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10篇
倍受好評的皮克斯動畫《頭腦特工隊》便在北美開畫的第一個周末拿下了九千四十萬的票房,可謂是票房口碑雙豐收。之所以能夠創下如此喜人成績,應該由其創新的劇情設定。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大全10篇,以供大家參考!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1
電影的主人公萊莉是一個11歲的女孩。她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從小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里。在她的大腦中有樂、憂、厭、怒、怕這五種情緒,分別代表著五個小人。這五個小人各司其職,但唯獨憂憂“無用”,沒有人知道她能干什么,憂憂自已也想讓萊莉開心,但她自已很難保持正面情緒。
這部電影的主題就是接納自已的負面情緒。我們不可能任何時候都會充滿陽光,都能用笑容來解決問題。我們希望歡樂,抵觸悲傷。對那些消極情緒嗤之以鼻,但很多時候是“負面情緒”給我們力量。試問,有誰的成功不歷經坎坷?誰在人生之路上沒有哭過、怕過、怒過、厭過?哭過,我們深刻銘記教訓,同一道坎兒,不會再跌第二次;怕過,人心都有恐懼,它使我們未雨綢繆;怒過,那是一種發泄,同時也警告他人我是有底線的;厭過,世間百態,我們不可能都去欣然接受,人是有個性的。
我們不可能一種情緒打天下。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懼、愛、惡;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缺一不可。為什么萊莉的核心記憶球最后是彩色的而不是單純的快樂呢?因為她笑過,哭過,得到過,失去過。這情緒五味雜陳,這才是人生真正該有的樣子。失去過,方能明白得到的可貴,悲傷過才能了解快樂的真諦!
無論快樂與否,都不要拋棄。愿我們的人生能如彩虹一樣多姿多彩!人生的本味是什么?我想從你飽含真情的文字里我讀到了很多。很高興你能用如此冷靜成熟的心態去認識自我,很高興你能抱著慈愛悲憫之心看待人生,真心為你加油!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2
每個人成長的方式都不一樣,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場大病,有人從鄉村搬進城市。這是一個無人能逃避的過程。當我們突然看到紛繁蕪雜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就在那一刻變成陽光下飛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于是每個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夾縫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樣,Joy離奇消失,剩余的家伙你爭我搶,于是變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經的小天使死哪了?這好像是個很突然的過程,我們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無憂無慮的我們。
這并不是一個拍給兒童看的成長故事。對于那些還沒長大的孩子們來說,這五個情緒小人加起來恐怕還比不上一個能賣萌的大白。然而對于成年人、尤其是已為父母的觀眾們,它卻是精心制作的一場內心冒險,充滿了太多讓人會心一笑或是細思恐極的巧思。
《頭腦特工隊》的制作團隊大多數都已為人父母,這部電影有很多他們的切身感受。當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擁有了秘密,變得有所保留,許多父母都偷偷想過:別長大啊,如果時間能永遠停留在我們親密無間的時刻多好。
本片制片人JonasRivera說過:“身為父母,有很多的時刻我都希望時間能永遠停下來。但那并不對。那不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職責,我們的職責是為他們指引前路。”于是有了結尾一家人淚中帶笑的相擁。
每個人都經歷過失去。失去BingBong,失去純粹的記憶球,失去曾經引以為傲的個性之島。然而失去是成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個悲欣交集的過程。
當失去來臨,我們需要告別。有時候我們用徹底忘記來告別,有時候我們在廢墟上重建新城。童年的消逝宣告著,記憶從此不再毫無雜質,交織的情緒讓回憶開始五味雜陳。然而這正是人生。懂得悲傷,方能體驗歡樂的可貴;背負過沉重,才能擁有真正的輕松。
從單純走向復雜,從孩童變成大人,還有結尾隱隱一現的“青春期”,這終究還是個陽光燦爛的故事。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3
《頭腦特工隊》的主題依舊是成長,聽起來似乎是個說爛了的話題,然而這回不同的是,這個故事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我們的情緒,我們如何被情緒挾持,我們為何會遺忘……這個成長更是我們在這個故事后對自己的全新的認識。
其一:接納每一種情緒的存在。
我們總希望正面的情緒能抵抗負面的情緒,社會一直讓我們做一個樂觀開朗的人,但是我們也需要一些悲傷,有時我們遇到什么坎坷,即使你看無數遍搞笑的電影也不會開心,反而大笑一場可以讓我們滿血復活,重新再戰!就里面的有一句話:“正是這些五彩繽紛的小島,才成就了現在的萊莉”我們要學會正視自己的每一個小情緒,害怕讓我們小心翼翼的駛著小船在海面上行駛,厭厭讓我們有自己的個性,不隨便跟風,怒怒讓我們再收到外界刺激從而保護自己,每一種情緒都值得被正視,接納它們才能真正地接納自己,還記得除了萊莉的腦袋里有小人還有很多人,正說明了一句話每個人的心中不都是像樂樂那樣開朗活潑,所以這樣我們才要正確看待自己。
其二:成長伴隨著失去。
我們在這些即沒了童年又沒有成年的感覺,也許現在有人跟失去樂樂的萊莉,變成暴躁,敏感,多疑,叛逆……每個人都經歷過失去,失去純粹的記憶球,失去曾經引以為傲的個性之島,但最后還是有了各種各樣的個性之島。到了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正視自己,正因為有了這些性格,我們的人生才能這么有意義。
不過本片沒有續集,但我們可以展開想象……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4
這個動畫片今年實在不能說不是為我們帶來了一股春風,因為他和以往的動畫片實在是太不一樣了,沒有反派,然而確充滿了創意。
它最不可思議的是,讓許多成年觀眾在影院里默默留下了溫熱的眼淚。沒錯,在此之前任誰也料不到,已過而立之年的自己,竟然會被一部動畫片給看哭了。可是《頭腦特工隊》就是有這樣的力量,能夠沖擊到觀眾的內心深處。以往的動畫片,要么炫耀超凡的電腦技術,要么營造夢幻的童話世界,要么展現奇異的冒險旅程,從未探尋過如本片般深刻的主題。它令之前所有曾被贊譽的動畫佳片都變成了表面文章,因為《頭腦特工隊》這次是從根上去講人的成長。
從一點一滴到最后長大,動畫片用最溫情的細節打動了每一個人。
最喜歡關于sad的定位,真的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歡樂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有的時候,眼淚是最好的解藥,哭過了,有人會同情,有人會理解。
我也許不會記住每一次陪我笑過的人,但是,那些陪我一起哭過的人,卻會永遠的在我心里。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5
《頭腦特工隊》以動畫的形式講述人類大腦中情緒變化的原理過程。看完后,我明白了為什么回想小時候,記憶中的畫面總是洋溢著陽光般的暖色,因為小時候,掌握情緒的主要是樂樂,happiness,而且通常在一段情緒中只存在一種情緒(人類有五大情緒,happiness、sadness、anger、disgust、fear,分別對應金黃色、幽藍色、紅色、綠色和紫色)。隨著人慢慢長大,經歷越來越多的事情,記憶球的數量不再以金黃色球為主,一個記憶球也從單色變成多色混雜。我們的情緒不再那么單純而強烈,變得喜憂參半,變得難以言狀。
情緒中,樂樂和憂憂是是兩大主要情緒。年幼時,多以純粹的快樂為主,憂傷通常退居其次。在成長的過程中,憂傷會慢慢參與進來,它不僅會反映在當前的情緒中,還會給曾經快樂無憂的記憶染上憂傷的色彩。于是,當我們回憶起曾經的美好時,我們會感到莫名的憂傷,會不禁淚流滿面。這時的情緒就不是單純的快樂或憂傷了,確切一點地說,應該是更接近于感動。
感動是一種更復雜更深刻的情感,能給人以力量。而這種力量是我們成長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動力,是單純的快樂和憂傷都無法給予的。
影片也告訴我,有些時候,我們的情緒會失去控制,甚至會無法感受到情緒。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外部環境發生重大改變,內部情緒會產生混亂,一些核心記憶如家庭、誠實、友誼、興趣和淘氣就會遭到損壞甚至崩潰,這就需要時間和精力去修復和重建。這個過程要花多長時間,修復成果如何,因人而異。影片中講述的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因一次搬家而引起情緒大變動所歷經的過程。
十一、二歲,也許我也經歷過一些情緒危機,只是那些小危機在我的不知不覺中發生并解決了。那個階段,我的外部環境相對穩定,并未發生什么大的變故。而這一場我正在經歷的從二十歲到現在還未結束的危機,這場精神和情緒的雙重危機,不知何時才能轉危為安。
是不是知道的越多反而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雖然我知道情緒的波動是客觀現象而非主觀,是科學而非神秘,我還是無法解救自己。是否人不應該有自我救贖的念頭,而應該轉而向上帝祈求。人若想把命運抓在自己手中,有時還真的挺累的。可是,上帝已死。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6
童真是人類的最后一處圣潔的天堂。漫畫家丁午在被下放到河南干校時給女兒畫了一本漫畫家書《小艾爸爸特別特別想你》。映在紙上的是一個樂觀的`爸爸每天的生活趣事。他一手抵擋著來自精神和物質世界的匱乏,另一手卻建造了一個純白潔凈的童話。美國作家菲爾丁也曾說: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一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
這部《頭腦特工隊》就用腦洞大開的方式講述了成長過程中的美好與辛酸。電影中塑造了幾個萌萌噠的情緒小人住在小女孩萊莉的大腦里,為小女孩的生活出謀劃策。突然有一天意外發生,為了使萊莉重新恢復笑容,情緒小人之一樂樂踏上了冒險之旅。
在返回大腦控制中心的路上,她們遇到了萊莉幼時的幻想玩伴,一頭粉紅色的大象——冰棒。萊莉十幾歲了,已經很多年沒有和冰棒玩了。講到這里,樂觀的冰棒哭了出來。他的心里還有一個夢,用屬于他們的火箭船帶著萊莉去月球。可是火箭船和他們自己都跌入了深淵,面臨著被風化侵蝕的命運。而此時的萊莉情緒越來越煩躁,在她腦海里友誼、誠實、親情的小島也在一個接一個地轟塌,她正在計劃離家出走,回到她心心念念的故鄉明尼蘇達,去締造新的快樂的記憶。與此同時,樂樂和冰棒唱著能使船只發動的歌曲想要駕駛它離開深谷。但兩個人太重了,在最后關頭,冰棒縱身一躍,跳入谷底,目送著樂樂登上平地。他的身體正慢慢被風吹散,還喃喃自語,“樂樂,你替我帶她去月球好嗎?”
這是我自認為影片中最煽情的片段,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要好的玩伴。也許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具化的同伴,也許是留在家中一隅的小玩偶,抑或是像冰棒這樣的只存在于腦海里的軟萌小伙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她不再需要一個這樣的小伙伴,我們把它們扔在記憶的小角落里,然后會有沙土把它們漸漸掩埋,結出悲傷而我們仍不自知的花朵。“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斑白歲月剝落小時候,融掉了許多快樂的年輕的記憶。如果在記憶中它們是有生命的,它一定會包裹起自己被遺忘的悲傷,微笑著看著你長大成人,時常開心地說:“這就是我最棒的小伙伴啊,她都已經成大姑娘了。”
長伴隨著陣痛,總會有人磨滅掉你的天真。所有正在成長和已經成長的人,都要無可避免地長出堅固的盔甲,而那代價就是失掉了童真的羽衣。這是成長的代價。
那座孤島,后來坍塌。那迷茫的人兒,也正在成長。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7
每當站在意識的邊緣,俯瞰回憶的深谷,都有嚎啕大哭的沖動。昨天晚上和損友一塊兒看《頭腦特工隊》,盡管之前就被告知將是一部催淚之作,卻沒想到是這樣堅決的形式。總覺這兩年看的動畫片,都在講一個相似的故事,其中包含著對美好過去的無盡追懷和自我認同的不斷重建。盡管主題不同,卻有著相同的底色。
《頭腦特工隊》可能是目前為止最直接最完整地呈現這一主題的作品,沒有假托一只玩具熊或一個童話公主,而是直接呈現了成長過程中美好記憶的一次次陷落。當小女孩拒絕回應爸爸的玩笑時,淘氣島轟然傾塌,我身邊的陌生姑娘在啜泣,而我想要嚎啕大哭。
童年真的是在某一瞬間像爆破一樣消失的么?小孩子可愛的瞬間,大多是不自以為可愛的,而從逐漸懂得“賣萌”開始,我們學會通過假裝來重溫童年時受到的寵愛,而童年也真正成為無法返回的孤島。
Bing Bong這個幼年幻想中的伙伴,和《玩具3》里被拋棄的大熊,和《無敵破壞王》里風光不再的糖果國王,甚至和《飛屋環球記》中受到質疑的冒險家有著許多共通之處,看電影的時候我總擔心如果萊利是一個受到心理創傷的小姑娘,Bing Bong很可能會黑化為一個相似的反派人物了,然而受到呵護的萊利幻想中的伙伴是快樂而憨厚的,為了小姑娘的快樂它最終選擇消失在遺忘的深谷中。這樣的遺忘是如此地不知不覺,以至于我們幾乎從不會為忽視了某個幻想中的伙伴而愧疚。當樂樂趴在懸崖邊看到Bing Bong逐漸化為暗影,我拼命地從我的回憶的廢墟中搜尋那只被我賦予過生命的小鹿氣球和被我想象成小馬的兒童自行車,是我拋棄了它們,還是它們離開了我?
為什么不能永遠以過去的形式存在。為什么每時每刻都在獲得新的記憶遺失舊的。到底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還是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天堂圖書館一般的記憶檔案館中的管理員啊,他們的銷毀記憶的時候不會難過嗎。或許皮克斯覺得回憶還是及時清理的好吧,即便是美好的回憶,留下了太多也會令人難過。《飛屋環球記》中的老人的故事,不是事情的另一幅面孔么。人生于世何止是與童年、與舊友的不斷告別,人生于世本就是一場漫長的告別,遺忘的哀愁或許是時間的獎勵。把所有故事都戴在身上,才是旅途中最艱難的狀況吧。
然而這樣想也并不能讓我釋懷啊,真想跳進回憶的深谷中,重新看看每一個灰色的海洋球。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8
這個周末,我弟弟說想看個電影。于是,我們全家坐在一起,看了去年沒有看到的電影。
聽說這是迪斯尼的一部大杰作,而且還被評為“人生中必看電影”之一,我一直很期待。
終于開始啦!他們這五個小精靈就是主人公Lily頭腦里面的。Lily的感情就由他們決定。他們都想讓Lily過上永遠幸福快樂的生活,因此,他們認為憂憂并沒有什么用處,覺得她只能讓Lily變得傷心,悲傷。
有一天,樂樂與憂憂一起掉進了“記憶保藏所”。樂樂不幸掉進“遺棄的懸崖”。樂樂在那里遇到了Lily想象中的人物。于是,他們倆一起想著怎么樣才能走上去。忽然,想象中的飛船映入眼簾。他們便坐上去,試圖飛到上面。但是,由于那位想象中的人物太重,總是飛不上去。想象中的人物意識到了這一點,在中途掉下去。樂樂上去便看到,他消失了。
樂樂決定與憂憂盡快回去,但是,只要憂憂跟著她,那些美好記憶就會變成傷心的記憶。樂樂決定自己獨自一人回去。但是在中途,她意識到:快樂是由傷心帶來的。沒有傷心就沒有美好記憶,就沒有快樂。樂樂趕緊跑回,帶著憂憂,經過千辛萬苦,回到了大腦總部。
這部電影實在讓人感動了。我看完便感到一股暖流流到我心里,竟忍不住抽抽噎噎哭起來。它讓我懂得了:友情可以化為巨大的能量;沒有經歷前面的悲傷,便沒有后面的甘甜。如果你們也想看一部有趣的電影,我想你們推薦這部。肯定會讓你感慨萬千的!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9
頭腦特工隊里一共出現了樂樂、憂憂、厭厭、安安、怒怒五種擬人化的情緒。雖然樂樂處于主導地位,萊利一天所有的記憶都是快樂的才是好的一天,但無可否認,其他四中負面情緒怒怒、厭厭、安安、憂憂也有其存在的意義。
怒怒是是一個容易發火的小個頭形象,代表了負面情緒憤怒。影片中每當怒怒掌控了萊利行為的操作臺,總會發生一些不太好的情況,萊利的想法往往會過于極端,比如和過去的朋友聊天時一生氣就直接結束對話、和父親頂嘴、偷拿父母的錢離家出走等等。但在某種程度而言,憤怒緩解了面對糟糕情況時的個人的心理壓力,也是個人積極爭取更好、更公平待遇的體現。適當的憤怒還有利于個人競爭力的提升。比如冰球比賽時,萊利適當的憤怒使其情緒高漲、士氣提升,有利于冰球比賽時的發揮。
厭厭是個看上去有些刻薄的綠發女孩,誠實且固執。當第一次面對西蘭花時,厭厭謹慎的考量西蘭花的外形,從萊利的內心期望出發,做出拒絕的選擇。厭厭時刻警惕外在的環境和事物,保證了萊利身心的安全。在影片中,厭厭在時尚潮流方面有獨特的作用,來到新學校的第一天,是厭厭負責控制萊利的穿衣打扮。厭厭能讓人明白什么是自己討厭的,什么是自己喜歡的,有利于一個人人格的塑造。
安安是一個看上去細長、性格有些神經質的人物形象。無論什么時候,一遇到有危險,甚至沒有危險的時候,安安總會杞人憂天,警惕外在任何可能造成危害的事物,并對可能發生的危險做出應對的預案措施。沒有安安,沒有對潛在危險的警惕,那么一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安全的需要就無法得到滿足,遇到了危險也無法做出及時的應對。古人常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強調的便是安安的作用。
憂憂是一個永遠消沉著、沒有什么作為的胖女孩,影片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好心辦壞事,這種一直看不到積極向上內容的性格使得想要開導憂憂的樂樂都放棄了。又因為憂憂只能讓萊利感到悲傷痛苦,樂樂甚至產生了萊利并不需要憂憂的想法。但事實證明,人,必須要有悲傷的情緒。
悲傷可以讓人學會同情,只有憂憂才能對乒乓被萊利遺忘的痛苦感同身受并發自真心的去安慰他人,幫助乒乓從痛苦中走出來。
悲傷可以發泄心中的苦悶。人們經常有這樣的經歷:心中有什么不愉快的,統統說出來,或者好好哭一場,心中就會輕松很多。就像影片里的乒乓,當它與萊利僅存的記憶被遺忘時,他心中的苦悶在憂憂的引導下統統發泄了出來,隨后便再次有了前進的動力,而不是孤零零的坐在遺忘峽谷的懸崖邊自怨自艾,無法從難過的情緒里走出來。
悲傷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可以讓人重獲快樂。當萊利最愛的冰球隊比賽失利那天,萊利悲傷地坐在樹上。而因為萊利的悲傷,萊利的父母、冰球隊隊員都相繼過來安慰萊利,分擔她的難過。與人分享悲傷,拿自己的悲傷就只剩下了一半。在所有人的安慰鼓勵下,萊利重開笑顏。當萊利實在忍受不了在新城市的生活乃至離家出走時,是悲傷讓萊利對父母說出了心聲,得到了父母的諒解,萊利的家庭氛圍再次變得溫馨和諧。
每個人都喜歡快樂,但是人生不能只有快樂。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給了萊利的核心記憶球一個鏡頭,一開始全是快樂的明黃色的記憶球,而最后,記憶球就不是僅有代表快樂的明黃色了,往往是兩個乃至兩個以上的顏色相互交雜混合色。隨著人生閱歷的提高,面對一件事物,人的情緒往往不是單純的一種,而更多的是多種情緒的交錯。不同的負面情緒雖冠以負面的名號,但對一個人的成長卻是不可或缺的。過度的負面情緒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糕,但適當的負面情緒卻是起著積極向上的作用。合理地調整情緒是所有人人生的必修課。
《頭腦特工隊》的觀后感10
《頭腦特工隊》講述的是“喜悅”(Joy)、“恐懼”(Fear)、“厭惡”(Disgust)、“憤怒”(Anger)和“悲傷”(Sadness)五個情緒孩子的故事。他們從大腦內部一個控制中心掌控著一個叫做萊莉的小女孩,挺身而出保護她的安全、逗她開心、捍衛正義——只有昏昏欲睡、笨拙不堪的“悲傷”是個例外。她真的對萊莉有害嗎?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里都住在這五個小孩,但每個人大腦當家作主的小孩都不一樣,比如萊利大腦里當家作主的是喜悅。而她爸爸當家作主的那個小孩是憤怒。同樣我們每個人大腦里也住著這五個小孩,而且當家作主的都不一樣,樂觀的人當家作主的是喜悅,憤怒的人當家作主的就是憤怒。不管哪個孩子當家作主,但一定要知道,其他四個孩子也是存在的。有時候還總是在一起,就像《頭腦特工隊》中喜悅總是和悲傷在一起,但最初喜悅是不喜歡悲傷的,什么事情都不讓悲傷參加,只讓她在一邊呆著就好了,甚至畫一個圈圈讓悲傷呆在里面不要出來。但直到他們一起迷路了,在這個過程,喜悅才重新認識悲傷,發現了悲傷的力量,而且正因為悲傷才更緊密的讓萊利緊密的和家人們聯系在一起。所以在電影最后,萊利和家人分享了自己悲傷的感受,然后他們一家三口重新相擁在一起。
電影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接納”情緒,尤其是對負面情緒的接納,負面情緒很多時候就是一份禮物,她的存在就是告訴你,親愛的,你對這件事情很傷心,你需要家人的愛,你想念你原來的朋友。但我們往往不愿意悲傷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快樂當家作主的大腦里,我們會一味的認為快樂是最重要的,所以恨不得把悲傷圈住了,最好永遠不要出來。但結果是從真的快樂變成了假的快樂,最后演變為不可收拾。
另一個收獲就是,訓練大腦發出正確的信號,大腦中這五個孩子,如果你經常用憤怒這個孩子的行為方式,你就容易被你大腦中這個憤怒的孩子綁架,這點很重要哦,就是你不再是你自己,你變成了你大腦中憤怒那個孩子,也就是憤怒的孩子掌管了你,任何外面的刺激發生時,你不存在了,你無法思考,因為你被綁架了,這時候憤怒完全當家作主,去用憤怒的行為方式去做事。
那怎么辦呢?
就是首先對情緒的接納,你接納你憤怒的情緒,知道此刻憤怒這個孩子這么活躍,就是因為他是要送你一份禮物的,比如可能是提醒你別人越界了,提醒你地盤被別人占領了。你僅僅是接納這個孩子,告訴他,我收到了這份禮物,然后你問自己,這件事情,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當你接納了憤怒這個孩子,它就不會造反,而當你能做到對他的接納,他只是你大腦中一個孩子而已,你還是主人。
同理,對別的情緒孩子也如此,接納每一個孩子,但同時,學會訓練大腦中情緒孩子發出正確的信號。引用《社會動物》這本書中一段話:“大腦如同一個生態系統,一個無比復雜的聯合網絡,各種刺激,模式,反應,感知都通過這一網絡跟大腦的不同部位進行各自的交互作用,為了得到一部分的控制權而彼此競爭。所以要想活的開心,就要訓練情感發出正確的信號,并且對這些微妙的信號保持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