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書電影觀后感范文
這是個關于青春的故事,藤井樹和藤井樹,本來會是跟青春里普通的大多數那樣平行的少男少女,因為同名的緣故,互相成了彼此不一樣的特殊的存在,就像命中注定一樣,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情書 電影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情書電影觀后感范文1
啊啊啊我看了推薦以為這只是一個略帶傷感的甜甜愛情片,誰知道看完很傷心,當然還有很多復雜的情感。
我以為講暗戀的電影至少我能有一點共鳴,但是我錯了,《情書》里的感情,無論是暗戀還是各種人物之間的感情,真的讓我忍不住想哭。我想接下來好好梳理一下我覺得很傷感的點。
首先,這部電影的片頭就很能看出這部電影的風格,美麗的雪景,黑白兩種配色,讓人移不開眼,加上配樂,給我的感覺就是美好中帶著悲傷。
逐漸走進故事里,跟隨電影的節奏,主角的走向慢慢地開始把自己代入到他們的情境中,感受他們之間的情感。
從片頭可以知道博子和藤井是從前的戀人,但是藤井意外去世后,博子一直不能完全的放下他,于是才會萌生寫信的想法。
之后去見樹,錯過之后坐上樹之前搭的出租車,司機師傅說她很像剛剛的那個女孩(樹)之后,博子的表情像是不相信,但是接下來畫面一轉,是寫完信的樹去寄信的場面,而此時的博子似乎從之前的相貌相似話語中反應過來,察覺到了什么,博子站在那里看著樹寄信,
等到樹從她身邊經過后才小聲喊出“藤井樹”
我覺得這個畫面傷感,是覺得博子此時內心應該很難接受,不甘心。后來和媽媽的對話也證明了這一點,博子意識到所謂她和藤井的一見鐘情其實沒那么美好單純,自己只是樹的影子,藤井愛上她也是因為她和樹相貌相似。
曾經給自己帶來那么多美好回憶的愛情,現在在博子看來卻是有一點可笑。美好的東西被摧毀。博子愛藤井,不甘心自己是個影子。但是藤井已故,就算想和他說說,也不可能了。
我看到這也是很同情博子的,對藤井這種不純粹的一見鐘情也有點憤怒,畢竟博子那么愛藤井。這種想法一直伴隨著我,因為這里之后,很長一部分都沒有再明確的講到藤井和博子兩個人之間的故事。到這里我的另一個疑問都還沒有解決,因為之前了解這不電影的時候,說藤井是博子的前未婚夫,但是故事講述關于他倆的關系還是戀人,如何成為戀人這點我還是很好奇。后來在秋葉想帶博子爬山,暫住友人尾熊家,這里博子可能聽了尾熊和秋葉的話受了一些觸動,說出了她和藤井之間的求婚故事
真實故事是藤井拿著戒指盒,和博子在野山上站了兩個多鐘頭,一句話也不說。
看到這里,我又按捺不住,博子這么溫柔勇敢的女孩子在愛情里居然是別人的影子,我內心已經開始警告藤井千萬不要做渣男啊。但是隨著接下來博子的簡單敘述,我改變了我的看法
看到這里,我覺得藤井對于博子是有愛情的,不然不會想拿戒指盒求婚,不然不會利落的答應博子的求婚,至于之前的兩個鐘頭,是在整理自己的感情,還是猶豫不決我覺得不重要了。藤井是愛博子的,也許一見鐘情是因為樹,但是之后與博子的相處肯定是產生了愛情的。也許我也忽略了之前藤井與博子相處之間的愛情
看到這里我真的很為藤井與博子之間的愛情惋惜。
同時我也為博子揪心,自己一直深愛的男人是因為自己長得像他的暗戀對象,無論怎么想,那段曾經美好的愛情記憶也不會再想以前那么美好了。對于藤井,她也有很多話想說吧,或是質問,責怪,關心,也或是閉口不語。可是無論她想說什么,藤井都不會再聽見了,她再也沒機會聽他說話了。
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木屋那段,博子在雪地里跌跌撞撞的向那座山的方向走去,迎著陽光
博子看著那座山,那是她曾經的愛人藤井長眠的地方,她有好多話對他說
我很好
此時病后醒來的樹小聲低語
你好嗎,藤井樹
博子對藤井說完話,便開始哭泣,這是她真正要告別藤井了吧,再不舍得也要向前走了,藤井你要一切都好!
這個片段伴隨著配樂,雖然畫面。配樂簡單,但是卻是最戳人心的,我看一次哭一次,太讓人感動了。終究告別還是傷感的。
我不再見你,但是我依然會思念你,你在遠方,也要記得照顧好自己。
我要想如果藤井沒死,他和博子快快樂樂一起生活多好。我好喜歡他倆呀。我的意難平。
我想大多數看這部電影的人,都會被藤井和樹之間純真的暗戀打動,又為他們的結局而惋惜。我想這里面多少是有點這倆主角的顏值助攻的,不得不說,那個時候的柏原崇和酒井美紀簡直太好看了,他倆在一起也超配的。
關于他們之間的暗戀故事有不少大佬都寫了,我就不多寫他倆了,太經典了,我只補充我的個人感受。
他們倆之間的戲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沒有感覺,很平淡,前面很大一部分除了藤井給騎自行車的樹套上袋子捉弄她那段我覺得很有趣之外。很多時候他們倆相處給我的感覺就是沒有任何交集,一點都不像暗戀的舉動。
到后來我看其他豆友的影評發現他們之間其實也有很多甜蜜,比如停車場那段藤井看卷子故意放慢速度;只為了和樹多呆一會。在圖書卡上寫上樹的名字;為了樹和同學打架等等……
這種互動可能第三視角看來,是一種暗戀的表現。但是高中時期的樹真的能感受到這些嗎,在那個懵懂的時期,羞澀的藤井傳遞的暗戀信息我想樹是沒有感受到的。
所以呀,面對青春期的女孩子,表白就要大膽一點,暗戀也要明顯一點啊,畢竟柏原崇和酒井美紀真的看起來很般配啊
影片最后的高潮是樹發現借書卡的背面是藤井畫的她的畫像
樹看著卡片上的自己,也明白了那些年藤井對她的暗戀,其實之前可能就已經知道了一點點。至此,影片結束,兩位藤井樹的故事也結束了,其實我覺得這是最好的結局了,藤井的暗戀,樹終于知道了。
那年你的心意,還是傳達到了那個女孩心里。
之前看其他劇評的時候,我只看到有一個人寫渡邊博子和秋葉茂的愛情,其他要么是寫兩位藤井樹要么是渡邊博子和藤井樹之間,反正很少有人提到渡邊博子和秋葉茂,有提到的還是說不喜歡秋葉茂這個角色,或者是說顏值。
姐妹們可是太真實了,秋葉茂確實沒有藤井的顏值高,但是他也是很有個人魅力的呀。如果是這兩個演員互換一下,我想你們也會成為博子和秋葉茂的cp粉的。
秋葉第一次“出現”是開頭博子來掃墓的時候遇上藤井的學弟們提到秋葉,并說秋葉先生今晚會來探墓
博子聽完會心一笑
從這里可以看出秋葉茂先生是一個有想法而且很有趣的人,但是他真正登場之后,估計大家對秋葉茂還是喜歡不起來的,看下圖就知道了
然后博子答應和秋葉在一起,其實我也是不能接受的,這個時候我對秋葉這個角色也沒好感,跟他的形象有關(我有罪,中山美惠顏值太高了)
秋葉茂知道博子緊張的時候就會用關西腔說話,害羞內斂的博子和熱情外向的秋葉其實從這一段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倆還是挺般配的
不過后面秋葉背著博子偷偷給樹也了一封信,要求證明身份的時候,我覺會覺得秋葉有點煩,博子是不太想寄這種信,萬一打破了她美好的幻想呢。
秋葉茂想幫助博子盡快走出來,所以寄了那封信。在餐廳里,秋葉面對博子的低情緒,告訴他藤井已經不在了,寄信的也不可能是他,并提議去看看那個寄信的人。這段讓我們知道了藤井,秋葉和博子的初遇是怎樣的,藤井初遇博子便主動約博子出去,也是想彌補初戀的遺憾吧。
到了小樽,秋葉也幫助了博子很多,找到樹的家,秋葉幫博子去敲樹的門,博子在門口寫信的時候,自己默默走向一邊玩起了雪,把圍巾當成頭巾一樣套在頭上,秋葉還是有點小幼稚的。
如果不是秋葉的提議,博子不會來小樽,也不會有后面的故事,秋葉一直推動博子,讓她勇敢起來。
還有向博子提出再去爬一次山,去和藤井打個招呼,都是為了解開博子的心結,博子在半路上想要退縮,也是秋葉的堅持讓她繼續往前走。
在尾熊先生木屋那里的閑聊,拉進了兩個人的距離,也讓博子吐露出了點點心聲,算是博子放下的開始。
在第二天清晨叫醒博子,帶著博子看向遠處的山,那是藤井長眠的地方。
秋葉對著山大喊著像藤井問候,
秋葉在引導著博子說出她想對藤井說的話,發泄出來,不要憋在心里,鼓勵博子向前走去,離他更近一點,也給博子更多空間,讓她一個人好好發泄。在學地上,博子摔了一跤,但是秋葉沒有上前扶,只是遠遠地注視著,看著博子自己站起來繼續向前走。就像博子的心結一樣,秋葉只能引導,還是要博子自己去克服。面對尾熊的小抱怨
秋葉也是解釋,護著博子,讓她一個人安靜的和藤井告別,給了她足夠的空間。
熱情,有趣,善于交友,性格開朗,有時候還有一點狡猾的秋葉先生想來才是最適合有些膽小,內向,性格軟糯的博子吧。
秋葉先生和博子的相處顯得不那么甜蜜,是因為秋葉想在博子完全放下藤井之前,給她足夠的空間,他知道博子內心還是放不下。秋葉也會給博子勇氣,讓她能夠克服內心的軟弱。
一個能給你足夠的空間,能夠鼓勵你,推動著你去面對困難,能夠在你需要的時候幫助你的人,秋葉先生對博子來說就是這種人。
秋葉和博子可能滿足不了我們很多人心中的完美情侶,但是對博子來說,秋葉先生或許是最適合的。
除了愛情,還有里面的親情也很讓人感動。
死亡在這部影片里有不一樣的意義,它不只是令人恐懼的,死亡也有美麗的一部分,生命的終結也是美麗肅穆的
不得不再說一句,中山美惠實在是太好看了,演技也很好,我直到影片末尾才發現樹和博子居然是同一個演員(當然我確實有點臉盲)
一部讓人看著看著就哭了的影片,看完還是久久不能平靜,心口仿佛有什么東西堵住了。
最后這部劇的插曲《his smile》太符合這部電影了,聽著它就感覺是走進了故事里,感同身受著。
情書電影觀后感范文2
同名同姓的男孩女孩,封存記憶下一段朦朧的情感回憶,電影中的男主人公始終缺席,卻在藤景樹和博子的書信中形象一點點豐滿起來。到影片結尾,電影的懸念揭開時,才讓我們恍然大悟,這是一段深藏心底的未了之情。兩位女主人公阿樹和博子最終迎來了全新生命的春暖花開,為了忘卻的追憶和為了紀念的緬懷,都是美麗和無比清新的……男主人公少年時錯過的表達,我們也許都曾經錯過,但是得到的,未必會珍惜,錯過的,不一定就不美好,畢竟那時,我們都不懂愛情。
影片中穿插的關于藤井樹和早逝的爸爸的病危急救事故顯得真實而震撼,片中爺爺和媽媽關于是冒雪送高燒的藤井樹去醫院還是在家等救護車的爭吵極為精彩,真實。爸爸因為爺爺的方法(送去醫院)而來不及救治,當70多歲的爺爺對著媽媽清楚說出從家到醫院的時間,并背著藤井樹在大雪中飛奔,對著媽媽說:“我就算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把阿樹救會來……”時,我徹底淚奔了。當人們要保護自己心愛的人的時候,往往能夠表現楚人性最光輝的一面。電影中的這一幕給我的感動和《火影》中,三代和大蛇丸對決時說的:“這是我的家,誰也無法奪走……”一樣。
幸運的是,同樣的方法,爸爸沒有挺過去,女兒最后得到了救贖。當然,在影片的最后,相信博子也得到了救贖,因為一次陰差陽錯的感情替代,博子長久背負感情債務而一直沉湎于對以前逝去情人的思念之中無法自拔,伴隨著阿樹在影片最后解開男主人公初戀情感密碼后,終于解脫了,開啟了新的愛情之旅。從這個角度來看,巖井俊二導演是善良并且溫和的,所有的傷痛和糾結都會過去,生命是一種不斷前行的跋涉,不再踟躕于昨日的繁花似錦,才能觸摸明日的火舞艷陽。這,也許就是生活的真諦……
最后談一下電影中的點睛之筆,電影的音樂與情節,畫面完美融合。《Childhood Days》,《His Smile》等等,旋律純凈,唯美且略帶傷感,讓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如果說故事是帶領我們走進電影中世界的領路人,音樂就是撥動我們心弦的天使翅膀。
《情書》是我大一在選修課上第一次看的,當時就想寫一下觀后感,可是一耽擱,也就忘了。如今,晚上重溫一下,完成當時的想法。
情書電影觀后感范文3
這是一個關于冬天的故事。
北海道的雪景,冬日的暖陽和厚圍巾,連主題曲也叫《a winter story》。
萬物枯萎,并不是傷感,而是平靜,就像生活,就像永遠活在記憶里的藤井樹,就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我們吃飯、淺笑、患上一場莫名其妙的感冒,痊愈后吞下一口溫水。
我們總是活得輕易,又或許是情感太容易溜走,時間太漫長,太健忘,太可欺。
海誓山盟不是人類能擁有的能力,高尚的墓碑也不可尋。
可是,我依然沒有忘記你,藤井樹,那也是女主角的名字。
那些青澀時光中的羈絆,從爺爺在院子里種下那棵樹時,就已經開始。
另一個時空的我將你喚醒,于是我走進一段回憶。
那時的日子真糟糕,因為相同的名字,總少不了同學的起哄和不怎么善良的譏笑。
男孩子簡單地發泄憤怒,女孩子在浩大聲勢前默然。
你為我狠狠揍惡作劇的同學。
我看見在你若影若現的身影,在圖書館的白窗簾前翻飛。
思緒突然就飄遠了,我竟然有片刻晃神,仿佛我蒼老了,在輕搖的搖椅中回憶一切。
我想,有些感情,只屬于少年和少女,屬于藤井樹和藤井樹,也屬于曾經的我們自己。
一絲絲的雀躍,是漫長等待中的微火,我的心跨越開滿山茶的小徑,淋了一場混著青草味的雨,然后我看見了你。
我將自己的情緒隱藏,將頭埋進圍巾,埋進土地,和你一起呼吸。
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愛,但是我止不住的靠近你,因為每時每刻都讓我感到生而為人的歡喜。
你是我離天堂的最后一步,我是呼吸著的圣靈。
后來,疾病帶走了藤井樹,他死在昨天,死在永遠回不去的過去。
而我們也長大了。
我們學會了尷尬地回應學妹對曾經故事的追尋,學會了隱藏自己。
學會了用虛榮去掩飾不安全感,用金錢去衡量魂靈。
學會了愛上關懷,愛上陪伴,甚至愛上束縛帶來的平淡,它們就像冬天窗戶上的霧氣,暈染出小小心房的溫暖,我們說它們才是生活本身。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我們也死在了昨天。
道阻且長,于是我穿過層層風雪再次尋找你。
在病床上,我輕輕喚著一個亡者的姓名。
漫天的雪白,我的聲音很微弱,可是卻快把自己燃燒盡了,單薄如紙片。
我以為那些情感經過時間的發酵會像火一般熾烈,可是風很大,吹走了棉衣。
于是我向你問好,在茫茫天地,在時空的蒼野。
情書電影觀后感范文4
1995年,巖井俊二 推出了他的劇場電影處女作《情書》,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象首先在日本國內引起了空前的轟動,而影響很快就波及到整個東南亞甚至歐美。現在,這部美麗動人的《情書》不但為眾多亞洲影迷所喜愛,更是被眾多影評人視為日本新電影運動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很久以前就看過《情書》那個時候還不能完全看懂,但我能隱約的感覺到其中的情感,它是那么的細膩,如同女人的思維,記錄著心理的微小變化,隨這年齡的增長,我能從很多的方面入手再回頭重溫那種難得的記憶。
影片一開始就以優美的構圖唯美而靜謐的畫面開始,一個年輕的女子躺在雪地上似有所思,短短的幾秒鐘的鏡頭像是持續了幾個世紀,猶如陷入了深深的回憶,“堅強”的站起來,仰望天穹,是難以言表的沉浸,還是一種難以說清的感傷。在接下的敘述當中給出了故事的原因:渡邊.博子的男朋友遠去了天國,她陷入的是悲痛和失落,只有將她那份真摯的感情埋于心中。導演巖井俊二從細致入微的情節中表達出,她在—家中看到的畢業紀念冊,看到了她最愛的人滕井樹的名字,懷念的她偷偷的把名字記了下來,寫在了手臂上,如此微妙的細節卻有一番尋味,接著寫入的是同她長得一樣的人-藤井樹(女),兩個毫不相識的人通過一封信件有了聯系,一段真摯唯美的感情之詩就這樣鋪開了!開頭的敘述讓頭一次看到這部片子的我不知所云,但是往后越來越清晰,越來越耐人尋味。雖然貫穿整個故事的書信都是兩個女孩之間對另一個男孩回憶的點點滴滴,但正是這點點滴滴的回憶,讓一直潛伏和深藏的情感被小心翼翼地抽絲和剝離出來。回憶是歲月的書簽,回憶是成長的印跡,回憶是情感的累積,誰的青春沒有回憶呢?明明知道那是一封寄不出去的信件,但是還是執意把它寄了出去,如同心中久藏的一股未曾釋放的情感,寄出一封無人接收的信件,讓信件寄托著那份憂思安然的釋放。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對他的鏡頭語言沒有多大讓我驚訝的地方,可能是因為這么優雅的情節沒有必要用什么特殊的鏡頭特技,但是畫面的構圖卻是那么的講究,那么的富有詩意,讓我沒有辦法不服氣攝影師唯美的構圖法則,讓這個感情細膩的影片更加上幾分光彩,記得好朋友說過 ,現在已經很少能夠看到像這張影片中表現出的那種干凈和舒服了。世間的愛情總在呈現兩種可能性,得到和失去。得到的時候教會我們珍惜,失去的時候又我們懂得回憶。光陰似水流年,嗟嘆,哀婉,無力回天,唯有回憶才能教我們振作下去。
影片一開始,大雪漫天而下,房屋錯落,白色的山間,白色的彎曲小道,白色隨風起舞的窗簾,白色的試卷,這么多白色的印象,也許就是它的情感基調吧,就像少年圣潔水晶的愛情,永遠的純潔清純。一個初入青春門檻初戀的故事,或者準確地說,應該是暗戀吧,哪一個少年不曾有過那甜蜜又苦澀的經歷呢?
少年的藤井樹(男)似乎總是與女孩藤井樹作對,圖書館的工作從不幫忙,古怪的他老是借閱一些被人遺忘的書籍,可以最先在借書卡上寫下名字。男孩藤井樹會是想等女孩藤井樹一頁頁翻過,終于找到那張卡片再發現他對她的愛戀嗎? 我想少年的戀情最開始大都是以和心愛的人搞惡作劇開始的,借以吸引她的目光。 從而引起對方注意建立聯系吧,就像他騎車沖下山坡將口袋套在她的頭上那樣。傻傻的男孩。還有,英文考試卷發錯了,女孩在車棚里等待著男孩出現交換試卷。然而男孩直到華燈初上才姍姍來遲,偌大的車棚只剩下了兩個人。在女孩費力搖動自行車踏板發出的微弱燈光下,男孩不緊不慢的對比這兩份試卷,喃喃的自語:"原來break的過去式是broke啊!"他有些幸災樂禍的毫不理會女孩的焦急和催促,因為他享受與她在一起的時光,這美妙的獨處...... !
在這部影片中表現出的不僅僅是那種久遠的回憶。在這部影片中表現初戀的單純唯美,可以說到了極致,千百回轉的思緒在心頭流轉,可以不表白,但定會在蛛絲馬跡中展露無遺,是這般的美好.甜蜜,就算是長大.年逾花甲之時回首這段往事,那段時光也定會激流回蕩,難以平靜。還有一處讓我感慨,國中時代的藤井樹看到在雪地中溜的時候見到了一個蜻蜓葬在雪中,黯然神傷 ,這讓我想起了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感時花濺淚,女子的獨特情感一下子就表現了出來,我想只有心中有愛才能表現出愛!有那種淡淡的友情表達,故事的結尾,尾老頭輕輕的唱起了藤井樹死前唱的最后那首歌,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人不在了 但是歌還依然存在。 最后,博子和秋場爬到山上,博子對著白雪皚皚的山喊道你好嗎?山回應著你好嗎,博子又說我很好,山回應我很好……我很好,這樣的結局很好……
在這部影片中還有重重的親情在里面,藤井樹去醫院的時候,回憶的那一段讓我記憶猶新阿 ,想起了爸爸的離去, 還有家人的驚慌失措 ,另外讓我深深感動的一幕就是她和爸爸一樣患上了肺炎,爺爺不顧一切的背著她奔跑于大雪之中,七十六歲的老人為了孫女的安危奮不顧身。親情被那一瞬間揮灑的淋漓盡致。
故事的結尾,回到現實,學妹們拿著畫著她肖像的借書卡給他看,那一刻,藤井樹的心被感動填得滿滿的,那一刻,激動的她說不出一句話,滿臉的羞澀也代表著幸福。一個男孩的心是如此縝密細膩, 其實有很多事情是不必要講出來的,一個人獨自等待, 一生都不會忘記。
情書電影觀后感范文5
說起來,這是第二次寫《情書》的影評,從15歲時初看,到如今已經整整5年,把一部劇情已經爛熟于心的影片反復觀看,終于能漸漸感受到某些道理和味道。而某些感悟需要時間提煉的,終于在次次回望時在燈火闌珊處看見不曾覺察的閃光點。
一、首先是主題
巖井俊二導演有著相當大的野心,他一方面力圖在其電影里展開對生與死的探討,展現留下來的生者的狀態,這本身是一個很嚴肅的命題;他另一方面追溯一些青春時光的萌動與那些不能言說的心思,嘆息這些逝的美好,這一方面他敘事口吻溫柔的仿若女性。這兩個主題一直伴隨著博子和女藤井樹通信這條線索反復交匯出現,同時被男藤井樹這個核心人物牢牢牽引的。
關于生死——“好像大家都心懷鬼胎”
本片對死亡的態度似乎很耐人尋味。開場的第一個畫面便是博子在雪地里如夢初醒,純白的畫面、低沉的提琴,配以喧囂的人群,顯得格格不入,讓人不舒服。常理中,懷念故人應該更靜穆更沉重更哀傷。包括女藤井樹父親的死,影片提及時,房屋中介也會因其死因而大笑;辦葬禮時,也是很嘈雜,
導演故意將死亡、葬禮這些肅穆的場景鬧劇化,盡可能淡化悲傷,從而引起“故人的離世,到底給生者余留了些什么,生者到底以怎樣的狀態生活”這樣的叩問。
“如果像的話…我就不能原諒,如果這是他選擇我的原因……”
“博子現在是我的了”
這些臺詞其實已經在表明導演的訴求。男藤井樹死后,博子其實是活得很壓抑的,而秋葉不能公開戀情也很不快樂。“他已經自由了,你也可以自由了”其實導演贊同生者擁有各自常態的生活和幸福,他通過影片傳達一種救贖,一種灑脫和解放,博子終于明白了為什么男藤井樹對自己一見鐘情,也明白了樹的愛是穿越時空給了另一個人,所以博子釋懷了,能在雪地里掙脫厚重的枷鎖。影片里的每一個人都繼續他們的生活,并且更輕松快樂了。
關于戀情——“他給了我很多美好的回憶”
本片選取了大量的細節來表達此主題,無論是博子對男藤井樹的長久懷念,還是少年藤井樹之間的朦朧情愫,抑或博子和秋葉之間相互扶持的感情,這些情感的營造和流露需要大量生活化的細節營造,而其中最成功的,最讓人感懷的莫過于那段青春時光少年男女間的情感。
關于中學時代,導演的敘事選取了諸如點名、值日、圖書室、班委選舉、試卷這樣瑣碎而真實的小細節,看似尋常不經意,實則導演煞費苦心,一是這些正是中學時代最真實的代表,二是正是這些日常細節讓兩個同名的少年之間慢慢產生情感,整個敘事顯得自然而溫暖。
特別是兩個情節,讓人印象深刻:一個是女藤井樹聽聞男藤井樹轉學走后,她的失落和傷心都以砸碎花瓶來表達了。年少時的男藤井樹不擅長表達,女孩又何嘗不是。另一個是女藤井樹翻轉借書卡后看見素描時,那種驚訝、害羞、感動、不知所措的表情。年華走失的愛,少年時被封藏的到若干年后重新被開啟,女孩肖像素描是遲來的告白,這樣含蓄而溫情的表達能讓人心懷感動。
導演在傳達一種宿命一種巧合:如果沒有博子念念不忘的探尋,女藤井樹永遠也不會了解少年的心思,而能把那份年華里遺失的告白送到才是讓男藤井樹真正安心吧。以情動人的主題永遠是最打動人心的主題。
二、然后是敘事結構
不得不感嘆導演敘事結構安排的精當,讓情節能從容不迫地層層展開。巖井導演良好的邏輯性和作家的文學性得以彰顯。無論是少年少女之間欲說還羞的朦朧暗戀,還是博子與秋葉之間兜兜轉轉的患難之情,這樣的題材已在各類影片泛濫,而本片卻能運用巧妙精良的敘事結構,鋪墊了層層懸念,然后所有的美好抽絲剝繭而出,把這個主題表達的那么深刻,讓人滿懷感動。
“就是因為收不到所以才寄的,因為我是寄到天國的”
懷念故人的葬禮為切入點,以一封封信為線索、為敘事轉場。用信來連接彼此,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這樣彰顯了一種傳統的美學觀念。而這兩個時空的連接點就是男藤井樹,相同的名字,回憶里的少年,使兩條線索能無縫對接,敘事絲毫不顯混亂。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有心見面,博子和女藤井樹也很戲劇性地錯過。其實,這樣的敘事安排更巧妙,如果兩人見面了,少了通信溝通的含蓄美,同時劇情上也會有更多不必要的贅述。
而鋪墊上,除了通訊錄上的相同名字、借書卡背后的素描這些經典鋪墊,還有一個是讓人眼前一亮的:女藤井樹在醫院看病時,往昔的記憶全部接踵而來,閃回了藤井樹的臉。導演很聰明的引導了這段記憶,即女藤井樹生病了,而她父親死于肺炎,而從后面的劇情我們可以得知,正是她父親死的那年,她和男藤井樹有密切的交集,男藤井樹敲門時欲說還羞的告白,最終因為不回時宜而沒有開口。
按照很多電影的敘事模式,若有回憶劇情,就會持續很久,直到把這個故事講完整講清楚。然而,女藤井樹的回憶卻是斷斷續續的。在這里,導演用意有三點,一是劇情需要:逐步回憶,能讓女藤井樹有個心理過度,慢慢拋開對記憶里藤井樹的誤解,牽引出女藤井內心的柔軟和感動,明白年華流逝后,青春歲月的美好,也就是導演的訴求之一。二是主題要求:無論怎樣,現在還活著的人才是主體,他們的生活狀況心里世界才是導演所更想挖掘和表達的。三是受眾心理:觀眾需要一層層明白了解少年之間感情是如何產生的.,這需要一個遞進的心里接受和心理認同。
影片的敘事節奏一直是略顯緩慢的,各種或低沉或悠揚的音樂也是錦上添花。想特別說明的是,影片的高潮安排的很是巧妙,運用了平行蒙太奇,女藤井樹在醫院里,博子在雪山上,前者是生命的延續,后者新生活的抉擇。“你好嗎?——我很好。”當這種積極向上的生活訴求呈雙倍展現時,給觀眾的沖擊無疑是相當巨大的。那種美好的、樂觀的情緒會充滿胸腔。
三、最后是鏡頭語言
《情書》的鏡頭之美是有目共睹的,鏡頭蒙太奇之經典也是廣為流傳的。只需初看時觀眾就會察覺與驚艷這種鏡頭語言美,但美在哪里卻是需要反復揣摩與細心留意的。
色彩之美,女藤井樹開始回憶中學時光的第一幕,一個向后拉的鏡頭,畫面由窗外的雪變成飄飛的粉色櫻花,由藍白的冷色調轉換成微黃的暖色調。再比如身著橘色毛衣的博子在雪山里,橘色和青色是對比色,視覺沖擊力最強。
構圖上,則隨處可見,譬如簡單的一個博子和秋葉乘火車上山的鏡頭,拉出來后火車的全景,它是從左下角開往右上角,呈具有延伸感的對角線構圖;再比如最后的那個圖書室窗簾的鏡頭,溫和的陽光,飄飛的櫻花瓣,左邊的窗簾一直是在畫面的三分之一的位置,也就是說保持在視覺停留上最舒服的位置,不突兀;同時對角線的鏡頭視線使空間不顯閉塞。
鏡頭蒙太奇運用之美,筆者認為有兩個值得詳談。
一個是女藤井樹聽聞后男藤井樹世后離開學校的那個轉場,鏡頭緩慢的拉過厚厚的墻壁,女藤井樹騎自行車騎出大景深的畫面,然后就直接組接博子和秋葉準備上山的畫面。配合著低沉的提琴,那種故作平淡下不能言說的隱傷很是讓人心里一痛。
而另一組鏡頭組接地十分有趣,耐人尋味。一面是她在學校得知藤井樹離世后騎自行車下斜坡,一面接的是她在雪地里滑雪時看見的被凍住的蜻蜓。初看時不懂,只當是為后面的敘事做鋪墊。后來才慢慢品味出,那種美好逝后遺憾的心境是一樣的。片中沒有任何一個關于女藤井樹聽聞這個消息后的表情特寫,但那種悲傷的表情應是和看見雪地里蜻蜓是一樣的。看懂了這一層,巖井導演所擅長的鏡頭含蓄之美,讓筆者拍案叫絕。
其實《情書》里的可圈可點之處遠比我論述的要多得多,還有臺詞、音樂、角色演技等我沒涉及的地方。所以,它會被奉為經典、歷久不衰。
無論怎樣,一部好的電影能讓觀眾在觀影時完全被吸引,在謝幕后讓人長久的回味。從第一封信滿是絕望感,到后來越來越溫情,如同由冬到春,樹的生長、希望的萌芽。《情書》成功地做到了讓人念念不忘。
“我的愛已隨那南風遠”
哀而不傷,雖有遺憾,但也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