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鑒賞觀后感
《我不是藥神》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一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名為程勇的人從印度走私便宜的“假藥”賣給國內的白血病病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我不是藥神鑒賞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我不是藥神鑒賞觀后感1
在電視上搜到了這部《我不是藥神》,上周六看了一個開頭,覺得并沒有什么。 今天是周六,早上6點起床,就趁著清晨安靜的客廳沒人打擾,打開電視,繼續前幾天的《我不是藥神》。
不得不說,今天早上的觀影感受,和之前只看了開頭的感受截然不同,電影進入后70%,對于人物心理的把控,情感的敘述,在整個運作藥品的流程中,拍攝讓我感受一新,那種精誠合作的友情和兒女情長的感情、父子夫妻間的親情都被記錄下來,充滿溫情。
我被感動的差點流淚有兩場戲,都是關于親情的,當徐崢飾演的男主人公程勇看到朋友的一個新生兒時的那場戲非常精彩。面對一個生死線上曾經掙扎過的人,小兒子的出生如同一顆求生的良藥,讓他不再想死,影片開頭也提過就是這個人的求生欲望讓徐崢去印度采購藥品,沒有這個關鍵人物的'出現,整部電影就黯淡不少,隨著情節發展,這個人最后還是死了,但是,他的死喚醒了程勇的責任心,我認為還有一點自責,隨后,整部電影開始了逆轉,原先為了賺錢去販藥,現在變成了賠錢去賣藥,賣一瓶虧一瓶,這種事情,放在電影開頭,我相信,程勇絕不會去做,但是,朋友的過世讓他的良知覺醒了,也讓他意識到了這件事情的意義,在影片的片尾,我被程勇在警車上的一幕又感動的幾乎落淚,徐崢演的真是到位,程勇眼淚在眼眶中打轉,臉上卻露出了微笑,我覺得,這個微笑意味著做這件事情的意義發生了改變,原本他上有老下有小害怕被抓坐牢的心情早已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卻是那種一往無前,勇者不懼的俠義精神。
最近,一直在看金庸先生的小說,聯系到這部電影,我覺得程勇也可以稱之為大俠。金庸先生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我深以為是。這部電影背后的意義,正是要做一些讓人們關注的事情,小人物的命運牽動著那么多人的心,那么,我們的社會作何反應呢?影片結尾處有好幾行文字描述,描述著在此事件之后,國家對于高價藥品的管控和納入醫保的措施,令人欣慰。
以前看電影,往往是為了放松心情和消遣,對于導演及創作者們為什么要去拍這部電影沒有過多的思考,看完《我不是藥神》之后,我一直在想,為什么徐崢拍--囧之類大火的片子之余,還要去拍一部很可能引起爭議的電影,《無人區》我是看過的,拍的是好,但是又有多少人喝彩呢?過了許久,我明白了,作為一個電影人,徐崢和徐崢所代表的那一群有社會責任感的電影人關心著民生,他們不僅僅提供娛樂電影,還要留給社會一些值得思考的精神食糧,讓社會去進步是這些有責任感電影人的使命。為社會公義,不計個人得失,義無反顧去做,這就是大俠的完美詮釋,徐崢讓我佩服。
我不是藥神鑒賞觀后感2
《我不是藥神》無疑是部誠意之作,優點很多:演員們演技過硬,主角的內心變化細膩自然,配角的形象立體,笑點和淚點自然不生硬等。但一個很明顯的不足讓我在電影結束幾天后還是覺得非常可惜——對藥企形象的處理。電影中其它人物的處理可以說都是有棱有角的,卻唯獨藥企老板的形象是扁平化的。
他出場就承載了貧病交加的患者的憤怒斥責,帶著墨鏡冷冰冰的一句“我們的定價是完全合理的”無法換來任何觀眾的理解;而后幾次出場,都始終像雕塑般的生硬、冷酷,影片中甚至特意安排警察局長懟了他幾句來昭示他財大氣粗卻不得人心。我不知道是導演真的沒有繼續深入了解,還是受困于“窮則有理,為富不仁”的老觀念所以不愿意正視藥企在這件事中的身份。影片中,男主顯然有過家暴行為,黃毛搶劫,郝蕾演的是個舞娘,但電影并沒有批判他們,而是讓觀眾看到他們的不堪,也看到他們人性的閃光點。深入挖掘一個角色而不急于批判,是成就一部好電影很重要的因素。但電影在刻畫藥企老板的時候,顯然突然喪失了這種能力。莫不是導演覺得窮才有資格不堪,一旦富有,人就應該十全十美嗎?
影片上映后解釋緣何原研藥價格高昂的文章很多。簡單說,藥物從研發到上市,要經過大量的前期探索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臨床試驗,其付出的時間和經費都是驚人的。如果允許仿制藥的存在,或者任意打壓原研藥的價格,導致藥企無利可收,那么就不會有藥企愿意數年時間、幾億資金從事新藥物的研發,最終損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影片中藥企老板強調的“是我們公司研發的藥物,而不是印度的仿制救了廣大患者”是不爭的事實。在承認原研藥的貢獻的基礎上,如何合理定價,既保證藥企的利益,又惠及盡可能多的患者,是一個政策上的難題。
影片的最后向人們傳達了格列寧加入醫保的喜訊。這當然是一個方法,約等于眾籌為慢粒患者買藥吃,但這也不是十全的辦法。首先醫保已然捉襟見肘,有限的醫保要用于哪些疾病的救治,也算個政策上的難題。其次在實際操作上,藥占比、醫保定額等政策的存在,讓醫生很難開出昂貴的藥物,想靠醫保續命,怕是也很難落到實處。
說得再武斷一點,窮和老弱病殘一樣,都是弱者特征。窮且病弱,放在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里,是毫無疑問會被淘汰的,人們會理解這有利于整個種族的延續。但人類繁衍至今,或許因為強大而能夠允許一定數量的弱者存在,我們區別于動物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對弱者的同情,對“弱者也有權力享受生命”的認可。但大量的難民能夠拖垮發達國家的經濟社會,即使是人,對弱者的救助也顯然是有限的。如何在能力范圍內,盡可能地保證弱勢群體的權利和尊嚴,是每個國家每個群體都無法避開的問題。所以窮人看不起病、吃不起藥這件事,說到底不是弱勢老百姓和無良藥企、醫院之間的矛盾,而是人類社會救助弱者的倫理問題和政策難題。這樣的討論,顯然比影片立藥企為靶子的虛晃一招更有意義。
我不是藥神鑒賞觀后感3
天空泛起一片片的橘紅色,把布滿光暈的夕陽嵌在淡藍色的天空中,一圈圈的橘紅色的光暈向周圍護展開來,把周邊的云都染成了金黃色,仿佛是一幅瑰麗的油畫。
我和媽媽要去看電影,今天上映的是《我不是藥神》。
電影開始了,燈光慢慢的暗下。這部電影開場就告訴我們,電影的內容是根據真實的故事而改編的。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白血病人,是一種很難醫治的病,只有一種藥叫“格列寧”的,才能醫治白血病,可是一瓶藥就要四萬塊錢,很多人都買不起這種天價藥,所以很多人沒錢治病,到了急變期,吃藥也沒用了,只能等死。神油店老板程勇是一位交不起房租的小老板,在得知印度有一種“格列寧”的仿制藥,價格只要兩千塊一瓶,藥效和真正的“格列寧”是一樣的。程勇一躍成為了印度仿制藥“格列寧”的代理,很多病人前來買藥,好多病人都吃好了。警察發現了程勇代理的這種藥是印度仿制藥,以為是假藥,于是抓了程勇,不準他再代理這種藥。并且判了五年的刑。
看完電影,我不禁贊嘆,程勇是那個時代多么可愛的人,救人于水火中,讓更多的病人得到了醫治。因為程勇的案件,也讓國家重視白血病人,現在生病都有了醫保,農保,讓更多的老百姓都不要因為生病而沒錢治病。
我有一個夢想,將來我要創造一種藥,一種人人都買得起的藥,只吃一顆,就能把所有的病治好。
我不是藥神鑒賞觀后感4
我前幾天去看了《我不是藥神》。從我個人的觀影感受來說,在電影里,主角團體,病人,藥廠,醫院,警方,每一方都沒錯。病人為了生存,藥廠要維護利益,警方要捍衛法律。
電影后段印度仿制藥的藥廠關門了,進貨價從出廠價的五百一瓶,變成了兩千一瓶的零售價,主角仍然決定以五百一瓶的價格出售。從這時起,主角不僅僅是為了盈利而進貨,他是為了更多地幫助病人,支撐他們,讓他們有信念繼續活下去。主角不再是那個為了賺錢給長輩治病鋌而走險的粗俗小商人,他真正為別人的病痛而揪心難過,是一個靈魂透明的人了。
團的設置很有意思,一個長輩急需手術的印度神油商販,一個兒子剛出生的病患老呂,一個跳鋼管舞獨自撫養生病女兒的母親,一個慈眉善目的患病神父,還有一個生了病不想讓家人擔心離開家鄉的小黃毛。除了主角以外,其他幾人都是自己患病或者親人患病,所以會有主角中途退出的結果。電影中,對于藥物的作用并沒有神化,即便主角重新買到了藥,也沒有救回藥石無力的人。
電影中,有幾個細節很戳中淚點,我所有醞釀的眼淚,在看到那張回家的機票時爆發。電影的最后,曹警官說,正版藥納入了醫保,不會有人買仿制藥了。還有最后的字幕,真的充滿了人文關懷。還有一個細節就是一個老奶奶對曹警官說:“警官,你救救我們吧!我們因為吃藥吃光了所有家產,這種藥跟正品藥藥效是一樣的。”
整部電影,雖然是現實題材,但卻以溫柔結尾,推薦觀看。
我不是藥神鑒賞觀后感5
《我不是藥神》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一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名為程勇的人從印度走私便宜的“假藥”賣給國內的白血病病人。雖然違法,但該藥藥效肯定,挽救了不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但最終因販賣假藥,程勇入獄。全片圍繞“印度假藥”和“正版藥”展開敘述。那什么是“印度假藥”,什么又是“正版藥”呢?為什么“正版藥”貴出天價,而“印度假藥”卻如此便宜?為什么“印度假藥”在印度是合法的,而在中國確是禁售的呢?
首先,我們先來理清楚“正版藥”和“印度假藥”究竟是什么。“正版藥”,又名“專利藥”,是指申請專利的新化合物單體藥,在專利期間,只有擁有該藥品專利或取得專利授權的公司才能生產。專利藥的上市,是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的,包括前期不斷地篩選藥物來尋找可能有用的化合物,之后大量的測試來檢測其穩定性,還有必不可少的臨床試驗以觀察療效、不良反應等等。專利藥的研制,可能要花費十年或幾十年的時間,結果卻不一定成功。
影片中程勇走私的“印度假藥”,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假藥”是完全不同的。傳統意義上的假藥是指不良商家銷售的完全沒有治療作用的保健品或普通的抗生素,它只會耽誤病情甚至加快疾病的進展,如影片中張長林所賣的假藥。而“印度假藥“,其實是”仿制藥“,是指專利藥品的化合物專利到期后,其他廠家所生產的和專利藥化合物一模一樣的藥物。仿制藥的生產也是有簡單的申請步驟的,需要證明它和專利藥具有一樣的化合物/相同的生物等效應和有效性。但是,仿制藥一般不需要進行前期的研發和臨床實驗,其成本遠遠低于專利藥。
其實,簡單來說,專利藥和仿制藥的關系類似與書籍的正版與盜版。個人覺得,電影可以稍微解釋下“專利藥“、”印度假藥“、”假藥“三者的關系,這樣的話可能讓觀眾更能明白情與法的沖突,理解作為警察的曹斌內心的糾結與矛盾。
有人說:“生命無價,但是人類科技的結晶,是有價的。”所以,由于投入成本的懸殊,專利藥和仿制藥的價格自然存在巨大差異,付出和收獲總歸是要成正比的。對于患者,藥價高,難以承受;對于研發人員、制藥企業,相比前期的投入,可能價格并不高。那仿制藥為什么在印度是合法的呢?1970年,印度頒布了《專利法》,規定印度本土企業可以合法地仿制跨國制藥企業的專利藥。考慮到印度特殊的國情,仿制藥的生產、銷售在印度是完全合法的。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了一部美國電影---《達拉斯買家俱樂部》,雖然國家不同、具體情況不同,但都揭示了相似的問題。《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中的主人公患有艾滋病,通過走私仿制藥把生命從30天延長到了7年,并幫助了許多病友。由此更能說明,一些重大疾病的藥物價格昂貴,患者難以承受的問題并不是只有我們國家所特有。
一面是正規卻昂貴的專利藥,一面是便宜的仿制藥,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呢?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個人認為,首選專利藥。首先,它經過嚴格的研發過程,藥效及不良反應較為明確。仿制藥和專利藥具有99%的相似度,但具體的生產工藝和配料比例可能會不同。不要小瞧生產工藝,拿國產的青霉素和進口的來說,主要的化合物一模一樣,但因生產工藝的不同,一個拿到藥就可以直接使用,但另一個,在每次使用之前都必須要做過敏試驗,因為過敏嚴重的話可能會引發休克。其次,近幾年國家在推行醫療改革,從全民醫保到醫院藥房“零差價”---即醫院藥房的藥物進價和售價完全一致,不收取任何其他費用。從這一點來說,醫院藥房是完全虧本的,因為有些藥物的儲存條件比較嚴格,如需要冷藏或避光等,那這一部分及其他費用需要醫院自付。再者,像影片最后“格列寧”納入醫保一樣,現在越來越多的藥物被納入醫保范圍,個人自付的比例在慢慢地減少。個人相信隨著國家醫療體制的不斷完善,專利藥會不再如此昂貴,普通民眾也能負擔得起。
那么,在問題解決之前,還是買不起專利藥怎么辦呢? 那個人覺得,千萬不能病急亂投醫。如果在迫不得已需要買仿制藥的話,一定要了解清楚所購買的是藥效肯定的仿制藥,而不是影片中張長林所賣的假藥。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還不錯的電影,讓不同的觀眾有不同的關注點及思考。但個人覺得還缺少些什么,比如像程勇這個角色,當初他是為了金錢才走私仿制藥,但在老呂死后,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變的更仗義,為了病人的生命不惜虧本,這種轉變,個人認為電影可以刻畫地更加深刻。再如,面對張長林的警告和利誘,金錢、父親、兒子、法律、白血病人的生命……程勇內心的思量、矛盾、糾結,可以表現的更加細膩。
當然,關于這部影片的思考還有很多,醫藥代表和制藥企業真的就像影片中的那樣是不顧病人生命的惡人嗎?仿制藥在惠民的同時會不會阻礙新藥的研發?保護專利和惠及大眾之間有沒有一個平衡點?
愿世間無重大疾病;
愿國家政策越來越好;
愿再無兩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