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你好李煥英觀后感
在寫觀后感時,應該盡可能地使用簡單易懂、清晰明了的語言,以便讓更多的人能夠理解和欣賞你的作品。怎樣寫有關你好李煥英觀后感?這里提供有關你好李煥英觀后感分享,供大家參考。
有關你好李煥英觀后感篇1
家風里有父母對子女最深沉的愛,好家風,更是父母對子女最豐厚的饋贈。大年初一,電影《你好,李煥英》上映,除了令人捧腹大笑的有趣情節,這部電影更流露出了濃濃的愛與親情。這樣一部電影,珍藏著回憶,更生動地刻畫出中華民族“母慈子孝”的優良傳統。
這部電影,講述了女兒賈曉玲意外穿越回20年前,與正值青春的母親李煥英相遇的故事。電影一經上映,好評如潮,“又笑又哭”“后勁兒太大”成了許多觀眾的評價。從二八式大梁自行車,到藍色工裝褲,再到黑白電視機……電影中那些懷舊元素,瞬間勾起了我們兒時的回憶。然而,真正引發我們共鳴的,則是電影中李煥英與賈曉玲這對母女間最為真摯的情感,也是那“慈”與“孝”的優良家風。
寧肯自己苦點累點,只要能讓兒女健康快樂,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只要我的'女兒,健康快樂就好。”這是母親李煥英對賈曉玲說的一句話,也是整部電影中最感人的一句話。簡單的一句話,卻道出了天底下所有母親對兒女無私的愛。看著兒女一天天長大,我們的母親也已然從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為此,《人民日報》專門做了一期“你好,這是我的李煥英”的稿件征集,不少網友翻出媽媽的舊照。有網友留言說,“我媽媽真的挺能吃苦的,歲月侵蝕下,原本苗條的身材和纖細的手指也變得越來越沒有少女感。”也有網友留言道:“老媽得了重病,我瞞著她。她自己偷偷知道,又偷偷裝起自己的知道,讓我們以為她不知道,這就是愛。”為母則剛,為了兒女犧牲一切,甚至燃燒自己的生命,這便是一種充滿愛的家風。
希望兒女出人頭地是每一位母親共同的心愿,但最重要的,是兒女能健康快樂地成長。讓母親李煥英快樂一回,是電影中女兒賈曉玲“穿越”后最大的動力。為母親“搶購”電視機,與母親一起打排球比賽,甚至為了讓母親能過上好生活而“阻止”其與父親結婚,女兒希望通過這樣,來彌補“沒出息”的自己對母親的愧疚。可李煥英卻說:“只要我的女兒,健康快樂就好。”一瞬間,賈曉玲淚如泉涌。希望兒女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是天底下所有母親最大的心愿。常言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如果不重視品德修養,即使獲得“成功”,也是經不起考驗的,而經歷成長的“陣痛”,雖然可能遭遇挫折,走一些彎路,但能夠在成長中感悟人生,一步一步走向真正的成功,這便是這部電影中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注重品德教育的優良家風,才鑄就了中華民族堅韌且向上的優秀品質。
“子欲養而親不在”,電影里可以“穿越”,而在現實中卻是無法彌補的遺憾。我們每個人都在拼了命地努力奮斗,認為這樣就能報答父母,可是回家的次數卻越來越少,陪伴父母的時間也越來越少,這難道是真正的“孝”嗎?趁著父母年輕,常回家看看,多花點時間陪陪父母,這是整部電影向我們傳達的更深層次的聲音。近日,一則新聞感動了無數網友。2月17日,陜西西安的馮先生看完電影后深受感動,本想回家準備給母親拍個小視頻做紀念,沒想到母親卻難掩對故鄉和年邁雙親的思念而落淚。看到母親想家了,馮先生心里酸酸的,他當即決定帶上母親,驅車900公里回家見姥姥和姥爺。到了姥姥家,“一下車我媽就特別激動地抱著我姥姥”,馮先生說,“見到我媽的滿臉笑容,一切都值了。”對父母來說,精神的“孝”往往比物質上的“孝”更為重要,常回家看看,莫讓“子欲養而親不在”成為我們人生中最大的遺憾。
每個家庭的家風里,都“珍藏”著父母對子女的愛,有一天,我們會在不經意間“打開”它。當我們解開其中的家風“密碼”,那時,父母老去,我們也早已長大。
有關你好李煥英觀后感篇2
一直到電影結尾,看到照片中的李煥英(母親)與賈玲(編劇,導演,主演女兒賈曉玲)相貌相似,才知道這其實是一部以母親真名拍攝的電影。
電影的結構和《夏洛特煩惱》很像,講述了一個穿越式的故事。但我覺得這個故事不能完全說是穿越,也像一場夢。這個夢看起來是賈曉玲為了圓自己的心愿而做的,但看到最后更像是母親為了幫賈曉鈴完成心愿,而給賈曉玲做了這樣一個夢。而這也是這部電影最出彩的升華,最打動人的地方:母親到了生命的最后,仍然在為孩子著想,還在鼓勵自己的孩子繼續前行。為人父母當然希望子女出人頭地,但更希望孩子一輩子健康快樂。
賈曉玲穿越回去,后來發現了機遇,想改變母親的命運。可母親最后還是選擇了從前的“老路”。從因果關系來說,如果母親走了所謂的“新路”,就不會有賈曉玲這個人了。但女兒穿越回去,內心這份純粹的心思只想著改變母親以后的命運,為母親謀取女兒心中的幸福,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不會在人世間出現)。就沖著這份孝心,我想李煥英也會選擇走“老路”。
這也就是電影里李煥英把結婚證給賈曉玲看的時候所說的:“昨天喝酒的時候,一下把我點醒了,我一想我是應該把握住這個機會。”我想,李煥英所說的被點醒的話,應該就是賈曉玲說的“下輩子和下下輩子我們還做母女”。
從電影情節來看,我覺得李煥英是幸運的。她第一次選擇婚姻是因為愛情,第二次重回人生的這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她仍然選擇了這段婚姻,是因為她覺得她已經經歷過的未來人生的二十多年是幸福的,同時還有一個如此有孝心的女兒。那么,她還有什么理由不選擇這段人生旅程呢?
有關你好李煥英觀后感篇3
今天是20_年大年初四,我和我的家人昨天晚上在電影院一起觀看了《你好,李煥英》這部期待已久的電影,看罷,催人淚下…
影片從20_年賈曉玲冒充考入大學,說起,結果母親不幸遭遇車禍,賈曉玲情緒崩潰邊緣之時,上天給她了重新來過的機會,賈曉玲穿越到1991年。電影就這樣以圍繞著“讓母親更高興為目的″開始了。
她先是幫母親買下廠里的第一臺電視機,然后又幫助母親挽回了排球比賽的顏面,又幫助母親找對象,然而當他做完這一切準備穿越回去的時候,她突然間發現自己的褲子是母親縫的,然而當時母親還不會縫褲子。她這才意識到母親也穿越回到了1981年。接著便開始回憶與母親的過往,影片就以這樣溫馨的結局結束了。
關閉電影的時候,電影院里的人大多都哭了也許大家都聽過這句古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賈曉玲在冒充自己考上大學,被母親發現時,想要讓自己有出息,然而母親恰巧遭遇車禍,這一切都魂飛煙滅。
我想賈玲拍這部電影就是為了懷念自己已故的母親,她已故的母親正是李煥英片尾提到她參加廠里的排球隊,和賈玲的爸爸,賈文田,暗戀三年的故事等等,也都是真實的。
有關你好李煥英觀后感篇4
大年初三,我與好友相約一同去看電影《你好,李煥英》。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樂觀開朗但并不優秀的女兒,和一位一心只為女兒著想的母親間的故事。
母親騎自行車載著女兒回家,途中遭遇車禍。母親受了重傷,住院不治。女兒傷心痛苦,總覺得自己還沒什么出息,沒有給媽媽長回臉,讓她高興高興。
女兒趴在病床邊睡著了,睡到夢境里。她突然穿越回母親年輕的時候,試圖通過一系列操作來彌補母親當年的諸多遺憾,令母親開心。而母親也積極配合,可當女兒要穿越回去時,女兒才發現母親也一同穿越到了過去,一直細心照顧著她。到了最后,情節就是一個告別。夢醒時分,回到當下,眼前便是天人兩隔。
這部電影雖是部喜劇,但結局卻十分催人淚下,而貫穿其中的則是母女情深。女兒一直努力彌補母親的遺憾,甚至想讓母親嫁給更好的人,有更快樂的人生,即使自己會消失。而母親雖沒有言明自己也穿越回過去,卻一直在努力告訴女兒自己很愛她,也從不后悔。而最令我感動的,則是母親一直專注在女兒身上的目光;還有,當母親看到女兒表演時自豪而快樂的眼神,以及眼底閃著的淚花。
不同于以前一味講述母愛的片子,這部電影更注重刻畫深深的母女之情。這種親情多么令人感動。電影結尾的悲劇令我心意難平,也啟示我要更加珍惜當下與親人在一起的溫馨時光。
有關你好李煥英觀后感篇5
賈玲一看就特別喜慶,笑瞇瞇的。平時生活中這樣的人也很討人嫌。賈玲姐說籌備電影太累了反彈了,能看得出比以前胖好多,就希望這段時間能好好休息休息,注意健康。賈玲以前瘦的時候太像電視臺女主持人,端莊大方,倆酒窩特討喜,長的很符合中國人眼里有福相的標準。只看到了表面,一看就是只會說好的人,然后又活了過來,這才有的喜劇天賦吧。早些年的名模,之前和賈玲沙溢一起參加過央視的一個節目喜樂街,是常駐。
后來又和賈玲一起參加湖南的百變大咖秀。挺喜歡賈玲的。喜樂街她和沙溢表現簡直絕了,笑得死去活來,感覺這個女孩真的反應超快。不過她能不能再減減肥,微胖還是挺可愛的,現在有點過胖了,某些角度看著確實顯老,還有大碗這兩年趨向于沉寂其實也正常,像麻花更是這樣,沈騰除了春晚已經基本不再演小品了。
其實也不需要太擔心,畢竟我相信玲姐的眼光。很喜歡賈玲本人的綜藝表現,但希望她先拿出不抄襲又能真正稱為喜劇的作品再論地位,她唯一的代表作你好李煥英勝在淚點而不是笑點。挺心疼賈玲,明明是好心做這么個舉動,被別人逼出這么個借口,賈仙女那么可愛,為啥老是把她塑造成倒貼的形象。玲姐真的是超級好的人,節目好幾次幫曉彤擋,然后又各種帶嘉賓。她真的值得所有最好的。
賈玲這種永遠是把觀眾放在第一位吧,給觀眾帶來快樂是她腦子里的第一想法吧。自身的感受委屈什么的,私下消化就好了。跳舞真的超級棒,滿滿自信,不怯場,有氣場,身材好又怎樣,那也抵不過強大的人格魅力和令人羨慕的自信感。當初是因為她的酷口相聲開始喜歡她,那時她還不胖,期待了好多年她跟老白再說相聲,雖然知道已經不太可能了。人就是越得到反饋才越有自信,想起來面試的時候。
面試官如果繃著臉就會讓人很慌,面露笑意才會讓被面試者情緒更穩定。賈玲幾次撲沈騰懷里感覺就是妹妹跟大哥的感情,換成她撲我老公我肯定在旁邊姨母笑,但別的女人不行。不是說賈玲不好看胖不怕她勾引男人,而是賈玲橫看豎看她就不是這種人。瑪麗和沈騰合作她倆有感情,賈玲和沈騰合作她倆有感情,其實男女演員合作就是演員,自多就是關系好一點,不見得有更多的情況,現在觀眾特別愛過度解讀男女演員的合作關系。
讓演員不能正常發揮,處處小心。最有力的證據,有一期賈玲和沙溢演的那個小品,上來搭戲的微胖的男演員據說是賈玲的老公,她老公和她一直有合作,老公就在現場呢,大家真的想多了。這種現象在第四五期挺明顯的,主要是對方隊伍也沒有能和滕玲呼應的嘉賓,就真的確實很迷茫無助的感覺。但是感覺第六期開始倆人逐漸開始適應了,專注于游戲本身找創造笑點。
截止第七期,周深的低笑點捧場和潘老師的大膽表現已經讓他們打開任督二脈的感覺,個人覺得之后會逐漸變好。辛苦了家里的頂梁柱。沒有不什么自在的,他們每次都能給觀眾帶來歡樂。有些人就是喜歡挑刺,喜劇人給你帶來不舒服的感覺,為什么就不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最近有煩心事,或是自己厭倦了那些,又或者那些不是你喜歡的東西,每個人喜歡的東西都有所不同,他們不能滿足于每個人,是他們不自在還是你不自在。
我看了這么久王牌,從沒看出來賈玲和沈騰有什么超越朋友的感覺,不知道網友都是咋腦補出來的,我就算是腦補這這句話再看,也沒看出來。怎么看就是小妹妹的感覺,很自然的朋友啊,親情什么的。賈玲喜歡沈騰真的扯上天了,我倒是覺得好幾期都很好笑,剛播的那期,鄭爽作弊被抓的那期。感覺還是嘉賓人數不夠吧,兩期都能看到同樣的人有點奇怪,每次結局都煽情不喜歡。喜歡看沈騰和賈玲,從來沒覺得他們誰喜歡誰,一直覺得他們是非常有默契并相互信任的搭檔,這節目如果沒了他倆基本沒有看頭了,賈玲就是開心果,做開心果付出的努力得很多,不是誰都能當開心果的。
有關你好李煥英觀后感篇6
獨自看電影《你好,李煥英》,特意拿了一包紙巾出來,算是提前做好了被感動的準備,因為我淚點低。還喊兒子和同學也去觀影,委婉地想讓他們接受一份關于母子親情的敘述詩,了解孝順的痛點,真有點一廂情愿。某一個瞬間,我忽然有一個想法,看《你好,李煥英》,笑與哭切換自然,其實情節不復雜,被感動之余,我們是不是該想一想,對自己和母親該做點什么?
這里有一個假設,影片中,如果李煥英還活著,賈曉玲會怎么樣?生活中,如果父母還健在,我們又會怎么做?也許這種假設不合時宜,但是仔細想來,假如李煥英還活著,女兒能否真的會為母親著想?為什么擁有時不知珍惜,失去時倍感傷痛,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我回想起母親中風時的場景,差一點失去她,就差一點,我也會加入沒有媽媽的隊伍。但是現在她身體恢復不錯,我們一如既往的爭吵,互相看不順眼,又彼此相依為命。舉手投足間充滿默契。
如果母親不在了,我將在最初的一兩年自由自在,會有解脫的感覺,會更獨立的做自己。但是我相信接下來的無數年,無數個夜晚,浸入骨髓的思念和哀傷會伴隨終身。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一張席,父母不在了,人生只剩歸途。聽上去是不是特別的殘忍?現實就是如此,沒有了嘮叨,操心,爭執,分歧,歡笑,分享,惦記……然后呢?你連坐下來吃飯的勇氣都需要心靈雞湯的鼓勵——因為桌面上永遠少了一雙筷子,一個碗。而我們最喜歡掛在嘴邊的話是:“多大回事啊,不就是添一副碗筷的事嗎?”那一刻,天會塌,真就是大事,沒有媽了呀。
幸虧她還在!是的,她還在。看到賈曉玲奔跑在回去找李煥英時,淚奔了,看到了李煥英如愿穿上皮大衣,坐上轎車,很滿足的舒心的笑,淚奔了。流淚的人都知道是幻想,都知道滿足了內心的祈愿。我撥打母親電話,長聲后聽到她說“喂”,低沉有力,我放心了,她還在。她一直在,喚著我的小名,開著客廳的小燈,桌上永遠有我愛吃的剝好的石榴或者一碗蛋羹。我沒打算改變和她不爭吵的習慣,我一樣厭煩她管束我,甚至我故意不和她說話,關門躲進臥室,只留她孤單的在電腦前打游戲。——但是,她還在,她還在呀!
這個春節,兒子在家特別宅,他更多的不是陪伴我,而是陪外婆。他似乎比我更有感知,總是長時間站在老人背后給按摩頭頸,揉肩。倆人基本無對話,整個畫面安靜祥和。我沒有問他是否看了電影,是否想有一天我成了“李煥英”,他會怎樣。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現象才是常態,但需要在某一時刻覺醒:不要都成為“李煥英”后,才想起不做那個痛徹心扉的賈曉玲。
有關你好李煥英觀后感篇7
今天去電影院觀看了《你好,李煥英》這部賈玲導演的電影,這部電影有笑點,也有淚點,許多人都是歡聲笑語地進,淚眼婆娑地出,今天看的這部電影,覺得這部電影火爆全國也是有原因的,它很真實,很扎心。
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賈曉玲媽媽遭遇了車禍,賈曉玲在醫院穿越到了1981年,那時她還未出生,她看見了年少時的母親,還很快就成了朋友,宛如閨蜜,她想盡辦法的想讓母親開心,甚至舍去了自己出生的機會,拼命撮合廠長兒子和他母親,上演了一幕幕感人又催淚的情景。
其實賈曉玲永遠邁不過的一條坎,就是她從未讓母親驕傲過。從小到大,他給母親帶來的是老師無盡的指責和周圍家長譏諷的嘲笑,感覺自己很對不起母親,所以她在穿越的時候不顧一切的想逗母親開心,甚至撮合廠長兒子和母親,想讓她擁有一個全新的生活,讓她有一個次次考年級第一的女兒,讓她有一個在好萊塢工作,月薪八萬的女兒,讓她能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我女兒考上UCLA導演系月薪八萬,在好萊塢工作。但是到最后她和母親互訴衷腸,吐露心聲的時候,母親僅僅是那一句,我希望我的女兒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別無他求。許多人當場淚目,這或許就是母愛的偉大吧,我沒給你驕傲,你視我為珍寶,或許和我在一起沒有鮮肥之味,沒有華麗的衣衫,沒有豪華的房屋,你仍然愿意陪我陪到海枯石爛,有人指責我時,母親會挺身而出,即使我們給母親惹再大的麻煩,她也會一笑而過。
老話說的好“盡孝在當下”影片中賈曉玲想回報母親,卻無門回報,所以不要總說等我長大了就回報您,從現在點滴做起,關愛身邊的人,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發生了。
有關你好李煥英觀后感篇8
沖著《你好李煥英》的好口碑以及提前做好緩解假期綜合癥的目的,大年初四我和家人一起看了這部“笑著哭”的喜劇片,進影院前我還覺得妻子問我要不要帶紙巾有點小題大做了,看完電影我才意識作為成年人的那點麻木的情感是多么的自以為是,我們善于迎接置身事外的故事,卻羞于表達關于自己的情感,比如我的表哥,電影里的包袱他笑得像吃自助餐一樣不遺余力,一到煽情的地方他就顯得很不自在的說應該快演完了吧。其實這部電影的雛形早在幾年前賈玲演出的小品中就有過劇透,局限于小品的節目容量和表現形式不足以撐起這個內容和情感都很飽滿的故事,但經過電影的打磨和升華后所營造的情感輸出足以像子彈一樣密集而準確的同時擊中觀眾的笑點和淚點,什么叫笑著哭最痛,我想《你好李煥英》無疑給出了標準答案。
想寫寫《你好李煥英》基于三個關鍵詞,一、共情,這部電影是賈玲紀念自己亡故的母親的電影,電影結尾有段字幕:“在我的印象里,我的媽媽一直是一個中年婦女,我常常忘記了,她也曾經是個小姑娘”,這句話很打動我,在我記憶里我母親也是這樣一副中年婦女的形象,母親從單位下崗后便一直在家做家庭主婦,我記得母親經常坐在靠近窗邊的靠椅上繡鞋墊,明晃晃的陽光投射在她的眼鏡上讓人忍不住眨眼,以至于她抬起頭叫我的時候,我都看不清她的樣子。母親去世那年,是我讀大學的第一個暑假,母親彌留之際,我夢見母親搬進了一座白色的大房子,我把夢告訴了母親,母親偷偷留下了淚,母親的離去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打不起精神,但外人看不出我的傷感,我明白我改變不了任何事情,就像電影里女兒為了讓母親高興做了很多努力,而這一切也是母親為了和女兒做最后的告別而掩飾的悲傷。整部影片其實都是母女共同營造了一個夢,女兒穿越到了母親年輕時的年代試圖去改變母親的命運,同時母親也陪伴著女兒完成她對母親的“拯救”。影片中女兒一邊流著淚奔跑,路上所有的景物一邊失去色彩,這注定只能是自我和解的歷程,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輪回,但我們可以努力像母親希望的那樣“健康快樂!”
二、懷念,子欲養而親不在,這種遺憾和無奈不知道折磨著多少失去至親的人,汪峰的《當我想你的時候》有句歌詞“至少有十年我不曾流淚”,我不知道我有多少年沒流淚了,但在看電影過程中我留了兩次淚,第一次是女兒和母親邊哭邊喝酒的時候,第二次是女兒意識到母親已經去世淚奔過程中閃回的哪些兒時回憶,我甚至產生了某些記憶的重疊,我想起了衣柜里母親那件紅色緞面上繡著金色圖案的棉襖,那件我只在相冊里看到母親穿過的棉襖,照片里她很年輕,風有點大,我和她的頭發都有點亂了,她微笑著,我做了一個鬼臉靠在她身上。這些年我很少想起母親,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而渾然不知的淡忘了我原本以為清晰卻日漸模糊的母親的樣子,感謝李煥英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也懷念起我和母親在一起的日子,就像影片結尾時賈玲公開的那幾張自己和母親的照片一樣。
三、原諒,愛麗絲。門羅說過:“我們總會被原諒,或我們永遠無法原諒自己。但我們原諒了,我們每次都原諒了”,影片中女兒重復著一句臺詞“我沒有一次讓您高興過”,但母親始終相信女兒將來會有出息,就算只是說幾句遙遙無期的美好承諾也足夠讓母親笑得心滿意足。我們每一次傷害父母時,總是父母最先選擇原諒我們,我們從不需要任何借口就可以全身而退,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我們總以為對父母的報答是孝順是美德甚至是恩惠,其實我們只是在彌補作為子女對于父母那微不足道的問候和關懷,我們從來都沒有想過父母對于我們的愛有多深。父母永遠都會理解我們的各種苦衷,他們會幫助我們找各種搪塞或者拒絕的理由,他們永遠相信我們牽掛著他們,而我們也一次次相信他們會原諒我們。母親已經離開我十七年了,有些事我已經無法得到她的原諒,我也無法體會到當時她的感受,我只知道無論我怎樣讓她生氣和失望,她都會等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