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我不是藥神觀后感
《我不是藥神》作為一部商業片,能有如此高的評分,能夠引起如此高的共鳴,得到廣泛的關注、討論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講述了保健品店的老板程勇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小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制藥“格列寧”獨家代理商后經歷的一些事。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寫我不是藥神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寫我不是藥神觀后感1
看到影片中的白血病患者,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的一個小學同學。
他和片子里的小黃毛特別像:都不戴口罩,皮膚黝黑,老家在農村。不過,他身材矮小,長得不帥,沒有黃毛那樣討人喜愛,所以,總是成為我們的調侃對象。他是患者,但他和普通人無異。
一次美術課做手工,他手上劃了個口子,班主任臉都青了,立馬把他送到了醫院。我從那時才知道他有白血病。但我不知道白血病是什么么,只能大概猜測和我奶奶的糖尿病差不多。之后,我一直有些可憐他—一聯想到讓我奶奶總是抱怨的糖尿病。
不到半年,他就走了,據說是轉學,但我現在想想,應該是住院治療了。他臨走前兩天借了我一本練習本,到現在都沒還。
白血病似乎離我很遙遠,但我恍然發現,他就在我身邊—只是我沒有去在意過。我那半年的同學若不是劃了個口子,恐怕沒人會發現他是患者—他在我們之間學習次飯玩耍,成績不比我們差,玩的也不賴。我們和他唯一的區別,只不過是他的第九和第22條染色體的位置有些不同罷了。
但就是這點偏差,讓他們經歷了普通人難以想象的苦難。片中呂受益清創時撕心裂肺的喊叫讓我當時都快碎了。真正的白血病人恐怕比這痛苦的多,他們要脊椎穿刺,要化療,要做各種手術還有許多聽起來就痛的事情。我不知道這些有沒有發生在我小學同學身上,“god bless him!”
這片子讓我第二個想到的,是里爾克《沉重的時刻》中的一句話“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死,無緣無故在世上死,望著我”。
我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這場 沒錢買藥,只能等死 的悲劇里,誰有罪?”有一個回答說:“沒人有罪,制藥廠要收回研發成本,程勇是為了救人,公安執法辦案,老百姓則更是無辜。” 而相對的,另一個回答是:“所有人都有罪。”
我覺得第一個回答固然沒錯,但逃避了責任。這部電影并不是莎士比亞的戲劇。對于《哈姆雷特》我可以說:“所有人都無罪”,因為這樣的悲劇不會在現實發生。但對于這部電影中的現實問題,每個人都有責任。
“誰能保準你一輩子不生病!”電影里的大娘聲淚俱下的話語其實和《沉重的時刻》如出一轍。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命運的受害者。健康的人應當幫助生病的少數人,因為你對他人的冷漠最終會換來他人對你的冷眼,當你自己成為病人的時候,發現沒人來幫助你,你怪誰呢?只能怪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是現在這個社會的創造者啊!
第三個想到的,是我們的社會確實在變得更加溫暖。
這部電影就是一個例子,沒有各種“小鮮肉”卻能創造20億票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弱勢群體。“水滴籌”“愛心籌”等許多公益組織也越來越活躍。
最后引用徐崢第一句話“希望以后會越來越好吧”。
寫我不是藥神觀后感2
《我不是藥神》無疑是部誠意之作,優點很多:演員們演技過硬,主角的內心變化細膩自然,配角的形象立體,笑點和淚點自然不生硬等。但一個很明顯的不足讓我在電影結束幾天后還是覺得非常可惜——對藥企形象的處理。電影中其它人物的處理可以說都是有棱有角的,卻唯獨藥企老板的形象是扁平化的。
他出場就承載了貧病交加的患者的憤怒斥責,帶著墨鏡冷冰冰的一句“我們的定價是完全合理的”無法換來任何觀眾的理解;而后幾次出場,都始終像雕塑般的生硬、冷酷,影片中甚至特意安排警察局長懟了他幾句來昭示他財大氣粗卻不得人心。我不知道是導演真的沒有繼續深入了解,還是受困于“窮則有理,為富不仁”的老觀念所以不愿意正視藥企在這件事中的身份。影片中,男主顯然有過家暴行為,黃毛搶劫,郝蕾演的是個舞娘,但電影并沒有批判他們,而是讓觀眾看到他們的不堪,也看到他們人性的閃光點。深入挖掘一個角色而不急于批判,是成就一部好電影很重要的因素。但電影在刻畫藥企老板的時候,顯然突然喪失了這種能力。莫不是導演覺得窮才有資格不堪,一旦富有,人就應該十全十美嗎?
影片上映后解釋緣何原研藥價格高昂的文章很多。簡單說,藥物從研發到上市,要經過大量的前期探索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臨床試驗,其付出的時間和經費都是驚人的。如果允許仿制藥的存在,或者任意打壓原研藥的價格,導致藥企無利可收,那么就不會有藥企愿意數年時間、幾億資金從事新藥物的研發,最終損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影片中藥企老板強調的“是我們公司研發的藥物,而不是印度的仿制救了廣大患者”是不爭的事實。在承認原研藥的貢獻的基礎上,如何合理定價,既保證藥企的利益,又惠及盡可能多的患者,是一個政策上的難題。
影片的最后向人們傳達了格列寧加入醫保的喜訊。這當然是一個方法,約等于眾籌為慢粒患者買藥吃,但這也不是十全的辦法。首先醫保已然捉襟見肘,有限的醫保要用于哪些疾病的救治,也算個政策上的難題。其次在實際操作上,藥占比、醫保定額等政策的存在,讓醫生很難開出昂貴的藥物,想靠醫保續命,怕是也很難落到實處。
說得再武斷一點,窮和老弱病殘一樣,都是弱者特征。窮且病弱,放在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里,是毫無疑問會被淘汰的,人們會理解這有利于整個種族的延續。但人類繁衍至今,或許因為強大而能夠允許一定數量的弱者存在,我們區別于動物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對弱者的同情,對“弱者也有權力享受生命”的認可。但大量的難民能夠拖垮發達國家的經濟社會,即使是人,對弱者的救助也顯然是有限的。如何在能力范圍內,盡可能地保證弱勢群體的權利和尊嚴,是每個國家每個群體都無法避開的問題。所以窮人看不起病、吃不起藥這件事,說到底不是弱勢老百姓和無良藥企、醫院之間的矛盾,而是人類社會救助弱者的倫理問題和政策難題。這樣的討論,顯然比影片立藥企為靶子的虛晃一招更有意義。
寫我不是藥神觀后感3
其實,我在《我不是藥神》剛上映不久后就大晚上窩在床上看過一次,看到快結束的時候已經是淚流滿面,不停地擦著眼淚,卻怎么也止不住。我本以為,看過一次后不會再輕易落淚,可周五的再一次觀看中眼中依然忍不住泛起了淚花。或許是因為這部電影真的戳中了所有人最脆弱的地方吧。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都會有被命運扼住喉嚨的可能,如果那一刻真的到來,我們都會害怕,都會手足無措。
《我不是藥神》講述的就是我們最害怕的生活——健康被一點點吞噬,想要接受治療卻沒有足夠的錢,害怕死亡,極度渴求生存,在這種情況下,影片中的主人公們瘋狂地追求著印度仿制藥,只為活下去。而這其中,保健品商販程勇擔任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慢慢地,他被人們感化,從一個只為賺錢而賣藥的商人變成了一個幫助吃不起進口藥的病人的天使。無法說他是無私的、充滿大義的,但他對于那些病人來說是一切。他這種“匹夫之勇”讓當時的我看得慷慨激昂,對那些追查他的警察很是憤怒與不滿。也很不解,為什么中國就不能像印度那樣讓仿制藥合法呢?合法后,病人可以有錢買藥,像程勇那樣的人也不需要冒著犯法的風險從國外進口藥,這樣不是兩全其美嗎?
當我上網搜索了一下仿制藥之后,略微明白了其中的利弊關系。通俗的講,仿制藥就是一種對原研藥的抄襲,在原研藥被研發出來后,仿制藥便也開始一步步生產,它的價格遠遠低于原研藥。但一旦仿制藥過分生產,沒有人再去買原研藥后,便是一個災難。每一種新藥的研發成本都是巨大的,多則幾百億,少則也是十幾億,這么一個前提讓一些白血病藥要和抗腫瘤藥的價格十分昂貴,若大家都去買仿制藥了,那還有哪家制藥公司承擔得起這天價的成本,如此,仿制藥又從何而來。因此,我覺得這是一個十分矛盾的事情,原研藥吃不起,會給老百姓造成痛苦,仿制藥又會給研究成果帶來打擊,如此,我們到底是該以大局為重還是解決平民百姓的燃眉之急呢?這是一個情理法之間額較量。販賣仿制藥是不合法的,然而似乎合情,至于是否合理,又在兩可之間。我想,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沒有人能去解答,也沒有人敢去解答。
看了這本電影后我的內心是極為激動的,我恨不得馬上擁有很多藥學專業的知識,進入研發中心,盡力去研發新藥,讓中國不再只依靠其他國家,而是擁有自己的新藥。可是目前為止我不能,我只是一個剛踏入藥學專業的大一新生,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所有的憤慨只能放在心里想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幾年后,發揮自己的最大力量為中國的藥學事業做出貢獻。
我相信,將來的我不會辜負現在的我。
寫我不是藥神觀后感4
昨晚看完《我不是藥神》,作為淚點低的我還是幾次忍住了眼淚,直到電影的結尾大家脫下口罩為勇哥送行那一幕才禁不住潸然淚下。如果說是什么戳中淚點,大概是他想要用自己的方式盡力為素味平生的眾多慢粒病人爭取一點希望吧。
這兩天看了一點背景資料,好像勇哥的原型人物本身也是一位慢粒病人。這樣大概會讓故事更好理解一些吧,也可能呂的角色是主角的另一個化身吧。首先是自己需要,才最清楚身為病人的感受,才知道做這件事的意義有多大。
昨天也和幾個朋友探討了一下這部電影,同為醫學生或者是別的專業的同學,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都不一樣吧,討論最后也沒有對錯是非。相對于非醫專業的同學在電影里看到的病人治病難沒錢買藥的狀況以及病情惡化時承受的苦痛而感到的殘酷,現實中每天發生的更多更痛更殘酷。而每一個生病的人可能都會無數次問上天,為什么是我?沒有答案。沒有返回鍵。所以我看到那個阿姨對著周一圍苦苦相求不要再追蹤下去,給自己一點活的希望的時候,其實是挺戳心的。大多數人都是想活著,好好地活著,抑或不那么好但有個盼頭活著。但是她做不了什么,只想抓緊手中最后一根稻草。
不知道是不是對于窮病治不起的悲哀比較容易引起大眾的同理心,恰好戳中很多人感同身受的點,畢竟多多少少身邊都會遇到過生病的人。但現實的殘酷可能是除了窮,仍然有些病是錢財尚不能治愈的。你根本不知道該抓哪根稻草,或者你無法確定抓住的這根稻草能不能救命。這又讓我想起《滾蛋吧,腫瘤君》,你可以在疾病面前脆弱不堪,但你卻又如此堅韌。
說回《藥神》,呂的逝去喚起勇哥內心的正義,必然與之相對的是原發藥公司的不近人情。但很顯然,吃仿制藥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故事的主角這種程度?這種個人的拯救對大多數人而言又可以持續多久呢?為什么藥價這么貴?因為一個新藥的研發投入的成本昂貴,值回這么昂貴的定價。但如果是一個前景光明的新藥為何還要定價這么貴?因為公司要趕在別人仿制藥出來之前把研發成本賺回來。為什么會有仿制藥?因為新藥太貴了。所以討論的時候有個朋友說,這是個死結。那么問題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只能說恰好這個仿制藥的療效可以與原產藥相當,對于窮人而言是讀音。如果某些仿制藥療效打折呢?如果仿制藥被大家默認允許,那這些仿制藥的泛濫是否帶來更多假藥和仿冒藥?新藥市場價格定制的合理化,是不是與市場對仿制藥的限制和管控有很大關系呢?
可能一切秩序的合理化都要經歷漫長的波折演變。青黃不接的過渡期最是令人們飽受痛苦。時代的更迭總會讓痛苦的回憶變成歷史,而那些勇敢站出來撐住場面的人,也許只是在那個時間點選擇了他認為對的選擇,至于他是否經受住后人的熱議,其實在看到那些摘下口罩一路目送的面孔之后,大概也覺得不那么重要了吧。
世上本沒有神,期待的目光多了,也可能造出一個神話。
寫我不是藥神觀后感5
由文牧野導演,寧浩監制,徐崢監制并領銜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曝光了主演徐崢特輯。在特輯中,不僅呈現出徐崢在片場“戰斗力”驚人的全情投入,還有130場戲的艱苦付出,更讓人感受到他對角色的深切情感,以及顛覆以往的精湛演出。
從讀劇本被角色魅力所吸引,到努力為觀眾呈現一個“大家都沒見過的徐崢”,徐崢在深入體會角色特點的過程中,賦予了角色生命力。影片聚焦因“藥”而展開的小人物成長為平民英雄的故事。程勇這個角色的成長過程,交織著復雜的心理變化,塑造角色的難度不言而喻,導演文牧野給予了角色“爛人”的設定,并透露徐崢在影片中有130余場高強度戲份。
在影片中,因“藥”集結的“治愈小隊”之間的情感是一大看點。特輯中,主創之間的深厚情誼從戲中延伸到了戲外。徐崢和主創們不乏“神油群舞”、“火鍋趴”等溫暖歡樂互動。片場融洽氛圍下,徐崢直言其更是貢獻了以往影片中少見的剛性表演,同時突破了自己哭戲的瓶頸,顛覆演繹出大家從沒有看過的另一面。在拍攝一場重情感戲份時,主創們都在場以擁抱和安慰,陪伴哭戲中的徐崢直到凌晨五點拍攝完成。
徐崢闡述:“這個角色最打動我的就是他內心的轉變,一開始是想自救,是想賺錢,在過程中見證到了生命的脆弱,然后主動站了出來。”為了塑造出這個角色, 徐崢在片場始終保持著全情投入的狀態,以體會角色心理,正如他自己形容的,“感覺自己像一個小孩子重新回到片廠”,他始終以一種熱情的狀態活躍在繁重的拍攝任務之中。
對于《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而言,實力班底中的所有人都做出了專業出色的奉獻,主創之間的神奇“化學反應”,更是讓彼此成就了最精彩的表演。正如徐崢所說:“我很幸運,一起工作的是一幫真正的演員。”
在《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中,徐崢不僅是領銜主演,更是監制之一,和寧浩五度合作,一同為電影保駕護航,備受業內關注。作為電影的監制和主演,在這部影片中,他認為自己作為監制,主要作用是可以提供表演方面的經驗和建議,并身體力行與導演文牧野在片場溝通磨合,踐行著“細節見真章”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