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黨積極分子八佰觀后感1500字
《八佰》全篇的戰場群像是以一群小人物的心理刻畫展現,在家國情懷、民族危難之際,小人物隨之成長,以細膩的心理寫實手法層層遞進情感,《八佰》是一部講述淞滬會戰末時在上海四行倉庫,國軍頑強抵御敵軍的一場戰斗,是以微弱的420多名士兵以少敵多對抗30萬日軍倭寇的慘烈戰爭。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入黨積極分子八佰觀后感15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入黨積極分子八佰觀后感1500字1
今天上完了周末補習班,媽媽答應我的要求,帶我去看新上映的電影《八佰》。
電影開始之前的氛圍讓我震撼,每個人都屏住呼吸,盯著屏幕,現場氣氛安靜,雖然還沒有開始,甚至屏幕還沒有亮,大家都非常期待,因為中國軍人值得被期待。隨著安靜的氛圍,電影開始了,片頭的故事就非常激烈,被沖散的隊伍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休息,可是卻看到了日本人對中國軍人處刑,刑法惡劣,不忍直視,被發現后也沒能逃躲毒掌。
僅有的400軍人在四號倉庫,意味著中國軍人要面對四萬日本軍人,他們為什么要選擇留在倉庫,就是為了身后的平民,為了他們中國軍人沒有退縮,勇敢抵抗。四意味著死,中國軍人也有家,有妻有兒,可是他們肩負重任,在他們眼里只有國家,把生命于不顧,把身體當作一張紙,一個抗日工具。
一河之隔,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原本的農民也逐漸大膽,拿起槍對準敵人,拉起坂口。誰都會期盼天堂,就如現在的我們,沒有中國軍人的守護,我們可以在中國生活的舒舒坦坦嗎?不可能的。軍人也不想死,但是他們死了,死的人就會更多。中國軍人在那么小的倉庫里面對敵人的百萬大軍,日本人用車,用芥子毒氣,用戰斗機……可是中國軍人只有一把槍,一副精疲力竭的身體,但是卻可以守住好多天。電影中有一個小男孩叫小湖北,年紀可能和我差不多,甚至更小,可是他并不害怕,他的那一句話讓我觸動:老子不怕——一個正直上學堂的孩子說出了這樣一句話,他原本可以在家里好好學習,可是天有不測風,日本的侵略導致他們無論可退,只好為了國家做點什么。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為軍,為父報仇,為國盡忠,讓我子孫后代,再不受此恥辱。
《八佰》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是屬于歷史的每一個人的故事,也是現在我們所要銘記的的歷史。通過觀看這部電影,使我深刻地體會到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發奮圖強,好好學習,報效祖國,報效先烈,讓先烈們知道,中國不但保住了,而且更強大,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我們中國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
入黨積極分子八佰觀后感1500字2
一條蘇州河,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四行倉庫這邊是刀槍火海的浴血奮戰,對面是紙醉金迷的十里洋場。這就是電影《八佰》呈現的畫面,影片一經上映票房就破億,它所帶來的并不僅僅是絕望與希望相纏繞所呈現出的一種震撼。更是民族的恥辱與自豪相交雜的心靈撞擊。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單單純純的非黑即白,而是摻雜許許多多的灰色地帶——租界的民眾、起先想要逃跑無意抗戰的士兵、開賭場的大姐等等。他們不是純粹的“黑”,也不是純粹的“白”,他們是等待被“喚醒”的一個個“灰色”的靈魂。他們的“黑”在于放棄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幻景,他們的“白”在于愿意為八佰壯士捐物資,在于企盼出現一個嶄新的中國。
“我不能死,我娘還等著我回家呢。”這是劇中的一個人物端午說過的一句話。由此可見,他們所令人憤怒的“黑”其實是由每個人對團圓盡孝這一期望的“白”所產生的。每個人都有恐懼,每個人的無畏都需要被喚醒。
影片中的蘇州河(吳淞江進入上海市區后被上海人稱為蘇州河)隔開了租界和四行倉庫,隔開了浮于表面的繁華與令人戰栗的荒蕪。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說過:“那邊是天堂,這邊就是地獄。”河的這岸是“滿目蕭然”,河的那岸卻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一反差的確讓人心酸與憤怒。“天堂”充斥著愚昧與麻木,“地獄”充滿了不屈與堅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獄,而“地獄”承載的卻是我們這一民族的脊梁。
當主動請纓的壯士們一個一個從樓頂無畏躍下引爆自己時,那接連不斷的爆炸聲真正炸醒了河對岸愚昧無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眾。“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這一句臺詞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個人的心底。當國旗被升起國民歡呼叫好時,當一雙雙國人的手伸出時,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真正被喚醒了。
電影中還有一個小細節,那就是日本軍官和謝晉元團長的會面。身騎黑馬的日本軍官和身騎白駒的謝團座無疑是影片中一大沖擊波,黑暗和光明、絕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轉化成日本軍官的黑馬以及八佰壯士的白駒。而當河對岸租界的民眾們看到奔馳的白駒時的興奮,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則是對希望的渴望,對光明的向往,對中華民族會重新站起來的堅定。
而影片最后在廢墟中踏出的帶著血紅色的傷口的白駒,則意味著中華民族遭受重重磨難,早已千瘡百孔卻仍然充滿希望仍大步昂揚地向未來馳騁而去的中華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駒,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一起,重新燃起中華民族的自豪,塑起中華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入黨積極分子八佰觀后感1500字3
八佰是一部戰爭片,它記載著1943年的戰爭歷史和日軍與中國軍的戰爭。
這戰爭的時間有4天。每一天的戰爭都不同。
第1天的時候,日軍大部分的,從中國軍的倉庫趕來。然后中國軍強勢防守,終于把倉庫安然無恙的保存下來,并且將日軍全部打敗。
第2天,日軍他們派出了怪車,這個怪車是用鋼鐵做出來的,連手榴彈都不怕,還有一些日軍,手上舉著鐵板來擋住手榴彈,還有兩個日軍負責鑿墻。于是,中國軍就用自曝兵的形式來,炸開這些鐵板和怪車,最后終于把日軍成功打敗,但是,倉庫現在的人員只剩下420人。
第3天日軍就派出了戰斗機來轟炸中國軍的倉庫,在轟炸機沒來之前中國軍就已經升起了國旗,然后就有了轟炸機,來攻打倉庫,隨后有一個人拿著機槍把飛機打落了下來,但是還有一輛,另一個人就用獵槍把飛機打跑了。
第4天的時候,中國軍決定撤退,因為第4日如果再次打下這句話,可能會讓老百姓受苦,更何況是殺害,所以就選擇撤退,讓他們撤退的那一瞬間的時候,日軍的照明彈就打響了起來,隨后他們就準備沖橋,但是沖橋的過程中,那些日軍用狙擊槍和機槍把那些,把那些沖橋的人全部都殺了。但是沖橋結果如何,我具體也是不知道。
這部電影讓我知道了:“中國的人就要保守中國。
入黨積極分子八佰觀后感1500字4
昨天晚上觀看了《八佰》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一部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可歌可泣的戰場故事。戰事的發生地在蘇州河邊,一邊炮火連天,一邊燈紅酒綠,在故事的推進中,人性不斷的升華:有人在慷慨赴死,有人在醉生夢死;有人膽小懦弱,心中所想皆是自己的利益,也有人將民族大義置于個人之上,不畏生死;當然所有人都是在戰爭中發生蛻變,與眾人產生共鳴,形成“蝴蝶效應”將劇情推向高潮。
劇中兩個劇情給自己感慨良多:
1、升旗事件,明知升旗是一種挑釁,會遭受毀滅性打擊,但還是堅定的舉行了升旗儀式,因為旗子代表著一種“舍我其誰,我們一直還在”的精神,代表著一種團隊凝聚力、感染力的呈現。
其實我們在生產管理中也是同樣如此,當我們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有時候結果不如意,不是我們的團隊能力不強,而是我們缺少一個“舉旗手”、缺少一面旗幟,沒有它們團隊就沒有奮斗的目標和方向,就沒有使命必達的決心了;因為“旗幟”很多時候就是團隊的一支強心劑,不是說它的本身有多強,而是在乎讓團隊每個人發揮出最強;旗幟就是一個風向標,代表著團隊奮斗的目標一直都在,我們不迷茫;旗幟是一種吶喊,讓別人都知道我們一直在努力。旗幟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的意義。
2、小人物們的成長:電影中基本讓每個人都在快速成長,小到怕死的小湖北,大到老兵油子“羊拐”,包括事不關己、開賭場的“容姐”,其實這些人快速成長(電影雖然有些夸張),離不開把自己當成事情的主角,避無所避之時,自然成長就快了。容姐因為小刀的死而改變;小湖北因為自己在乎的人不斷離去而快速成長;羊拐因為看不懂的幾封信而刺痛自己的內心,有了先大家后小家的概念。
在我們在做團隊管理和激勵也是一樣,戰火和責任不是我們某個人的,而是我們團隊每個人的,只是個人的能力大小、職位高低不一樣,所處的“戰斗”環境、所擔的責任大小不一樣而已,但所有人的行為一定是為團隊目標而戰斗,也只有在各自崗位上的戰斗,才能真正洗禮出我們需要的戰士,真正的戰斗才能快速提升我們每個人的能力。
一個時代需要英雄、舉旗人,一個團隊也需要英雄、舉旗人,因為有了他們,時代和團隊才能看到希望,在“戰火”中才能淬煉出我們的鋼鐵意志。
入黨積極分子八佰觀后感1500字5
不算寬的蘇州河將上海一分為二:南面煙火蒸蒸,華彩萬千;北邊灰暗殘破,殺機隱伏。如此情景,難說不是老天爺弄錯了拼圖。然而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我們當然知道,現實世界才是魔幻主義的溫床。那座滿目瘡痍的四行倉庫,如今依舊佇立在蘇州河北岸,與周遭的所有格格不入。像一顆頑固的釘子,將那段荒誕險惡的歲月,與這繁華錦繡釘在了一起。
不知讀者是否與我一樣幻想過,如果將自己置于那個山河破碎的年代,會作何表現?是舍命衛國,還是明哲保身?是憤恨眥裂,還是尋常度日?如果你也有這般迷思,那這部電影或能給你一點參考。雖說導演有《斗牛》、《殺生》等佳作珠玉在前,《八佰》并不顯得出挑,但不掩滿滿誠意。其中人物群像的刻畫依舊秉承了導演細膩真實的風格,沒有偉岸光大的正義,但有可愛良善的猥瑣,看著舒服。而我們大概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對應的人物。
我便像姜武飾演的老鐵,也許小毛病不少,但心眼不壞,吹牛皮抖機靈有余,然膽氣不足。要我這樣的人上戰場,還是一夫當關的`劇本,阿彌陀佛,那是萬萬使不得。能不失禁已是幸事,斷不能指望我扛槍沖鋒,高呼中華民族萬歲。只是在亂彈中拉同伴一把,已是鼓起了十二分的勇氣。若是真的親臨現場,怕不要直接尿遁了才好。也是有了這樣的共情,才讓我們這些觀眾更添傷感。回顧當年,滿是被滾滾戰火軋斷脊梁的普通人,他們有的狗茍蠅營、膽小如鼠,有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即使這樣,戰爭也未必放過他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只是尋常。小湖北一家三人盡歿,就可見一斑。
故事發生在1937年的上海,十月初秋本應天高氣爽,卻叫硝煙污了白日晴空。蘇州河南岸的風光依舊,卻也只是流于表面,其時暗潮洶涌,國之將破,世界各地人人自危,即便所謂的法租界,也真真是危如累卵。這樣牌場火熱更勝戰場的舒坦日子,不知尚有幾時。反觀北岸丑陋,倒是那四行倉庫,飽受槍林彈雨,卻依然絕世獨立,如驚濤駭浪里巍巍不動的燈塔,煞是凄美。許是不想讓觀眾錯漏了這苦心經營的美,影片中將其物化,具現了一匹不似人間的駿馬。馬身雪白,鬃如銀蘇,奔騰于斷壁殘垣間,好像一顆嶙峋世界里,清白無瑕的赤子心,亦是“八百壯士”們崇高精神的化身。小湖北以馬入夢,“端午”如戲里的將軍一般,只身殺向茫茫海的敵人,也提前昭示了他們往而不返的覺悟,與殺身成仁的結局,惹人唏噓。
彼時,四行倉庫的處境不能不讓人聯想到當時的中國。半壁江山已沒,中華存亡旦夕,可謂百事休敝,大廈將傾。中華兒女到底是浴血反抗,還是做個所謂的順民?八十八師的四百將士們心無旁騖,被抓的逃兵們無可奈何,但河對岸的看客以及屏幕前的我們,還有的選。卻不知戰士們慷慨躍下,引爆炸彈時,你的胸膛可曾氣結?少年挽發,勇闖橋關時,你的血液可曾沸騰?刀舞壯行,英雄赴死時,你可曾想與他們在一起,哪怕只是將手伸出那冰冷的鐵門,奮力地喊上一聲也好?
如果有,那請你務必,別讓這口氣平了,別叫那腔血涼了。即便你我生在這樣好的年歲,也斷不能忘了,通往和平的路上,皆是前人的苦難,英雄的血淚。
當全人類的災難具體到每個個體身上,其不能違抗的強勢難以言說。好在中國人信命,卻不服命,若天地無眼,不見人間疾苦,便教人為改命,即便拼得個身亡形銷,也總會有人,為中華民族之存續而戰斗。古于謙岳飛如是,今八百壯士如是,明日你我,亦當如是。
八佰觀看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