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影評
《了不起的蓋茨比》,被評為“華麗的爵士時代的挽歌,如詩般夢幻。”你是否看過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影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了不起的蓋茨比影評1
"當你想要評論某個人的時候,你只需要記住,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擁有你所具備的優勢。"
這是《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經典開篇,一開始只是覺得這句話很符合人生觀念,除此沒有其他玄機,后來才發現原來這句話說的就是蓋茨比,他就是那個起點比別人低,卻不應該被隨意評價的人,因為他擁有最遙不可及的夢想。
01 擁有名利,不忘初心
曾經的美國是一個幻想的美國,在這里的年輕人認為只要努力就能過的更好,然而當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兩極分化日益加劇,使得傳統的美國夢變成妄想。蓋茨比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他出身貧寒,卻自命不凡。他認為自己是上帝的兒子,堅信命里有非凡的安排,所以他從小就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每一個可以爬升的機會。
蓋茨比做軍官的時候認識了黛西,那是他認識的第一個“名門閨秀”,對于蓋茨比來說,黛西的出身以及其所代表的上流社會吸引著他,他用軍裝偽裝著當時身無分文的自己,故意給黛西制造一種安全感,讓她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顧她,而此時單純的黛西也能看到蓋茨比的不同,所以他們相互吸引相互熱愛著。
后來蓋茨比去了戰場,而黛西嫁給了湯姆。
五年,黛西變了,蓋茨比依然沒有變,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深愛著黛西。
他堅持閱讀了好幾年的芝加哥報紙,只是為了能偶然瞥見黛西的名字。
他花了三年攢下的積蓄建了別墅,就是因為黛西住在海灣的對面,如果沒有薄霧籠罩,蓋茨比就能看到黛西家碼頭的盡頭總有一盞綠燈通宵亮著,那盞綠燈就是蓋茨比日夜的希望,是蓋茨比幻夢的象征。
了不起的蓋茨比影評2
幾年前這部電影剛出時,看過電影的完整版。幾年間不斷地讀書,從百年孤獨到白夜行,從且聽風吟到挪威的森林,在渡邊的“讀了很多遍,從頭到尾都沒有讓人失望的段落”的指引下,又回到了這個我曾不那么了解的原點。
讀罷英文原著,再來看這部電影,只看了大概十分鐘,我就把它關掉了。這樣的ip電影,如果是翻拍中國文學,恐怕只能評到5分吧?也不得不批評一句豆瓣,對大眾認可的舊電影評分還中肯,但新電影的評分已經愈發不可信了,而且外國電影評分虛高的現象還是很明顯的。
重新回到電影本身,電影前十分鐘的故事屬于原著的第一章,在二百五十多頁書里占了二十七頁,也就是超過了十分之一,而在一百四十二分鐘的電影里只有十三分鐘,而這十二分鐘還包括了華納兄弟的商標、尼克與一個老人的對話等,時間的不足本身就導致了問題:每個人只是匆匆地把臺詞說完,就好像是在走過場。第一章的精妙之處就在于尼克本人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之后,目睹daisy家的浮華與晚宴餐桌上的電話事件的爆發,兩者形成的巨大反差,帶給讀者的那種心靈的震動。顯然電影的制作團隊沒有認真讀過原著,不知道哪一部分應該略過,哪一部分應該有更多的時間分配,因此整部電影像一簿流水賬,沒有節奏。
就像一首歌曲一樣,節奏代表不僅有發出聲響,也要有停頓。它不是一開始就張嘴唱,而是有前奏,也有一些曲子沒有前奏,但是它們都有一些留白--只用樂器彈奏而不演唱,留給聽眾一些思考的時間。電影也是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希望演員們閉上嘴,用一個眼神,一個表情,甚至是一個簡單的呼吸帶給我們一些細細回味的時間,畢竟一部文學經典是需要推敲的。電影的制片人自以為是地篡改了第一章中各件事發生的順序,意圖快速略過這重要的一段,是電影的一大敗筆,也是我關掉電影的原因。(真實順序應為:nick以第一人稱回憶父親的教導-自己的大學生活-提及了一句Gatsby-為了學習貸款生意而去紐約-在west egg住下-去daisy的家發生一系列事-在告別時提及nick即將結婚的傳聞-nick在回家的路上覺得他們虛偽惡心-在家門口看見Gatsby望向綠光,而整個過程中并沒有電影開頭的心理醫生,他們真的該和指環王的團隊學習一下如何忠實原著。)
好的電影通常都有一個好的開頭,它們通常在這個時候并不急于講故事,而是鋪墊一個重要的感情基調,試想一下,如果肖申克的救贖的前二十分鐘沒有Andy在轎車里拿槍喝酒的猶豫,沒有在囚車中那只有幾秒的鏡頭,每個人只是急著把話說完,這將是一部什么樣的電影。而本片的故事情節的考究程度與視覺效果的嚴重不對稱已經反映出美國電影一個嚴重的問題:美國人在吃自己高新技術的老本,已經連自己的故事都不會講了。同時7.7的評分告訴我們,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也許就像書的結尾說的那樣,我們仍將努力前行,猶如逆水行舟,浪潮不斷地將我們沖回原點。從這部電影只注重絢麗的視覺效果而不注重故事本身,以及近年來美國電影的衰弱來看,美國夢又一次回到了原點。而這一次,誰能夠迎難而上,開創電影的新紀元呢?
了不起的蓋茨比影評3
我總覺得,尼克是蓋茨比的分身。蓋茨比看到的綠光太過于超越現實,而尼克眼中的綠光隔了蓋茨比的描述,就變成了一種理想,你不需要去理解它,只需要知道它存在就足夠了。
我就只記得了三個人,蓋茨比,尼克,黛茜。如果把蓋茨比和尼克等同于一個人的話,就只剩下兩個人,蓋茨比和黛茜,其他的人都是與黛茜相關的聯系人,比如黛茜的丈夫,黛茜丈夫的情人,黛茜丈夫情人的丈夫,所謂的黛茜的好友大概也算是她的分身,為了把某些情緒更好地放大吧。
蓋茨比把黛茜想象得過于美好,把她施舍的愛情看得超越了現實中的一切,所以他用金錢鑄造了天堂一般的紙醉金迷夜夜笙歌,只為了迎合她的喜好期盼她的到來。
但是黛茜的生活卻相當現實,等不到愛人的金錢就為了金錢嫁了現在的丈夫,嫁人后生活空虛無聊丈夫用金錢養了情人,她也無力改變得過且過,這樣的現實好像無論與哪一個年代都能無縫銜接,相當與時俱進。黛茜原本就是個金錢至上的人,而生活讓她變得更加現實。如果蓋茨比沒有用金山銀海堆砌了這么一個恢宏浩大金碧輝煌的家,可能她連舊情兩個字怎么寫都不太記得了吧,因為有了金錢,所以有了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所以有了舊情難忘干柴烈火的一幕幕。
這樣的兩個人,生來就是一種矛盾,理想和現實的碰撞就算不是玉石俱焚也是兩敗俱傷,但傷得重的總是理想至上的那一方。他們相愛的立足點本就不同,蓋茨比可以付出一切去追尋那一道看似觸手可及實則遙不可及的綠光,而黛茜,除了金錢便是權勢,然后什么也沒有。
最后蓋茨比中槍而亡臨死前還想著帶黛茜遠走高飛,而黛茜卻連他的葬禮都沒有參加,她只在乎自己的命有沒有保住,自己下半輩子還能不能靠著她的丈夫過著揮金如土的生活。蓋茨比選擇了對黛茜有利的,黛茜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前者是理想太無私,后者是現實太自私。不過,誰都沒有錯,生長環境的不同人生閱歷的深淺最后產生的價值觀落差注定了這樣的結局。
尼克就像是蓋茨比心底最后那點溫暖,一路走來都是一種陪伴式的安慰,大概也就只有尼克能懂,那道綠光是什么,所以他借尼克的手,將自己變成了the great Gatsby。以文記載生平,留作紀念。
了不起的蓋茨比影評4
“于是我們奮力向前劃,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進入過去。”
人們看待蓋茨比的愛情,都認為是一出荒誕的悲劇。
人們恥笑蓋茨比太天真了,那些上流階層的虛偽、糜爛;那些黛西的調情和薄情,他似乎都看不到也聽不到。但其實你們都錯了,我始終相信,在夜深人靜的某一時刻,他一定比任何人都無比清楚地感受到那種疼痛。
那些在他舉辦的盛大宴會上翩翩起舞的賓客,那些用財富和地位勾勒出的精雕細琢的禮服、微笑、飲品……蓋茨比顯然了解金錢的好處,但也請你們了解這顆心背后那點微小甚至卑微的愿望:他愿傾其所有,只為奮力去追回她的黛西、也是他的夢。
他經歷了漫長的等待,才來到這里,等到這一天。這份不摻雜任何雜質的執著,令我無比動容。這不是傻,而是寧愿在這混沌的世界里保留自己的初心和追求,不在日復一日的蹉跎里讓心逐漸遲鈍、生銹。
為了黛西,他寧愿模仿如過去般偶然相遇的際遇,其實誰都看得出他的緊張和不安;為了黛西,他在車禍那夜靜默地候在她的窗前,看她一切安好才如釋重負地離去;為了黛西,他帶著破碎的夢連同失去生命的痛苦去往天國。我不能說無怨無悔,但至少他得到了答案。他努力過、掙扎過,而不是如一灘死水般任憑年歲流逝而不自知。
在這里我不想評論蓋茨比之外的那些某某。雖然這個故事又似乎讓我們覺得印證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美好愛情和烏托邦的夢總會在物質的沉淪里觸壁,即使最初開出了最美麗的花,留到最后也只是枯萎。
但我愛蓋茨比這個人物,他帶著自己的心靈追求,在撥不開的迷霧里緩緩駕著自己的小船,努力靠近心中的彼岸;就算對岸已經時過境遷,但他的光輝還是真真切切地灑在了我們的心中。
最終讓我們動情的、傷神的人物,除了他,別無他人,而這恰恰證明了我們都寧愿相信他還是得到了他的所想,無怨無悔,而這不也是我們每個人心里一定有過的念想嗎?
了不起的蓋茨比影評5
去年的暑假,趁著閑暇之余我看起了這部在影響美國人一生的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本在上文學上懷有“美國夢”的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菲茨杰拉德認為他自己與眾不同,與他的父母也不同,甚至不認為自己是父母的兒子,他擁有一種來自于柏拉圖式的自我觀念。
在這部電影,主人公即蓋茨比就是一種自認為與眾不同的人,他同樣擁有柏拉圖式的愛情觀。他把自己看成是上帝之子,他認為自己應為上帝的事業效勞,他追求一種“博大的,世俗的,虛飾的美”,顯然他把自己想象成為基督一樣的人物。十七歲的他決定改名,由原來的詹姆斯·蓋茨改為杰伊·蓋茨比,據說杰伊·蓋茨比是英語Jesus, God's boy 發音的變體。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從他改名那一刻起,他開始追求所謂的美和善,也就開始了他的人生悲劇。他把黛西·布坎南視為他追求的那種美的化身。當他見到她時,他知道她已經把他的理想與他的生命氣息結合在一起了。他知道他的心要與上帝的心一樣,必須專一,絕不可馳心旁騖。當他第一次親吻她時,“她就像一朵鮮花一樣為他綻放,于是這個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在黛西身上,蓋茨比的夢想變得有血有肉。他企求與黛西聯袂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但是,黛西根本無力擔任這個角色。她不過是一個一項了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資產階級小姐,沒有思想,沒有情操,淺薄虛假,百無聊賴,無所事事。她絕不可能為實現蓋茨比自己的夢想去犧牲自己的既得利益。而蓋茨比自己當然不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他的想法太過虛幻。他和黛西的丈夫湯姆·布坎南都擁有財富,兩人的不同之處是他至少用他的財富去追求一種“美”,并竭盡全力去得到它。然而,他沒有贏得它,最后,喬治·威爾遜,也就是湯姆的情婦的丈夫在黛西夫婦的合謀和挑唆下殺死了蓋茨比。他的夢想徹底破滅了。蓋茨比的失敗就其根本原因是他做的那個“美國夢”已過時了,他所處的年代夢想成真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
我自己為蓋茨比感到惋惜,他如此專一,但最終被自己喜歡的女子所害。當然他有些地方是值得稱贊的。他能夠把愛情看得很美,而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把愛情和利益聯系起來。不過他確實被自己的理想所誤導,他沒有看清時間與場合,他不該在心儀人已婚后還對過去美好回憶戀戀不舍。而黛西這個人太愛慕虛榮,太過于貪心。從某種程度上講,蓋茨比最終的下場跟她有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