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觀后感第七期觀后感
相比于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系不同時空的生命,也正是《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些深藏文化內涵的節目,如一股股清泉,喚醒了人們許久未被觸摸的文化脈搏。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朗讀者觀后感第七期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朗讀者觀后感第七期觀后感1
在老師的強烈要求下,我迫于無奈地觀看了一檔我毫無興趣的節目——《朗讀者》。
作為一個寧可躺著無所事事,也絕不愿意在課外手沾書籍的“厭學者”,我本實在不懂得,一檔只有朗讀的節目,會有什么精彩的看點,哪些地方,會惹人眼球。而當我真正走入它的時候,毫不夸張的說,我徹底被它吸引了。
正是朗讀者,將書籍的底蘊與魅力放在了一個聚光點上,讓那些書籍中難以言會的一切都像蠟燭般在驟時間明亮起來。本期朗讀者來請來了一位我十分喜愛的明星嘉賓。TFBOYS-王源。作為一個年少成名的高一學生,年紀輕輕便走出了世界,享受舞臺的燈光和無數粉絲的追捧。這又是多少少男少女夢寐以求而不能及的呢。然而節目中的他卻表明,一切的一切,都絕不是這樣。一個人的能力與名聲越大,他所承受光鮮的同時,也決然少不了質疑和否定。一個16歲正值意氣風發的少年,卻承受著同齡人絕不能及的關注,也許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并非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和那些刺人入骨的言語,無異于是一座山的壓力。然而他,16歲的王源,并沒有泄氣或停滯不前。面對那些糟心的種.種,他選擇了坦然。正如他的朗讀里:這世上大多數人都清楚別人該怎么過活,而對自己卻一無所知。在他去聯合國發言時,他看見自己座位前的名牌上豎立著“China”,臉上露出陽光般的笑容。那種真實,燦爛,灑在了每個人的心里。在這個和我同齡的人氣偶像身上,在他的朗讀里,在他溫柔靈動的聲音中,我看到了他一顆紅彤彤,赤裸裸的心。那種能讓冰雪融化的力量。
或許這就是朗讀者的魅力,在朗讀里,溫柔而又透徹的剖析每一個我們所熟識的明星,或者說是偶像。在某些靈魂清澈的池里,他們或許和我們一樣,并不因為自己備受矚目,而忘記了生活,在他們身上,依然能透過《朗讀者》,找到人性的光輝,拾取我們都不舍得丟棄的最初的美好。
朗讀者觀后感第七期觀后感2
選擇是一次次自我重塑的過程,它會讓我們成長,讓我們完善,人生是一次不斷選擇的旅程,那么當千帆閱盡,留下的便是一片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題記
選擇無處不在,我們會徘徊在生死之間,躊躇于明暗之間,世間萬物都面臨著不同的選擇,海選擇了碧藍,山選擇了翠綠,世界選擇了“萬類霜天競自由”。
面對無窮無盡的選擇,王千源在面臨一次角色抉擇時,他決定去在若隱若現當中左右徘徊;秦玥飛在面臨光輝與平凡時,他選擇了希望的田野;徐靜蕾面對一成不變,她選擇了挑戰與變化;理查德·西爾斯面對異國的文字,選擇了成為熱愛文字的流浪漢;郭小平面對渴望知識與關心的孩子們,選擇了呵護與守望;麥家面對和他一樣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與寬容。
選擇,是生命旅途的驛站,用心靈去感悟,便不會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選擇,是時光隧道的中轉站,用心靈去體味,便不會在大千世界中不知所措;選擇,是編織夢想的彩帶,用心靈去探索,便不會在虛無幻想中走入夢魘。
有時,一個選擇會改變人的一生,王千源由配角蛻變為影帝,秦玥飛由高材生重生為村官,徐靜蕾由善變轉化成挑戰,理查德由對文字的愛好變成了“漢字之父”,郭小平由醫院院長成為了紅絲帶校長,而麥家從一個叛逆的孩子成長為一個理解孩子的父親。
這個時代不缺機會,所以勢必會讓每個人面臨許多選擇,是遵從內心還是隨波逐流?是直面挑戰還是落荒而逃?是追求喧囂一時的功利還是守住恒久平靜的善良?希望每人個做出的決抉,都終生無悔!
朗讀者觀后感第七期觀后感3
小時候我很喜歡看動畫片,舒克和貝塔這兩只小老鼠,會說話、一個開飛機、一個開坦克。我想看了這些動畫片的孩子,仿佛就映襯了今天那句話:心靈和肉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心靈我們在路上了。這兩只富有正義感的小動物,代替我們懲惡揚善。在虛擬的動物世界里,行俠仗義。
我三個月前關注了鄭淵潔父親鄭洪升的微信的公眾號,起初我不太相信,以為是鄭淵潔代筆,但是今天看了《朗讀者》--《父與子》篇,了解到鄭洪升86歲,每天4點半開始創作編寫微博,我終于信了。
2012年卡梅倫問鄭淵潔,為何能把獨家發表自己作品的《童話大王》堅持寫了幾十年。鄭淵潔說源于父愛。鄭淵潔喜歡用鋼筆,一次的鋼筆半個月沒灌水仍可用,半夜上廁所,發現父親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動。父親當夜問他能堅持寫多久,兒子回答只要父母活著他就寫下去。父親說只要兒子堅持寫下去他和媽媽就堅持活著。多么樸素的動力!
鄭淵潔把命題作文《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改為《早起的蟲兒被鳥吃》,老師責令其當著全班道歉并自辱百遍,鄭淵潔當堂點燃鞭炮被開除。鄭淵潔害怕父親責罵,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短篇小說,有情節、有轉折、很煽情。鄭洪升深明大義,決定在家里自己教授兒子課程。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親,在小學競爭大隊長的時候,三年級的競選演講稿就是父親替我寫的,直到小學畢業前我都很認為父親的作文水平比語文老師高。父親每次出差回來,都會給我帶很多書,我童年最好的禮物,就是父親的書,大部分是童話書,也有故事集,其實,有書的日子都是節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鄭淵潔就是用一種毅力來回饋父母的肯定,堅持將一本只有自己作品的雜志寫了三十多年,發行幾億本,破吉尼斯世界紀錄。而我,也在努力的練習寫作水平,盡量不讓幼時父親的期望落空,那就是飽讀詩書,讀寫增文采。
從昨天晚上凌晨三點我工作到今天下午五點半,回到家中,我依舊要寫完這篇文章,因為文筆不寫就生銹了。趁著中午喝了點茶葉強打精神,就是要向鄭淵潔學習,他可以堅持幾十年死磕一本雜志,我為什么不能堅持365天更新微信的公眾號呢?當一件事堅持的足夠久,就會成為習慣,如同營養融化進血管里。
朗讀者觀后感第七期觀后感4
早聽說央視新增了《朗讀者》節目,很受歡迎,可時間不對,一直沒看過。昨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終于有幸目睹,果真被深深吸引。節目由“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才女董卿策劃并主持,一流的創意和制作,飽含文學精髓之美,觀后感想如下:
一、形式新穎。朗讀者名人居多,來自不同崗位,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文章詩歌,讀給自己最愛的人聽。其中濮承熙讀了老舍的一段文字送給曾經幫他做手術的榮醫生,榮醫生是他生命中的恩人。朗讀者自己的故事加上老舍的故事,構成一部心靈上的交響曲,讓聽者無不為之動情。這樣的形式讓讀書變得生動有趣。
二、內容廣泛。朗讀的內容知識面廣,有小說、詩歌、書信、譯文,同時還面向不同人群,能引起更多人共鳴。如:有成功者讀給恩人聽的;有父母讀給兒女聽的;有情人讀給情人聽的;有援外醫生讀給有志青年聽的;還有高齡老教授聽學生讀他的翻譯作品.....。聽者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收獲感動,收獲快樂,收獲人生的啟迪。
三、引導觀眾愛上閱讀。朗讀者讀的詩和文都是央視精心挑選的,名人名作居多,聽到好的文章就有找來一讀的沖動,讀書可以養身修性并提高鑒別是非能力。央視這檔節目引導了觀眾多讀書讀好書。
《朗讀者》集娛樂和學習為一體,是宣傳正能量的好節目,希望她越辦越好,我會持續關注,也希望更多的朋友都來看一看,我們一起吸取知識的營養。
朗讀者觀后感第七期觀后感5
對于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著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眾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靜靜欣賞著傾聽著。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我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并滋潤著每個人的心弦。
這是繼詩詞大會后,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視三套、于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為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一樣行業,有截然不一樣的生活和夢想。
節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采訪,有嘉賓帶著不一樣口音的朗讀,扎扎實實地呈現出、如她給節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這檔節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于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最終要實現了?!闭f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贊嘆!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著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加之觀眾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里閃著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
誰人可知濮存昕小時患有嚴重的小兒麻痹癥,不能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同學曾叫他“濮瘸子”。自卑和無自信如陰霾籠罩著幼小的心靈。是積水潭醫院、榮國威醫生治愈了他的腿,使他從此走上`正常人的生活道路。他朗讀老舍作品,其實也是要感恩可敬的榮國威醫生,是這位醫生使他重獲新生。
她和丈夫林鏡冰,今年結婚已經五十周年。沒想到幾個月前,林鏡冰出了車禍,躺在濱江的浙二醫院重癥監護室,胸部以下癱瘓,喉嚨上了呼吸機,不能說話。2月17日是他們的結婚紀念日。病床上的林鏡冰用唯一能動的手,把圓珠筆綁在手臂上,給妻子寫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情書,用了近兩個小時,一生相濡以沫、催人淚下。
我覺得,董卿的《朗讀者》最打動人的,是幫觀眾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釋是,“《朗讀者》與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完美?!笔堑?,在物欲橫流、人心冷漠無情的現實社會,難尋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