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觀后感范文五篇
美國的片子《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這里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死亡詩社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死亡詩社》觀后感一
在社團團長的推薦下,我靜下心來,認真觀看了《死亡詩社》。看完之后,心里有種說不出的味道。當看完結局時眼淚已從眼眶中流出來。心里有種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哭一場。為尼爾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龍的死到底是誰的錯,是基廷老師,是他父親還是誰呢?
當我們回頭看時,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僅是社會,學校的問題,還有家庭教育的問題所在。里面講述了尼爾本來是一個熱愛演戲的孩子,由于家里的關系,他父親只想他成為醫生和律師,所以在學校的一切活動也不能參加,明顯他的父親是專制型的父親,我們可以去責怪他的父親,但他父親只是想他的夢理在他的兒子身上可以實現,而且認為那才是對他最好的,進入這所學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犧牲才進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兒子在這所學校里面學習,然后上大學,對于兒子的興趣,卻一無所知,每一次尼爾想告訴父親自己心里的想法,當看到父親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說的話又吐下去,因為他自己知道講了也白講,他還是演繹他的孝順兒子,正如這樣,才導致后面的悲劇的發生。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溝通顯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愛好,了解孩子,并且發展孩子的愛好,讓其他們健康的成長。這方面我們要進行反思,不然下一個尼爾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孩子的身上。重視家庭教育,呵護你的孩子健康成長,讓你的孩子在自己的愛好上發展。這樣他才會活得快樂,活得有意義。
另一方面,基廷老師是一位好老師,“及時行樂”是他的教學,他的教學讓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見。教學方法與眾不同,同學們在他的課堂上不僅輕松而且學到很多的東西。讓學生仿佛重生,但在那種環境下,也許很多時候都是無奈的,因為社會是這樣,是無法解決的,也是一時無法改變的,這不是基廷先生的錯,他是一個改革者,一個創新者,只是有時有些事也是很無奈的,他也不想這樣,他只是想自己的學生能有與眾不同的想法,但卻想不到他的觀點對學生產生這么大的影響。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的黑暗,讓人活在一個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點自由也沒有,也許尼爾的自殺讓他得到了解脫,得到了自由。
這種現象在我們當今社會上也都存在著,我們為了孩子的將來,根本就沒考慮到孩子的愛好,從小讓他們學習鋼琴,畫畫,星期天都不放過,讓他們從小就成為小大人,他們沒了童年,沒了樂趣,只會成為生活的奴隸。而他們并不開心,而家長往往以愛的名義來作為理由,其實他們是在以愛的名義來傷害著他們的孩子。尊重孩子才是對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比整天學習還重要。
《死亡詩社》觀后感二
或許你剛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的時候,和我一樣會把它當做恐怖片吧,但其實這是一部有關教育的影片,不僅不恐怖,而且很精彩。
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中葉美國的威爾頓教會學校。那是一個充斥著教條、古板氣息的古老學校。以傳統、紀律、榮譽、卓越作為學校的四大支柱。然而,基丁老師的到來,卻悄悄地改變著這一切。
當其他老師都以一種正統的、嚴肅的方式進行著他們的教學的時候,基丁老師卻吹著口哨將他的學生帶出了教室,帶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求知之路。他教他的學生們及時行樂 ,教他們抓緊時間,讓自己的生活與眾不同。他帶領他們領略詩歌的美好,將刻板的格調、韻律和修辭手法拋在腦后。影片中有一幕我覺得非常精彩:他讓學生們都站在桌子上,告訴他們要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并讓他們每個人都朗誦自己作的詩歌,將自己內心的感受用詩歌唱出來。在基丁老師的影響下,學校里出現了一批像他一樣熱愛生活,追求夢想的學生。這些學生共同組成了一個叫做“死亡詩社”的社團。白天,他們忍受著學校里刻板,嚴謹的教育。晚上,他們打著手電,穿過樹林,穿過河流,去赴一個詩歌和夢想的約會。
然而,最后的結果卻出乎我們的意料,學生死了,詩社散了,老師也被開除了。當基丁老師即將離開教室的那一剎,一向軟弱的托德突然爬上桌子高喊“oh, Captain, my captain!”接下來,受基丁老師影響頗深的那些學生們也站上了桌子。我想,這些學生以這樣的方式向基丁告別,他該是欣慰的。他走了,他的思想卻留了下來。以后,這些學生也許不會再反叛,他們會依照學校的要求,完成父母的期望,但在他們的心里,永遠有著自由而勇敢的光。
電影在一群站在課桌上的學生深情的注視下劃了句號。可生活還在繼續,看電影的人還在繼續。我不知道是否有一天我也能那樣獨立的站著?
有些人說我們中國的教育是一種“工業化”的教育,學生只不過是送進來,流水線加工后再送出去的產品,這樣的教育不是要讓我們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們習慣了被世界改造。我雖然不太同意這種觀點,但是我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都是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高考,順利考上大學,再找到一個好工作。學校里的很多老師應該都是按照那種正統的模式去教給學生知識,很少有像基丁這樣的老師,因為如果學生的成績上不去,任何獨特的教學方式都會被制止。但我還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老師不只是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堅持自由與夢想。
最后,影片中有一段話我覺得非常好,與大家共勉:“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后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人生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死亡詩社》觀后感三
我們被教條、被傳統壓迫成一種習慣,我們死心塌地變成現實主義者。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己的追求與夢想。這不單單是《死亡詩社》里存在的,作為1989年的電影它依然能夠反映我們當下的社會。我聽過看過很多西方文化,我也相信美國夢,因為美國的強大世界公認,而我們所處的教育就是封閉的、守舊的的事實。從1989年就能拍出這種片子,我想現在的西方社會肯定是充滿開放和夢想的。因為她們很早就找到了作為個人存在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而我們國人是什么?教育、婚姻、工作,等級觀念無所不在,人們盲目追求利益和物質,而且正漸漸地成為社會基本規律,大家都這么想這么做著。
幸好,有日漸開放的書籍和電影,在新青年中傳播,我們才發現自己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祖宗為面子而在按部就班。
可惜,現在的我缺乏像古詩社那般熱情,也過了愛做夢的年紀,所以我在沉溺在為接下來大家都在做的事而努力,渾渾噩噩過一輩子。我也清楚地知道部分先進者的反抗是無用的,他們的貢獻只是給我們年輕一代埋下了一顆種子。我不敢做激進者,所以我會在當下這個時代心中保留這份希望,繼承給下一代。
O!Captain!My captain!He told me, size the day,do whatever you want.及時行樂,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是我的船長,我雖然已經老去,但一輩子還很長,我還在未知的海洋探索自己的命運。
《死亡詩社》觀后感四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薦看的一部電影,今天終于抽時間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個人覺得還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較好,通片看下來,就覺得胸口漲漲的,想要發泄,卻怎么也找不到出口。無法說出的無奈。看到最后尼爾被他的父親逼的自殺,看到父親一直在說他自己的想法——哈佛、醫生,他終于憋不住了,向父親怒吼出ldquo;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親說“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為矛盾可以得此緩解,結果尼爾卻父親被告知如果是演戲的話想都別想,尼爾終于放棄了最后的掙扎,也許從那一時刻起他就有了輕生的念頭,因為他覺得活著沒意思,沒有價值。尼爾有如此想法也不是這一件事導致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從影片開始,尼爾的父親勒令他退出校報社,就可以看出尼爾的無奈。最后的自殺行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爾的父親,我就看到了現實社會中大多數的父母,他們把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一廂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認為這樣走下去肯定沒錯。但是,他們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個體,一個有著獨立的思考能力的個體,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不錯,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但那只能是引導,只要他們沒有往壞的方面發展,何不讓他自己成長,或許他會更加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思想的宣泄,生命的價值。家長也會輕松點,與其一門心思的撲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時間來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
再看看基丁老師最后被當做了替罪羊,成了犧牲者,也許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沒有好下場。犧牲了基丁老師,這不是皆大歡喜嗎——學校的榮譽可以保住,學校的穩定可以保住,學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學逼迫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威脅他們讓他們作偽證。他們還是孩子啊!努安達堅持不說謊,最后難逃退學命運。看到托德在校長那,在父母的旁邊,他那無法申訴的眼神,他絕望了,我也絕望了。最后基丁老師終于要走了,托德終于忍不住了,他覺得必須要讓老師知道真相,他們不想背叛老師,但他們無力反抗。看著同學們一個個的站到課桌上,呼喚著“oh captain, my captain!”眼淚終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轉。基丁老師最后是帶著笑離開的,因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學生已經開始自己思考了。
《死亡詩社》觀后感五
從今以后,別再過你應該過的人生,去過你想要過的人生。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后從中學習,以免在我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詩在遠方,也在生活。倘若詩可以用一種標準來衡量等級,那么其已不能稱為藝術。在我看來,藝術在于令人體會生活的美感,又能使人眺望遠方,勾起人生的憧憬。藝術從未有等級之分,其價值也因人而異。
詩的意義,在于教會我們詩意地生活。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這是《瓦爾登湖》中的一句話,梭羅大概也贊成的吧。
Carpe diem或許是死亡詩社的中心思想,然而活在當下并不是那么容易地做到。既然選擇了詩的生活,那么也要接受詩的抑揚頓挫。基廷教授選擇了反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注定更容易引火上身;尼爾選擇了《仲夏夜之夢》,也意味著父親的憤怒和反對。可是,一個是笑著離開的,一個是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尼爾的死,部分原因在于基廷教授,然而也不能怪罪于教授。基廷教授解放了學生們的思想,因此學生們開始站到講臺上,換個角度去看生活。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能把握好及時行樂的度,接受得了詩的跌宕。大多數人過著一種平靜的絕望生活,他們心中的歌和他們一起埋入墳墓。
其實電影本身是在抨擊規范化的教育模式,規范化不好嗎?不見得如此。規范化的教學方式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然而我們是無法拋棄這種模式的.。存在即合理。規范化使得教學更高效等等都是我們無法否認的。我們花費時間去啟發思想,必然會導致闡述知識點的時間變少。不過,像基廷教授這樣的人生導師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就好,無需過多。
最后,電影結束于基廷教授的微笑,并沒有告訴我們諾克斯是否和心愛的發孩在一起了。我想這個留白大概是想告訴我們,勇敢地追求自己所愛,然而是否得到,只能聽天由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詩的魅力有時正體現在不可知上。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既然選擇了詩的生活,便只珍惜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