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00字
引發共鳴是紀錄片最常應用的手法,《舌尖上的中國》將其應用到了極致,對于每個觀眾來說,都能在這部紀錄片中找到感情的寄托,看完《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感觸最深的并不是某個地區某道菜品,而是中國人民勤勞樸實的性格和堅韌樂觀的智慧。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最新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最新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00字1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于吃的紀錄片?!翱粗S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里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睆纳嗉馍系闹袊?,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經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鮮竹筍蒜苗紅燒肉;刀魚用筷子腸,筍尖蔥姜滾水魚下鍋,吃剩的魚骨油炸;剛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燒賣;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飯;剛長出來的新蔥做成的燒餅;蘆蒿炒臭干;新蒜和新香菜用來下頭;路邊生機勃勃的各種野菜——黃花菜,菊花秧,采來蒸,煮,配肉配魚,怎樣都好吃……最讓我熟悉的美食是徽菜。那種毛豆腐,和著豆腐皮絲,那種千絲萬縷的夢幻般工藝,猶如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對這片神州大地割舍不斷的情節。浙江金華的維度和徽州一樣,所以它的火腿也是一樣出名。杭州唯一有印象的是紀錄片里說的"杭州人家家戶戶都會做的醬鴨"。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么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么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如果滿足于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于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能夠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當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能夠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我才能感動別人,自我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當深思的問題。
看了一些網友的評論都是清一色的褒揚,確實,這部片子從題材到拍攝,再到后期的制作都是十分出色的,其實我覺得更難能可貴的是它給這個浮躁的影視電視圈子帶去了一種新的感受,他告訴觀眾原先這才是能夠打動人心的真正的樸素的好電視,這才是能給人以良好教化的好作品??吹酱蠹艺務摳嗟氖沁@部片子給人們帶來的味覺上的刺激和心頭上的鄉愁,我的感受想必和大家都是一樣的:當看到那熟悉的家鄉菜時,必然會欣然點頭“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不禁內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來,讓周圍的人都過來和我感受同樣的發現和驚喜;當看到不熟悉的其他地區的美味時,心中為這種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覺地流出哈喇子,暗下決心,以后必須要到這個地方去感受這種原汁原味的精彩。這是應當的,一部以食物為基礎的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欲那還有什么好說的。七集看下來,感觸最深的并不是某個地區某道菜品,而是中國人民勤勞樸實的性格和堅韌樂觀的智慧。
“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是想借飲食這種人人都有感觸體會人人都有的說的題材,來窺探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勞作方式和處事態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紹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傳地方特色的噱頭,而是一種至純至樸的精神。想來這些制作者們不單跑遍天南地北,還要應對各種復雜環境,甚至連過年的時候都留守拍攝記錄,支撐的動力已不單單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種渴求探索發現中國民眾精神氣質的熱切愿望。不禁肅然起敬。中國的勞動人民是中國社會的基石,十三億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來養活。無論現今的工業科技如何提高,中國社會離不開土地,離不開農民,離不開樸素的精神和愿望。
小到個人來看,他的想法可是是努力勞作有個好收成,全家能夠團圓幸福;大到國家來看,正是這億萬個普通的愿望撐起了中國社會的脊梁。其實每看完一集后,靜心回想一下資料,總會羞愧難當。“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從小就會背誦,可是不經歷田頭勞作的辛苦,怕是永遠不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影片最起碼告訴了我們在今后吃飯的時候必須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在你品嘗鮑魚等海味的時候,要明白潛水員的工作之危險,在吃藕的時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魚的時候也要明白這可能是漁民苦苦等待數月的一次運氣的成果。其實能夠有和自然接觸的生活經歷是幸福的。小的時候,爸爸總是要我去農村住段時間體驗生活,那個時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誤把電視,干凈的廁所和沒有蚊蟲的夜晚當成美麗的生活。幼小的年紀即被這些現代化的東西俘虜了,更可憐的是把這種俘虜還當作是一種享受。此刻明白了爸爸當初的良苦用心,可是為時已晚,我這樣一個沒有多少在農村童年生活的人注定是一種不健全的人生。爸爸雖然文化水平不高,可是從農村長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齊腿根深的泥土意味著什么。
我們這代人,最起碼像我這樣的人是無法挽回了,可是我們的下一代呢,他們連一個叫他們去農村體驗生活的爸爸都沒有啊。我們出生在高樓間,不明白鄰里的熱情,也不明白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協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著我們的大腦,自私的念頭無時無刻不在摧殘我們的心靈,我們還能有父輩那種背朝黃天面朝土的質樸嗎,我們還能夠有收獲的喜悅和感恩的心嗎。想起了普利策克獎得主王澍提出的質疑“再過二十年,我們還能叫我們自我中國人嗎,我們周圍的一切都不是中國的。”是啊,我們甚至拋棄了養育我們千年的土地。鋼鐵怪獸的牢籠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沒有勇氣去找尋我們自我本來的面貌。一個懷揣設計大師夢想的我還在學生階段,可是不得不去思考這個問題并嘗試去尋找答案。
最新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00字2
和第一季對比起來,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氣了,展現了更加淳樸的勞動者們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勞動者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生活中的一切,給我們帶來那么多的感動。第一集中主要講的是腳步,從追逐花期的養蜂夫妻,漸漸消失在這個時代的麥客們,頂著海風出海捕魚的漁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漢,捕捉十幾米開外僅五厘米長跳跳魚的爸爸……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們,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個叫做“家”的東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瑪占堆這個人讓我對于那些質樸的美食多了幾分感動。為了給家里帶去一份蜂蜜,他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到樹上40米……那樣一份簡單美味的蜂蜜是白瑪家里對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
時代在變化,我們吃的東西也在不斷變化,一切都還會繼續發展下去,但愿這些淳樸和美食永遠都不會消失,永遠都在我們身邊給我們帶來更多更美好的感動。
最新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00字3
“民以食為天”,飲食也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美食文化是人們幾千年來養成的飲食習慣,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樣容易消失,只要這一地區還有人,那么這一地區的美食文化就不會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連續幾個深夜,讓無數人守在熒屏前,看得食指大動、口水漣漣。然而,作為紀錄片,它不一樣于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以“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結構,展現的是“精湛的廚藝”和“繁復的過程”,亦或是能夠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比賽”形式。在本片中,中國美食更多的以簡便快捷的敘述節奏和精巧細膩的畫面,向觀眾展示中國的日常飲食變遷,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那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
中國人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一樣地區的人吃什么,這其中涵蓋著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人與食物的關系已經到達密不可分的境界?!渡嗉馍系闹袊酚靡粋€個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祖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人文關懷貫穿其中,用最質樸的表現手法展現那些貫穿于日常生活的東西。
1)自然的饋贈對于餐桌上的美食,我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還要感激大自然的饋贈。本集選取生活在中國境內截然不一樣的地理環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群落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環境的巨大差異,所帶來的截然不一樣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故事背景,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一樣的方式賦予辛勤勞動的人們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從北到南,從西到東,不一樣的地域,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民族,不一樣的風貌,唯一相同的是作為中國人對主食樣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們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饑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們餐桌上豐盛的、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個異彩紛呈、變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此刻你面前。
3)轉化的靈感由豆腐、到酒、到醬,再到泡菜,那芳香濃郁的味道令人難忘。一壇壇、一罐罐的發酵,敏銳又果斷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攜手貢獻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礙,營造了條件,把握了機緣,經歷了失敗。祖宗傳下來的方法,自我掌握到的技術,轉化的靈感是最大的智慧!
4)時間的味道腌臘、風干、糟醉、煙熏,蘊藏著中華民族對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鹽的味道,它來自時間,也來自人情。它已經在漫長的歲月里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等感情交雜在一齊,才下舌頭,又上心頭,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個是滋味,哪個是情懷!
5)廚房的秘密與西方“菜生而鮮,食分而餐”的飲食傳統文化相比,中國的菜肴更講究色、香、味、形、器。由炊具的變化到菜式的變化,水火本是兩家人,對立卻又互相牽制,對于廚師而言,水火關系的調控,是他們技藝的展示。而廚房的秘密無非就是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
6)五味的調和甜苦咸酸辣,五味是評定一道“藝術”的關卡,亦是人生的滋味。甜是收獲,是被認定的喜悅與幸福,不僅僅是對一道菜,更是一位廚師,一種文化的認可;苦是苦盡甘來,化腐朽為神奇的魔術;咸是吃得苦中苦,厚重的味道也能得到味蕾的認同;酸是不堪糾纏而難以言說的苦難,然而在菜里它卻是不可或缺的“畫龍點睛”之筆;辣是堅韌與果斷,尤以川菜聞名。
7)我們的田野不管是高山、平原、湖泊、海洋,城市還是鄉村,不管是糯稻、海參、河蟹、芋頭、青稞,農田還是菜園,不一樣地域的中國人,用自我的智慧,適度、巧妙地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八麄冊诼耦^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抬頭看看天!”從餐桌回歸大地,頗似頭尾呼應的手法,也為《舌尖上的中國》畫上圓滿的句號……
美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美食文化的發展與保護關系到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根本。但美食文化的發展與保護不一樣于其它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種大眾文化。所以,美食是不分廚師等級,不分國界的,可是請別在接納他國美食文化的同時,丟棄了屬于你自我的鄉土人情!
最新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00字4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來之際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兒的中國風記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體”,以美食為承載,以新年作為一個符號,去講述中國人年節時下的美食、文化、風土人情以及對生活的完美期盼。
影片用溫暖的鏡頭記錄著繁復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們漫漫回鄉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著完美的象征,那些對團圓的期盼、對家人的思念、對新年的期望和愿景……都在這部娓娓道來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講美食,經過鏡頭的記錄,帶著你去體味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間小吃、街頭蜜餞,美食中又蘊含著華夏兒女為人處世的事故哲學。而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則是用美食品嘗日日沖淡的年味兒。許多兒時對于新年的完美向往都隨著鏡頭的遠近搖移慢慢浮現出來。當大都市里日漸被洋節日侵占的時候,鄉野民間卻還保存著年節時祭天祭地送灶王爺的習俗。
你是否還記得,那首小時候一向傳唱的年俗兒歌,“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每當細細讀起來這首趣味的民謠,心里都是對過年的懷念和回憶。小時候的我們,過年就是最大的歡樂。能夠買到過年的新衣,走親訪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還有很多長輩們給的“嘎嘣響”的嶄新的壓歲錢。那時候的年味兒之于我們,就是過年整的棗花糕、大花卷、餃子就著臘八蒜,還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風干臘腸?;蛟S,那些90年代的記憶已經永遠的成為了過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還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淚點。那些父輩的人們,就仿佛被時光停駐了一般,他們依然堅守著流傳幾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或許,有這樣感慨的人不在少數。生活在都市的我們被一個個精心包裝的洋節日迷得團團轉的時候,原本屬于我們自我的春節,卻在年年的“越來越沒年味兒”中漸漸失去了歡樂。以前,老輩兒的人講,過完了大正月,這個年才算完??扇缃?,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就連個正月十五都過不到就要緊鑼密鼓的回來上班,如何還有“鬧花燈”的閑暇和心境呢有時候想,對于春節最大的保護,應當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尊重,讓我們有閑暇也有心境去扮靚我們民族的節日。
當然,感慨是個人的。影片本身還是很歡樂的??赐觌娪昂?,很多人聚在一齊討論《舌尖上的新年》是適合吃飽了看,還是餓著肚子去看有人說,得吃飽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餓不行,怕根本堅持不住;也有人說,還是餓著看吧,不然吃飽了看完還得吃,太長肉了。反正我是餓肚子去看的,一個字,饞啊~人還在電影院,心早已飛在了春節奔馳的火車上,期盼著一年一次的大團圓和一桌豐盛的年夜飯。
最新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00字5
這幾天,媽媽說新出了一個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國》,很好看,很饞人。也要給我下載看看。
一開始,我還以為《舌尖上的中國》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論呢??梢豢床琶靼锥际侵v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魚、蝦、海參……反正大多數都是我的最愛。并且還有它們的生長以及制作過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樣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濃香的糯稻;有噴香的烤鴨。異常是人家捉魚捉蝦的過程。那活蹦亂跳的魚和那些生長充沛的糯稻,還有在淺海海底摸海參、海膽、鮑魚的潛水員,仿佛就在我的眼鏡面前動著,讓我想跳起來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場面很多都在廚房里,上頭都是實際的聲音。每當我聽到那些油在鍋里發出的“嗞嗞”聲時,我就覺得肚子餓了。還有那些從地里刨出來的筍,炒的時候鏡頭直接對準鍋,那些筍白白得像小孩兒一樣可愛。還有那大廚們神奇的刀功煮功。他們能夠把豆腐切成像頭發絲那么細的長條,還能夠半小時煮好一只大肥豬。十分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樓頂菜園了。夏天一到上頭就是一個大涼篷,很壯觀。秋天結的小瓜一個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餃。我的菜園子還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國》雖然增加了我們做飯的興趣,可是我一看見上頭的美食就不想吃我們家的飯了。說實話,我是實在想撲倒電腦屏幕上大吃一頓去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看感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