長城的建造到圓明園的問世,這些都是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中國人民留給歷史的瑰寶。既然中國人這么聰明,但是為什么會遭受圓明園被燒毀的悲慘畫面呢?
在我看來,清政府制度的僵化,統治者的盲目自大等等都是圓明園被毀的主要根源。圓明園的被毀不僅僅僅是一個建筑奇跡的消亡,更是一個民族的恥辱。濃濃的硝煙背后是千萬萬中國人民的血淚與亡魂。這種痛人心肺的現實讓中國人民曾幾度抬不起頭應對列強,但是,烏云終有散去的時候,亂世中會出英雄。受人凌_不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獨立自主才是黃炎子孫血統,在這個屈辱的歷史中中國人民痛定思痛,從歷史中反思自我,最終經過千挫萬,最后向世界證明我們中國人的生存張力與魅力,而且也正在闊步繼續向前,當然,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歷史,也時刻會反思歷史,這樣我們的腳步才能邁得穩重有力。我們的未來依然是充滿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