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節目觀后感
一個朗讀者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部作品,而朗讀者所誦讀的每一部作品、每一段文字都是朗讀者最真摯的心聲和最切身的感悟,這是繼詩詞大會后,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朗讀者節目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朗讀者節目觀后感1
20--年1月8日,籌劃了將近一年的《朗讀者》開始了第一場錄制。當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她由衷地感慨:“我當了20--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于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于要實現了。”
中國一共有28位無國界醫生,有4位來到了錄制現場。婦產科醫生蔣勵不無激動地分享著令她難忘的經歷。
對錄制追求完美的董卿和節目組,為了更好地呈現朗讀時的意境,特意讓舞美團隊對現場燈光進行了調試。在調試燈光和音效時,董卿還為這些非專業的朗讀者們傳授了經驗:“隨著音樂醞釀情緒,不要著急,你們讀得都很好。”她又對觀眾說:“你們的傾聽很重要。如果你們給朗讀者一個聚精會神的眼神,會讓他們更有信心。”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有一個1200畝的鮮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開不敗。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個鮮花山谷是一個丈夫對妻子的承諾。為了實現她想擁有一個花園的夢想,丈夫傾盡所有用十年時間打造出了這樣一個浪漫的花海。
《朗讀者》把這對夫妻請到現場,丈夫周小林和妻子殷潔開始講述他們從相識到相愛,結婚20--年中所發生的浪漫故事。他們用日記記錄下了生活的點點滴滴,隨手翻開十幾本日記,其中的一頁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那是94年情人節,丈夫寫下的一段話:“親愛的,我想送給你最好的禮物。首先是一棟房子。還想送你一輛213越野吉普車,
這句話引起了董卿的注意:213越野吉普車不正是北汽的車嗎?他們20多年前就有這個夢想了!周小林回憶起那時他們經常在祖國西南的橫斷山域考察,北汽的213吉普車最為合適,每次出行他們都租用這種車。通過那段日記,我們能體會到丈夫對妻子的愛,對北汽的信任和向往。而今他們站在北汽集團冠名的《朗讀者》舞臺上,董卿幽默地說到:“你們應該獲得一個北汽頒發的‘最佳夢想獎’。”
正如董卿所說:“這個舞臺屬于每一個人,為所有人開放。你想說的話,你的情感,都可以從朗讀的篇目中傳遞出來。”她與觀眾互動道:“你們讀過情詩嗎?沒讀過情詩的人生不完整,讀過后你的人生會升華的。”
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先生,分享了他第一次“遇見失敗”的經歷。董卿夸贊他氣色好,他說:“這份鼓勵我接受20%。”在柳傳志先生朗讀完一段特殊的獻詞后,董卿說她很受感動。柳傳志先生笑著說:“這話我接受80%!”
舞臺上中西文化藝術的融合,屏幕上出現了一段美麗譯文(原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就這樣,我們遇見了許淵沖先生。
他告訴我們:“生活有不同狀態,要懂得欣賞每一處的美。”十位特別朗讀嘉賓中,有許淵沖先生的學生,和他學生的學生。十個人不同語言的接力朗讀,讓觀眾體會到不同的美。
幾天前董卿采訪了濮存昕先生。這次錄制,他帶著一本書來到了采訪間《老舍散文》。濮存昕先生演繹了很多經典角色,他依然在潛心研究作者創造一個角色的中心思想。在舞臺上朗讀,他仿佛來到了劇場中,用聲音再次塑造了一段鮮活的人生。
鋼琴的聲音空靈且蕩氣回腸。現場聽著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的彈唱,觀眾們乘著歌聲的翅膀,仿佛隨著他唱出的一首千年古詩去到了一個神奇的地方,享受著歲月沉淀的甜美和安寧。此刻的小朗仿佛成了老朗,品味到了時光的智慧和如陳年之酒般香醇的情操。
國際鋼琴家李云迪獻上了天籟般的鋼琴伴奏,在他琴聲的熏陶下,朗讀者感情更充沛地讀著美麗的篇章,聽起來讓人心曠神怡。李云迪也朗讀了一段與音樂有關的文字。
在《朗讀者》第一場錄制接近尾聲時,每個人都得到了心靈的慰藉。《朗讀者》的舞臺有一扇門,打開就能通向采訪間。當董卿風趣地說到“芝麻開門”時,相信我們的心靈之門也隨之打開,我們心意相通,期待遇見。
朗讀者節目觀后感2
作為中國最有商業價值的傳統文學作家,麥家曾憑借諜戰小說《暗算》摘得中國傳統文學獎項“茅盾文學獎”,由他的每一部小說都被改編成影視劇,曾一度掀起中國當代諜戰影視的狂潮。
雖然麥家憑借作品在業界和讀者群中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調內斂,極少在公眾面前講述自己的個人生活。此次,在《朗讀者》節目中,麥家是第一次公開分享自己與兒子的父子故事。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于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致信兒子》是一封麥家寫給遠在美國留學的兒子的信件,字里行間,不但有麥家對兒子的叮嚀囑咐、有對生活感悟的分享、對人生的探討、也有不吝表達的切切愛子之心。
朗讀者節目觀后感3
在教師的強烈要求下,我迫于無奈地觀看了一檔我毫無興趣的節目——《朗讀者》。
所為一個寧可躺著無所事事,也絕不愿意在課外手沾書籍的”厭學者“,我本實在不懂得,一檔僅有朗讀的節目,會有什么精彩的看點,哪些地方,會惹人眼球。而當我真正走入它的時候,好不夸張的說,我徹底被它吸引了。
周六晚8點,我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第一次”遇見“。
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晰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的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有人愿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取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戚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的轉折點,他從此能夠跟正常孩子一樣了!能夠跑,能夠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度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可是對濮存晰來說,這是他生命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資料講的是老舍對以往將自我領進血統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忙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一天理解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么值得我們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沖”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么完美,愿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完美的”遇見“。
朗讀者節目觀后感4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會,精神繃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于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后回歸內心寧靜的欲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后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
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臺,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仿佛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于別人,其實映照著最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聯起不同的人生關鍵詞。《朗讀者》還原著電視人的初心,希望節目帶來的觸動能溪流汩汩地從觀眾心靈流淌開來,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寧中,找尋自我。
朗讀者節目觀后感5
《朗讀者》第十二期的大家們對青春有各自的見解,我覺得很簡單,青春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發。
只要心中有夢,有目標就應該出發。當我發現兒子內心里有一種憧憬的時候,他已經不是處在十七八歲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正青春年齡了。我在后悔的同時也為兒子作出了一個決定:“放下應考的書本,放棄你不喜歡的工作,出發吧。”兒子聽到這樣的話,我明顯感到他的兩種思想在打架。一方面他向我喊著:“媽,我已經25歲了呀,我不是十七八歲呀,更何況我沒有上藝校,你知道每年全國畢業的藝校生有多少嗎?”另一方面我發現兒子開始注意看電影了,開始瀏覽一些專業知識了。我的腦子里不停地閃現出兒子曾經給我描述的初中演課本劇的情景,耳畔不停地響起兒子曾經給我學過的老師的話。也正是在那個時候,《開講啦》不同凡響的兩個人,他們的話讓我堅定了信心,敦促我的兒子買下了那張車票。我每每在回憶這些話的時候,總是慶幸自己按時收看了這么重要的節目。今天我當然要重溫一下了,余秋雨說:“去尋找遠方的自己。”李稻葵說:“丟掉選擇,義無反顧。”就這樣,兒子的第一次出發,沒有經過修煉,沒有做任何準備,只有手里攥著的那張車票。現在我再回想兒子當時說的話,他的膽怯,他的憂慮,我很能理解,因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在這張白紙上畫上怎樣的圖畫。現在,盡管每次我進行聯想的時候,總要吵自己:“你是普通人,你的兒子現在雖然能寫稿子,能策劃,能執導晚會,這和大導演李安相比還有十萬八千里呀,你怎么敢往一塊兒套呢?”心里這樣數落著自己,還是擋不住要想。李安學成很長時間沒有事做,當他要去學習一技之長準備養家糊口的時候,他的太太阻止了他,告誡他要去做自己夢想中的事。我很慶幸,是我讓兒子踏上了尋找夢的道路,是我讓兒子去為自己的夢想去搏擊,我讓兒子的人生沒有遺憾。
今天是2017年5月9號,兒子又出發了。今天兒子手里攥著的這張車票,與三年前的那一張一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正像17歲的王源說的那樣:“青春需要修煉,通過修煉才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兒子現在的說法和三年前完全不一樣了,他這樣評價自己這次的離開:“我在這里把該學的東西都學到手了,這里不適合我了,我就要離開。”內心已經充盈了,羽毛已經豐滿了,底氣就顯得十足。
很少出現在朋友圈里的兒子,昨天在朋友圈里說話了:“感謝這一站遇到的每個人!”一向低調的兒子僅僅附了兩張照片,一張是公司大樓的正面,另一張是幾句話:
向前走就這么走
就算你被給過什么
向前走就這么走
就算你被奪走什么
向前走就這么走
就算你會錯過什么
——平凡之路
雖然兒子故意說的很輕松:“媽媽,不用擔心,我一個人拉起箱子,背上書包就走了。”想到兒子向下一站出發的時候,沒有告別,沒有爸媽送行,心酸的`同時給兒子附上了幾句話:“兒子,說的好!這是你人生的寶貴一站,多拍幾張,和同事朋友拍一些照片,記住它,記住他們,記住你在這里成長的點點滴滴吧!”盡管嘮叨吧,因為這時候,也許媽媽的話能夠撫慰兒子那顆孤獨的心,惆悵的心,傷感的心。
親愛的兒子,盡管不知道下一站的風景怎樣,盡管不知道下一站將會面臨什么樣的曲折與挑戰,你敢于尊從內心,敢于打起行囊,勇敢前行,用你們的話說:“兒子,棒棒噠!”
出發吧,兒子,無限風光在險峰!
朗讀者個人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