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唐晉觀后感600字
央視二臺正在播放的大型電視記錄片《大國崛起》,引起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廣泛的關注,《大國崛起》不止是針對中國,不只是針對國家發展的好片,而且是針對全世界各國、各民族、所有人的一部好片。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大國崛起唐晉觀后感6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大國崛起唐晉觀后感600字1
一個國家的外部崛起是它內部強大實力的外延。
英國,第一個邁進現代社會的國家,自稱為“日不落帝國”。我認為,英國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環境發展成熟的必然結果。
它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推崇“重商主義”政策;在新航路的開辟后,英國利用其地理優勢,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并且注重發展海軍,奪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到了19世紀末,其殖民地幾乎已遍布所有大陸板塊,統治著當時世界上三億多的人口。(可惜,后來殖民地紛紛獨立,以致于英國受到了一些打擊,失去了昔日榮光。)
丘吉爾曾說過:“大英帝國即時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由此看出,英國對科學的尊重以及對培養人才的重視,使得英國成為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在工業革命上取得許多優秀成果,以此為英國崛起打好了基礎。
而美國于1876年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以此來慶祝其獨立100周年。當時,清政府派出了展覽團,他們展出的是小腳繡花鞋及純銀打制的器具,而西歐國家展出的卻是符合時代潮流的,科技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如:英國展出的是蒸汽機車,美國展出了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的是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這就是當時的中國與西歐國家的差距啊!
盡管現在的中國向西方學習了許多的高新科技,并因此取得了經濟上的快速發展。但是,現在的中國只是在復制,模仿,而非創造!這樣的中國,注定是會落后于那些積極創新科技的國家。我覺得,我國只有重視教育,善于借鑒別國經驗,提高國民素質與生活水平,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當“中國制造”成功轉化為“中國創造”時,就是趕超它們的有利條件。我相信,中國會靠自己變得更強大!
大國崛起唐晉觀后感600字2
《大國崛起》它是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15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這九個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程。
九個國家曾經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擁有輝煌經歷的風云大國的興衰,為討論國家發展問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歷史資源和文明資源,這部片子不光讓我知道了很多的歷史知識,也告訴我怎樣從歷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義的問題。在每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大國崛起》的播出符合時代的要求,哪個國家都想發展壯大,哪個國家都想奮發圖強。特別對于中國來說,意義更大。13億人口的中國,要想崛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崛起,世界的格局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對話中的摘錄。先人早已告知我們,要學會從歷史中去吸取教訓,避免走錯路、彎路。帶著五千年積淀下來的智慧,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中國人已經學會了突破各種困擾,只求發展“發展”之本身,拋棄了不必要的意識形態束縛,中國的大國之路必將穩步向前“忽視過去的人,在未來行程里只是一個缺乏思想準備的匆匆過客。
在回顧與深思其他世界大國崛起的過程,希望可以從中看到我們自己!曾經的我們,亦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崛起這個詞語并不恰當,更適合的應該是復興!而這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亦是我們成天在說,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去努力的!
只有不斷努力去迎接未來的創新,才能鑄就明天的輝煌!
大國崛起唐晉觀后感600字3
這個禮拜,看完了《大國崛起》。這部長達12集的紀錄片,我覺得是央視近年來最好的影片,拍得很大氣宏偉,尤其是它的音樂跟動畫制作水平,感覺很像美國大片了。影片中對各國發展分析的也不錯,有如一位博大精深的歷史老師,讓我很好的回顧了一下高中的歷史,(哈哈,雖然高中歷史學的也還是不錯的)更加寬廣的開拓了我的視野。
玩過《大航海時代四》的朋友應該對大國崛起的一些國家跟城市都不會陌生吧,這也是我對這部影片非常有興趣的一個支點。影片中那唯美的畫面、宏偉的帆船、感人的音樂,感覺跟游戲如出一轍。這的確是一款讓人很長見識的游戲。
不想過多的評論,每個人看完《大國崛起》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網上的評論也都是一大把,比我想的有見地多了。影片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兩個國家:荷蘭跟美國。
也許是因為高中歷史課本對荷蘭這個國家的描述非常少吧,感覺看荷蘭的強國歷史是特別新鮮。另外荷蘭也是本人特別向往的國家:郁金香,風車,海道,港口,當然還有那別樣的文化跟歷史。荷蘭的發展跟其它國家不同,它沒有依靠過多的武力掠奪,而是依靠自由貿易跟制度創新不斷使自己的工商業得到發展。小小的荷蘭,卻誕生了許多第一個出現在世界上的機構。荷蘭人口不多,卻享有海上馬車夫的美譽。荷蘭,還成為第一個侵略我們國家的西方大國。這個國家,不可小覷。
美國,正如影片中的標題--新國新夢,很喜歡這種充滿夢想,自由開拓的感覺。美國人的歷史就是移民的歷史,就是各國精英尋夢的歷史。還有一點是美國歷史上,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總是作出了正確的選擇,讓這個國家沒有走太多的彎路。我想,這也是跟它的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分不開的。
末了,從大國崛起想到個人崛起,它也有很多借鑒意義的,一個人進行新的嘗試、產生新的觀念,擁有新的視野,是很容易崛起的。
大國崛起唐晉觀后感600字4
葡萄牙跟西班牙,考航海了解地球,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卻在戰爭中揮霍財富,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世界舞場上第一場大戲落幕。
“小國大業”,“大國崛起”,荷蘭這個面積只有兩個半北京的地方,如何撐起“大國”二字。荷蘭的崛起,是通過進一步將地理大發現的潛力進步一步發掘。
英國通過光榮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現代社會的轉型,走向了工業革命。當亞當·勒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后,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撐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國市場。
路易十四將法國的啟蒙教育得到了普遍傳播。拿破侖用武力方式將法國帶向了歐洲巔峰。然而武力不能維持這一切。在后來戴高樂帶領下,恢復了往日光輝。
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下跪,他是一位好總理。在二戰中被殺的二百五十萬多猶太人中,沒有一位是他殺的,但是他下跪了。什么是大國?敢于負責任的,能給國內人民帶來幸福,也給國際社會的跟平與發展帶來福祉的國家,才能堪稱大國。
盛田昭夫說堅持而成功的索尼,凝聚了日本這個國家的精神!
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都是好學,重視教育的人。使俄國出現了大批像列夫·托爾斯泰一樣的知識分子。正是在他們的思考中,逐漸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文明。
列寧,是一個很成功很成功的人。很敬佩他,他保護了人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國投資者。蘇聯經濟逐漸復蘇。又在斯大林的五年計劃的帶動下,使蘇聯成為了蘇聯強國。
美國的崛起,在我眼里是一個奇跡,從五月花號上的一百多名的英國人到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的世界第一強國。跟美國的科技發展迅速離不開。
看來,這些國家的崛起都有幾個共同點。有對外擴張的歷史,都曾經稱霸世界,都經歷過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都在教育、工業、科技等某一方面有過突出的表現。再看看中國,要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大國。我想,中國能不能稱霸世界,這不重要。能不能成為工業、科技強國,這不重要。中國,這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他能這樣存活到現在,本就是個奇跡了。我想,中國一定也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推動著。
大國崛起唐晉觀后感600字5
記得以前學生時代,一上中國近代史,我就逃課,有關這方面的圖冊一本也不買,原因是感到這門課的內容悲慘得令人窒息,今天割地明天賠款,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一個接一個,真是太傷自尊了。不僅如此,在國人筆下的中國近代史,深藏著一種強烈的"悲情情結",一字字似乎都用血淚講述著中國百年來的苦難歷程,同時,還在義憤填膺地譴責西方列強的野蠻無理。這是中國人一種獨特的歷史觀、世界觀。央視正在熱播的12集紀錄片《大國崛起》之所以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評,我認為關鍵之處就是,正面敘述了被我們稱為西方列
強的國家崛起的過程,對國人根深蒂固的歷史觀和世界觀提出了挑戰。
為什么會有"悲情情結"
中國的近代史有那么多"悲情情結",起源于中國自康熙以來緊閉的大門被西方列強的堅船撞開、中國人天朝大國的桃園美夢被它們的大-炮轟開之后。
歷史上,中國一直是重農業輕商業,重陸地輕海洋,重防守輕進攻,自給自足,這使中國完全可以在對外封閉的情況下解決自我生存問題。再加上本身"地大物博",中國人始終認為,中國是天下的中心,其他民族是未曾開化的,把東邊的民族稱為夷,西邊的稱為戎,南邊的稱為蠻,北邊的稱作狄,全部都帶有貶低蔑視之意。
這樣一個向來是恩施天下、極少冒犯別人的大國,自1840年以后的一個多世紀里,前后被西方強迫簽訂了1000多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不僅將自己的領土暫時地或永久地劃歸外國,賠出近20億兩白銀,海關也幾乎交由外國人管理。這的確是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可忘記的屈辱歷史,特別是中國幾乎從沒主動地去惹誰卻無辜遭受此慘禍,更令人心痛不已。伴隨著腐朽、沒落但又自我感覺良好的中國,被列強連拖帶拉、連打帶壓地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種揮之不去的"悲情"自然在中國人心中長久地沉淀下來。
少講"悲情",調整歷史觀
"悲情情結"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是到底怪誰呢?百年后的今天,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是依然黯然神傷地述說著那段悲慘的經歷、控訴西方列強的暴行,還是更深層次地看待西方崛起的進程,總結那段歷史的教訓呢?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現在回過頭來看那段歷史,生機勃勃的西方與腐朽沒落的滿清王朝之間是絕不可能有什么"平等"條約可言。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這都是一個非常殘酷但又無法更改的規律。
對于這個問題,偉人已有高論。馬克思說:"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舊中國存在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被英國的暴行破壞的時候, 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解體一樣。"主席說:"要改變‘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須打破封閉狀態,實行對外開放。西方產業革命后,中國之所以落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的封建統治者采取愚昧的閉關自守政策,不思進取,因而既跟不上時代步伐,也不能抵御外來的侵略。"
站在今天的高度反觀那些大國的強勢崛起,反思近代中國的弱勢發展,我們似乎應當這樣總結:造成近代中國歷史悲劇的因素固然有西方列強的蠻橫無理,但更在于中國自己沒有把握時機,沒有搶先走上近代化之路。歷史絕不能忘卻,可該記住的不只是曾有過的輝煌或遭遇的苦難,最主要的應該是經驗和教訓。歷史需要反思,可反思的主要不是別人當初不該做什么,而應是自己當初為何沒有做,為何不搶占歷史先機,事先成為世界強國。只有這樣,才能以史為鏡,校正中國今后發展的路標。
大國崛起觀看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