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邊城》最新觀后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邊城》最新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電影《邊城》最新觀后感1
以前我是多么期望能夠觀看《邊城》的電影版,但即使如此也無非法彌補我目前的大失所望之感。
當初《邊城》吸引我的是語言和情節,遷移到電影上來,語言風格體現的效果并不佳。除去人物對話,導演大人只能用他的鏡頭詮釋沈先生陛下干凈的鄉下風情和人文氣息,不斷放慢鏡頭的移動速度,好讓觀者仿佛隱約能回憶起書中的只字片語。甚至導演天真地加上了一段非人非鬼的陰間女聲,這便注定了《邊城》是部杯具,悲得讓人心里壓抑。于是在蝸牛景與魂靈聲的參雜之下,情節最終緩慢發展起來了。在它發展的過程中,我閉著雙眼道:要不是想看看演二老的人長得帥不帥(十分現實的觀念),用耳朵就能把整部電影看完,類似給盲人看的電影。故事的場景不是爺爺在和別人喝酒聊天打探情報,就是翠翠呆呆地撐渡船。這完全破壞了原著的意境。或者從根本來看,《邊城》并不適合拍成這樣的一部電影。就像現代閑著無聊,硬是把《詩經》的情詩拿來譜曲演唱,一是曲子特難聽,二是毀了情詩原先的風騷。
而《邊城》唯一使我認可的是人物性格拿捏得挺準。確實,農村的人個個都憨厚的有點傻,又充滿南方人的特點,(m)說話喜歡九曲回腸的`和別人繞彎子,或者打著“玩笑話”的幌子說出那些必定被人懷疑為真實的真話。爺爺是個典型例子,他的猶豫不決在某種程度上毀了翠翠和二老的結締良機。但正因為此演員的演技較高明,再加上其他演員的全力配合,把觀眾的心揪得緊緊的,透可是氣來,也就停止了思考。觀眾們卻一面表現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氣勢,思想邪惡點兒的就私下嘮叨生米為何不讓它煮成熟飯。可演員的演技把他們迷惑得忘記了這兒只是一個被封建迷信思想籠罩千余年的小農村。所以反而我贊嘆謀導演的分析潛力及用人之道的精明。
沈先生如果泉下有知我寫了這么一篇評論,他必須能夠猜測得出中國果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并且法律已健全、言論已自由。
電影《邊城》最新觀后感2
看完這部影片,翠翠這個生活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的淳樸女孩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影響
查了一下資料,才了解到這本書寄托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于《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人性美正式這本書的宗旨。
在我眼中的翠翠是美的,那好不作作的美,那樸實幽靜的美??但在我眼中的翠翠也是可悲的,在由于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于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她并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喜歡自己的兩兄弟約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這里也寫出了那時人性的善良,沒有勾心斗角,沒有重重陷阱,有的只是公平??但自知唱歌不如二老的大老甘愿放棄選擇駕船遠行做生意最后卻遠離了人世,要破船卻不要磨房的二老也因為大老的死而離家出走,翠翠的爺爺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離翠翠而去,最終,只剩下了翠翠孤單的一人??往后的日子,翠翠每天在那渡口載送著來往的人們,同時也在等待著那個曾經愛過他的男孩的歸來,等待著那個離家出走的男孩,但是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小說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但凄慘的結局也應發人們的深思,這整部小說給我的感覺是唯美的,但同時也是凄涼的,或許邊城是我們每個人都期盼過的地方,因為那里與世無爭,因為那里是一個心靈的寄托,因為那里是一個正真的世外桃源??
電影《邊城》最新觀后感3
我在暑假中觀看了《邊城》這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是根據沈從文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70歲的老船夫與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翠翠的婚事成了老船夫的心病,他想把翠翠交給一個可靠的人。茶峒城里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儺送二老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兄弟倆感情深厚,卻又同時愛上了翠翠,發生了矛盾。翠翠喜歡二老,卻不肯說明心意,使老船夫很為難。又因誤會,事情被鬧得很僵。不料,隨后傳來了大老不慎落水淹死的噩耗。老船夫明白了翠翠的心意,但二老對哥哥的死難以釋懷。老船夫前去提親,又被順順拒絕。同時順順又同意了中寨王團的提親,但二老卻仍想著翠翠而拒絕婚事,最后無奈以闖蕩為由離開了這里。老船夫因心力交瘁,終于離開了人世。翠翠終于明白了許多爺爺在世時所不明白的事,她接替了老船夫的工作,守候在渡船上等待二老的歸來。
《邊城》是一幕真正的愛情悲劇,它以翠翠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和主要內容,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的心里變化,生動的刻畫了翠翠的羞澀、恍惚與冷漠。《邊城》講述的故事凄美動人,但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卻細膩,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邊城》塑造的主人公少女翠翠,是純潔的化身,是《邊城》中最美好的靈魂,最后卻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爺爺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能嫁到一個好人家,他辛苦操勞卻如竹籃打水一場空。天保大老為了能夠娶翠翠,不計身份地位的差距,多次上門追求翠翠,但后來不慎溺水身亡。儺送二老為追求翠翠,寧可不要那座新碾坊而要一艘破渡船,還在對面的山上唱了一整晚的歌,后來卻因拒絕婚事而遠走他鄉。可以說,電影中的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有一段美好的回憶和一個悲慘的結局。
《邊城》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但不是由于命運導致的悲慘,而是由于人性導致的悲慘。在世上,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了厚厚的面具,背叛了自己的良心。人性本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然而在物欲橫流的都市這個鋼筋混凝土構成的森林中,還有多少人有最初純潔的人性呢?由于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無力去呵護脆弱的人性,也沒有時間去注意孤獨的人性,只是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使它在黑暗的生活中漸漸地墮落。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美好早已被塵封在心靈中被遺忘的的一角,可是疲倦的人們哪還有閑暇去將它開啟?很多人已經開始將它們遺忘。遺忘不是一個人的罪過,但是若任由它們成為被遺忘的記憶,成為昨日的擁有,則將是全人類的損失。故事中,大老與二老同時愛上了翠翠,但他們之間沒有你死我活的勾心斗角,沒有兄弟之間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至極。但自二老開口的那一刻起,大老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個至親的人,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遙遠的遠方直到無情的江河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手足之情在此天人永隔。這兄弟的情感是多么純樸而又真摯,他們身上處處都流露著人性的光輝!《邊城》中有的不僅僅是人性的光輝,同時還有人性的遺失。與天保、儺送這兩兄弟相比,他們的父親順順就顯得非常差勁了,他為了得到一座陪嫁的全新碾房,竟不征求兒子的意見,答應了提親,他這樣利用兒子的婚事而謀取利益的行為難道不是證實了人性的遺失嗎?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這不是個我喜歡的故事。如果翠翠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么事情,機會總在自己手中,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遺憾或悲劇。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等待。我們每人心里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枷鎖,也是歸宿。我更希望能在邊城中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電影《邊城》最新觀后感4
安平盛世,只有淳樸善良的鄉土人士。徒留一縷淡淡的純潔在心中。
熒屏上,善良的人,和諧的城。簡單、純粹的生活,不禁神往。感同身受,青春的悸動。純情少年,單純女孩。質樸素顏吸引少年的眼球,健美才俊俘獲女孩的芳心。一切都那么完美,他有他的向往,她有她的夢。年少的心沒有名利的負累,單純,執著。正在追求幸福,過程也快樂。稚嫩懵懂不解溫柔,體貼、幸福又豈是那么容易追尋?望著靜女的倩影,不得觸碰。欲求而不得,終究苦悶。很對方不解柔情,嘆彼此不夠勇敢。
如若這般,靜靜地,歲月流逝。春夏秋冬,風雨霜雪,一切都那么自然;蕓蕓世界,周而復始。變遷的是時光,蒼老的是心靈。煙火,一瞬即逝,終究短暫的光亮。花季時的靈魂終敵但是這似水流年的抹殺。天災人禍,不期而遇。愛親之心,無以言表。憧憬幸福,追逐夢想之時,等待的終歸是無奈悲傷。一切都變化了,人性蒼涼了,思想負累了。無語問蒼天。
終須臾,把握不住的,仿佛一切皆有定數。命運不濟,感嘆生不逢時亦無用。青春的悸動已成過去,親人的笑臉也化為了回憶。快樂過后的悲傷痛苦,靈魂背上了深深的傷。成長著,成熟著,繼續著歲月的洗滌,只是人生再也閃爍不出美麗的光環。逝去的終究難回來,而繼續生活的信仰也消散。眼淚代替了所有的表情、情感。眼神再也無光,只有迷茫。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應當學會愛,與友情相愛,人生會有無數盞孔明燈;與親情相愛,人生會有幸福的天堂;與感情相愛,人生會有生活的信仰。須臾之景,慨嘆人生皆浮云,欲求而得之,綢繆之時,忘卻期盼以久的夢想。青春,年少輕狂,有關成敗福禍的變動只于此。向往著幸福的熱情,喜歡著釋禪的清靜。彷徨著,充實著。仰望星空,更應腳踏實地。把握當下,留意踩空夢想,否則,一切都是虛妄,終會虛無。
珍惜該珍惜的,有關的一切完美;改變該改變的痛楚,無留遺憾。與眾生共自然之舞,同親人享天倫之樂。青春的,稚嫩在褪卻,成熟在長大。揚起嘴角,眼角一箋留不出的淚,唱一首自己的歌。
電影《邊城》最新觀后感5
看到《邊城》這兩個字和影片剛開始的畫面時候,我以為是一部反應城邊人民生活很苦的電影,不覺得很好看,但里邊的故事情節漸漸吸引了我,就順著看完了整部電影,故事的結尾并不是令人很滿意,是我不想看到的結果。
故事是發生在湘西美麗的小鎮上,女主人公與年邁的祖父生活在一起,兩兄弟同時喜歡上了美麗的女主人公翠翠,而女主人公翠翠,從一開始就喜歡上了二老,本以為有情人會終成眷屬,但在大老和二老兩兄弟追求翠翠的方式不同,最后大老毅然離開,為了成全弟弟,卻在外出闖蕩的途中,翻了船,掉進水里,再也沒有上來。弟弟感覺對哥哥的死有責任和愧疚,翠翠也沒有明顯的表示,父親逼他取一個有錢人家的女兒,無奈之下,離開了翠翠。祖父年紀已大,因為擔心翠翠的婚事和將來的幸福,承受不住壓力,在風雨之夜,離開了翠翠。二老離開以后一直都沒有去過,她一直在等待著,也許一直都不會來,也許明天就來了。
劇中小鎮上看到的是人淳樸善良、勤勞、友善和平的景象。《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營造了這個世界,這里看不到邪惡、奸詐和貪欲;這里有貧富區分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差別,但他們都互相親善著、扶持著;這里也有矛盾,但那決不是善與惡的沖突;小說結局是悲劇性的,但也絕非是奸邪之徒所致。邊城的人性美固然成為人們歌頌的對象,這座遠離喧囂塵世的小城賦予了它的子民人性美,但在這美好的背后,是這座小城封閉落后的凄涼,是多少年歷史積淀下來的陰影,是整個古老的民族性格的缺陷。翠翠、爺爺、順順一家,他們都沒有錯,錯的是這個美麗的小城,這個平靜的小城,這段自由的、朦朧的愛情既然發生在這座小城,無論是在誰身上,那么它注定是殘破的,注定只剩下遙遙無期的等待!只有改變小城,才能改變故事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