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百年情書優秀觀后感
影片以林覺民烈士從1905年至1911年期間的革命活動,與廣州起義最后三天時間所發生事件并行交織,集中展現了林覺民親情家國的熱血人生。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電影百年情書優秀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電影百年情書優秀觀后感1
藝術這樣的東西,好像很大一部分都要憑借觀眾自己的想象力,油畫再逼真,也敵不過攝影。戲劇也一樣,在舞臺上的一拿一捏,比劃出的道具,雖然是虛空的,卻不妨礙我們欣賞。
記得賢重在我們結婚吧跟皇夫人抱怨說不喜歡和演戲的人在一起,還是唱歌的人單純些。之前我也吐槽過他的演技,但聽過之后覺得演技不好的人也有其可愛之處。
也沒有覺得這樣的電影誰誰的演技不好,《百年情書》讓我想到《小城之春》,這樣的電影很難說得上好看,自然不能和《碟中諜》相比。但是如果喜歡這種平淡,喜歡這種沉靜,能夠在他們不甚老練的對望,一顰一笑中也能看得到真情,心弦為之一動,也能感受到民國人們性格中的內斂,也能想象到林覺民對意映的那份柔情的人,推薦一看。
這也正是這部電影的可愛之處。
電影百年情書優秀觀后感2
“意映卿卿如晤……”,還記得上高一的時候,學校發了一本關于學文言文的書,當我獨自一人翻閱到《與妻書》時(貌似比較靠后的),便被其中的情感所深深打動。至今我還記得開頭的這一句,盡管其他的我都已經忘記。如今看《百年情書》仍給我的心靈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也為他們的那顆赤子之心而由衷敬佩,不禁懷起想年少的我也曾指點江山、壯懷激烈。
儒家一直恪守著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平的宗旨,我想那大概是天下太平時的一種理念。但如果生逢亂世的話,就只能獨善其身了。而天下有識之士更是以救國存亡、民族大義等疾走奔呼,甚至拋頭顱灑熱血。“書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想這才是那一代讀書人的真實寫照,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書生意氣,指點江山,慷慨激昂,或者心懷天下,投筆從戎,報效祖國。
在那個跌宕起伏、戰火紛飛的`動蕩年代,每一位熱血青年總是懷揣著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但他們讀書并不像現在的我們那樣,只是為了改變自身命運,為了將來能找份好工作,然后結婚生子,再終其一生。(何況在這場賭博中我們已經是以慘敗落幕。)他們個個肩負道義,以大無畏的精神,前仆后繼,恰似救世主一般只為解救天下蒼生而來。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想這句話可以表達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心聲!
或許曾經的我們也有過理想和抱負,盡管青春有過迷惘和無奈,但當面對那些激蕩人心的人和事,我們總是不斷地鞭策自己,要成就一番功業,甚至枕戈待旦、聞雞起舞;抑或登臨時,不知天高地厚地發出了“一朝劍在手,但使寰宇清”那樣豪言壯語。盡管現在我們80后的一代已經漸漸成熟,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著各自所學,儼然已成為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但是我更欣賞我們年少時的狂妄和不羈:目光炯炯地望著遠方,時而微笑,時而凝神,手中的筆突然變得力重千鈞,仿佛在指揮著千軍萬馬,一副要征服世界的野心。那種目空一切,惟我獨尊的孤傲,積極向上,意氣風發的狀態,就像一位豪氣干云的大俠遺世獨立……
如今的我們都已經走上社會,當年所有的雄心和壯志都已被這個現實消磨殆盡,曾經耀眼的星輝已然暗淡、被淹沒在茫茫的夜空之中。于是我們回到了平庸的世俗生活,每日為生計奔波勞碌。那些熱血的青春只能變成回憶珍藏心底,任歲月無聲流逝!內心如一汪死水,經不起半點漪淪,再沒有那種激情和沖動。但是,我時常夢見那一段青春的崢嶸歲月,那一段只屬于我們的青春,我總是無限神往。每當我的記憶的缺口被不自覺地打開——因為那一頁是我們無法或缺的故事。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十五州”?
影片的主題和情感基調很富于感染力,讓觀影者引起共鳴。其中交織著的兒女之情、手足之情和革命之情,看來不覺令人蕩氣回腸。看過的人都會為他們唏噓不已,甚至拘一把同情之淚。在我心潮澎湃的同時,又感到我的心被最柔軟的東西觸動了,就像在讀一首詞一樣兼具婉約與豪放之韻致,兩者相得益彰。豪邁處,氣壯山河;情深時,不能自己。終了四顧茫然,“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突然想到了裴多菲,那就到此為止吧,何況夜也深了:
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顧,兩者皆可拋!
謹以此來祭奠我那段逝去的青春歲月!
電影百年情書優秀觀后感3
百年情書,是一份情書,也是一份遺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寫給妻子的最后一封信。這部電影嚴格意義上說不上是一部傳記,因為它只講了主人公林覺民慷慨赴死前五年的事,而且還是很零散的片段,而我更愿意稱它為愛情片,主人公林覺民和她的妻子之間的愛情貫穿了全劇,從片名就可以看出來。
這部電影不是什么大制作,這一點從它的制作單位是電影頻道就可以看出。演員也清一色都是年輕的生面孔,戲中唯一撐得住場面的只有李雪健,這個老戲骨的演技沒什么好說。不過其他年輕人的表演就完全沒有亮點了。在這群年輕演員中,除了蔣夢婕我還認識之外,其他一概不識。不過這個林黛玉也稱不上是什么大腕,演技更是略顯稚嫩,我看著她還是不由自的想起紅樓里弱不禁風的林妹妹,不過沒辦法,我對這一型的女生實在沒有抵抗力,看著她,我就覺著心里舒服唯。
不過無所謂,我看了開頭幾分鐘的戲就不指望演員的表演了,真正吸引我使我堅持看我的動力是它的故事和畫面。簡單,清新。尤其是林覺民與其妻子的愛情讓我很是享受,在這亂世之中,就像童話一樣,不真實,但很美。尤其是蔣夢婕扮演的妻子,讓我流連忘返,這里我不是指她的演技,而單純是指她扮演的這個形象,就是她什么都不說,什么都不做,就站在那,我都覺得很美,唉!歸根結底,我只是單純喜歡這一類型的女孩子而已。
電影百年情書優秀觀后感4
《百年情書》里的女二號,與陳意映完全不同性格的女子,陳代表著傳統女性的隱忍,方就是新女性的熱血。
方君瑛(1884年—1923年),字潤如,福建侯官縣人,是中國同盟會的會員,曾留學日本和法國,早期同盟會活動中負責組織刺殺行動,還是暗殺組組長(電影里有演到,巾幗不讓須眉啊)。家中的兄弟姐妹一共11人,其中兄弟4人,姐妹7人,她排行第二。家族同輩中有6人都加入了中國同盟會,被稱為“舉族赴義”,七弟方聲洞(影片中的眼睛帥哥)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妹妹方君璧是早期旅法畫家。
辛亥革命后從事過教育事業,后帶著妹妹君璧,她的寡嫂曾醒帶著兒子方賢叔以及弟弟仲鳴到法國巴黎附近的蒙得爾城留學,后來又另一個妹妹君琦也去了法國。1921年,她在法國波多多大學修完數學課程,獲得碩士學位,是中國女留學生在法獲得碩士學位的第一人,1921年回國。
不幸的是回國前她在法國遭車禍,腦受震蕩,精神變得不很正常。回國后加上對社會現實、國家前途的憂慮,使得她時而憤慨,時而消沉。終于在1922年6月12日吞服大量嗎啡自殺,經搶救無效于14日逝世。
她在遺書中寫道:“為國事累卵,民苦倒懸,而同志泄沓弗振,社會尤腐敗之極,自恨不能力濟,只有死耳。”
不過對于廣大網民來說,方君瑛早年事跡再了得,也不敵一句“汪精衛地下情人”來的惹人眼球。這個故事網上流傳甚廣,不想累述,不過總覺得按著兩個人的性格,外加陳璧君其人,有些捕風捉影的感覺。
電影百年情書優秀觀后感5
看著這個從一開始很平淡,到最后幾十分鐘的時候高潮勇氣的影片,我居然在最后熱淚盈眶。不僅僅是林覺民的愛情,那一封《與妻書》,更是感觸于那個年代,亂世,人們對于革命,對于時代的一種覺醒,那個年代,覺醒的人不管怎樣,革命必須流血,革命就得有犧牲,感嘆與那些人對于新時代的信念。
想我現代之人,沉迷于物質,更甚至于奢侈淫亂,價值觀在哪里?生命的意義在哪里?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即使現在的我也是出于迷茫的狀態,現在不需要我們拋頭顱灑熱血,但是心的堅強是需要的,物欲橫流的時代,我想我能做的一定是那些美好的事,可以給自己帶來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新的成長。想著未來的自己可以為中華之崛起繼續做些什么,可惜我不是周總理,我們不是在亂世,更不可想象那些暴力的時代,我能做的只是我要努力的成長,努力的是自己強大,雖然這個強大我也不知道具體能事什么樣子,但是我心中信念,就是我要做個有為青年,為自己,為家庭,為父母,更為那些我心中美好的事情。可惜,我們生活中現在看到的那些黑暗的一面,關于一切的。呵呵,誰知道呢,我不想說什么,因為不想被河蟹。
看著這個電影,就突然的想起很多自己心里的事情,可能無關影片,但是是這個片子讓我想起來的,很是慶幸。自己總會沉靜的,安心的看各種影片,即使是我不喜歡的,可是在看進去后發現很多美好的或者啟迪的,很是欣慰。
特感人的文章,尤其是那句“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可歌可泣。發自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