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級朗讀者觀后感
《朗讀者》是一個能讓人找回感人記憶的節目,《朗讀者》的出現絕對不是孤立的,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需要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我們的心田。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2年級朗讀者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2年級朗讀者觀后感1
你上次落淚是什么時候?你是因為什么流淚?你又是為誰流淚?淚有時候是咸的,有時候是甜的,你嘗到的是什么味道?
失戀的人會哭,忍受病痛折磨的人會哭,創業失敗面臨絕望的人會哭,收到家書異常想念的人會哭,歷經高考錘煉最終金榜題名的人會哭,相愛十年步入婚姻殿堂的人會哭……眼淚是寶貴的,每一次哭泣都是內心情感的宣泄。希望哭過以后的你,可以一如既往地勇敢和堅定。
1.斯琴高娃在朗讀《寫給母親》時,用情至深,感染力超強,讓人止不住地落淚。母親雖然已經在土地下面了,但她依然能夠聽到她在唱歌,依然能夠感受到母親給予她的精神力量。她很認真很認真地告訴我們:趁父母健在,一定要好好孝敬他們,不然后悔可來不及了。有時間的話,多去陪陪父母吧,他們需要你的愛和擁抱。
2.丁一舟和賴敏的愛情是我所看到的平凡生活中最真摯也最感動的故事。他們相貌凡凡,來自農村,是生活中最普通也最常見的一個。他們沒有傲人的相貌,沒有富人的奢華,但他們擁有一顆最熾熱的心,他們在用心感受著這個世界,用愛溫暖彼此。原來,真的有人會不顧疾病,不顧出身,奮不顧身地愛上一個人賴敏的樂觀與笑容深深地刻在腦海里,她是那樣的明媚,那樣的歡快,那樣的美麗動人。她需要的從來不是裝飾,她需要的是與他一起感受這個世界的豐富與多彩。
3.我身邊也有一位乳癌患者的親戚,我希望她也可以戰勝病魔,早日康復。其實,癌癥并不可怕,只是壓力帶給你太多負擔,生命是脆弱的,同時也是堅強的。每個人對生的渴望都很濃烈,我相信信念和努力可以戰勝一切。
4.一生奉獻給青藏鐵路事業的人是默默無聞而偉大的。雖然我還不曾跨越山水去領略西藏的壯美,但我謝謝這些科學家和工作者為我們創造了條件,給了我們便利的機會去親眼目睹一望無垠的草原和沙漠。謝謝你們。
2年級朗讀者觀后感2
朗讀屬于每一個人,文字之美難以抗拒。也正是《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些深藏文化內涵的節目,如一股股清泉,喚醒了人們許久未被觸摸的文化脈搏。
《朗讀者》已播出兩期,在這些朗讀者中,有大師、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話大王,我們能從他們的朗讀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實,也能體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動于著名翻譯大家許淵沖先生的“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記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園夫婦“醒來覺得甚是愛你”這樣簡單又充滿情深的話而落淚。
而筆者,則在柳傳志先生給兒子的新婚致辭中,聽到了滿滿的愛與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兒女生活幸福還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聲。
世界小姐張梓琳有感于與女兒的“遇見”,朗讀了學者劉瑜寫給女兒的信《愿你慢慢長大》。“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簡單又平常的小愿望中,我們聽到了一個母親對女兒成長之路殷殷的祝福與期盼。
如果說“遇見”是一種美妙的緣分,那么“陪伴”一定是最長情的告白。
陪伴是無悔的付出:陶艷波媽媽16年如一日陪伴兒子楊乃斌,和兒子做同桌,充當兒子的耳朵,風雨兼程,讓兒子無聲的世界勝有聲。
陪伴是無聲的挽留:童話大王鄭淵潔對爸爸說:“只要您和我媽媽活著,我就一直把他(童話大王)寫下去。”父親又對他說,“只要你一直寫下去,我和你媽媽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讀者》這兩期的主題,我們和孩子也是緣始于“遇見”,情長于“陪伴”,希望在與孩子的相互陪伴過程中,我們都能收獲滿滿的愛與幸福。
如果說能有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詮釋“陪伴”的含義,那鄭淵潔的《父與子》當之無愧虧。
2年級朗讀者觀后感3
前不久,董卿讓觀眾見識了她慧心如蘭、由內而外散發的文化氣質,而《朗讀者》則會讓人們看到她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朗讀者與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董卿說:“《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從見面會現場播放的節目片段看,《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完成了統一。《朗讀者》的朗讀內容包羅萬象,有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為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為妻子獻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書》詩詞;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眾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傳志寫給兒子婚禮講話的個人感受。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能夠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
相比于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系不同時空的生命。節目中第一個“人”是可見的朗讀嘉賓,針對不同的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柳傳志是著名的企業家,但《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復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節目中第二個“人”是文字的作者,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愿你慢慢長大》,通過文字的朗讀,觀眾也能通過文字與它的作者交流,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顆跳動的心臟。節目中第三個“人”是電視觀眾,每一段朗讀、每一個作品,都是以共鳴的情感為切入點,讓朗讀嘉賓、文字和觀眾通過它連接在一起。節目中未見到第四個“人”,就是朗讀亭里千千萬萬個真正參與的普通人,他們在朗讀亭里大聲的朗讀,成為了節目的延續。
2年級朗讀者觀后感4
朗讀者是秦玥飛,耶魯大學畢業生。2011年8月他選擇了去湖南,落腳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村,當了一名村官。六年了,他現在的工資只有1700元。現場有人提問他,去農村有沒有感覺大材小用?
他說:“我也不覺得我是一個大才,因為我在農村這樣一個廣闊天地里,它給了我一個平臺,讓我這個小才,可以有了大用。”
董卿給觀眾讀了一個數據:第一年,他幫所在村村民引進了80多萬資金,建起了新的敬老院,然后三年里修了水渠,重新硬化了村公路,同時引進了信息化教學設備.....
看著他腳穿解放鞋、數日不洗澡,扎根農村為民服務的淳樸形象,加上他那樸實無華的語言,怎能不讓人們心生敬意?
和他一起上臺的還有幾位,也是和他一樣回農村做貢獻的各大名校的畢業生,他們一同朗讀了遲子建的《泥濘》。
看到這里,我想說:這才是擁有熱血的年輕人,擁有激情的年輕人,擁有風采的年輕人,擁有抱負的年輕人。這才是祖國的棟梁之才!希望有更多的大學生們向他們學習,回到農村廣闊天地里,干一番偉大的事業。因為農業是中國的希望!農業興則萬事興,農民富則國家富!
2年級朗讀者觀后感5
作為《朗讀者》節目播出后抵達的第一個城市,朗讀亭在杭州迅速成為爆款,將杭州人民的朗讀熱情全數激發,引得媒體爭相報道。浙江大學號發布關于朗讀亭的文章也瞬間突破100000+的閱讀量,可見朗讀亭的備受追捧。
京杭運河畔,是朗讀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爺在亭前揮毫寫意,洋洋灑灑寫下“朗讀亭”三個大字,引發路人圍觀。緊接著,朗讀亭來到第二站杭州市圖書館,穿戲服的女子、外國留學生各行各業的.人都在朗讀亭前駐足,其中,75歲的王佩英奶奶朗讀了病床上老伴寫的情書,走出亭子時,她淚流滿面,在場的眾人也紛紛為之動容。
前日,朗讀亭移動到浙江大學站。這是朗讀亭到杭州的第五天,當天寒風冷雨的惡劣天氣狀況卻絲毫沒有影響到朗讀亭的熱度。源源不斷的人撐著傘來到朗讀亭前排隊,僅從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朗讀亭就已傾聽了80多位朗讀者的故事。他們中有浙大的學子,也有特地趕來的中、小學生,還有不同職業的人、不同年齡的人都聚集在這小小的朗讀亭周圍,渴望朗讀出自己內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點的錄制,也到接近零點時才錄完最后一個朗讀者。
一天下來,朗讀亭已經收錄了超過170位朗讀者的朗讀片段,連節目組的導演和攝像,都被杭州人民的這股熱情和毅力嚇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學者進亭子朗讀,這種狀況我還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風里排了幾小時隊,臉上還是笑呵呵的,這在別的城市也難以想象,沒想到,杭州人為了朗讀這件事,這么有恒心,有耐力。
本周末,朗讀亭將會移動到浙江圖書館。相信還會有更多的人走進朗讀亭,在其中朗讀出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