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
它很像一部紀錄片,承載了許多疫情時期的感人案例。劇中同時穿插了外賣員、流調員、社區工作者為防疫抗疫貢獻的力量,同時也講述了方倉醫院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感人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感人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1
今天我去看了一部關于疫情改變的一部電影——《中國醫生》。
這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醫護人員們手足無措,病房里病人們非常的害怕,院長看著持續上升的死亡病例;看著病人沒有床位和擁擠的病房;因為氧氣不足而發生了爭吵;防護服口罩,防護面罩等防疫物資,各大醫院紛紛來幫助,也有從上海和廣東的兩家醫院來幫助他們。國家也從四面八方召集各地的醫護人員來救助武漢,鐘南山院士也說過:“武漢一定會挺過去的,因為武漢本來就是一個英雄的城市。”
電影中有很多感人的片段,但是令我最深的一個片段就是——因為媽媽臨近生產,卻不幸得上了新冠,通過醫生的不斷努力和她的堅強的意志最終抗勝了病毒病勝利的產下一名嬰兒,可是他的爸爸因為偷偷去接單,為了掙奶粉錢不幸感染上了新冠疫情,可是當我以為他不幸去世時,到最后他們一家三口快樂地在公園里游玩。
看到每一個醫護人員的臉上都是戴口罩和面罩的痕跡,因為物資緊急,他們不舍得脫掉防護服她們身穿紙尿褲,為了就是節省物資。累了,他們就吃泡面;困了他們就和衣而眠。他們與家人分開了很久,也有的醫護人員因為工作也不幸感染上了肺炎,也有的議會人員犧牲了。
讓我們一起緬懷那些醫護人員吧!
感人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2
反映抗擊新冠疫情歷程的電影《中國醫生》,7月9日正式全國公映。
影片由劉偉強導演,張涵予、袁泉、朱亞文、李晨領銜主演,易烊千璽特邀出演,歐豪特別出演。當然還有佟麗婭、宋佳等客串。
這部影片的場景,幾乎都高度集中發生在一家醫院里,沒有華美的服飾和特效,但情節緊張、節奏飛快,每一秒都是和死神賽跑,觀眾的觀影過程中全程揪心。可以說,這部沒有任何大場面的電影,卻是一部實實在在令人感動與揪心的大片!
電影《中國醫生》根據新冠疫情防控斗爭的真實事件改編,記錄了武漢艱苦卓絕的抗疫斗爭。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之際,武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而焦點的中心地帶,就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這里是中國抗疫之戰最早打響的地方,也是電影《中國醫生》聚焦的“抗疫主戰場”。當然劇中也穿插了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方倉醫院及其他醫院。
電影取材與現實,把觀眾拉回到了去年1月份,讓大家更加了解武漢,看到普通人如何在經歷短時間的混亂后,克服了自身的恐懼配合隔離、眾志成城;看到國家自上而下全民同心、各司其職的將疫情的數字一點一點往下降。
劇中同時穿插了外賣員、流調員、社區工作者為防疫抗疫貢獻的力量,同時也講述了方倉醫院的故事。
故事讓我又想起了去年看的兩部抗疫防疫電視連續劇《最美逆行者》《在一起》。
感人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3
記憶里是那些意氣風發的少年,穿上白色防護服戰袍,戴上一層層的口罩和手套。奔赴戰場,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著我們,全國各地的醫療團隊馳援湖北、全部沖在第一線讓人為之動容。正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電影里的劇情讓我為之動容,在疫情居家期間,我們能從互聯網上知道的他們的艱辛,可能僅僅不到一半。現實生活中,那些少女少男用青春去拼命奮斗,救死扶傷;一層層口罩的勒痕毀去了他們美麗的臉龐,在一層層防護服掩護下被汗水濕透的身體;在過年期間不能回家對親人的思念、擔憂與懊悔;一次又一次送走醫治無效的病人,他們一次又一次面對去世病人的尸體,尊重卻又不甘的鞠躬;面對生離死別卻又無能為力的淚水,面對去世病人家屬脆弱無力的眼淚與包含憤怒的責問……這種心理與生理上的挑戰甚至是摧殘,又豈能是寥寥“艱辛”可以概括的?
正如同觀看前輩們的革命英雄事跡一樣,我們以后人的角度俯瞰歷史,已經知道了結局而感嘆他們的偉大,而在現實生活中的白衣天使們與革命前輩一樣,是不能預知結局的,他們明知不一定能迎來勝利,卻固執的忠于職守,才是真正可歌可泣的偉大。
電影里最讓我震撼的人物就是張競予醫生,明明已經到了花甲之年卻依舊精神飽滿,面對其他護士嘲笑他的腿走路姿勢,他絲毫不氣餒。身患漸凍癥,身體將一天不如一天,慢慢走向終點,可是他卻依舊報有樂觀的心態,冷靜沉著的指揮大家搶救病人,那一句不怕擔責任的壯語:“把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來!”有多么振奮人心、那一句詢問別的醫院“還有空床位嗎?”以便收治自己病重的愛人,就有多么的無助心痛。正是有無數這樣在疫情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們,社會才從最初的`慌亂、互相埋怨到現在的互相幫助、共度難關。正是因為這種信念我們才取得了今天的勝利。
那些“90后”、“00后”的少年,披上戰袍,奔赴戰場。在疫情肆虐的時代,替我們負重前行,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與青春譜寫了又一代屬于中國的奇跡與輝煌!
感人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4
有時主流輿論會習慣性地贊美醫生、拔高醫生,而非以一個普通職業去看待醫生、以普通人去看待醫生,這在不知不覺間會影響一部分公眾對醫生的認知和期待:他們認為醫生就該犧牲自我,認為醫生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時,是帶著一種消費心理的:我花錢看病了,你就得負責把病給我治好;我把人活著送過來了,人沒了就是你醫術不精、是你把人給治死了,你就得負責……很多醫鬧事件的發生都源于此:患者認為自己花了那么多錢,醫生卻沒幫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錯解了幾個事實:
一,醫術的進步往往是技術的進步,就像朱良付說的,相比于醫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
二,再安全的手術,都可能存在風險,這是概率問題,醫生無法承諾百分百安全;三,這世上還有太多不治之癥,以現在的醫學技術仍無法攻克。
歸結起來就是一個認知:醫生并不是萬能的。醫生會盡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屬也得有最壞的打算。
《中國醫生》讓我們看到醫生面對疾病的無力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孫自敏,談起她職業生涯的“至暗時刻”:“在1990年,做過我們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顧性分析,做了以后讓人家很凄慘,所有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就剩一個病人,最后那個病人還是不在了,就整個全軍覆滅。也就是我們這么多醫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沒讓一個病人活下來。所以我當時不想當血液科醫生了……醫生再苦,它支持我們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們沒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講我們天天在做什么……”
《中國醫生》有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為它罕見地為公眾呈現了醫生在面對疾病的脆弱和無力。我們太習慣于“最后一刻營救”的神醫傳奇了,可事實上,醫院里經常有這樣無力的故事,醫生經常要承認自己面對疾病的無力。
這絲毫不會損耗醫生的職業光芒,相反,醫生這個職業讓人尊敬,就在于醫生哪怕時常被無力感擊中,他們仍選擇直面疾病,與之戰斗。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對于醫生這個職業的尊重,并非醫生萬能,而在于他們代表了人類可以用知識和科學去對抗自身的無常與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氣餒歸氣餒,孫自敏還是迎難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__年起,孫自敏帶領她的團隊進行非血緣臍帶血移植,終于攻克了臍帶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難題,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臍帶血移植中心,給許多白血病患者帶去了希望。
感人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5
今天我們看了一個剛上映的影片《中國醫生》。聽媽媽說,鐘南山院士和張文宏醫生給這部影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這部電影講的是在人們都不知道有新冠病毒的存在時,直到在金銀潭醫院發現有幾個一樣奇怪病例后發生的一些讓人悲恨交加的故事。
這部電影的主角張院長在這期間有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醫院的床位,防護服,氧氣瓶不夠;專家到來時卻因為停電;妻子的病情加重……這些事讓他本來平靜的心變得急躁不安,可是他一步步的走了過來,從黑暗走向光明守護住了親人。
文醫生在這部影片中讓我印象深刻。她永遠走在一線的戰場上,在開會的時候,她決定不和朝思暮想的女兒一起過年,卻奮斗在一線。在醫院中幫助了年輕的一家人:外賣小哥金仔,小文和他們在疫情期間剛出生的女兒樂樂,讓他們在死亡的邊緣走了一圈,又回來了。還有他默默奉獻的小賣部的老大爺,他也向文醫生問過有沒有床位,最后在家中去世,這時文醫生才有空聽老大爺發的語音,直到最后老大爺還不忘叮囑她去拿快遞,這是多么樂于助人的老大爺啊!在去世前還不忘讓她拿快遞。
最后中國打贏了疫情戰,我們的國家是多么偉大,在影片中有一位外國醫生,當他來到武漢時,驚恐的問:“你們是怎么讓他們在家里的?”這就是我們的中國。
感人電影《中國醫生》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