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端午觀后感
《舌尖上的中國》有食材、主食、轉化、儲藏、烹飪、調和、生態……總共7集的紀錄片,引發共鳴是紀錄片最常應用的手法,《舌尖上的中國》將其應用到了極致,對于每個觀眾來說,都能在這部紀錄片中找到感情的寄托。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舌尖上的中國端午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舌尖上的中國端午觀后感1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來之際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兒的中國風記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體”,以美食為承載,以新年作為一個符號,去講述中國人年節時下的美食、文化、風土人情以及對生活的完美期盼。
影片用溫暖的鏡頭記錄著繁復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們漫漫回鄉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著完美的象征,那些對團圓的期盼、對家人的思念、對新年的期望和愿景……都在這部娓娓道來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講美食,經過鏡頭的記錄,帶著你去體味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間小吃、街頭蜜餞,美食中又蘊含著華夏兒女為人處世的事故哲學。而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則是用美食品嘗日日沖淡的年味兒。許多兒時對于新年的完美向往都隨著鏡頭的遠近搖移慢慢浮現出來。當大都市里日漸被洋節日侵占的時候,鄉野民間卻還保存著年節時祭天祭地送灶王爺的習俗。
你是否還記得,那首小時候一向傳唱的年俗兒歌,“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泵慨敿毤氉x起來這首趣味的民謠,心里都是對過年的懷念和回憶。小時候的我們,過年就是最大的歡樂。能夠買到過年的新衣,走親訪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還有很多長輩們給的“嘎嘣響”的嶄新的壓歲錢。那時候的年味兒之于我們,就是過年整的棗花糕、大花卷、餃子就著臘八蒜,還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風干臘腸?;蛟S,那些90年代的記憶已經永遠的成為了過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還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淚點。那些父輩的人們,就仿佛被時光停駐了一般,他們依然堅守著流傳幾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或許,有這樣感慨的人不在少數。生活在都市的我們被一個個精心包裝的洋節日迷得團團轉的時候,原本屬于我們自我的春節,卻在年年的“越來越沒年味兒”中漸漸失去了歡樂。以前,老輩兒的人講,過完了大正月,這個年才算完。可如今,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就連個正月十五都過不到就要緊鑼密鼓的回來上班,如何還有“鬧花燈”的閑暇和心境呢有時候想,對于春節最大的保護,應當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尊重,讓我們有閑暇也有心境去扮靚我們民族的節日。
當然,感慨是個人的。影片本身還是很歡樂的。看完電影后,很多人聚在一齊討論《舌尖上的新年》是適合吃飽了看,還是餓著肚子去看有人說,得吃飽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餓不行,怕根本堅持不住;也有人說,還是餓著看吧,不然吃飽了看完還得吃,太長肉了。反正我是餓肚子去看的,一個字,饞啊~人還在電影院,心早已飛在了春節奔馳的火車上,期盼著一年一次的大團圓和一桌豐盛的年夜飯。
舌尖上的中國端午觀后感2
這幾天,媽媽說新出了一個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國》,很好看,很饞人。也要給我下載看看。
一開始,我還以為《舌尖上的中國》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論呢??梢豢床琶靼锥际侵v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魚、蝦、海參……反正大多數都是我的最愛。并且還有它們的生長以及制作過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樣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濃香的糯稻;有噴香的烤鴨。異常是人家捉魚捉蝦的過程。那活蹦亂跳的魚和那些生長充沛的糯稻,還有在淺海海底摸海參、海膽、鮑魚的潛水員,仿佛就在我的眼鏡面前動著,讓我想跳起來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場面很多都在廚房里,上頭都是實際的聲音。每當我聽到那些油在鍋里發出的“嗞嗞”聲時,我就覺得肚子餓了。還有那些從地里刨出來的筍,炒的時候鏡頭直接對準鍋,那些筍白白得像小孩兒一樣可愛。還有那大廚們神奇的刀功煮功。他們能夠把豆腐切成像頭發絲那么細的長條,還能夠半小時煮好一只大肥豬。十分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樓頂菜園了。夏天一到上頭就是一個大涼篷,很壯觀。秋天結的小瓜一個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餃。我的菜園子還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增加了我們做飯的興趣,可是我一看見上頭的美食就不想吃我們家的飯了。說實話,我是實在想撲倒電腦屏幕上大吃一頓去的。
舌尖上的中國端午觀后感3
中國的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數不勝數。中國的飲食文化與烹調技藝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國燦爛文化的結晶。中餐的菜肴名稱也別具特色,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給人以美好的回味 。讀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后,讓我對中國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時讓我產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嘗全國美食的愿望。
回想我也曾經也去旅行過,比如北京、青島、南京、揚州、無錫等。但是我只是吃過肥而不膩的北京烤鴨,品種齊全的青島海鮮,香鮮味美的南京鹽水鴨,原汁原味的揚州炒飯。有好多旅游地點的美食我還沒有品嘗到,比如說《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揚州的鑒真素鴨、文思豆腐、清燉獅子頭、揚州大包子。我還都沒一一品嘗過。忽然覺得有點遺憾,覺得應該去嘗嘗那的美食才不枉旅行一次。
喜歡吃美食,也喜歡旅行,因為我喜歡那種氛圍,喜歡新的環境,喜歡歷史的痕跡,喜歡品嘗美味的特色小吃。如果在煙雨的江南,撐著一只油紙傘,走在那雨巷,走在那白墻黛瓦的古典房屋之間,那定是另一種心情?;蛟S還會坐上一葉小舟,走水路欣賞那江南的朦朧之美?;蛟S還能坐在小樓上一邊欣賞著朦朧的江南煙雨一邊品嘗著江南的特色小吃,例如翡翠燒賣、鮮肉湯包等。那該是多么的愜意呢!
中國由于歷史悠久,不僅擁有煙雨的江南風景,還擁有獨特的美食,我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中提到了重慶的麻辣火鍋,我也是個愛吃火鍋的人,我喜歡火鍋的味道,也喜歡吃起來酣暢淋漓的感覺。書中提到在重慶每家火鍋店都有自己炒制底料的秘方,可見重慶的火鍋味道多種多樣。重慶的火鍋不僅味道多種多樣,而且菜品也是多種多樣,傳統的毛肚火鍋以牛的毛肚為主。正宗的毛肚火鍋的菜品用的幾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蓮白、蒜苗、蔥節、豌豆尖等素菜。真想有機會去重慶品嘗這等美食,會不會讓人流連忘返呢?
從美味的火鍋之都出來,是不是想來點清淡的食物呢!我想要是我還真想來點清淡的,例如美味的鮮筍。我去過黃山,那里有賣一種筍干的,食用前要在清水中泡上兩三天,再用高壓鍋蒸。蒸好后即可用來食用,比如做成筍干紅燒肉、老鴨筍干湯之類的。這種筍干的味道雖不如剛挖的鮮嫩,但口感也是極佳的。如果有幸去黃山旅行一定要帶回來幾包才好。
吃過了南方的火鍋、筍干后是不是應該來點南方的主食呢!南方的燒麥口味不錯,是大眾喜愛的食品之一 。燒賣包皮透亮,味咸椒香。糯米陷松軟而不熟爛,粒??蓴怠?吃了南方的燒麥我才體會到,我在北方吃到的有多么不正宗,北方的燒麥餡是像小籠包餡一樣,不似真正的燒麥里面是糯米?,F在真想再品嘗一次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燒麥。
南方的美食數不勝數,北方的美食也不少啊!北方雖沒有煙雨朦朧之感,但是有粗獷豪放之氣。給我另一種感覺,如果在白雪皚皚的冬天,屋外寒風刺骨,在屋內暖洋洋的吃著東北的酸菜燉白肉,那真是爽啊!酸菜燉白肉是以酸菜和豬五花肉為主要食材的東北菜,口味酸辣,營養價值豐富,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之效。我家冬天也會做酸菜白肉吃,我家雖不是在東北,但是我感覺酸菜的腌制方法與東北人家的差不多,《舌尖上的中國》也說了這個酸菜的做法,讓我更加堅信了這點。我家在做酸菜燉白肉時還會放入血腸,血腸是現殺豬時,用大盆裝些鹽水接血,然后在開水鍋內稍煮凝結成血塊,再將血塊搗碎后灌腸,扎緊捆實即成。血腸味道濃香,油而不膩。血腸與酸菜和白肉放一起那味道別提多棒了,每次吃的時候都比較喜歡吃血腸,味道很是不錯,這菜也是很下飯。
說了這么多的美食,我還沒介紹我家鄉的美食呢!我的家鄉美食是驢肉火燒。驢肉火燒就是把熟驢肉夾到火燒里食用,火燒口感酥脆,驢肉肥而不膩,回味醇厚。驢肉火燒加羊雜湯一起食用味道再好不過,羊雜湯雖然不是我們家鄉的特色美食,但是我認為做得也是極好的。真希望我家鄉的美食也能上《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古時不是有句話叫“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嘛!可想而知驢肉的美味,再配上我們那酥脆的火燒真是讓人吃不夠啊!
我想有時間不如讓我們抽出時間去旅行一下,去品嘗下天下的美食,或者停下手里的工作去做一頓美味的佳肴犒勞自己一下,這樣不是很好么。希望《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能出第二冊,讓我們更加了解天下的美食。我也希望以后再去旅行時能品嘗到《舌尖上的中國》一書中提到的美食?!渡嗉馍系闹袊芬粫袆游业牟粌H僅是食物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記憶的味道!讓我們一起去旅行,一起去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吧!
舌尖上的中國端午觀后感4
就在不久之前,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仿佛幾天之內,所有的人都成了“吃貨”,議論紛紛,話題不絕。這顯然不僅僅是一個單純關于美食的節目,歷史地理、人文環境、民風習俗、故土鄉情、民族傳承、人類自然等等都在其中一一展現。有人懷疑在食品安全問題泛濫成災的當下,這部紀錄片的出現可能是一種注意力的轉移或者對急功近利的商業制作的有力抨擊。我卻覺得這更像是一部無心插柳柳成蔭,也有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愛國主義教育片。
一: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傳統的流逝和傳承的呼吁
這是一種文化,可以有無限地延伸和旁支研究。文化,歷史,地理,風情,習俗。對待食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像中國那樣深入,細致,不折不撓。一個民族幾千年的沉淀在這個紀錄片中可窺見那透露的一小角?!渡嗉狻穼⒆钊粘5氖澄?,最被津津樂道卻不曾細致思考過的食物與民族的精神傳承結合在一起,加上文案對傳統流逝的刻意提醒和鏡頭畫面有意的煽情,電腦電視屏幕前的你我無法不被吸引,不被震動!
總導演陳曉卿也說,《舌尖》與以往的美食紀錄片不同之處在于,它是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感受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質;不僅令人見識到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也能使觀眾了解到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
前段時間接待一位瑞典的外賓,我很自豪地給他推薦了《A bite of China》,并將視頻給他看了一小段。顯然,他也被中國的美食吸引住了,連口夸贊。記得不久前看過一個視頻,有個香港的學生拍了個訪談片子,他們問了在中國旅游或生活的來自各個不同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第一印象,令人感嘆的是,九成以上的人都在第一時間想到了中國的美食,并贊不絕口,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以美食作為窗口,讓海內外觀眾領略中華飲食之美,感知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進而領略中國人對于生活的熱愛,這無疑是中華文化傳統輸出和浸潤的最佳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的文案:例如“豆腐的這種氣質……”,“酵母菌喜歡這種綿長而又不劇烈的冷……”,“仿佛傳來了發酵菌們歡快的歌聲……”,“醬缸的帽子……”等等這種溫馨活潑的描述隨處可見,配合渾厚瓷實的配音旁白,真的很萌。而網絡上因為《舌尖》而衍生出來的各種段子和食譜更是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舉個例子,一個網友看了之后的感慨,他寫道:“風在吼, 馬在叫, 吃貨在咆哮! 吃貨在咆哮! 面點米飯堆山高, 鹵菜臘味都擺齊了, 萬山叢中, 野味菌子真不少! 江湖海里, 魚蝦蟹膏味正好! 端起了大碗小碗, 揮動著大刀長矛, 保衛家鄉! 保衛東海! 保衛中沙! 保衛全中國!”煞是可愛!
二:舌尖上的故鄉--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種味道,一抹鄉情。故土,遠方的眷戀和思念的情愫?!渡嗉狻分屑薪榻B了各種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全國各地不同食物不同風格,代表著不同地區的不同性格甚至是風骨。有人評論說這是“舌尖上的故鄉”,而每個人舌尖上的故鄉加起來就是舌尖上的中國,譬如菌子的云南,臘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絲的南京,肉餅的香河,龍井蝦仁的杭州……據說有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看到這個節目瞬間泣不成聲的。他們無法理解那些在微博上喊著因為減肥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的行為和邏輯。
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對空巢老人,他們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兒孫從寧波回來,為他們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年糕嘮著家常,其樂融融。然而,短暫的團聚之后,兒孫們各自開車離去,家里又剩下這對老人。而在另一集中,一對老夫妻日復一日地在種著芋頭,而他們的子女早已離開這里去了大城市工作,不再跟田地打交道。而我也注意到了在每一集中都提到了江浙地區的代表性食物,每次提及,都覺得異常熟悉和親切。粽子,年糕,冬筍……以前不曾在意的食物原來是這般珍貴和美好!同樣,片中還描繪了一群香港老人,他們總是聚在一起,做著他們最拿手的飯菜,聊著他們年輕時的故事。他們彼此攙扶,彼此取暖,彼此分享生命中的溫馨和苦痛。美食在這里,顯然已經成為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在云南買了三十年的豆腐的樸素夫妻,姚貴文和王翠華圍繞著豆腐是生活清淡辛苦。妻子調皮說著丈夫又懶又笨,丈夫就吃吃笑笑地答一句:她全部都是優點。這樣的人生,讓人羨慕。
中國人愛這樣的美食,其實就是愛自己的文化,愛自己的血脈,愛自己的土地。無論是米面還是豆制品,雖然南北風格迥異,差異巨大,但是卻連貫著一樣的傳統,一樣的根。無論是農民,漁民,牧民還是山民,都是一樣原始,淳樸,勤勞,智慧,不怕繁瑣,靜心細致打磨。每一次收獲中都飽含著日積月累的經驗和奔波,每一道工序中都蘊含著魅力無限的智慧和想象,每一樣成品中都承載著單純質樸的滿足和喜悅,還有那讓人不禁黯然心痛的辛酸勞作和無怨付出。
三:人類和自然-永恒的課題
人類和自然的平衡才是最原始的和諧和平等。《舌尖》的核心觀點即為美食理應是自然慷慨大方的饋贈,而不是現代社會貪婪無度地索取和破壞。人類理應對這樣美好的饋贈心懷感恩,對大自然心懷敬畏,還有為自己對大自然的破壞感到愧疚和心酸。
所以在拍攝人們采集原始食材時,文案總不忘刻意提一句采集人如何尊崇自然的規律保護根系、菌絲、土壤和幼魚。渣干湖漁民的“獵殺不絕”原則就是對自然的愛護,讓人非常敬佩。緊接著是一位廣西林姓的船長帶著一批伙計在海上奮戰了幾天幾夜,結果差點一無所獲,原因是以往的過度捕撈造成了現在的資源枯竭。也許這樣刻意的對比也是另一種善意的提醒吧!第7集在呈現中國美食多樣性、地域差異性和農業多樣性的樣貌同時,也特意講述了很多中國人為了食物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但是,商業利益驅使下的現代人最容易缺乏環保意識,急功近利自以為是的人們往往在無意識中以傷害自然為代價來獲取短期利益,自然很快就會以它自己的方式告誡我們這樣的行為是多么愚蠢,是需要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的!《舌尖》推崇的是生態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宣揚的是餐桌回歸大地,美食回歸自然。
四:拍攝背后的故事--我以我血薦軒轅
看豆瓣,發現《舌尖》其實還有第8集,講的是鏡頭背后的故事。拍出一部如此充滿人情味兒充滿原始風格的好紀錄片,自然離不開幕后的那些英雄們:導演,制片,策劃,還有那扛攝像機,跋山涉水的人們。我不懂攝影的技術和原理,但我能從片中一些拍攝的角度和手法感受到那份用心和創意。從繁華的大都市到邊遠的深山村落,他們記錄的不僅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更是細心地捕捉了一個個動人心弦的人間故事。
我沒有特意去追蹤拍攝幕后的花絮和內幕,但我還是無意間發現了在第二集主食篇最后部分的過年家庭場景,就是白波的家,有一對雙胞胎女兒的那個大家庭,看片頭介紹時我發現白波本人就是《舌尖》的攝影師。顯然,2011年的除夕春節,白波家庭不僅是在分享中國傳統節日上的主食、過年的習俗以及家庭團圓的故事,不難分析其實他那一刻還是處在《舌尖》這個作品的拍攝過程中的。所以,更不要提那些翻山越嶺,長途跋涉,走街串巷,隨船出海,半夜出動,寒冰拍攝等等過程的艱辛和付出。正因了這些人的真誠努力,我們有了--《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端午觀后感5
經過漫長的等待,繼《舌尖上的中國》熱播之后,續集《舌尖上的中國2》也最終播出了。作為它忠實的觀眾,我和爸爸每周都會收看。
顧名思義,《舌尖上的中國》描述的是食物,并且,是中國的食物。
所有人都明白,中華禮貌悠悠5000年的歷史博大精深,然而,從人類存在的那一天起,便都需要食物來維持生命,所以,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
從人氣火熱的重慶麻辣火鍋,到金燦燦的菜籽油和香甜可口蜂蜜,沒有哪一種美味,是能夠簡簡單單地獲得的。
當人們熱火朝天地吃著火鍋,享受著團圓的喜悅與火鍋的溫暖,火鍋店的老板耗費一個通宵與無數晶粒翻炒三大鍋辣椒,作為火鍋店五天的底料。
當村民們從油坊買取菜籽油,炒出香氣撲鼻的菜,菜籽油經過了道道工序,正由人用盡全身的力氣,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壓榨。
當我們閑來無事,泡一杯蜂蜜,獨坐一隅,享受這清香甘甜的滋味時,千里外的一名青年正爬上相當于10層樓高的大樹,取得最自然、最甜美的蜜。
食物,是大自然的饋贈,也需要人們去發覺,去尋找,去加工。“一份耕耘,一分收獲?!眱H有付出了努力,才會獲得匯報,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需要汗水的澆灌。
用自我的雙手,自我的努力,去獲取自我的食物,維持自我的生命,這種堅毅的精神,不正是我們中華土地上的人們一向所堅信的,一向在發揚的嗎?
《舌尖上的中國》講的不僅僅是食物,更多的,是食物中體現的中國,食物中體現的中華民族堅毅的品格。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傳承的文化,需要鍛煉的品質。
舌尖上的中國觀看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