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的鳥》學生觀后感想
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遷徙的鳥》學生觀后感想,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遷徙的鳥》學生觀后感想1
陡峭的黃山,寬闊的黃河,翻騰的長江,雄偉的長城,把我的思緒帶到了繁華的北京,奇妙的鳥巢。
鳥巢,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而我卻一直沒有機會去鳥巢看一看,所以這一直是我的一個遺憾。
這個暑假正是舉辦奧運會的時候,而我也很慶幸,因為我們學校組織同學去觀看比賽,雖然只看了兩場,但我也很興奮,因為有一場圓了我的夢,是去鳥巢觀看比賽。
早晨才3點,我就起了床,奔向我們那可愛的學校。到了學校后,所有人都興奮的談論著鳥巢,我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終于出發了,在車上我就想象著鳥巢是多麼的宏偉,水立方十多麼的美麗……突然車停了,原來是到地兒了,我們下了車開始向鳥巢前進。
我們越往前走,鳥巢和水立方露出的面積越大。終于我們到了鳥巢的腳下。這時,我有一種無法言喻的喜悅感。科技和古老文化的激情碰撞閃耀出炫目的火花點燃了我們心中的祥云;水立方的拔地而起,“鳥巢”的傲然挺立不正是我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嗎?
過了檢票站,我們進入了鳥巢,乍眼一看,座無虛席。比賽在一片歡呼中開始了。運動健兒們充分的發揮著自己的才藝,唯一令人遺憾的就是劉翔因為腿受傷退出了比賽。但是,我們相信他,也相信每一個運動健兒,因為他們都是最棒的!比賽結束了,我們回到學校后,都自己回家了。
到家后,我心中有一種不可名狀的喜悅感,因為中國強大了,它被喚醒了!鳥巢就是一個杰出的代表,它的陡峭勝過了黃山,它的寬闊勝過了黃河,他的翻騰勝過了長江,他的宏偉勝過了長城!鳥巢是中國的結晶,是中國的自豪!更是中國的驕傲!
我相信!中國的明天會更好!中國的明天會更強!中國!加油!
《遷徙的鳥》學生觀后感想2
一切為了生存
——《遷徙的鳥》觀后感
“候鳥遷徙的故事,是一種承諾,一個回歸的承諾。它們的旅程,飛越數千里,當中危機重重,目的只有一個:生存,候鳥大舉遷徙,是為生存搏斗。”除了飛行,他們別無選擇。
關于《遷徙的鳥》,總有太多溢美之詞難于言表。影片力求客觀地紀錄了一場關于鳥類遷徙的夢,而創作者的攝像機亦經歷了這一場長途跋涉的飛行。候鳥遷移過程艱辛萬分,既要克服長途飛行的辛勞,亦要克服大自然嚴峻的挑戰。那種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甚是值得人們學習,實為現今人生應有的態度。故事重點環繞候鳥南遷北移的旅程,講述候鳥如何克服自然環境,在大風沙中尋找出正確方向、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保護自己、在汪洋浩瀚海洋中如何獵食…鳥類的遷徙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盡管途中充滿了艱難險阻,候鳥面對逆境不屈不撓,克服著自然環境中的重重困難,它們的族群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得以延續。
而人類在鳥類的遷徙過程中扮演了各種各樣的角色:一位老婦人為遷徙的鶴送上食物;在有些地方,候鳥遭到射殺;一只還不會飛翔的雛鳥被聯合收割機碾過;一只候鳥陷在工廠的泥漿里,無法逃脫……鳥類絕望的反抗中,人心的卑劣與渺小亦凜然曝曬于外,工業時代對大自然的玷污無情得令人汗顏。
值得一提的還有影片的配樂。有人稱經盛贊該片的配樂“擁有如尼采般接近太陽的氣魄”,充溢著獨屬于夢想時代的宏大情懷。縱觀影片中鳥類群翔的段落,那適時響起的背景音樂,或而是氣勢磅礴的交響樂,或而是空靈圓潤的女高音獨唱,與影片中的自然聲效完美地彌合成一體,相映成章,透露出一股莽莽蒼蒼的悲愴之氣。除去現場音效,音樂的烘托也是不可或缺的。音樂作為與情感有直接聯系的元素往往能夠深入到內心世界,將角色的感情,思緒以及事件發展的劇烈激動表達得淋漓盡致。
大型數字紀錄片《遷徙的鳥》無論從拍攝技巧還是內容上,均帶給了我們久違的驚喜,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帶給我們全新的視聽完美感受,這也是電影史上劃時代的創新。那種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甚是值得人們學習,實為現今人生應有的態度。
《遷徙的鳥》學生觀后感想3
《遷徙的鳥》是一部很值得觀看的電影。它獲得7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提名,法國電影凱薩獎最佳剪輯、最佳音樂等多項獎。據說,攝制組由300多名成員組成,包括50多名飛行師和50多名鳥類專家,跟隨著侯鳥的遷徙路徑整整三年時間,全部拍攝行程近十萬公里。看過的人都被它的畫面所震撼,也會被它的音樂所感染。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英文雜志上看到《To Be By Your Side》這首歌,簡單看了歌詞大意,以為只是一首普通的情歌。在后面的介紹中卻得知它是一部描述候鳥的影片插曲,好奇感油然而生。
“鳥的遷徙是一個關于承諾的故事”,開篇的這句簡短的話引起了我對鳥與人類關系的深入思考。鳥是影片里面帥氣的男主角,大自然便是美麗卻不妖艷的女主角,人類連配角都不是。影片中沒有太多的解說,大自然被它拍攝成一幅幅漂亮的圖畫,可以看出,導演確實花了很大的心思,太多的言語顯得蒼白無力,活生生的畫面足以說明一切。
鳥是人類最難與接近的動物,是什么樣的拍攝技巧使得人類能夠與鳥零距離接觸呢?拍攝的工作人員付出了很多努力才得到了鳥類的信任,風雨過后總會綻放絢麗的彩虹,他們收獲了成功。候鳥感受到了他們的真誠,這種對鳥類的保護意識值得每一個人學習。光是領略到還不夠,必須拿出我們的誠意來,我想這才是導演的意圖。
鳥作為地球的一分子,它們眼觀人類的進步也暗自欣喜,同時也感覺到了生存的危機。為了配合所謂的現代化建設,它們不得不從這片林子遷到另一片林子,林子越來約難找,窩越來越小。飛翔不再自由自在,漸漸的,空氣中有了塵土的顏色;漸漸的,也將聽不到風吹動樹葉的聲音。曾幾何時,俯視大地,看不到路上飛馳的汽車;眺望空中,看不到航行的飛機;它們帶著自由與飛翔的夢想,享受著單純的快樂。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它們不但漸失夢想,而且漸失幻想的能力,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自由飛翔。于是,失望與難過不斷糾纏,它們開始躲藏自己遠離人類。大自然因為有了飛翔的鳥兒,更加的神奇亦更富有魅力。作為地球的一分子,我們有責任讓我們的家園保持原有的魅力,喚醒身邊沉睡的人們,還鳥兒一片自由的天空。
《遷徙的鳥》學生觀后感想4
我總相信,大自然賜予了世界最豐饒的禮物。接納我們生存,看歷史的斗轉變遷、動物的生息繁衍,得以擁有包容的胸襟以及更為開闊的視野。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的其他生靈,卻往往在用渺小的甚至微弱的生命跳動觸及我們的心靈,在所謂的四季輪回的習性更替里給我們以感動。
“鳥的遷徙是一個關于承諾的故事。”
候鳥的遷徙雖然只是季節性的習性,但卻讓它們不得不跋山涉水跨越千里,唯有不停地飛行去往南方的溫暖地,才得以將自己的生命延續。中間穿插著兩個溫暖的故事,向觀眾傳遞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刻理念。它們在用行動證明著生命的珍惜不朽,用每一公里的飛行距離在詮釋堅持的意義。遇到過雪崩、獵人、天敵、迷路等一系列不可抗因素,丟失過一度并肩作戰的戰友,但依舊不得不為了最終的目的地而忘卻苦難、固執向前。這是一個關于堅持的故事,卻讓人看到了暖動人心的力量,因為太難做到,而佩服它們的得到。小男孩的解綁、老婦人的投喂,是僅有的閃現在畫面中的兩個人物,但都帶著人文主義的光芒,是拯救的存在,而襯托了在這場“逃亡”里的溫暖成分,一貫提倡的這種和諧共處在這部紀錄片之中被完全地顯露出來。
整部紀錄片的畫面堪稱震撼,不難預見,整個拍攝一定是一場浩大的工程,甚至在我眼里算是一個奇跡。影片通過高科技空中拍攝系統全程追蹤候鳥南遷北徙的壯舉,600多人的參與拍攝,歷時3年之久,耗資4000多萬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攝制組提前一年與鳥類的接觸適應才換取了它們的信任,得以在專業飛行員的跟蹤拍攝中得到最完美的呈現。
極少的字幕疊加,多是用音效來突出整個情節的進程,時而明朗歡快,時而突突急急,幾首淳樸的法語民謠讓人仿佛置身于田野之中,遇見大自然的靈動與美妙。獵人數qiang的音效突然閃現,急促而出人意料,直接營造了一種令人驚訝惋惜之感,直接帶動了觀眾的情緒。
紀錄片最重要的從來都不是情節的繁復,而是觀眾的共鳴,所以不難看出它的成功之處。
《遷徙的鳥》學生觀后感想5
《遷徙的鳥》是一部非常出色、評價極高的自然紀錄片,由著名法國大導演雅克·貝漢執導,2001年上映。
《遷徙的鳥》直接界定了世界頂級紀錄片“獲取真實”的標準——前后共600多人參與拍攝,歷時3年多、耗資4000多萬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記錄膠片長達460多公里。這部動用了17個世界上最優秀的飛行員和兩個科學考察隊的電影甫一出世,就引起轟動。短短三個星期內就有250多萬法國人為它走進影院。
印象最深刻的是沙丘鶴在沙漠中,有一只小鳥因為翅膀受傷沒有跟上大部隊的形成,成為了螃蟹的食物;有一只雛鳥在稻田里,然而不遠處就是一臺收割機,雖然影片中沒有講述鳥最后怎么樣了,但是結局可想而知;還有一只企鵝的幼崽,被其他鳥類當作食物,影片中雖然沒有直接的鏡頭,但是大鳥嘴上的血跡和企鵝媽媽的悲鳴有告訴了觀眾結局······
這部影片在一開始向觀眾講述了候鳥的遷徙的雄偉壯觀,但是到后面就開始講述現代化對候鳥的影響以及鳥類之間的自相殘殺,這一切都值得思考。
為了完成這部紀錄片,攝制組一共花費了四年來讓鳥習慣有攝像機,這樣一來才能拍打在遷徙的過程中的鳥。有些甚至要在雛鳥一出生就將攝像機放在旁邊,讓鳥兒能夠習慣這樣的生存環境。
“鳥的遷徙是一個關于承諾的故事。”電影開篇第一句話飽含深意。《遷徙的鳥》的導演、拍過100多部電影的名導雅克·貝漢說:“飛翔對鳥來說不是人們想象的什么樂趣,而是為了生存而拼搏。它們要穿越云層、迎著暴風雨,許多困難不是我們能夠想象的。”
《遷徙的鳥》學生觀后感想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