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風云》電影觀后感500字范文
1894年,日本在中國領海肆意挑釁。北洋大臣李鴻極力求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極力主戰,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工作,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后來因為炮彈打完了,鄧世昌做出了一個令人震撼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之后,全艦無一人退縮。但在追趕敵艦的時候,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可是,卻沒有人后悔過。這部與失敗告終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悲壯史詩電影還時時刻刻震撼著我的心靈!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甲午風云觀后感精選文章,歡迎大家查看閱讀。
《甲午風云》觀后感1
今天,我看了《甲午風云》這部電影,這個歷史片是寫了中日兩國在海上大打仗,主角是鄧世昌。鄧世昌領隊打日本鬼子的四艘軍艦,最后鄧世昌英勇的為祖國犧牲了。就是因為鄧世昌的犧牲,我們才懂得了應該愛國。
課文中也寫到了鄧世昌的英勇,對敵人心狠手辣,對百姓和諧善良。這次失敗,就是因為一些不為國家著想,貪生怕死的人造成的。他們想投靠日方,不受生死的折磨,不用打仗。而一些愛國之子跟著鄧世昌一起反抗日本,不讓日本進入我國的海防線。我特別欣賞鄧世昌的他指揮的‘致遠號’,鄧世昌曾說過一句話,讓我非常佩服:“我們為國而戰,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鄧世昌對國家做出了這么多的貢獻,老天為什么不看一看,睜睜眼,為什么不保佑他大難不死呢?鄧世昌的`英勇行為讓我們知道一定要愛國。鄧世昌失敗了,覺得愧疚,活活淹死在大海里。
雖然失敗了,但是努力了,一點也不必傷心,“鄧世昌,你永遠深深地刻在中華人民心中!”
《甲午風云》觀后感2
“甲午風云”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描寫了中國人民是怎樣抵抗日本人,電影里的每一個中國人都很堅強,都很愛國,很機智,做每一件事都很細心,因為,他們知道,有時候,做任何一件錯事,都可能對國家不利。
那時日本只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國家,如果只用國家財產,是不可能買那么多先進的艦船的,他們都是讓國家的人民來捐款的。(而中國呢,光緒皇帝太懦弱,什么事都讓慈禧太后做主,慈禧太后太會花錢,本來是要給海軍買武器的幾十萬兩銀子,卻給她來辦六十歲大壽,搞得海軍船上最后只能用木頭做炸彈。
有一次,有一個國家造了一艘很先進的艦船,要高價賣出,光緒皇帝猶豫不決,最后慈禧太后竟然說,買船干什么,日本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島國能把中國怎么樣,我的六十歲大壽招辦!日本得知消息后,絲毫沒有猶豫的買了下來!
再想一下魡魚島,本來就是中國的,日本憑什么說是他們的!
中國,永遠是最強大的,加油!
《甲午風云》觀后感3
觀看《甲午風云》,我深深地被鄧世昌那偉大的愛國精神感動了。甲午戰爭發生于1894年7月。它的發生是日本密謀已久的。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兩次請戰均拒絕。并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后旗艦被日擊傷。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后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鄧世昌和那些愛國將士雖然犧牲了,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我十分痛恨那些貪生怕死的清朝官員,他們雖然是中國人,卻不想為人民的利益而戰,貪生怕死,遇到戰爭就退縮,他們的罪行讓他們失去了當中國人的資格,和鄧世昌等愛國將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鄧世昌是一個愿為國家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愿為民族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甲午風云》影片展現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我們要好好的學習鄧世昌的精神。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一定要努力的學習,在長大了以后繼續發揚這一種精神。報效祖國,報效人民!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甲午風云》觀后感4
回首往事,曾經的屈辱歷歷在目,今天我看了《甲午風云》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故事中的每個情節都使我深受感動,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這部電影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暴露了慈禧,李鴻章,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事件中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愛國主義精神,突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的愛國主義頌歌。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軍在中國領海內肆意制造事端,昏庸膽小的西太后為息事寧人,委派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人去與日軍講和,傲慢無禮的日軍卻將中國商船擊落。鄧世昌是一位對祖國懷著赤誠忠心的一個人,聽到這個消息,他立刻怒火中燒,去找李鴻章評論,這時,英美外交官正在給李鴻章轉達一些日本提出的條約,讓鄧世昌在二堂等候,那些條約都是針對中國的,他心急如焚、越聽越急,手中的茶杯都掉到了地上,大廳內的人聽到“咣當”一聲,他們側目張望,鄧世昌把門打開,走上前去,袖子一甩,義正詞嚴、慷慨激昂地說,“難道我大清保衛自己的江山是輕舉妄動?難道我北洋水師出海抗擊倭寇是惹事生非?難道日本卑鄙地偷襲不宣而戰反而是我大清在肆意挑釁?難道我們只有任由宰割、坐以待斃你們才好說話?”,一番話說出了中國人民捍衛主權的心聲,也說出了帝國主義想要侵占我國利益的丑惡用心。在場的人聽了他的話都瞠目結舌,鄧世昌也被趕出了大廳。
過了一會,李鴻章召見鄧世昌,他進入大廳,雙膝跪地,呈上了一份萬民折,請求朝廷和日本宣戰,李鴻章一聽大怒,狠狠地罵了鄧世昌一通,并讓他回了威海。鄧世昌回到艦隊之后,水手們發現鄧大人一言不發,正當他們疑惑時,忽然從他的房間里傳來了琴聲,時而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時而緩慢柔和、悲傷不已,時而如閃電一閃而過,時而如大雨持續不停。
日軍不宣而戰,民憤四起,頂不住壓力的李鴻章重新啟用鄧世昌。海戰中,日本大量軍艦向北洋水師步步緊逼,貪生怕死的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李頡)打錯旗號,致使北洋艦隊出師失利,旗艦被日軍擊沉。鄧世昌見勢立即掛起帥旗,替代旗艦指揮作戰,他拿著望遠鏡偵查敵情,發現日本人老奸巨猾,故意掛成星條旗,讓中國人誤以為是美國軍隊,鄧世昌火眼金睛識破了日本人的陰謀,親自指揮作戰,水面上波濤洶涌,大炮砰砰地向日本的艦船射去,率領“致遠”號官兵與日軍展開殊死大戰,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而這時,方伯謙在船艙里將舵手用槍打死,準備臨陣脫逃,后來炮彈打完了,已經逃跑的.吉野號又調頭來攻擊我們,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鄧世昌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做出了這個決定后,全艦無一人退縮。但是在追趕“吉野”號時,日本人一看大事不妙,一連發了三個魚雷,鄧世昌的艦船不幸被第三發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
甲午戰爭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悲哀,更是一個民族永遠的傷痛,但是一個政府的腐敗,并不代表整個民族的墮落,影片中的鄧世昌,就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于抗爭的體現,面對外國列強的侵略,他態度堅決,奮勇抵抗,表現了一種大無畏的偉大精神。突出了鄧世昌、大批愛國志士和廣大人民憂國憂民、保家衛國的英雄形象,突出了各方之間的矛盾,把這一歷史事件的各種場景描繪得淋漓盡致。看完這部影片,使人感覺到中華民族是永遠打不垮的,因為我們有一大批浴血奮戰的英雄,他們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但是我也在反思,為什么我們會失敗呢?我們有和日本可以媲美的海軍艦隊,也有鄧世昌這樣的海軍將領,就是因為清朝政府閉關鎖國、昏庸無能、不思進取,才使得敵人得寸進尺、步步緊逼。我想起了一句歌詞,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槍,有了英明的政府,有了強大的國防,我們才有了今天美好的生活,這些英雄前輩還有那些屈辱的歷史都值得我們深刻銘記,只有真正強大了才能有力量對付壞人,英雄的事跡會鼓舞我們不斷前進、好好學習,努力強大自我,為祖國的富強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甲午風云》觀后感5
今天我觀看了《甲午風云》 這部電影,鄧世昌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
本影片講的是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兩次請戰均拒絕。并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后旗艦被日擊傷。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后因子彈用盡,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甲午海戰這一個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頑強的戰斗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同時也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政府的昏庸腐敗,暴露了慈禧、李鴻章、方伯謙等民族敗類賣國求榮的丑惡嘴臉。
我們要好好的學習鄧世昌的精神。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一定要努力的學習,在長大了以后繼續發揚這一種精神。報效祖國,報效人民!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