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電影的觀后感
《搜索》改編自小說《請你原諒我》,講述都市白領葉藍秋因為一件公車不讓座的小事,而引發了蝴蝶效應般的網絡暴力,以致最終被逼到生活的死角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搜索》電影的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搜索》電影的觀后感1
除了作為不讓座事件作為整個事件的導火線略顯生硬,其他部分的敘事還算不錯。
陳凱歌收斂野心也證實了他已經老去。鏡頭偶有驚艷感但整體上沒有特別用心的感覺。多角度敘事的平衡拿捏得還好,可是枝節的數量就在“合適”和“失敗”之間徘徊。
王學圻老戲骨,好。
姚晨的表演很自然,好,她的角色就是講人如何入魔道。
趙又廷很搞笑,口音很違和,但他的這個角色真的是全片中最真實可愛的。
高圓圓美得一比,美得一比,美得一比,然后就沒有了。
陳紅阿姨表面上和內在都沒有什么爆點,其實角色練過鋼琴也不用那么淡定。滿神轉世氣質未洗凈啊。
王珞丹怎么說呢,柴火妞就是柴火妞啊,摘了眼鏡你也不能從克拉克肯特變成Kal-El。
陳燃那個角色多欠踹啊,這也能當二秘看來這公司也沒啥前途,不過作為幕后boss真的把厚黑學精神盡數展現。
其他人都是醬油。
不是爛片,真不是爛片,但過了這個檔期就會很快被人遺忘吧。但按照一般的發展,這種話題電影很快會有電視劇版跟進圈錢,也許還要被人討論一陣子。
.團購的電影票一張才不到25,算是值回票價了,要是按原價,我就要吐槽了。
2. 這片子和網絡暴力關系真不大,說的更多是人心隔肚皮,一踩一腳泥的故事。關于網絡暴力的情節都很平面化甚至卡通化。陳導你其實不懂網絡暴力,好在你還懂“誤解”這兩個字怎么寫,才算是救了這部片子。
3.片中的趙高愛讓電影銳氣盡失。
4.如果這個片子讓馮小剛來拍呢?為什么不能黑色幽默一點呢。陳凱歌大導演表示他已經不會再笑了。
《搜索》電影的觀后感2
高圓圓太美了,我感覺我也愛上她了。
大多數人都是自私的,自私地看待這個世界,自私地活著。電影里沒有讓我喜歡的角色,除了葉藍秋,因為她已“死去”,在她依然美麗的時候。在葉藍秋死去,一切都水落石出的時候,莫小渝和陳若兮覺得愧疚,這一點讓人感概,因為也有一些人不會意識到自己做錯了更不會因此而愧疚。這份愧疚來得那樣遲,這又很諷刺,是否現實里當你承受不公待遇也只能靠付出生命來向世人證明所謂清白?
網絡上,現實中,我們的所作所為有時候會化作無形的利劍刺向本無辜的人。發表言論的人那樣多,即使你說的話極端又過分,也不用因此負什么責任,所以就能理所當然了嗎?說實話我害怕這樣的網絡世界,道德綁架,人肉搜索,有的新聞媒體嘩眾取寵,這樣的環境遑論客觀?
身患絕癥的葉藍秋選擇自殺,我私心里很欣賞這種做法,大概是我習慣消極地思考吧。
遺憾的是我沒能很清晰地抓到電影主旨,我看過的電影很少,理解力也很欠缺。就這樣吧。
《搜索》電影的觀后感3
其實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我最看懂的也就這一部《搜索》,像《霸王別姬》那部經典影片,我也是看了很多影評才看懂的,可能當時看的時候我年齡小閱歷淺,不懂什么?,F在長大了,看陳凱歌導演的電影終于明白其實他是一個很厲害的導演。
《搜索》我不知道為什么很多人給差評,但我覺得絕對值得給好評。
我不是什么電影專業的學生,也不懂什么拍攝手法,什么剪輯手法。
但是一部影片,能發人深思,能讓人去主動思考,這樣的影片就是好影片。因為它有一種精神在里面。
相反的一些影片,拍的氣勢宏偉,畫面質量立體感好,色彩度好,沒有了精髓內容又有什么意義,只能說你是一個好的燈光師而不是一個好導演。
這部影片有感觸到我,讓我流淚。讓我覺得,說的就是這個社會。
一些人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就在網上瞎編亂造,對社會的不滿都發泄到一些人身上,那些看起來似乎是錯的但其實沒有那么錯的人身上。
如果這個社會上的人都能大度一些,寬容一些,有一些包容感,這個社會就會很不一樣。
.s
1、有誰規定上車一定要給老人讓座?我認為沒的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舉手之勞能幫的話幫一下是應該的,但如果我今天生病了,我有必要一定強迫自己起身給老人讓座嗎?
2、其實那個記者吧,媒體嘛,制造點爭端是可以的,她最應該做的不是開什么專題,而是實際去采訪一下這個“墨鏡姐”。
3、總裁他媳婦,就是個享不了福的人,屁大點事就沒完沒了一點都不優雅,真想不到這樣的人是用什么氣度每天刷幾百萬的卡買東西的。僅僅是一個擁抱的畫面就能讓一個曾經彈鋼琴,也算是有氣質的人變得跟瘋狗一樣沒有氣度。
4、看似那個總裁是個好人吧,但是在發現葉秋藍跟一個男生在一起的時候他還是覺得自己被耍了,徹底地不相信她。
不過說實話老板能做到這個份吧就算行了,這少他還曾經站在葉秋藍這邊,多少人能不攬事就不攬事,躲得越遠越好?
5、總覺得那個什么佳琪的,也是一個不諳世事大學生吧,自己也被刷了還被擺了一刀。這也反映了我們這個社會的一部分現象,大學生涉世未深、沒有主見。最后的結尾她的頭型也變了,也算是向人宣布她逐步成熟了,不過這成熟的也太慢了點,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交換。
6、再來說說這個男主,其實高圓圓說的對,他就是一個膽小鬼。不過姚晨說的也對,他是一個好人。徹頭徹尾的爛好人。
可是這個世界有能力的都不是什么大好人,是大好人的肯定沒什么社會地位和能力。
7、最后的最后我老說說那個女二秘,用我的話說她就是一個大sb,但是她卻能笑到最后,得到她想得到的一切。
其實看完這個電影我充分的能感覺到,社會真的就是這樣。有過之而無不及,只不過陳導把很多個人的故事寫到了一個人身上,也許只有這樣才能更觸動人心底的感覺吧。畢竟大部分人都已經麻木了。
《搜索》電影的觀后感4
以前看《搜索》的時候除了網絡暴力之外并沒有其他的想法,昨天跟隔壁桌的妹子一起重溫了這部劇,跟她說起,可能2012年末2013年初吧,那時我高一,我正好也那么倒霉被隔壁班初中同學搞,也遭受了那么一小段時間的網絡暴力,她們把我的照片po到空間,然后很多人轉發罵我,正好在那件事平息了之后這部劇就上映了,好可笑。 昨天和妹子在討論里面的趙又廷那個角色,和高圓圓那個角色,他最后是愛上了她吧,可是那個時候他有自己的女朋友的,我問妹子,這算不算是劈腿,可是我們好像又能理解這樣的愛情,所以有的時候,愛情并沒有誰對誰錯,不愛了就是不愛了,有時候也是很無奈…
《搜索》電影的觀后感5
個人感覺這是我看過最近比較好看的電影了。里面值得深思的東西很多,人生的價值,面對死亡的處理方式,職場的變換。 一個電影可能看一看也就過去了,可能人生一眨一眨也就過去了。 電影在看的過程中,我總覺得葉藍秋的癌癥報告是錯誤的,這可能是對電影的非現實世界的一種希望吧,一個普通觀眾向往美好的憧憬吧。但是事實上不是的,葉藍秋確實得了癌癥晚期,而她選擇死亡的方式是直面死亡,自我懸著,而不是在恐懼中迎接死亡。其實若兮最后落得職場情場都失意的結果,從她自己方面也是有原因的,她為了房子,為了名譽,作了一些不顧后果的事。
職場就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舊的一去,新的立馬頂上。
這個電影有富豪,有出道青年,有底層,有高層。這個電影其實東西挺多,這是我覺得這個電影值得推薦的地方。
《搜索》電影的觀后感6
這部電影貼近生活、取題熱點,影片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反映了現今信息時代發展的恐怖,也感觸到了作為新聞撰稿人的“厚臉皮”,以及葉藍秋周圍那些人云亦云的墻頭草,是他們為了自己的功利心最終導致身患絕癥本應該還有時間去治療的生命,在壓力的沖擊之下,從高樓跳落身亡。
陳若兮有功利心,作為新聞工作者,她為了搶新聞、達到個人揚名,策劃新聞炒作,選擇性的遺忘真相,也不去追尋事實的真相,連小姑子的署名權都要搶奪;
實習記者楊佳琪有功利心,她為了在新聞界立足,未經證實,未經事件當事人的同意,侵犯葉藍秋的隱私權不說,還貌似天真地一路傷害許多人,從葉藍秋到她的未來嫂子陳若兮;
老板娘莫小渝有功利心,她怨婦而愚蠢,為了挽回老公的心,把未經證實的事情向電視臺爆料,向一個窺探她的記者大爆家中隱私;
小秘書有功利心,她狡猾自私,為了搶占葉藍秋的一秘位置,她是第一個在網上造謠葉藍秋是小三的人;
老板沈流舒也有功利心,他一切為了自己的公司和地位,他最復雜,他設計陷害陳若兮;他豪爽地送給葉藍秋100萬而不問去處,其實卻心理有鬼,他對妻子實施冷暴力;
其后,那些在本次事件中-謗葉藍秋的人,在看了她的病情檢驗報告后,又在懊悔不已,但是這有用嗎?可以說,這是一部引發觀者思考、推思及人,與情感發生共鳴的片子。
歸根到底,上述幾位中,作為新聞人的陳若兮、楊佳琪的行為對社會危害最大,她們為了自己的某種利益,從片面的角度報道事實真相,違背了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道德。
這件事出現了很多值得媒體人注意的問題:
1.電影中的電視臺強烈的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權,因為這種未經查證的視頻片段,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的電視臺上的;
2. 陳若兮為了一己私利,把這個視頻經過她的“策劃”,一步一步的達到轟動效果,這是新聞炒作而不是新聞策劃,策劃是把真正的事件通過深入采訪、以不同的報道方式進行宣傳報道的做法。電影表現的陳若兮卻是要深挖“墨鏡姐”所在公司的內幕,而把“墨鏡姐”道歉的視頻進行“選擇性”的過濾,不予播出;
3.每個人都具有多面性,只憑借某一點就去判斷一個人,無意識中“充當法官、作道德審判”確實過于草率。作為新聞人,在報道任何新聞前,都必須考慮周全才能播出;
4.就算這個事件被傳統媒體報道了,但是按媒體倫理,即媒體不能作審判,不能給事件下定論。但是陳若兮所在電視臺卻明顯以“法官”自居了,對她進行百般臆測、批判,實在是毫無職業操守、道德。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新聞事件也層出不窮,值得警醒。今年倫敦奧運會期間,由于被認定“消極比賽”,中國羽毛球頭號女雙組合于洋/王曉理與兩對韓國組合和一對印尼組合被取消奧運比賽資格,事情發生之后,王曉理和搭檔于洋已經在倫敦通過相關媒體,向倫敦的觀眾和所有球迷道歉,而于洋甚至暗示自己將要退役。但是國內某通訊社卻把自己放在道德的至高點,撰文批評譴責,文中用詞十分嚴厲,不乏“垃圾”、“欺詐”、“恥辱”這樣的字眼。另一個通訊社的行為就更加不得人心,他們的記者不顧及王曉理家人的擔心,未經王曉理家人的允許,找到王曉理的家中,試圖采訪她年邁的奶奶。而如此一來,對王曉理奶奶的驚擾可想而知。對于這樣的行為,王曉理再難保持沉默,做出回擊,在微博上怒斥國內兩大通訊社,“不管你們出于什么目的!你們憑什么去騷擾一個老人!你們怎么罵我我都忍了!但有你們這樣欺負人的嗎?我外婆前幾個月剛去世!家人現在就一個老人了!我最愛的人!連一個老人都不放過!你們貿然去采訪!如果老人出什么意外你負得了責嗎?難道新聞稿比人性還重要?”、“老師們還是積點口德吧。我們運動員任何一個人!不管能不能拿牌!都不應該說是祖國的恥辱!可以就事論事的批評但不要侮辱!”
其實,在本屆奧運會中,這種為了挖新聞,騷擾隊員以及家人的做法,已經不是偶然事件。在跳水比賽中,何姿奪冠后,某媒體在明知她的媽媽早在何姿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去世的情況下,還殘酷地向她提問,“在奪冠后想和媽媽說些什么。”這個問題不僅將何姿問哭還引起了很多媒體的不滿,認為這已經超越了媒體的底線,不應將挖新聞建立在采訪對象的痛苦上,媒體的道德標準也成了大家急需反思的地方。
再看看我們身邊發生的'類似事件,今年5月初,廣西某電臺的一個女主播,在公車上看到一個婦女吃盒飯,然后憑一己好惡,把婦女吃飯的照片拍下來并加上罵她“吃地溝油、私宰肉、陳化糧,完全沒有素質修養”等文字上傳新-微博,引發了眾多網友批評。該女主播的行為跟電影《搜索》的楊佳琪、陳若兮的表現幾乎一樣。作為公眾人物,其一言一行,都受市民、群眾關注的,該女主播的行為凸顯自己的“優越感”,顯得自己高高在上,讓人感覺她沒有真正的同情心,沒有體會到普通市民的難處,也導致該頻道的聲譽受到很大的影響。
另外,還有個別的電臺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時候,一味的追求個性,沒有從黨和國家的利益出發、沒有從聽眾的角度出發,有抨擊國家政策、政府行為的,有罵聽眾的,這些做法是背離了新聞價值觀的。有些媒體的記者、編輯、領導自己不去深入采訪,卻喜歡把自己的名字掛在通訊員、新記者或者實習生寫的文章前面,或者是直接以自己的名義發稿,行為就是陳若兮的現實版,更有甚者,某些媒體領導熱衷于參加評獎,自己不深入采訪卻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列為稿件的第一作者,不做事就能拿到榮譽。
這些行為可以說是背離我國主流新聞價值觀的,新聞價值觀是人們關于新聞價值的觀念意識,是長期形成的一系列基本的價值信念、價值標準、價值理想等在新聞價值追求中的反映。作為黨和國家的喉舌,我國的新聞人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新聞輿論工作,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三貼近”原則,不斷提高引導社會輿論的能力。廣大媒體人做新聞不能有功利心,要善于從“黨和政府重視、人民群眾關心、實踐中普遍存在”這三方面的結合點上發現典型,抓住那些既能反映事件本質,又有法可依、有政策可循的傾向性問題進行輿論監督。這樣才能當好黨委的參謀和助手,讓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要求得到很好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