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jīng)典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經(jīng)典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1
《死亡詩社》的劇情并沒有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是卻讓人感觸良多。首先是在電影開始的那一幕,學校的校長在講學校的豐功偉績,然而卻看不到新生臉上有一絲的興奮。在一位家長向校長囑咐一些自己孩子的狀況時,校長的那種冷漠、不耐煩令人唏噓。
其次,尼爾的爸爸阻撓尼爾參加自己喜歡的興趣小組,這令人很不解。學習,本應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父親卻僅憑自己的感覺認為孩子的課外活動太多而擅自幫孩子決定退出哪一個。我認為,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想法,或許先與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給孩子一些建議,再讓孩子自己權(quán)衡利弊、自己做決定會更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喜歡的事情,父母并不是完全了解孩子。同時我認為父母只是起到了一個引導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對未來的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幫助孩子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再者,我對基廷老師的做法感到佩服。基廷老師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打開了學生的新視角,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敢于表現(xiàn)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雖然這些改變對學生而言是好的,但是卻引發(fā)了不好的結(jié)果。基廷鼓勵尼爾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去表演戲劇。我本以為尼爾的父親看到自己孩子的出色演出時會改變他原有的想法,讓尼爾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但結(jié)果出乎我的意料,尼爾的父親要尼爾轉(zhuǎn)學,一定要讓尼爾當上醫(yī)生。尼爾很好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然而尼爾的父親并沒有想要聽的意思。尼爾在家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沒有人在意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想要做什么。父親一直把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尼爾,卻不管尼爾是否想要是否需要。最終尼爾選擇了飲彈自盡。這讓我想到早些時間的一個新聞“有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些時候,父母覺得是為孩子好,認為孩子長大后就明白了,但有的時候這種“好”會適得其反,反而會害了孩子。由此也可以看出,打破陳規(guī)去教學固然是好,但是可能也需要考慮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改變,如何改變才能讓學生更愿意學習的同時又可以讓家長接受。
除此之外,最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心寒的是,尼爾死后,父母并不是反思自己是否做錯了些什么,卻把錯都歸咎與基廷老師。尼爾的父親并沒有察覺到尼爾理想破滅時內(nèi)心的絕望,沒有一刻考慮過尼爾的感受。最終基廷老師被學校解雇了。
但令我感動的是,基廷老師收拾好東西走的那一刻,“死亡詩社”的成員陸陸續(xù)續(xù)地站起來喊著“Oh,caption,my caption!”這讓我感受到了學生對于基廷老師的尊敬以及他們的自信、力量,體會到了學生們的成長,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
這部電影讓我更多地去考慮父母、孩子、老師之間的關系,父母要如何聽孩子說、孩子要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老師要如何去教學生,這一直都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問題。
經(jīng)典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2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開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嚴格,學生對老師神圣得尊重感,這是一所高校。里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個小世界。
尼爾,是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兒子考上一所好的學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賺上大錢。他希望兒子一味地學習,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畢業(yè)之后能考上哈佛。但是尼爾在學校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演繹方面的天賦。他經(jīng)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于成功選上了校園話劇的主角,在父親不同意的情況下,尼爾完成了演出。本以為欣賞到他的才能之后,老爸可以一改執(zhí)愿,同意他繼續(xù)演下去。
可是尼爾的爸爸認定了讓他好好學習,走父輩計劃好的人生,毅然決然地把尼爾帶離了劇場。當晚,悲痛欲絕的尼爾不想繼續(xù)這樣沒有靈魂的人生,開槍自殺了。
基丁老師是一個相比之下不死板,很開放的一個老師。他鼓勵孩子們做自己,鼓勵他們張揚自己的個性。然而學校古板的高層并不能理解他這種想法,借助尼爾的死亡,他們辭退了基丁老師。基丁老師雖然被辭退,但是學生們深知老師的正確。
要做一個靈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規(guī)蹈矩,也不毫無根據(jù)地闖蕩。不靈活,可能是會像尼爾父親一樣親手把孩子送進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爾一樣,想不開自我了斷。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深深地體會到那種古板教育的失敗,他們培養(yǎng)出的人才,于古人來說沒有什么本質(zhì)上的變化,因為他們的思想是全然復制而來的,只有基丁老師這樣,挖掘出學生們內(nèi)心中的那個自我,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
經(jīng)典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3
影片講述了一個特立獨行的老師和一群年輕學生的故事。老師的思想別出心裁、與眾不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思想過于超前,這本不是一件壞事,卻不被當時的大多數(shù)人接受。這大多數(shù)人,包括老師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長、以及學生家長。而學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為他適應了年輕人的天性,讓他們做他們喜歡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達到高潮。我們說一個人自殺,是要放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去分析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國今天,許多人因為適應不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zhuǎn)型期帶來的思想沖擊還有的個人信仰缺失而自殺。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說這部電影的年齡可能比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還要大,那時候還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普及的論壇一類形式的詩社,更沒有什么第二課堂活動,學校傳統(tǒng)的管理制度更讓人覺得壓抑沉重。
作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會為兒子的表演天賦和才華感到驕傲的,畢竟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卻百般要求他成為一名所謂體面的醫(yī)生,禁止他的一切興趣愛好,這個就有點兒極端了。
Neil的死,有學校,有家庭,有社會的責任,老師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個導火索。那么為什么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老師的身上呢?
因為,久負盛名的學校要保住它的名譽。這個學校如果要維持它的正常運轉(zhuǎn),就必須犧牲一個可憐的老師的利益,老師只不過是一個替罪羊,是整個教育系統(tǒng)中一個最小的螺絲釘,一個人的力量是無力改變長久形成的龐大的傳統(tǒng)教育體制的。而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長的時間,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處。
作為先驅(qū)者,Neil的這位老師的犧牲意義是很大的。任何一項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驅(qū)犧牲。畢竟改革是利益關系的調(diào)整,在教育也在趨利的時代,我相信像Meil老師一樣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雖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堅定地在改變我們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學生都站在桌子上為默默地目送老師離開,這也是這個老師最大的欣慰吧!也賦予我們了一些對當今教育體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經(jīng)典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4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課上,我們欣賞了一部美國的片子《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fā)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在校慶典禮上,學生們穿著一樣的校服,一口同聲的說著校訓:傳統(tǒng)、紀律、榮譽、卓越。學校禮堂里莊嚴和死氣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里泄露了出來。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diào)而且束縛了思想。
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fā)生了改變。基丁老師反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一群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jié)尾。情節(jié)的安排行云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很純凈的故事。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郁的結(jié)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xiàn)實挫敗的感覺,和最后一個場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自以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傳統(tǒng)。然而這傳統(tǒng),是來自于我們的成人社會的現(xiàn)實主義的傳統(tǒng),而不是發(fā)自作為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tǒng)。在成人社會中,出于他們的本能,把他們的實利主義的性格灌輸于學校教育的諸種體制之中,并且,作為師長,作為父輩,他們自以為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護孩子的目的。他們認為,唯有一個在貫徹了實利主義教育的體制之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才能夠免受傷害。
于是,我們學習經(jīng)濟,學習法律,學習各種生存規(guī)則。同時,也學會屈服。在他們的現(xiàn)實主義的教育培養(yǎng)之下,我們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種氣質(zhì),我們變得現(xiàn)實,我們變得急功近利。我們也許會成為一名合乎他們設計的會計、醫(yī)生、律師、政客……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逐漸喪失了生命本質(zhì)中的創(chuàng)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qū)W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fā)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在沒有遇見基汀老師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宿命;在遇見基汀老師之后,我們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擴張了。也因此,我們看到了我們的人生所面臨的,竟然是怎樣的一出悲劇!
如果說,這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征著束縛和壓抑的現(xiàn)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xiàn)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lián)系點。他是現(xiàn)實世界里的老師,是擁有現(xiàn)實世界里諸多光環(huán)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fā)現(xiàn)并珍視內(nèi)心夢想的舵手,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zhàn)那些在別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quán)威關于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向往飛翔的激情。但是,屬于基丁自己的結(jié)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zhàn)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死亡詩社》從頭到尾都讓我被一層一層的激情侵襲著,但這里不是天堂,它從未離開過現(xiàn)實世界。我想這部電影在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也許正好像一個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里重新呼喚學校教育的人文關懷。
經(jīng)典電影死亡詩社觀后感5
最近,內(nèi)心似乎都不怎么平靜。前幾天又重新看了一些關于南科大的消息,著實敬佩朱清時校長。說來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提到了一步名為《死亡詩社》的電影,當天英語老師又力推了一番。于是,靜下心來看看這部電影突然間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看完,感覺還是蠻復雜的。
首先,說說我最喜歡的john keating老師吧。我覺得他年輕時骨子里都是叛逆的。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創(chuàng)新,能成為一位老師對能聽他上課的學生來說真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我記得一幕,his 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 thinker”很簡單的回答,我覺得卻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終目標。試想,一個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嗎?
說到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處的這么一個大環(huán)境。大家都學一樣的課,聽同一個老師上課,考一樣的試……這不是“文憑工廠”又是什么?這里我不想說太多,過段時間會好好總結(jié)一番。
john keating最后還是被解雇了。說真的,我覺得很遺憾。也讓我明白一點:一個人是無法戰(zhàn)勝一種體質(zhì)或是一些個潛規(guī)則的,即便是它們早已迂腐至極。但從另一個方面想,john keating還是幸運的,他并沒有白白犧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讓他們重新認識了自我,讓他們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樣去挑戰(zhàn)將來,雖然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算是劇中讓人感到最惋惜,悲傷的一幕吧),但我覺得至少他們進步了,至少像一個完整的人了。
對于現(xiàn)實,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我不奢望自己有類似john keating的spirit leader來引導我(或許也存在,只是我還沒發(fā)現(xiàn))。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改變自己,對自己負責。
寫到這,突然又想到南科大,在此希望她有個光明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