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3小學生觀后感
《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想借飲食這種人人都有感觸體會,人人都有的說的題目,來窺探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勞作方式和處事態度,《舌尖上的中國》記錄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國的吃苦耐勞的精神。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舌尖上的中國3小學生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舌尖上的中國3小學生觀后感1
中國的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數不勝數。中國的飲食文化與烹調技藝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國燦爛文化的結晶。中餐的菜肴名稱也別具特色,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給人以美好的回味 。讀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后,讓我對中國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時讓我產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嘗全國美食的愿望。
回想我也曾經也去旅行過,比如北京、青島、南京、揚州、無錫等。但是我只是吃過肥而不膩的北京烤鴨,品種齊全的青島海鮮,香鮮味美的南京鹽水鴨,原汁原味的揚州炒飯。有好多旅游地點的美食我還沒有品嘗到,比如說《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揚州的鑒真素鴨、文思豆腐、清燉獅子頭、揚州大包子。我還都沒一一品嘗過。忽然覺得有點遺憾,覺得應該去嘗嘗那的美食才不枉旅行一次。
喜歡吃美食,也喜歡旅行,因為我喜歡那種氛圍,喜歡新的環境,喜歡歷史的痕跡,喜歡品嘗美味的特色小吃。如果在煙雨的江南,撐著一只油紙傘,走在那雨巷,走在那白墻黛瓦的古典房屋之間,那定是另一種心情。或許還會坐上一葉小舟,走水路欣賞那江南的朦朧之美。或許還能坐在小樓上一邊欣賞著朦朧的江南煙雨一邊品嘗著江南的特色小吃,例如翡翠燒賣、鮮肉湯包等。那該是多么的愜意呢!
中國由于歷史悠久,不僅擁有煙雨的江南風景,還擁有獨特的美食,我記得《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中提到了重慶的麻辣火鍋,我也是個愛吃火鍋的人,我喜歡火鍋的味道,也喜歡吃起來酣暢淋漓的感覺。書中提到在重慶每家火鍋店都有自己炒制底料的秘方,可見重慶的火鍋味道多種多樣。重慶的火鍋不僅味道多種多樣,而且菜品也是多種多樣,傳統的毛肚火鍋以牛的毛肚為主。正宗的毛肚火鍋的菜品用的幾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蓮白、蒜苗、蔥節、豌豆尖等素菜。真想有機會去重慶品嘗這等美食,會不會讓人流連忘返呢?
從美味的火鍋之都出來,是不是想來點清淡的食物呢!我想要是我還真想來點清淡的,例如美味的鮮筍。我去過黃山,那里有賣一種筍干的,食用前要在清水中泡上兩三天,再用高壓鍋蒸。蒸好后即可用來食用,比如做成筍干紅燒肉、老鴨筍干湯之類的。這種筍干的味道雖不如剛挖的鮮嫩,但口感也是極佳的。如果有幸去黃山旅行一定要帶回來幾包才好。
吃過了南方的火鍋、筍干后是不是應該來點南方的主食呢!南方的燒麥口味不錯,是大眾喜愛的食品之一 。燒賣包皮透亮,味咸椒香。糯米陷松軟而不熟爛,粒粒可數。 吃了南方的燒麥我才體會到,我在北方吃到的有多么不正宗,北方的燒麥餡是像小籠包餡一樣,不似真正的燒麥里面是糯米。現在真想再品嘗一次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燒麥。
南方的美食數不勝數,北方的美食也不少啊!北方雖沒有煙雨朦朧之感,但是有粗獷豪放之氣。給我另一種感覺,如果在白雪皚皚的冬天,屋外寒風刺骨,在屋內暖洋洋的吃著東北的酸菜燉白肉,那真是爽啊!酸菜燉白肉是以酸菜和豬五花肉為主要食材的東北菜,口味酸辣,營養價值豐富,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之效。我家冬天也會做酸菜白肉吃,我家雖不是在東北,但是我感覺酸菜的腌制方法與東北人家的差不多,《舌尖上的中國》也說了這個酸菜的做法,讓我更加堅信了這點。我家在做酸菜燉白肉時還會放入血腸,血腸是現殺豬時,用大盆裝些鹽水接血,然后在開水鍋內稍煮凝結成血塊,再將血塊搗碎后灌腸,扎緊捆實即成。血腸味道濃香,油而不膩。血腸與酸菜和白肉放一起那味道別提多棒了,每次吃的時候都比較喜歡吃血腸,味道很是不錯,這菜也是很下飯。
說了這么多的美食,我還沒介紹我家鄉的美食呢!我的家鄉美食是驢肉火燒。驢肉火燒就是把熟驢肉夾到火燒里食用,火燒口感酥脆,驢肉肥而不膩,回味醇厚。驢肉火燒加羊雜湯一起食用味道再好不過,羊雜湯雖然不是我們家鄉的特色美食,但是我認為做得也是極好的。真希望我家鄉的美食也能上《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古時不是有句話叫“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嘛!可想而知驢肉的美味,再配上我們那酥脆的火燒真是讓人吃不夠啊!
我想有時間不如讓我們抽出時間去旅行一下,去品嘗下天下的美食,或者停下手里的工作去做一頓美味的佳肴犒勞自己一下,這樣不是很好么。希望《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能出第二冊,讓我們更加了解天下的美食。我也希望以后再去旅行時能品嘗到《舌尖上的中國》一書中提到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國》一書感動我的不僅僅是食物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記憶的味道!讓我們一起去旅行,一起去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吧!
舌尖上的中國3小學生觀后感2
《舌尖上的中國2》加入了不少人文關懷,用人物故事帶出地方美食,比如養蜂人的豆花、香腸、臘肉;麥客的褲帶面;海邊漁民為女兒學會捕撈跳跳魚;留守兒童等到父母回家制作魚醬;歸國的老華僑歸鄉宴上的蘿卜飯等。
“《腳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變遷。”這一集的導演李勇解讀說,“人類為了獲得食物到遠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勞動,食物本身也會遷徙流動,這歸根到底也和人類的遷徙分不開。”
二、消化的不僅僅是食物,更是親情
四川人老譚離開家鄉在秦嶺養蜂期間,最愛吃妻子自制的愛心豆花,就為了吃這一口豆花,把自我的壞脾氣都收斂了,變成了一個懼內怕老婆的老公。山東有個爺爺為了給孫女做煎餅,親自自制土灶,研磨白薯干等五谷。而攤煎餅的背景音樂是與奶奶的拌嘴,甜蜜溫馨,像是回到小時候,在爺爺奶奶的拌嘴聲中,等待溫馨的午飯。
在西藏,哥哥為了給弟弟一份甜蜜的禮物,爬10層樓高的大樹,細心翼翼地在樹枝間行走,花了4個小時,只為獲得那蜂蜜的甜美和家人臉上洋溢的幸福。浙江一位充滿愛的父親,用五年時間練就絕技(20米外精準投釣),在海灘上快速準確地抓跳跳魚,因為這是他的女兒最愛吃的。還有出海捕魚的夫妻,因妻子虛弱暈船,丈夫特意為她做海蟹面后才開工,二十年來均是如此。
總而言之,伴著純真的感情和親情,聽著熟悉的調侃,一碗美食表達的就是“愛”。
三、凝聚著制作團隊的傾情奉獻
“比如有人會說‘我想你們來拍一下我們的山藥粉,異常好吃”。但它缺少了一個支撐的東西,我拿什么來說它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可拍每一集的導演會根據主題再去找人物的故事,例如《腳步》是反應人和食物的流動變遷,養蜂人是流浪在外尋找食物的群體,像留守兒童是帶著家鄉的食物到遠方去,他們之間會構成勾連,食物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流傳出去的。
李勇介紹稱,每個主題確立后,分集的導演會看很多的書,調查、寫文案,“這個過程十分十分長,文案寫作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調研,就是先確定這一集有哪些美食,再根據單個美食去各個地方,比如魚醬僅有那個地方才有,我們就去了貴州。不是我們一開始就想拍留守兒童,而是我們到了那里覺得那個人物、他的職業很適合表達這種食物,承載這個地區的美食。”另外,調研事是一個心細活,需要弄清每種食物的來龍去脈,相關的人物故事,甚至是它所屬鄉村的特質,主人公小院幾點鐘光線最好。有時尋找人物的過程頗為漫長,大概耗時兩三月的時間。
“一邊工作,一邊吃美食。”這是觀眾想象中“舌尖團隊”的工作狀態。但事實上,對一些主創來說,很多美食他們自我都沒享受到過原味。“經常是拍完才能吃上一口,而那時已經冷掉,或是拍攝對象吃剩的。”《腳步》分集導演李勇告訴記者。在他這一集里,很多拍攝對象是輾轉在全國各地,為獲取食材而辛勞的人們,“為趕拍攝進度,很多時候都沒時間吃飯,只能和泡面相伴。”
四、射影社會:無奈與心酸
作為美食節目的導演,李勇認為美食是《舌尖上的中國2》的出發點,但并非全部,“我們是一個美食節目,但不是單純只做美食的節目,我們想經過美食讓大家看到當今中國人生存的狀態。”在《舌尖上的中國1》走紅后,有人采訪到其制片人,其中一位表示在播出前,他們曾對節目中隱含著的,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揭示而感到擔憂,而如今,《舌尖上的中國2》已無必要將借美食寓社會的野心隱藏,僅第一季中,就流露出對空巢老人問題、中國農村6100萬的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升學”、“富士康”、“單親家庭”、“陪讀”等也陸續在片中出現。
它在記錄下美食的同時,更將中國和國人的巨變用飲食串聯,透著無奈與心酸。中國最終一批的麥客們,無法撼動機械化帶來的職業末路,片中蒼天、麥田、褲帶面、吼秦腔的壯美畫面,竟然讓觀者不自覺的將這些場景與《白鹿原》的語境聯系起來,職業割麥人的絕唱讓觀眾感動不已。麥客,是中國千百年傳統文化的延續。在廣東打工的父母半年來年只能在收割玉米的集結回家小住半個月,而這半個月,恰好是雷山魚醬發酵成熟的時間,在即將離別時,一家人圍在一齊吃了一頓用魚醬入菜的團圓飯,獨自留守家中的小女孩李建英卻黯然落淚,因為她沒辦法不讓父母離開,臨走前,她和哥哥為父母裝了一壇魚醬。候鳥打工族,是近年來中國人的巨變。
正如結尾文案所述:“這是劇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都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一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3小學生觀后感3
前不久有鬧得沸沸騰騰的南海仲裁案,菲律賓的無知行為引起了數以萬計網絡民眾的憤怒。在有關南海仲裁的微博底下,有個評論總是能占據熱評的一席之地。
“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交給別人,誰明白那上頭能長出啥好吃的。”
雖然有些玩笑的成分在內,可是卻直白地體現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飲食禮貌與其它禮貌共同在歷史中輪回。在東方一個擁有悠久禮貌歷史的國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里有令人回腸的美味,無時不刻的觸動著億萬人的神經和味蕾。
在觀看《舌尖上的中國》過程中,彈幕時不時飄過遠在大洋彼岸正在留學他國的學生對故鄉的思念故鄉的食物最能代表故鄉,也最寄托了游子的思念。介紹一些菜系時,也總有“這是我家鄉菜”之類的話,盛滿了對故鄉的驕傲與自豪。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遼闊的地域也帶來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從來也是如此。極致的美食只留給最勤勞的人們,只要對自然懷著不變的信任和尊重,每一家人,都會獲得甘甜的回報。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中國烹飪,無比神秘,難以復制,從深山到鬧市。廚房里沒有秘密,注滿了愛的就是珍貴佳肴。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舌尖上的中國》也不只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
“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經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饑,它往往蘊含著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吃的文化早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正因為此,中國的飲食文化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
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祖先的智慧,心覺和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著對人生特有的感知。
看著每一集結束時那些可愛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時,才真正感受到中國人的偉大和智慧,融入了飲食,融入了心。
舌尖上的中國3小學生觀后感4
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遼闊造就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一種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離開家久了,就經常會想起家里的一碗飯一桌菜。也許我們并不懷念故鄉,也許只是故鄉對我們魂牽夢縈。
養蜂的女人說,結果我跟她結了婚,風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說,這海洋的鈔票難掙,沒有牛勁馬力難吃海洋衣食。這些都是生活給人的最樸素最直接的感受與經驗。這些感受與經驗,在作家那里寫成了文字,在詩人那里吟成了詩,在母親那里變成了嘮叨,煮成了飯,炒成了菜。我想,對很多人來說,生活都是不容易的,甚至是艱辛的。朝五晚九,餐風飲露,為的可是是一家人能吃飽穿暖,可是是回到家里能好吃好喝一頓,能安逸巴適睡上一覺。
也許我爸媽的飯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可是我總是會想吃它,也許我想吃的只是那種味道,別人無法做出來。
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樸素而有力量。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會不會有那樣一種味道,我之后再也沒嘗到過
舌尖上的中國3小學生觀后感5
《舌尖上的中國》以其獨特的視覺,濃濃的生活氣息和草根氣息,是它在眾多的美食節目中脫穎而出。不同以往的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講述的是勞動者如何捕獵、采掘、加工和制作自然饋贈的食材。整個節目夾雜著勞動者為生活、為生存而流下的汗與淚。
帶著好奇,我今晚觀看了這個節目的第一集,《自然的饋贈》。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們在享用自然饋贈的同時,仍然想著留著后續使用,卓瑪挖掘松茸后,都會用土把菌種埋起來,阿亮挖筍時,會小心翼翼,不破壞竹子的根莖,石老頭捕魚總是會補五年以上的魚,他們自制的網會人為的放生小魚,從而確保年年有魚。他們的淳樸和對自然的感恩是我們該學習的。物以稀為貴,他們并沒有為昂貴的價格而心動,他們依然遵循著自然的規律。
這和身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的我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無限制的采掘自然資源,為了一己私利,亂砍濫伐。現在甚至很多人,在人們常用的藥品,實物加入化學藥品,嚴重危害人來健康的東西,前段時間的毒膠囊、紅燒肉添加劑、橡膠豬耳朵、工業鹽充當食用鹽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問題,讓廣大民眾汗顏。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人們的良知何在?
這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美食節目,它應該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節目中的勞動者的淳樸和勤勞村托了現在社會中那些為了私利而違背良心的人無恥,還有一個問題也是我們大家應該思考的,為什么這些違法的東西會頻頻出現?除了人們的道德需要提升以外,相關監管部門是否也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職責呢,把民眾的健康放在心上?
希望這個節目能給現在的人們敲響警鐘!
舌尖上的中國觀看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