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觀后感600字范文
死亡詩社,外文名Dead Poets Society,又譯為春風化雨;暴雨驕陽,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死亡詩社觀后感600字范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死亡詩社觀后感1
“一個人的一生如果沒有一次感情用事,那是一種遺憾。”楊依:“青楚,你知道你比其他女孩子優勢在哪里嗎?就是你比其他女孩子理智!”青楚:“一直理智的,那只能是機器!”
這段話恰恰符合我看完《死亡詩社》的感受。
記得以前高三的時候看過一個小故事。內容大概是有一個人的家住在八十層。有一天他提著大包小包回家的時候,發現電梯壞了,無奈,只能走樓梯。當走到第二十層的時候,他覺得身上的負擔太重,所以打算把身上的物品放下,等回家后有時間再折回拿走。當他氣喘吁吁的走到第八十層,打算開門的時候,才發現,鑰匙放在了留在二十樓的包里。
其實這八十樓便是人的一生,鑰匙就是我們最初的夢想。在我們年青的時候,總會因為各種原因放棄它,心想,當功成名就的時候,再實現它也未遲。而當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回顧過去,才發現當初的夢想,已經離人生越來越遠。
其實這個故事,還有這部電影,都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我們的人生,到底應該追求什么?
我一直對一個真理篤信不疑--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都是不同的。有些人認為擁有財富和地位便是幸福,有些人認為精神上的富足便是幸福,有些人認為自我價值的最大實現便是幸福,有些人認為為一個愛的人付出所有便是幸福。幸福,從來就沒有一個嚴格的標尺。物質和精神都不是幸福的單一決定因素。精神上的富足沒有物質支撐顯得脆弱,物質上的富裕沒有精神補足顯得單薄。
人生的幸福其實就像是一首詩歌。在教科書上,一首好的詩歌是由它的格調,韻律和修辭手法決定的。然后再提兩個問題:第一,解決詩歌的藝術性;第二,該詩歌的中心思想的重要性有多大。再按數學方法來解決,藝術性成_軸,中心思想成Y軸,一首詩歌有多優秀,便是它所在坐標軸覆蓋的面積。電影里,基丁老師說,這些全是Bullshit。
“我們讀詩寫詩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是因為生命和個體的存在,因為你可以在人生的戲劇里奉獻一首詩……”一首詩的優劣,從來就沒有一個嚴格的答案。同樣,一個人的人生幸福與否,答案和其他人無關。
而大多數人,隨著年紀的增長,慢慢失去了當初的信仰。在人生的最初最初,追求美麗和浪漫,便是最崇高的理想。而后,當社會的價值觀影響著人們,漸漸,事業的成就和安穩的生活便足以支撐人的一生。
當然,兩者沒有對與錯,只是價值觀的不同罷了。
人生為什么會有反叛期,是因為當時長輩要將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強加于我們,這與我們追求美與浪漫的價值觀背道而行,當中的對立使我們產生逆反心理??墒?,這段時間結束以后,大多數人會慢慢接受社會的思想,順著父母指引的道路走著,最后成為社會運轉的一個平凡的零件。
大多數的老師,便是社會價值觀的傳導者,他們讓我們相信,考上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事業有成,安穩富足便是人生的幸福??墒请娪袄锏幕±蠋煵煌?。他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揮灑出你特有的色彩,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才是幸福。基丁老師的理論,無疑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相悖。
有人說:當我做學生的時候,遇到基丁老師這樣的師長該會有多好。
但是,做一個非主流,是多么的危險,因為他注定要不被社會主流所接受。而且他造成的后果也是毀滅性的。偏激的尼爾,受不了兩種價值觀的沖擊,在父親的強權教育下,意識到自己生無可戀,最后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原本,他是一個在父親面前唯唯諾諾的好孩子,依著父親的計劃,用全優成績考上哈佛醫學院他便可獲得人生的“自由”。但是,基丁老師激起了他內心所有的不安分因子。他第一次感受到,表演才是他人生真正想要追求的夢想。兩種教育在他心中沖撞的火花讓他進退兩難,最后,他選擇死。
如果沒有基丁老師,可能他會繼續父親計劃的人生,順利升入哈佛,做一個出色的醫生,一切悲劇便不會發生。
我想到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直子的自殺也是因為心中的“本心”和社會的主流相悖,最后她選擇人生在最美麗的17歲結束。價值觀沖擊的后果果然是毀滅性的。
在這部電影里,基丁老師引用了梭羅的一句詩:大多數人都生活在絕望的平靜中。在價值觀沖擊的時候,絕望的我們不得不妥協接受,最后過著平靜安穩的生活。而幸福到底是什么?再也不是以前絢爛的幻想,那些,終究只是美麗但脆弱的泡沫而已。
所以電影最后也沒有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導演的安排很高明。因為任何絕對的答案都只能是片面而武斷的。
只是,人的一生,年輕的時候,一定要趁叛逆期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在青春的時候,那叫瀟灑。如果中年的時候還要感情用事,那便是幼稚和魯莽了。
死亡詩社觀后感2
這部電影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的電影,我看過兩遍,挺喜歡的。教師基廷深受學生歡迎,教學思想自由,教學方法靈活生動,被學生們稱為“船長”。影片中一些課堂教學的場景是非常吸引人的,能夠感受到學生的頭腦、心靈和興趣在慢慢被開啟。
教學應該是這樣的,教師從事的工作就應該是提供支點、撬動無限可能。遺憾的是,這種教學方法得不到校方和家長的認可,“船長”最終還是無奈地離開了。
學生能夠秘密地重建老師年輕時組建過的“死亡詩社”,并且以相同的方式在山洞里吟誦詩歌、創作作品。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崇拜和認可。學生在校方壓力下背叛老師后的愧疚,學生送別教師時的獨特方式,都表明這是一位真正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的教師。
這樣的故事,不僅發生在曾經的美國,而且發生在現在的中國,發生在我們身邊。也許以更加觸目驚心的方式發生著。
不知道有什么反映這樣問題的電影,不知道人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沒有,不知道人們的反思到了一種怎樣的深度。
看到問題,敢于說出問題的本質,事情才有解決的可能。萬馬齊喑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有些人選擇隨波逐流、從中漁利,有些人選擇獨善其身、明哲保身,有些人單打獨斗、成名成家,有的人沒有選擇,在不斷忍受中習以為?!逃械娜?、事,就是這樣千奇百怪。期待“船長”出現,期待“尼爾”出現,希望這樣的教師和學生越來越多。走進人們的視野,沖擊人們的內心,開啟人們的變革愿望,讓人們意識到:其實學習可以更加美好!
基廷年輕時組建的“死亡詩社”能夠被學生自動自覺地認可和繼承;我們呢?我們有什么東西是值得下一代傳承下去的?
大的事,管不了,說來說去,就變成了發牢騷。自己的事情,卻是可以好好想清楚的。
我性格懦弱,不敢于反抗,更加沒有抗爭的智慧;
我眼界欠佳,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價值的、值得追求的;
我過于悲觀,不太相信現狀會發生什么改變——
這就注定我不是認命就是逃離。
誰又不是如此呢?當現狀必須改變而遲遲沒有變化時,當人人都覺得不對卻誰也不敢率先站出來、即使站出來也未必有用時,認命和逃離就得選擇其一了。
20%的人逃離,80%的人認命,更多的人成為待宰羔羊,自己被宰之后,再去戕害別人?!@就是因果循環的怪圈。
所以,基廷才被稱為“船長”。美國有這樣的船長,是令人羨慕的事。船長也要有產生和生長的土壤。
期待“船長”出現在我們身邊;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船長”
死亡詩社觀后感3
這部影片給予我的最大的感觸是生活不只是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茍且。
我不能否認這部優秀的影片激起了許多處于黯淡無光的生命里的人們的夢想、激情、血性和對于“改變”這個使命的責任感;它使無數在面臨人生的選擇、躊躇不定,或是在自己的道路上孓然行走而無所適從的人們勇敢、堅定地追隨自己的內心;使渾渾噩噩者尋找到生命之重以及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我相信片末學生紛紛違抗校長的命令,站在桌上以示對傳統、守舊的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基丁老師開放自由的教學方式的認同以及對老師本人的敬重打動了不少人。當一潭死水般的腐朽體制內出現一個活躍的變數時,被舊體制長期壓迫的人自然渴望借此而掀起改革。從觀眾的角度而言,大家喜歡看到角色身上的反抗精神,因為反抗精神象征著新生思想誕生和新生力量的注入。反之,當依舊固守傳統舊思想的人出現并以各種方式對革新者進行壓制時,大家自然會將該角色置于“反派”的定位且對該角色恨之入骨,就如《飛越瘋人院》里的護士長,也像是《死亡詩社》中的校長。為什么?因為當我們坐在熒幕前時,往往是站在一個制高點上去審視影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對于一部影片說,自然有其思想導向性,但作為信息接收者的我們,往往會乖乖地跟隨它的思維引導而極少去換位思考并置之于現實中去考量。
看完《死亡詩社》,腦海中逐漸浮現起《飛越瘋人院》的片段。兩部影片所設定的時代背景十分接近,一部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另一部是六十年代初;同樣是對舊體制的質疑和反抗;同樣是以反抗的失敗而悲劇收尾。我相信許多看過這兩部影片的觀眾都會投身于對校長教育方式的批判和對基丁教育方式的贊揚中;還有對護士長蠻橫專制、固守教條的表現的厭惡和對墨菲勇于挑戰陳規、追求自由,但最后還是被非人道手段逼瘋的深深痛惜。
人類的失智之處在于,永遠都可以在價值判斷的平衡點上為自己的觀點找到合情合理的依據和解釋。高墻外,墨菲是個不折不扣的社會秩序破壞者,于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安全與穩定,人們把他送進了高墻內。大家厭惡護士長,因為她手握權力,是規矩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她對破壞者會毫不留情面地懲罰。但是我們從沒有想過,在我們把墨菲強制送進瘋人院時,我們就是在充當護士長的角色;而在對墨菲行為的認可和對他的同情上,我們從沒有記起他是個性質極為惡劣的地痞流氓。墨菲最后不可能逃出瘋人院,因為犯罪就是犯罪。基丁老師鼓勵學生們撕去那些他認為是廢話連篇的前言并且跳過解讀現實主義詩歌的部分,去濃墨重彩地賞析浪漫主義詩歌——當他其實很明白“應該要學的知識”和“想要學的知識”的界限時,當他其實很清楚學校的規矩以及臺下那些學生所要背負的未時,他依舊選擇那么做,其實是害了學生。學生們最后不可能掀起教育方式的變革,因為現實就是現實。
“兇手”是“船長”,就某種意義而言,我覺得是正確的。基丁老師教會了學生去探求真我、發掘潛能、懷抱夢想,但是他并沒有很好地教會他們在大環境下生活。他教會了學生們什么是愛、熱情、浪漫,教會他們成為了理想主義者,但是卻沒有教會他們如何應對現實的殘酷——就好比是他教會了學生如何去織夢,但是卻沒教會他們如何獲取面包。理想固然是美好的,但是終究要回歸現實。
我想這部影片之所以口碑極高,是因為它的劇情與許多學生產生了共鳴。誰都在荷爾蒙的驅使下激情過、黯然過、魯莽過、青春過,壞過事、闖過禍、破過規矩、敗過秩序,更多的是因曾或多或少受過教條的壓迫而感到不甘,亦或者是沒有遇上這么一位自由開放的好老師。
每個人都有去做夢的權利,但是唯有珍惜現在的青春時光,去磨煉自己的意志、鍛煉自己的品格,將才能在現實的漩渦中處事不驚,才有去實現夢的權利。
死亡詩社觀后感4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課上,我們欣賞了一部美國的片子《死亡詩社》,它的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個扼殺個性的年代,也許我們今天仍處在這個時代中。在學校慶典禮上,學生們穿著一樣的校服,一口同聲的說著校訓:傳統、紀律、榮譽、卓越。學校禮堂里莊嚴和死氣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還是從他們的眼睛里泄露了出來。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
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蠋煼磦鹘y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一群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情節的安排行云流水,沒有任何花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很純凈的故事。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郁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覺,和最后一個場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自以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傳統。然而這傳統,是來自于我們的成人社會的現實主義的傳統,而不是發自作為當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們的浪漫主義的傳統。在成人社會中,出于他們的本能,把他們的實利主義的性格灌輸于學校教育的諸種體制之中,并且,作為師長,作為父輩,他們自以為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護孩子的目的。他們認為,唯有一個在貫徹了實利主義教育的體制之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才能夠免受傷害。
于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習法律,學習各種生存規則。同時,也學會屈服。在他們的現實主義的教育培養之下,我們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種氣質,我們變得現實,我們變得急功近利。我們也許會成為一名合乎他們設計的會計、醫生、律師、政客……但是,與此同時,我們逐漸喪失了生命本質中的創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在沒有遇見基汀老師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宿命;在遇見基汀老師之后,我們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擴張了。也因此,我們看到了我們的人生所面臨的,竟然是怎樣的一出悲劇!
如果說,這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征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的夢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里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里諸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并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于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向往飛翔的激情。但是,屬于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運無奈地呼應了。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死亡詩社》從頭到尾都讓我被一層一層的激情侵襲著,但這里不是天堂,它從未離開過現實世界。我想這部電影在今天的現實意義也許正好像一個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里重新呼喚學校教育的人文關懷。
死亡詩社觀后感5
影片講述了一個特立獨行的老師和一群年輕學生的故事。老師的思想別出心裁、與眾不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思想過于超前,這本不是一件壞事,卻不被當時的大多數人接受。這大多數人,包括老師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長、以及學生家長。而學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為他適應了年輕人的天性,讓他們做他們喜歡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達到高潮。我們說一個人自殺,是要放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去分析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國今天,許多人因為適應不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型期帶來的思想沖擊還有的個人信仰缺失而自殺。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說這部電影的年齡可能比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還要大,那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的論壇一類形式的詩社,更沒有什么第二課堂活動,學校傳統的管理制度更讓人覺得壓抑沉重。
作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會為兒子的表演天賦和才華感到驕傲的,畢竟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卻百般要求他成為一名所謂體面的醫生,禁止他的一切興趣愛好,這個就有點兒極端了。
Neil的死,有學校,有家庭,有社會的責任,老師只不過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個導火索。那么為什么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老師的身上呢?
因為,久負盛名的學校要保住它的名譽。這個學校如果要維持它的正常運轉,就必須犧牲一個可憐的老師的利益,老師只不過是一個替罪羊,是整個教育系統中一個最小的螺絲釘,一個人的力量是無力改變長久形成的龐大的傳統教育體制的。而傳統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長的時間,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處。
作為先驅者,Neil的這位老師的犧牲意義是很大的。任何一項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驅犧牲。畢竟改革是利益關系的調整,在教育也在趨利的時代,我相信像Meil老師一樣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雖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堅定地在改變我們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學生都站在桌子上為默默地目送老師離開,這也是這個老師最大的欣慰吧!也賦予我們了一些對當今教育體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