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途列車》觀后感范文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歸途列車》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歸途列車》觀后感
1我覺得這個電影真實的反應了我國的一些現狀,很貼近廣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沒有扭曲,沒有刻意添油加醋,沒有政治色彩,呈現出農民工的悲苦、親情與生計間的矛盾,能讓人感受到生活的艱辛和人事的復雜以及濃濃的親情。
片子一開始的幾個鏡頭,就看得人無言以對。在廣州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廠里,兒童們在堆著廢舊布料的街邊玩耍,幾尺之外就是呼嘯而過的車流,他們的父輩正用自我生命中最青壯的力氣,為中國經濟托起“made in China”的標記;機器轟鳴的制衣廠里,嬰兒們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紀,他們就已參與了這場宏大的經濟變革,父母都在低頭忙碌,沒時光想自我為什么要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時離。他們來自于鄉村,貧窮與不平等日日刺激著他們,進城掙錢成了無法抗拒的召喚。片中的陳素琴在女兒一歲時就與丈夫出門打工,作為一個母親,這個選取讓她心如刀絞,以淚洗面,腳步卻沒有遲疑。外出是為了掙錢,掙錢是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讓子女們透過積累文化成本進城,從而擺脫祖輩貧窮的命運。
盡管自我對春運的瘋狂景象已經感同身受過,但是當2008年初那個雪災之春的真實景象出此刻熒幕上的時候,心中還是為之一震。一個中年男子和他的女兒走散了,他想翻過一道柵欄去找她們,步警戰士攔住了他。“你這天在那邊站崗,明天你也和我一樣走到社會上?”男人疲憊地論理,柵欄那邊同樣疲憊的小戰士沒有話,只是輕輕拍著欄桿上男人的手。其實我們都一樣難。是的,不是他們想離家,只是他們沒得選;他們也不想逃難般擠在春運里,只是他們沒得選。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反映的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情感隔閡問題,因為我自我也是在類似的環境中長大的。小時候爸媽外出打工把我放在外婆家,我很能理解片中的女兒張麗琴無法宣泄的叛逆,無法疏導的躁動。是的,小時候,當看到其他父母如何般關心呵護他們的小孩時,自我心中總是暗自感到難過,與她不一樣的是,我外婆很好。片中張麗萍的爸爸媽媽都認為在外這么辛苦的打工賺錢,都是為支持孩子們能夠專心上學,因為他們深深明白,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從農村到城市這條路,就得好好讀書,在他們看來,讀書就是唯一的正道。但張麗萍似乎并沒有認識到這點,仍然輟學來到這個高速發展但污染極其嚴重的南方城市打工。
真的,我期望社會上更多的人,尤其是國家領導人能重視留守兒童這個問題,畢竟那關乎到我們國家的未來。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鄉二元化的巨大差距,改變的不僅僅是鄉土中國的基本生存狀態,還有人倫秩序。無數從嬰兒起就與父母被迫分離的留守兒童,像麗琴一樣,與父母的感情產生了不可彌合的裂痕。不知從何時起,父母的叮囑不再是他們依照執行的準則,父母的夢想不再是他們愿意付諸努力的期望,就連父母本人也顯得平凡愚昧,即使身為女兒,對他們大聲喊出“老子要如何如何”,甚至動手打架也不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對我們來說,自由就是快樂”,麗琴依然稚嫩的臉在深圳夜店的紅燈綠酒下被映照得迷離惶惑。未來毫不確定,家卻已沒有歸的好處。
現代中國不知方向的急速前行,早已淘盡了古代田園生活里的那種閑逸,此時此刻問起春運潮中的農民工們,徒留隱忍不發的悲涼與艱辛。只道生不容易,活不容易,生活更不容易。
《歸途列車》觀后感2
外媒曾將中國的春運稱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人口大遷徙”。不明白中國究根結底是個化不開鄉土情結的國家的人同樣也不會明白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中國人選擇在這最繁忙的時節最擁擠的地點踏上這趟最艱難的路程,不過是來匆匆,卻要奮不顧身。《歸途列車》這部紀錄片,并不昭顯解釋這個宏大主題的野心,只是小心翼翼地在這鋪天蓋地的春運人潮中跟蹤一個家庭的背影,展示三年間他們在這場大遷徙中的悲歡離合與默然無語——前因后果,不言自明。
片子一開始的幾個鏡頭,就看得人無言以對。在廣州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廠里,兒童們在堆著廢舊布料的街邊玩耍,幾尺之外就是呼嘯而過的車流,他們的父輩正用自己生命中最青壯的力氣,為中國經濟托起“made in China”的標記;機器轟鳴的制衣廠里,嬰兒們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紀,他們就已參與了這場宏大的經濟變革,父親母親都在低頭忙碌,沒時間想自己為什么要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時離。在城市戶口的父親母親們忙著請昂貴的月嬸,排著隊在親子班報名的時候,他們不會想起,與他們同城的另一些角落里,有許多和他們一樣平等的生命個體,目之所及的只有生存問題。
他們來自于鄉村,貧窮與不平等日日刺激著他們,進城掙錢成了無法抗拒的召喚。片中的陳素琴在女兒一歲時就與丈夫出門打工,作為一個母親,這個選擇讓她心如刀絞,以淚洗面,腳步卻沒有遲疑。外出是為了掙錢,掙錢是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讓子女們通過積累文化成本進城,從而擺脫祖輩貧窮的命運。這樣的想法擺在現代中國社會多少已有點陳舊落伍,但它依然是廣大農村人口心中亙古不變的城市移民夢。
陳素琴夫婦的家鄉,在鏡頭里的美近乎詩意,恬靜、純樸、與世無爭,然而這一幅美好悠然田園畫卷,在現實中只能醞釀著世世代代的貧窮與落后。年關,夫婦倆經歷了買不到票的心急如焚,又經歷了買到票的欣喜若狂,最后在隨時可能吞沒自己的洶涌人潮里身不由己,機械地被裹挾著前行,但朝著目的地移動的每一步都是值得的,因為終點是他們血脈相連著的土地。熟悉的親人和家,是城市荒漠里他們心中日夜守候的燈塔。收到手機作為新年禮物的女兒是開心的,被問及成績面露靦腆之色的兒子是聽話的,家中的老母暫時是健康而滿足的,這一切都為他們積蓄起了再次返回那個嘈雜、單調、清冷的加工車間的力量。城鄉差距注定要改變他們的地緣,改變他們骨子里對泥土的親近,城里比鄉下寬裕的收入像魔咒一般召喚著他們背井離鄉,怯生生地踏入一個陌生人社會。在中國現代化、經濟飛躍的進程中,鄉土中國悄然隱退,每一處村落都寂靜寥落,憂傷綿長。
城市不僅不計后果地將陳素琴夫婦這樣的成人剝離他們的土地,更時刻引誘著他們的兒女。于是我們毫不驚訝地發現長大了的麗琴根本不愿讀書,執意也要城里掙錢。這個本背負著父親母親遠大理想的少女放棄了她自認為枯燥又無望的生活,成為城中世界里又一顆微渺的塵埃。這個舉動幾乎瞬間擊碎了父親母親賴以生存的基本信念,他們手足無措,只是言語笨拙地進行勸說,自然無果。這一次,三個人一同返鄉,父親母親在又一輪令人窒息的等待與擁擠中憂心忡忡,女兒察覺的卻是眼前世界的荒謬與無序。他們三人的世界觀,早已在距離的分隔中大相徑庭。
觀眾再次被提醒,城鄉二元化的巨大差距,改變的不僅是鄉土中國的基本生存狀態,還有人倫秩序。無數從嬰兒起就與父親母親被迫分離的留守兒童,像麗琴一樣,與父親母親的感情產生了不可彌合的裂痕。不知從何時起,父親母親的叮囑不再是他們依照執行的準則,父親母親的夢想不再是他們愿意付諸努力的希望,就連父親母親本人也顯得平凡愚昧,即使身為女兒,對他們大聲喊出“老子要如何如何“,甚至動手打架也不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對我們來說,自由就是快樂”,麗琴依然稚嫩的臉在深圳夜店的紅燈綠酒下被映照得迷離惶惑。未來毫不確定,家卻已沒有歸的意義。
影片的最后,勞動力日漸衰竭的陳素琴猶豫著是否應該回家看兒子,以免他重蹈姐姐的覆轍,她無法理解為什么孩子不能體會自己的良苦用心,又心疼將一個人在外地苦苦支撐的丈夫。走還是不走,此刻竟具有了莎士比亞筆下莊嚴的“to、be、or、not、to、be”般沉思的力量,成了她生命中最難解的最高命題。
又是一年春運時,像陳素琴一樣的農民工們又一次踏上了歸途。每一張焦慮的臉龐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每一次挪步都夾雜著一言難盡的辛酸。坐在電腦前沒有經歷這一切的我此刻恍惚不已,不明白已成為全世界奢侈品消費第二的中國為什么讓她最廣大的人民過著這般沒有尊嚴的生活;不明白為什么一個歷史淵源流長的國家,竟在短短幾十年里失了最原始的社會根基。
不知為何想起陶淵明的那兩句:歸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現代中國不知方向的急速前行,早已淘盡了詩句里的那種閑逸,此時此刻問起春運潮中的農民工們,徒留隱忍不發的悲涼與艱辛。
《歸途列車》觀后感3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先是搜了一下簡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就感覺電影里的故事背景和我家里及其的相似。從這部電影里面,我看到了自我的影子,看到了我父母的影子。或許其他同學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有的是感動和同情,而我看完之后,卻是心疼和無奈。
我的父親在這二十年里是一向在外打工,我的母親是在我上小學三年級的那一年也外出打工了。直到此刻我上大三,依舊還是在外地打工。每年也就是在春節的時候回家,但是在家最多也不會超過二十天。我的爺爺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就去世了,所以這么多年我和我哥哥都是和奶奶生活在一齊。說實話,我對父母也是沒有太深的感情的。雖然沒有像電影中的那個小女孩那樣叛逆,但是在我上初中的時候,也在心底抱怨過,為什么別人的父母都能在自我的身邊,而我沒有,也就是這樣,我慢慢的不喜歡和父母講我的心事,總是一個人承受著。我想電影中的那個女孩子可能也是這樣吧,從小不在父母身邊,不明白怎樣和父母交流,不明白如何表達自我的心事,所以一交流就會吵起來,甚至還會大打出手。我想我是理解她的,她這樣鬧騰也只是想讓父母更加關心自我。想想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心態,但是并沒有選取像她這樣的方式,我覺得只要我成績考得好,就會得到他們的肯定,這樣他們就會關心我了。所以我從初中到高中都一向十分努力得學習,從普通班考到競賽班,從全校幾百名考到全校前十名,支撐我前進的動力就是期望能夠得到他們的肯定。
其實看完這部電影,我才開始從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開始了解父母的難處,看到電影中她的父母的生活,才想到自我父母的不易。他們肯定也會像電影中的父母一樣,每一天重復著無聊的工作,每年都要為買火車票發愁,每年都要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擠火車,每年都是萬分不舍地離開自我的家鄉外出打工,也會因為打了自我的孩子而難受的幾天吃不下飯,也會因為擔心孩子的學習整夜睡不著覺。
還記得小時候,每次父母回家都會先看看我們倆,看到長高了,長大了,就笑的合不攏嘴,也會很高興地把新買的手機給我和哥哥玩游戲。
還記得有一次哥哥生病,發燒住院了,爸爸打電話說媽媽哭著說要回來照顧我們,擔心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電影中那位母親因為擔心小兒子的學習成績,無奈選取回家照顧他。而我也有同樣的經歷,高考的那半年,母親想我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也是到我就讀的高中附近租了一間房間,照顧我。為了減輕父親的負擔,母親也在附近找了兼職在做。
但是直到此刻我和父母的關系并不會很親切,每次打電話也不會像寢室其他同學那樣聊家常,給他們說自我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每次都說不了幾句話就匆匆掛斷了電話,所以也很少會給他打電話。但是我是想和他們講講的,只是不明白從何說起。
也許,這就是留守兒童的無奈吧。
《歸途列車》觀后感4
這部影片以一個農民工家庭為主線向我們展現了當代農民工的悲苦。從中我們也看到一個家庭的完整對于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
首先,由于家庭成員之間存在著婚姻關系和血緣關系,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著相互依存的親密關系。從片子中我們看出,女兒對父親母親是很想親近的,但由于自小分離,感情疏遠,雙方都無法相互理解。從中我們看到影響他們家庭關系的重要因素是家庭成員間的區位距離,家庭成員間的區位距離大,交往和溝通的頻率低、次數少。相互關系就較為疏遠。影片中的`家庭就是如此,父親母親外出打工,一年只回來一次,父親母親也覺得自己跟孩子沒有話說,孩子也不聽父親母親的話。相比之下,女兒覺得爺爺奶奶才是更親近的人,是爺爺奶奶陪伴他們長大。這是一個極大的悲哀,父親母親以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的出發點外出打工,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最終女兒為了自由或是一種報復也離開學校、遠離家鄉外出打工。盡管不適應,但她覺得自由就是她的幸福。
影片中的夫妻關系較為良好,我注意到丈夫對妻子是很關愛的,比如幫妻子洗衣服,給他倒洗腳水等。我想如果妻子沒有跟丈夫一起外出打工,那么女兒與媽媽的關系不會這么糟,而夫妻關系倒是會出些問題,這也給我們以警示,農民工生活的進退兩難,以及在金錢與親人間的艱難選擇。
從家庭功能角度來看,這個家庭首要功能肯定是家庭功能,父親母親為了給兒女更好的生活選擇外出打工,賺錢以給予他們好的學習條件,這又是家庭的教育功能,以及家庭的情感滿足功能,但很顯然,這個家庭沒有滿足最后這一功能,因為父親母親與子女的分離造成雙方缺乏溝通,很難理解彼此的心理。其次,這個家庭也在起著贍養老人的作用,這對夫妻屬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他們外出打工也是無奈之舉。我看到家里農田的收割全靠老人與孩子,的確覺得外出打工的代價太大了,讓孩子一個人處理這么多事情,不叛逆才怪,這也是留守兒童產生問題的根源。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家庭的精神生活和個人的心理狀況是令人關注的。家庭是給其成員提供情感安全,心里安定的港灣,但顯然,影片中的家庭沒有做到這一點,女兒外出打工投考的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自己的父親母親。
這里我有一個很直觀的感受,我的一個親戚家在黑龍江,現如今在北京打工,小女兒從小隨父親母親搬家,他們在大連工作過3年,隨后轉戰北京,在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中,小女兒的學業很差,不得不也和父親母親一樣做打工妹,這樣的生活中,受傷最大的就是孩子,在還未成年的歲數,就去賺錢養家,是一種潛在的悲哀,或許短暫的自由與快樂讓人看不到痛苦在哪里,但在春運回家的人潮中,我們就會深刻體會到那樣一種北京離鄉的酸楚。
我認為在賺錢的同時,也要顧及到孩子的成長問題,不能以為孩子打拼的名義,而忽視對孩子的關愛與教育。
《歸途列車》觀后感5
第一次觀看《歸途列車》是在重慶。當時看的是大陸網傳版本,沒有英文字幕,因為熟悉重慶話,所以紀錄片里的四川話對白都能直接聽懂。在觀影的時候,我喜歡把自我同電影當中的人物進行主角對換,把自我放到電影發生的場景中,用心體會主角們當時的心境與矛盾。因此,第二次觀看這部紀錄片時,我依舊很有觸動。但是比較前后觀看的兩個版本,我發現了一些細微的不一樣之處,此刻的DVD版本中,字幕替代同期聲的地方明顯增多。導演為何在最后的版本中這樣處理呢?我帶著這個疑問,站在電影分析的角度,開始了一趟探索《歸途列車》中人情冷暖的心靈之旅。
一列車的背后
大家都說這是一部講春運的片子,但是我卻覺得這是一部講外出務工者生存、家庭、情感狀況的片子。導演范立欣采用劇情片的手法,拍攝一個紀實題材,有主人公,有鋪墊,有矛盾沖突,所以很能抓住觀影者的眼球。在影片當中,導演把春運形容成為一場大規模的遷徙,每年約有1.3億的外出務工者,將在春節前,回到離工作地幾千公里之遠的家鄉。在這場浩大的遷徙過程中,火車是他們首選的交通工具,因此,買到一張回家的火車票成為他們這群人最關心的問題。但是往往會出現一票難求的狀況,他們需要排好幾天的隊買票,有時候甚至只能買到酒薄5無論如何,能過年回家同親人團聚就是對他們一年辛苦工作最大的安慰。因此,春運大潮的主力軍就是這群外出務工者。
《歸途列車》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