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國醫生》觀后心得體會
《中國醫生》是由劉偉強執導,張涵予、袁泉、朱亞文、李晨等著名演員領銜主演的抗疫醫療片,它向我們全方位地展現了醫療群體義無反顧逆行的英勇行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中國醫生》觀后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中國醫生》觀后心得體會1
電影《中國醫生》除了真實還原醫護人員不畏生死、艱苦奮斗的同時,也有戰疫前線無數的公安干警、社區干部、鄉鎮干部和志愿者。他們是聚光燈照不到的人群,但同樣也是直接和病毒打交道的群體,甚至有時候比在病房更加兇險。因為他們所面臨的人群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不知道是否已經被感染,也不知道曾經接觸過哪些人。在防護措施極其簡陋的情況下,他們堅守在社區、村口、車站、碼頭、機場和各個交通要道,排查重點人群,檢測人員體溫,送診可疑對象,幫隔離群眾代買代送生活物資。
挺身而出,沖鋒在前,讓青春力量在火線中激揚。在風雨中前行,在磨礪中成長,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生動寫照。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全國各省各市和軍隊廣大青年醫務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踴躍“請戰”,他們挺身而出,沖鋒在前,讓青春力量在火線中激揚。在抗擊疫情一線的4.2萬多名馳援湖北醫護人員中,其中“90后”有1.2萬多名,且相當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同樣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奮斗者中,許許多多的黨員干部、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新聞工作者、各類志愿者亦是“90后”,他們成為戰疫中披堅執銳、英勇奮戰的生力軍。關鍵時刻、危難關頭,無數“90后”青年胸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不畏艱險繁難,堅守各自崗位、認真履職盡責,為疫情防控斗爭作出重要貢獻,他們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風貌,不愧為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
英勇奮戰、不畏艱險,讓青春篇章在行動中書寫。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穿上白大褂,我就是戰士!”無數的“90后”在疫情防控中的錚錚誓言證明,他們不愧是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他們如今已經長大是懂得感恩的。這些“90后”青年表現出的勇敢與堅強、責任與擔當,令人動容,也令人振奮。他們年輕的臉龐朝氣蓬勃,青春的力量一往無前,他們在這次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用實際行動寫出了青春篇章?!盀槭裁次已劾锍:瑴I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敝哺谥腥A大地的“90后”甚至“00后”,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艱險越向前。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侵害時,受命于危難之間,救人于危難之際,不懼風險,不畏艱險,英勇奮戰,為國家盡匹夫之責,他們向世界展示了當代青年蓬勃向上的群像,展現了當代青年捍衛青春中國之姿態。
舍生忘死,擔當奉獻,讓青春本色在危難中閃光。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在面對這場生與死的嚴峻斗爭中,“90后”青年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與疫魔的較量,看不見硝煙,聽不到槍炮聲,但生與死的考驗真真切切,有的醫護人員倒在了抗疫一線,武漢市協和江北醫院醫生夏思思今年只有29歲。他們中很多人火線入黨,上海瑞金醫院醫生、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插管小分隊”的“90后”小伙繆晟昊就是其中一個。這些“90后”青年所表現出的勇敢與堅強、責任與擔當,讓青春本色在危難中閃光,令人動容,令人振奮。他們是當代青年的縮影,我們從他們身上強烈感受到青年一代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毙聲r代歷史發展的步伐將見證,以抗疫一線“90后”為代表的新時代中國青年,必將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觀《中國醫生》觀后心得體會2
有人這樣總結,“時刻在依賴,時常在忽視,時而在抱怨,卻從來不了解”是我國醫患關系的真實寫照?!吨袊t生》以醫患為什么無法相互理解為出發點,以平視的目光,讓公眾看到去掉光環、去掉標簽、去掉附麗之后的普通醫生,試著從他們的經歷與付出,去理解他們的艱辛與崇高;從他們的局限與無力,建立起對醫生的正確期待。
理解中國醫生,并不是要控訴中國患者。雖然《中國醫生》聚焦于醫生,但從紀錄片的案例和細枝末節,我們也能窺見中國患者的眾生相。在中國,難的不只是醫生,需要理解的,也不只是醫生;除了呼吁患者理解醫生外,我們對患者們做得足夠嗎?
電影《我不是藥神》里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叫做窮病?!痹凇吨袊t生》里的多個案例里,我們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實在令人揪心痛心。紀錄片中那個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兒子選擇強行出院,他并非不孝順,他花光了積蓄,但他也非盡全力,因為他采訪中他談到,前幾年買了房子,剛開了個廠,現在賣廠虧大了。
筆者注意到,紀錄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長都是砸鍋賣鐵、不惜一切,但年邁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權衡的是錢,是生活是否會受影響。就像徐曄醫生說的,“有時候可能醫術都還沒有碰到瓶頸的時候,就已經遇到人心的瓶頸了?!?/p>
網上有很多人指責燒傷患者的兒子。但恐怕誰也無權指責。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犧牲上一代的基礎上,然后供給下一代;當上有(不止一個)老、下有(不止一個)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問題,還是一個有限資源的可持續分配問題。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責困境中的人的選擇,而不妨思考,人心夠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么。紀錄片中也透露出太多無解問題:有些病人既沒有醫保也沒有農保,一旦重病就傾家蕩產,該怎么提升基礎醫療保障覆蓋率?為了讓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屬首選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家屬千里迢迢地陪護身心俱疲,客觀上也造成三甲醫院負擔過重,門診醫生要與患者充分溝通也顯得奢侈,該如何均衡醫療資源?
患者的“看病難、看病貴”,與醫生的“醫生苦、醫生累”,共同指向的是醫療體系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醫生和患者只不過首當其沖,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國醫生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醫生的手術費、診療費很低,醫生的勞動價值沒法體現。醫院為了維持“生計”,常常是通過藥品和醫療器械創造利潤,這就造成了藥價虛高,大型檢查、檢驗價格偏高,沒必要的檢查太多,由此加劇了“看病貴”。
醫生的苦、醫生的累是真實的,患者的痛苦、家屬的焦慮與無助也是真實的。我們不能要求醫生做圣人,同樣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屬做圣人,永遠通情達理、永遠臨危不亂、永遠笑對苦難。相反,我們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點,然后不斷通過制度去化解人的難題,讓每一個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盡可能地保持尊嚴和體面。
但體系的調整總是滯后的,當下仍需要醫生和患者去承擔不盡完善的體系的代價。醫生依舊會很累,患者看病還是會覺得“難”和“貴”,此時醫生和患者能做的、應做的,就真的是多一點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終究會過去,祝愿奮戰一線的醫生平安歸來。但我們對醫生的尊崇不應是局限于一時,而是日常;醫院對于患者的救治與關懷,也不應只有經濟的考量。無論是愛護醫生還是憐憫患者,說到底是對人的本質性關懷,這是一個社會的文明底色。
觀《中國醫生》觀后心得體會3
《中國醫生》這部電影大腕云集:張涵予、袁泉、歐豪、李晨、朱亞文、易烊千璽、梅婷、宋佳、李沁、倪虹潔、果慶林、張子楓,還有很多很多我不認識的演員加盟。他(她)們在這部電影中,角色各異。有醫護人員、有政府官員、有外賣小哥、還有其他行業角色。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張涵予。他在影片中飾演金銀潭醫院的院長,武漢抗疫期間的英雄——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
這場疫情來的非常突然。很多準備工作都沒有做好:這種疾病前所未見,傳染性極強。突然來到醫院的病患眾多,醫療物資儲備不足、病床不足、醫護人員人手不足等各種問題。
醫療物資儲備不足:向別的兄弟單位請求幫助。病床不足:先將一些不重要的病人,分流回家隔離。醫護人員人手不足:自己帶頭,共產黨員先上。并向上級單位申請支援。
當這些問題被壓下去之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前來支援的人員與原來的醫護人員需要磨合。在醫療方案上有分歧、老醫生對新醫生看不上眼、指責醫院硬件設施不配套。
在電影中,張涵予飾演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經常拍案而起,脫口而出武漢市著名特產漢罵。他通過漢罵來發泄內心的不滿和委屈。但是每一次罵人,都是在督促底下人,去解決問題。
很多病人家屬,不理解醫院的難處,經常打罵張定宇。張定宇受到了委屈,卻從來沒有對病人家屬發脾氣。他將所有的委屈都忍在心里。
醫護人員也有家,有親人也染上了這種疾病。但是,他(她)們必須留在醫院里,照顧病患。將所有的牽掛壓在心里。張定宇的妻子也染上了這種病,他不能以權謀私,在醫院給妻子安排病房。
淚水不屬于醫護人員。當他(她)們看到自己的親人因為這種疾病離世的時候,他(她)們不能悲痛。因為與病魔抗爭,除了積極治療之外,還需要愉悅的心態。醫護人員,是所有病患的心理后盾。
孩子是生命的延續。很多孩子都是不速之客。一位染病的孕婦,如果不馬上將孩子生出來,孕婦和孩子都有危險。但是,這非常危險。很容易發生事故。院長是一個醫院的領頭人,同時也是發生事故追責的第一責任人。很多領導都不愿意負這個責任。
作為醫生,張定宇遵守了尊重生命這一原則,主動扛起責任,在外援婦科專家的幫助下,孩子順利出生。新生命順利誕生,也預示著希望。
除了醫護人員的奮斗,武漢市、湖北省政府官員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外賣小哥為了武漢市一千多萬市民的需求,在城市中穿行。
觀《中國醫生》觀后心得體會4
電影《中國醫生》使每一個觀眾近距離識讀中國疫情現場。這部電影,每一位觀眾都成了疫情防控前線的戰士,只因我們心連心,感同深受國之苦難,民之凄苦。
大愛無疆,這部電影,進一步打通中國人心,回顧的是2020不平凡的一年。從前,我似乎是事外者,因為我沒有患過病,我也不是醫生,沒有治療新冠病人,對于這次大流行傳染病的認識和理解,只是看新聞,從朋友圈獲取信息,或者是課堂上提及的抗擊疫情,除此之外,基本沒有認知上的感受。我讀黑格爾的戲劇理論,我認為,戲劇可以全面調度人的感官,是最能發揮人對于歷史場景感受的一種藝術形式。一位終生研究《尚書》的學者,通過《典籍里的中國》對歷史場景的戲劇方式的還原,產生最深刻的來自中國古人的感動。同樣,這部電影里,我親眼看到,在武漢,疫情初期人心惶惶,百姓瘋搶物資,還有因病人過多出現秩序混亂,有些人因為恐懼慌張打掉醫生的口罩,碰傷醫生的也有。我看到這一幕,非常痛心。我們的國人怎么了,這是要天塌下來了嗎?中國還能出現百姓瘋奪物資的場面,這場疫情是有多么的困難……這一幕,我流淚了,因為我真不希望我們國家是這個樣子。中國人不是沒有理性教養的國民,能出現如此痛心的場面,可見在2020,我們國家特別是武漢,困苦程度之深可想而知。我們這些躲在家里的人,在疫情不是最嚴重的地方,感受不深。專家們和醫生們付出的努力,我們沒有付出過,捫心自問我們體會不深。黨中央的同志們由于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必須擔當總攬大局的責任,他們的工作壓力也大,他們深有體會。政府工作報告是一份疫情背景下的真情告白?,F在疫情最苦難時期已過去,是這部電影又將我們拉回去年的疫情現場。電影里,我們都能深刻體會,一個天大的問題來了,人命關天是毫不夸張的,一種新冠疫情,以前我們沒碰到過,來得如此突然,打破了武漢乃至全中國的平安。本屬于中國人的美好節日,出了一只攔路虎。醫生們是拼了,他們是真的拼了。然而病魔不講人情,一個個病人離去,醫者痛心,我們觀眾亦痛心。因為在我們眼里,他們都是我們的同胞這里還想特別說說感受很深的地方。中國人也是人,也有私心。我們都有處得要好的朋友,可這場戰斗,我們每一個人全是朋友。印象中有一位十分辛苦的女醫生,在閑暇時刻,染著淚水,吃下泡面。她也有她的私心,她的家人也病了??晌覀冇^眾看了又能怎樣?這場挑戰太難了,一進疫情抗擊前線,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已經沒有分別。金銀潭醫院院長面對無數病人,自家事擱在一邊,沒有及早發現妻子的病情。當他發現妻子也患病時,他正走在樓梯上,一時間失足滑落階梯。人的關系有親疏遠近,愛人是和自己關系極其要好的人??墒聦嵣夏?在疫情中,我們哪里還有那么多的個人私欲。張院長沉著鎮定,恪盡職守。這一幕,我很感動。這再一次說明思想家王船山先生的論點:天道假私濟公。這個世界每個個體或多或少都有各種各樣的私心,但是歷史最終選擇和支持的是大公大義。這屬于中國傳統哲學的思辨智慧。沒有治療方法的初期,束手無策,莫衷一是。然而,沒有醫生退縮,沒方法也要找方法。這就是中國精神。此時,黨中央領導發動全國力量,統一部署,統一指揮。此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又一次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出現。對于我們這些人來說,就是在家里老老實實地呆著。外國人士來中國,很好奇武漢是怎么做到一千多萬人安分在家里。電影里說中國文化強調集體主義。的確,往昔的抗日戰爭,全國一心,為爭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功不可沒。
千百年來,中國人文精神天下為公,矢志不渝。歷史又一次證明,眾志成城,攻堅克難,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電影到最后,武漢終于終于迎來光明,中國人沒有輸。中國,尤其是武漢還為控制世界疫情做出重大貢獻。電影最后,因疫情而結識的友誼延續到后來的生活,這就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情懷。他們的友誼展現出的美好真的是大愛無疆。
中國精神萬歲!中國人民萬歲!這部電影,是感悟中國精神的一部很不錯的教材。吾為炎黃子孫,幸甚至哉。
觀《中國醫生》觀后心得體會5
一份份請纓作戰書、一雙雙滿是傷痕的手、一張張布滿壓痕的臉,他們就是火線上的中流砥柱。援鄂醫療隊有序撤回,他們是最大的功臣,我們要銘記醫者的榮光與奉獻,用關愛守護醫者仁心。
“若有戰,召必回”“穿上白大褂,就要像戰士的樣子”……疫情發生以來,包括軍隊在內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身披白衣、逆行出征,義無反顧奔赴湖北和武漢。他們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在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就有1.2萬多名是“90后”,像“新兵”甘如意一樣,每個人都在追逐愛黨報國為人民的青春理想。他們用行動踐行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在“方艙醫院”,他們與患者歡歌起舞;在重癥病房,患者就是他們的親人,陪伴一起看日落,共迎美好的到來。他們將英雄氣概和戰士擔當寫滿戰“疫”之路。
在抗“疫”前線,在急診搶救室,在隔離病房中,青年醫生們身處高強度和高密度的工作環境,面對的是突發急癥和高感染風險,守衛的是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疫情的嚴峻沒有讓他們畏懼,重如泰山的責任沒有讓他們怯步,繁瑣辛苦的工作沒有壓垮他們的意志,他們同人民一起前進、一同奮斗,扛起使命和責任。
他們戰疫情、搶時間、救病人,口罩戴得久了,鼻梁被壓得生疼,臉上也勒出了紅腫的斑痕,長時間的低頭彎腰用力,加上裹得嚴嚴實實、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汗水爬滿了他們尚顯稚嫩的面龐,但在他們的認知里,沒有苦和累二字,在他們的認知中,只有秒針分針時針,因為他們知道面對疫情,時間就是生命!只有搶奪時間,才能守護好生命,他們用專業知識救死扶傷,用過硬素質沖鋒在前,朝乾夕惕、靡有朝矣,用專業負責的醫者仁心彰顯青春本色,激揚青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