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朗讀者第二季的觀后感
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朗讀者》的出現絕對不是孤立的,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需要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我們的心田。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最新朗讀者第二季的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最新朗讀者第二季的觀后感1
2月18日晚,央視綜合頻道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首播,首次擔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團隊在電視機前一起觀看節目,看到節目受到廣泛好評,她與團隊高興地歡呼起來,并將歡呼聲通過總導演田梅的微信發到了媒體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來自全國數十家媒體記者的群訪,回答大家關注的話題。
是什么契機,想到要制作這樣一檔文化節目?對于這個問題,董卿回答說:“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應該扛起文化大旗,承擔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對文學很感興趣,而且對人也感興趣,《朗讀者》其實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受到好評如潮,是否意味著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春天來了?董卿認為,這是風向標,讓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純綜藝節目霸屏的今天,還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娛樂化氛圍很重的當下,文化類綜藝節目應該怎么突圍?董卿回答說:“我們期待著整個社會大的環境有所改善。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是盡我們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鳴,喚起大家對文學的認知和最溫柔的一種記憶。”
《朗讀者》第一期節目播出后,節目組收到了很多反饋,一些觀眾關注到片尾曲是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覺這是意外之喜。另外還有觀眾發現了有趣的細節,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不念老舍(shě)而是念老舍(shè)。導演婁乃鳴評價說:“用兩個字兒來形容第一觀感‘驚了’。完全沒有套路的一個節目,在不經意間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說:“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
最新朗讀者第二季的觀后感2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由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制作人。“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這類新模式成為引領趨勢的又一次有益創新,再次掀起了民眾誦讀經典的熱潮,通過朗讀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價值,體悟不同時代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情感世界。《朗誦者》于CCTV-1、CCTV-3黃金時段聯合播出。
據悉,第三期節目以“眼淚”為主題,邀請到“九球天后”潘曉婷作為嘉賓,在節目中,她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童年時就開始接觸臺球,她以一篇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舊事》中的一段致謝自己的父親。
而本周六(3月11日)將要播出的第四期,是許久沒有在電視熒幕上露面的李亞鵬。節目中李亞鵬首度講述和女兒李嫣在生活中點滴的小故事。還有唱著《那些花兒》的劉惜君,也來到現場朗誦。
節目中,當主持人董卿問到李亞鵬這20年來最大的改變時,他表示:“我女兒的到來,給予了我人生最大的變化”。隨后,李亞鵬不僅將女兒李嫣在情人節親手給自己做的巧克力當做小禮物送給了董卿,還首度展示出了女兒送給他的生日賀卡,卡片中寫道:“一天天的過去了,你還在抽煙,每一次抽煙都在傷害你的身體,這是你45歲的生日,我不會再跟你說第二次,我愛你,如果你不抽煙,我會更愛你。”
最新朗讀者第二季的觀后感3
在教師的強烈要求下,我迫于無奈地觀看了一檔我毫無興趣的節目——《朗讀者》。
所為一個寧可躺著無所事事,也絕不愿意在課外手沾書籍的”厭學者“,我本實在不懂得,一檔僅有朗讀的節目,會有什么精彩的看點,哪些地方,會惹人眼球。而當我真正走入它的時候,好不夸張的說,我徹底被它吸引了。
周六晚8點,我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第一次”遇見“。
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晰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的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有人愿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取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戚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的轉折點,他從此能夠跟正常孩子一樣了!能夠跑,能夠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度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可是對濮存晰來說,這是他生命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資料講的是老舍對以往將自我領進血統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忙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一天理解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么值得我們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沖”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么完美,愿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完美的”遇見“。
最新朗讀者第二季的觀后感4
“只要你是一個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生命不是你過了多少天,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天。”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
《朗讀者》首期,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許淵沖以及四川一對夫妻朗讀的書信播出后,便被網友們整理成語錄,傳遍網絡,刷爆了我們的朋友圈。
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這,就是《朗讀者》!
同一本書,不同基因、不同經歷的人所體會的是不同的。張愛玲八歲時便能讀出紅樓夢的續書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而我等十八歲讀紅樓都沒有自己的對結局的理解,縱使有天分差異,張愛玲兒時的家庭環境或許也給了她很大的影響。她的經歷,將她自己帶入了紅樓夢的世界,與之發生了情感共鳴。可以說,一個人對某部作品的理解與情感偏好,所反映的是這個人本身。
同樣,《朗讀者》已經出到第五期了,而使我觸動最深的是第二期。這是一個無論音樂、場景還是文字都能讓觀者產生共鳴的節目,那種感動可以滲透到每一個細胞,當你開始看或聽的時候,你的生活即使是一片霾,也會隨之而散,陽光立馬照亮生活!、
第二期的主題是“陪伴”,由“遇見”到“陪伴”,董卿的衣著也由粉紅色套裝換成了一襲白裙。一次擦肩,咫尺陌路,一次遇見,天涯咫尺。一個照面,就會掀開一段故事的扉頁,冗長了精彩的流光。這樣的故事,也許長,也許短,也許轟轟烈烈,也許悄無人息。宛若楓葉遇見了秋意便會羞澀起舞,紙鳶遇見了春風便可沖破禁錮而自在飛翔。
該發生的一定會發生,哪怕故事不完美。人生本就不完美,早已夾雜太多的留白和斷章,一個個遇見,抒寫一段段流年,正是美麗的補遺和點綴。而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陪伴也是一個很平常的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為了一種習慣。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孤島,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義。陪伴雖然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一旦擁有了責任,便讓這一生都變得無怨無悔。
可遇不可求,遇見,就那么隨心,隨性,仿佛神來之筆,沒有期許,勿需尋覓,不用腳本,一切的一切,天工巧合,但卻妥帖自然,順理成章。所有的陪伴,都是因為愛,沒有為什么,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愛人。。。
朗讀者,對與老者,更多的是回憶是感恩;之于青年,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迷霧中的明燈!
最新朗讀者第二季的觀后感5
這次品綜課,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節目《朗讀者》。這是董卿阿姨自己花多年時間制作的節目。
第一期的主題詞是“遇見”。這次我遇見了朗讀的魅力。
不管是創業人、無國界醫生、世界小姐還是話劇演員、相戀二十多年的夫妻,他們都愛朗讀,都是朗讀者。他們從不同角度,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
濮存昕朗讀是因為他心懷感恩,感恩改變他命運的榮大夫。他讀文章的時候,雙手捧著書,來回有韻律地走著。當讀到高潮部分時,他一只手揮起來,好像表達自己對榮大夫說不盡地感恩。《宗月大師》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感恩宗月大師給他學費,而我感恩的人是小嬋老師,是她教會我朗讀,并與我一起堅持已有30多天。
柳傳志朗讀是因為他慶幸自己兒子終于成家,四十多歲終于找到配偶。
蔣勵朗讀是因為她很同情剛出生的嬰兒,希望阿富汗不再被攻擊,希望孩子都好好地活著。
周小林朗讀是因為他深愛他的妻子,希望給妻子最好的一切,種出最美麗的花。
這幾周我也堅持朗讀課文,不知不覺也漸漸成為了朗讀者。我會沉浸在朗讀的喜怒哀樂中,享受朗讀帶給我的體驗。看了《朗讀者》后,我才明白這就是朗讀的魅力,遇見朗讀,遇見魅力。
朗讀者觀看感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