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千與千尋觀后感大全
《千與千尋》這部電影吧,你很難去給它下一個定論,說它是什么主題它突出想表達哪一個點,它是很復雜的。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電影千與千尋觀后感2020,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電影千與千尋觀后感1
電影千與千尋中,孤獨這點尤其在無臉男和“寶寶”身上體現明顯。無臉男是妖,不被這神的領域所接納,所以他很孤獨,而千尋在大雨中為他留了一扇門,他就找到了能消除這長久積存的孤獨的物事,就是千尋的陪伴。“寶寶”備受湯婆婆疼愛,因為“外面有致病的細菌”所以從來沒有出過房間,也從來沒有其他玩伴與他玩耍,他厭倦了沒有思想的那些死物那些抱枕玩具,他厭倦了無休無止的孤獨,這時,千尋出現了,所以他幫千尋躲開了湯婆婆的搜查,又在千尋要走的時候拉住千尋的腳腕,讓千尋陪她玩。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又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群居動物,所以他人的陪伴就尤為重要,孤單冷寂的生活會讓人感到壓抑,感到拘束,感到憂傷。而我們每個人,又或多或少都會處在孤獨的境地,這個方面就特別觸動人心。
。鍋爐爺爺很直白地感嘆千尋與白龍之間強大的“愛的力量”,那一句句的“あい”讓人感慨萬千。白龍拜入湯婆婆門下,丟失了自己的名字,但是還清楚地認得千尋,這是愛;白龍在別人都休息之后帶千尋去看爸爸媽媽而且給千尋自己用法力做的飯團,這是愛;白龍受了傷,生命垂危,千尋給他吃了河神給的苦丸子并且決定去找錢婆婆還回白龍偷來的印章希望能救白龍,這也是愛。千尋與白龍之間的愛,純潔,美麗而動人。湯婆婆也很愛“寶寶”,母親對孩子的愛體現的淋漓盡致。平日里那么強勢的湯婆婆,在“寶寶”哭鬧時卻放下身段,耐心地哄慰;平日里那么精致的湯婆婆,在發現“寶寶”被掉包而失蹤后卻法力失控發絲飛舞口中噴火;平日里那么霸道的湯婆婆,在面對“寶寶”所說的“婆婆要是敢讓千尋哭我就恨婆婆”時卻低眉順眼亂了陣腳。白龍和千尋之間的愛情是愛,湯婆婆對“寶寶”的母愛是愛,而“寶寶”和那只鳥與千尋短時間內構筑起來的友誼又何嘗不是愛呢?
電影千與千尋觀后感2
小車駛入土路,大樹的枝椏快伸到車頂了。這里只落下一點太陽的光斑,路邊堆積著長滿青苔的石頭小房子,是石祠。時不時還有半人高的詭異石像立于樹影之下。
莫名的不安彌漫開來,本能想要遠離這個神秘地帶。
影片靠景物成功營造了氛圍,也為后面的劇情做好了鋪墊。千尋一樣不想在此地久留,但大膽子的爸爸很想去黑暗的門洞對面看一看。
像是桃花源一般,穿過狹窄的黑洞,便豁然開朗。原來這里是主題游樂園的殘骸,90年代瘋狂開發的遺物。
穿越了狹窄通道,太陽也落山了,時間與空間雙重位移后,像是鎖芯“咔嗒”一響,齒輪緩緩轉動,影子扭曲伸長,灰霧中的紅燈籠一一點亮,故事盒子正式開啟。
從水泥高速公路到匝道,再到幽暗的樹林土路,以及狹窄黑長的門洞之后,草原上的公園殘骸。我們跟隨影片一起,一步步遠離現代城市,走入作者的想象之中。至此,我們已經相信,在這樣的空間與時間里,什么樣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新世界里,第一個發現千尋的是白龍。千尋雖然沒能在第一時間成功逃離,但在白龍的鼓勵下,她走過墻邊高高的樓梯,一路跌跌撞撞,有驚無險地找到了鍋爐爺爺。
千尋打開側門小心翼翼下樓梯的這個畫面很有意思。
畫面右側,千尋背后是絡繹不絕過橋去湯婆婆浴池的客人:暖黃燈光,高矮胖瘦不一的妖怪穿著傳統服飾,排隊進門,畫面美麗、神秘又詭異。
下一個畫面左側,千尋前方處在灰紫色陰影下。狹窄而幽暗的樓梯深不見底,最下面一輛電車向遠方駛去。
后面是斑斕詭譎的妖怪世界,前方是千尋心中那個雖黯淡卻真實安心的現實。
電影千與千尋觀后感3
為什么《千與千尋》的大部分場景發生在浴室?
因為這里是洗去人們污垢,是最臟的地方。
湯婆婆討厭別人不做事,只知道吃飯,可是她自己的兒子才是最大的巨嬰。
她總是對兒子說外面很臟,不想他看到浴室那丑陋的一面。
可是她自己才是骯臟的源頭,她可以在上一秒鐘對顧客笑臉相迎,下一秒又對員工變臉痛罵。
鍋爐爺爺向往自由,可是卻困在一個鍋爐房里面。
四十年來,他一直在鍋爐房添煤加炭,吃了睡,睡了吃,無限次循環。
白龍似乎很酷,懲惡揚善。可是他迷戀魔法,被湯婆婆給控制,替她做了很多壞事,他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整個浴場的人,都努力工作,加班加點,像一顆顆流水線上的螺絲釘,像不像現在的我們?
你看這個青蛙,勞累之后在窗戶口抽煙,和我們加班的員工在窗口抽煙有任何區別嗎?
電影中,湯婆婆會奪走每個人的名字,最后只剩下一個字。
這像不像我們融入社會之后,只剩下一個職場稱呼?
電影中說:“在這里,不工作的人,就會死去。”那些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工作難道不是他們的生命嗎?
無臉男在浴場撒下金子,那些被工作重壓的人,都卑顏屈膝,彎下腰去撿,他們都曾經有詩和遠方。
可是在現實的壓力下和自己的欲望中,早已迷失了自己,也忘記了當年的名字。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電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是對金錢的誘惑,或是對權利的迷戀,或是一成不變的禁錮。
因為故事說的就是一個叫千尋的小女孩,差點在充滿欲望的社會中被奪走名字變成了“千”,可是她最后還是沒有忘記自己的名字。
最終無臉男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白龍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而千尋也找到了回家的路。
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初心,也想起了為什么要出發。
很喜歡電影里面的一句臺詞:有些事情經歷了,就不會忘記,只是暫時沒有想起來罷了。
我們或許會短暫地迷失,但自己當年的樣子永遠不會忘記。
電影千與千尋觀后感4
有些電影要看上幾遍才算看完,《千與千尋》就是。
第一遍,大腦被聲色填滿,每一幀畫面都無比美麗新奇,在劇情的大海里,情節的波浪一波接著一波,除了被劇浪推到大海深處,我們什么都來不及思考。等到后面的幾遍,才有余心邊看邊想,為什么這部電影這樣好看,耐看,讓人念念不忘。
電影的每一部分都很優秀,包括但不限于:異世界的設定,建筑與妖怪的形象設計,畫面,故事,音樂及配音……
電影開篇,是車內。花下露出千尋的臉。車上三人的交談初步交待了每個人的性格。父親大大咧咧,母親雖然有自己的小抱怨,但還是附和父親的決定,千尋叛逆(躺在后座,對新學校吐舌頭)又膽小(怕黑怕一個人)。
小車從大道拐上岔路,至此鏡頭從下往上依次露出路牌、茂密樹林、安詳村落,然后再打上電影名。
我是后來幾遍才注意到這個鏡頭,非常喜歡。電影沒有直接把畫面跳去千尋一家的目的地,而是由下往上,用一個人抬起頭來的動態視角,將新世界徐徐展開。千尋一家的轎車駛入隱藏在茂密樹林后的新世界,遠離現代城市的他們會遇上什么呢?
電影千與千尋觀后感5
當舟車勞頓的千尋發現手中的同學送別之花枯萎凋謝,發現自己與原來的學校和同學漸行漸遠,心中不免有些落寞,當時的她就是許許多多放羊式孩子的縮影,一個因父母工作關系而被迫要離開她相處已久的學校群的可憐孩子。家長可曾想過自己的漂流會帶給孩子怎樣的心理陰影!或許孩子只能說:“我從小對家的感覺就不深,只知道,父母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千尋,帶著對同學的眷戀,和爸爸媽媽來到了一個神秘的地方,一個僻靜到連絲絲風聲都能感覺到像是一個巨人的哈氣。千尋一直勸這爸爸媽媽別去這個詭異的地方,但爸爸卻像是哥倫布一樣,急切著找著他的“新大陸”。這像是一個世外桃源,與世隔絕,但有時也會傳來陣陣電車聲。這大概是一處主題公園的殘骸,這里的荒蕪,也許就是宮崎駿想對人類對土地不合理開放利用的控訴吧。
流動的溪水,千尋像是個沒有安全感的小孩,緊緊的跟在父母的身后,而爸爸卻被那股食物的香味誘惑著,一家三口來到了一個滿漢全席的無主店面,開始瘋狂的吃那里的食物,而千尋卻沒有這么做,認為這很沒有禮貌,其實很矛盾的,日本那么注重禮貌的的國家,孩子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禮貌的教育,但反而是大人,在面對誘惑時,往往會先破戒,他們像是規矩的制定者,想何時破戒就何時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