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弱點觀后感范文
《弱點》是根據邁克爾·路易斯的小說《弱點:比賽進程》改編,由約翰·李·漢柯克執導,桑德拉·布洛克、蒂姆·麥格羅、昆頓·亞倫等主演的勵志電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美國電影弱點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美國電
影弱點觀后感范文1
起初看這部影視是因為老師在課上播放了一小段它的預告片,后來我課后開始看它便愛上了它無法自拔,自從我觀看了《弱點》這部電影,覺得自己感觸頗多。甚至它給予我的是勇氣,帶給我的是鼓勵,給我以激情澎湃。
這里面有著濃郁的宗教色彩,在美國,白人和黑人之間的社會地位差異決定了大個子邁克和戴西夫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從戴西夫人的說話方式和家里布局可以看出來,她非常自己的家,而且非常有錢,是標準的上流社會的女強人,然而她允許邁克睡她價值一萬多美元的沙發,讓他待在自己的家里,盡管一開始他們擔心邁克是小偷,但是這并不影響她們表達自己的善意。第二天事實證明邁克是好人,邁克很感激她們一家人,但是不想再給她們帶來麻煩想走,但是戴西夫人不許,讓他過完感恩節再決定去留。當他們敞開心扉之后,戴西幫助他買衣服,給他騰房間??所有的一切都體現了戴西夫人的善良,這是受宗教文化的影響然而更多的是她們一家人的善良,因為戴西夫人的朋友也和她一樣但是卻對戴西夫人的行為很不理解。然而對于朋友的嘲笑,戴西夫人非常生氣,并且表明自己的態度,說自己因為邁克的存在很幸福,而不是他有了我而幸運。然而,邁克的生活經歷也是很悲慘的,但是悲慘的命運并沒有讓他屈服,他依然保持著自己純真的內心。大個子邁克出生于一個貧窮的黑人家庭。父親有暴力傾向,母親酗酒吸毒。
邁克從小在黑人社區長大,見到的都是暴力事件,父母吵架,骨肉分離的場面時常在他腦海中浮現。可是沒有受到他所成長的環境的影響而學壞,邁克善良本分。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但是很自卑,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他對于戴西一家人猶如自己的家人,他自我保護得了95分,但是這個特長被戴西夫人發現了,并被她激發出來了,把隊友看成你的家人,當你的家人有危險了,你會不會不顧一切去保護他,他的回答是肯定的。這就為他橄欖球的生涯開辟了道路。后來成為一個世界聞名的`運動員,成為各大媒體和教練的寵兒。
對于一個社會底層的黑人來說,他沒有能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他渴望有一個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那么作為他的母親她就要為他完成他的心愿,為了找到他的身份信息她去了很多地方,當她看到邁克吸毒的母親,她并沒有因此而放棄邁克,而是更加愛她,引用邁克母親的一句話:多么好的基督女士啊!我們每個人必須都有些缺憾,這也是生活和現實中難以避免的,我們不避為此慚愧而逃避,打開自己的心扉,對自己寬容點,讓自己的心靈找個棲息的地方。
弱點,無需隱藏,或者說它是一個人真實的象征。與其扭扭捏捏的被別人嘲笑,不如坦然的面對,放棄那些不必要的佯裝。
門捷列夫說過:“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早就不出時代的偉人”。天空不大晴朗,路下總有泥濘,曲折的山路,難免會有絆腳石,但是,請勿忘記,絆腳石也許正是激勵你爬上頂峰的指揮棒。
美國電影弱點觀后感范文2
無意中發現的這部電影,雖然影片中沒有什么大起大落,但卻能引人深思,無時無刻劇中都充滿了愛與溫暖。
電影《弱點》中的主角Michael出生在復雜、貧困的環境里,直至三歲,他不得不過起流浪漢的生活。生活選擇了他,但是他已經沒有勇氣面對未來,只是停留在三歲前媽媽的保護。那是一個高大壯碩、皮膚黝黑的孩子,面無表情的臉上,掩不住些許苦愁的滋味。明明天氣陰冷,他卻穿著單薄的短袖和短褲,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不管他看起來高大得多么讓人戒備,他只是個16歲的孩子。已為人母的莉安把一切看在眼里,她不但給這個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庭,還給他了屬于每個人的尊重。
Michael與莉安家庭形成鮮明對比,他有他的自卑,有他的弱點。在生活中,往往有慚愧的經歷,令人不想提起,想逃避他。這就是他的弱點。可是弱點不必隱藏,與其扭扭捏捏的被別人嘲笑,不如坦然的面對。沒有必要為了別人的價值觀而活,應該思考什么樣的生活對自己來說最有意義,然后給自己一個信念,讓意志左右生活努力奮斗想要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弱點,這是我們難以避免的,我們不必為此慚愧而逃避,打開自己的心扉,對自己寬容點,讓自己的心靈找個棲息的地方。看完這部電影給我的一種希望的感覺,因為每一個人都不完美,心靈深處總會有裂痕,但那又何嘗不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了,所有請溫柔的對待這個世界,以及世界里的人。就像現在美國進行的愈演愈烈的抗議行動,人人生而平等,何有高低貴賤之分。人生短暫,我們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溫柔留給這個世界,讓我們的生活永遠被愛包裹著。
美國電影弱點觀后感范文3
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上帝的眷顧,當幸運的事情來到我們的身邊,那么一個人,那么一些人,總讓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刻下不可逝去的痕跡。
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yes-man",在每個人再為自己的夢想去打拼的時候,總會路遇荊棘,世間的坎坷打濕了我們的羽翼,那一道道劃痕,讓我們不知什么才是盡頭,勇氣,自信,都會隨著滴下的鮮血慢慢流逝。那些不開心的往事,那些難纏的煩惱,那些不想面對的現實,都在我們的靈魂深處,隱隱作痛,不能自已。想放棄,卻不甘放棄;想努力,卻不愿努力,活在一個大大的漩渦中,靜看時間慢慢劃走,感慨,嘆息,隨著我們老去的青春一起,凋零!
每個人都有弱點,人性的可愛一面,正是這樣的弱點。弱點不意味著是缺點,想起那個打橄欖球的,或許正是他的弱點改變了他的一生,影響了他的一生,激勵了他的一生。隨他一起慢慢閉上自己的雙眼,起初,他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傷痛,那是他的弱點,讓他變得孤獨,終將孤獨;后來,他還是看到了自己的過去,這也還是他的弱點,不同的是,他學會了珍惜,學會了改變,學會了感恩。那我們呢?那我呢?
也想靜靜的閉上自己的雙眼,會想到什么?回味自己一路走來,經歷的太多,總感覺很沉重。
時而窺探內心深處,不為別人打開,自己卻也看的不那么明白。狠下心割破手指,讓血慢慢滴下,有一種帶痛的充實。其實,這鮮紅的液體,正是生命的寫照。既然已經得到了可以奮斗的一切原因,為什么還要總強求那些微不足道的東西呢?那些心中的欲望,總在催化我們的神經,不敢正是自己的blind side。學會把扛不住的東西放開,心里就不會有那么大的壓力。背包重了,就小憩一下,扔掉那些不重要的東西,重新上路。
一路看天不回頭,驕傲的走下去,最難得痛苦都享受過了,為什么不去試著品嘗下開心呢?
一部片子,或許改變不了一個人,卻可以讓人想清楚很多問題
美國電影弱點觀后感范文4
《弱點》(《theblindside》)這部電影是根據邁克爾。劉易斯的作品《弱點·比賽進程》而改編的電影,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守護有心人》,我想,不管是取名《弱點》還是叫《守護有心人》,都是體現了電影所包含的溫情。
主人公奧赫是一個幼時父母就離異而無家可歸的黑人,他寡言少語,比較木訥,個子相對同齡人而言高出很多,看起來笨笨的,但是他卻擁有天賦般的運動細胞,打起橄欖球來卻是健將一名。他的命運在一次橄欖球賽后主動撿垃圾而改變。他的行為引起了陶西一家的關注,陶西太太看見他無家可歸,獨自走在寒冷的馬路上時,陶西太太決定收養他。而當陶西太太將她要收養奧赫的事情告訴她的朋友們時,朋友們不但沒有肯定她的行為,反而冷嘲熱諷的指責陶西太太的行為,勸他不要去做損己利人的事,但陶西太太對她們的說教,不以為然,堅持自己的決定。這不禁讓我敬佩,也讓人感慨現在的社會,像陶西家這樣有錢的人太多了,但又有幾個能像陶西太太那樣,自己有能力時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呢?大多數所謂的有錢人,他們把錢拿去置辦奢侈品去了,良心,早就被他們自己吞噬了,這個社會不禁讓人思索究竟是怎么了。
劇中陶西一家讓他不斷被感受家庭的溫暖,讓他不斷在“你要保護好你的家人”的激勵下為家人而戰,不斷取得驕人的成績,隨之而來的名聲大振,也讓奧赫苦惱,媽媽的自作主張,讓他感覺自己沒有被尊重,奧赫直言不諱地告訴了媽媽自己的感受,陶西太太也漸漸感覺到自己的自私,逐漸放開手讓奧赫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一家人在相互體諒和相互尊重中又回到了和諧。
當奧赫去大學報到時,全家人去送,離開時陶西太太十分不舍,獨自一人回去車里哭泣,這一幕雖然在普通家庭很常見,但對于這樣一個家庭來說,這一幕更讓人感動,同時也體現了陶西一家的真誠和善良,然人感覺很溫暖。
我覺得一部好的電影不在于它的內容又多深奧,而在于它的內容能有共鳴的人,讓人感覺到溫暖和這個社會最本真的東西,就算是做好事,即使你一開始是帶著目的去的,但當你得到觸動你內心的東西是,你會不顧一切去付出,你會發自內心的高興,同時也會感動自己,人生又能有幾次是能感動自己的呢?
同時,作為家人,彼此之間應該互相體諒尊重,有什么事情大家說開來,一起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彼此隱瞞和記恨,那樣矛盾會隨之而加深,最終是傷人又傷己,那就得不償失了。我想說的是,家人之間的相互尊重是很重要的,和諧的家庭關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的,有尊重才有彼此間平等的相處,不管你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有自己的見地和想法,都希望能夠得到家人的尊重和理解,當然這里的尊重不是一味的縱容,是有選擇性的,至于怎么選擇那是個性問題。
總之一句話,溫情需要用心去實踐,用心去體味,上天會眷顧有心人的,守護好你的有心人吧!
美國電影弱點觀后感范文5
昨晚看的電影《弱點》,曾在《讀者》上看過其報道。當時已為其所敘文字而感動,看了電影后確有所感。
乍一看,邁克爾體型健壯,活像一只勇猛的大黑熊。可惜他的智商是與他體積成反比的,而且他母親是個癮君子,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與他接觸,這造成了他性格孤僻的特點。但也正因為此,他的保護意識才顯得如此強烈,成為了他踏上橄欖球之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片中主要有三個場景:家、學校、橄欖球場。說到家,那并不是奧赫真的家,我認為奧赫真正成為他們的一員,是在拍攝圣誕全家福時,并送出印有照片的賀卡后,大家都知道了“肖恩家又多了一員!”說起美國的教育,是許多中國學生所神往的。說實話,看了電影后我也有種立馬想去美國上學的沖動,但沖動畢竟是短暫而虛幻的。那么,美國教育的優勢,我們能從電影中看出什么呢?首先是錄取。奧赫上的是私立教會學校,他的入學是在眾教師的一片反對聲中,被校訓“錄取”的。由此可見,教育的信念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多么重要而不可違。其次是學習。奧赫的智商不高,只有80,和6歲的孩子差不多,但他最終卻被密西西比大學——他的家人曾經學習過的地方,錄取了。這說明了什么?他剛入學的第一場考試,交的是白卷,許多老師對他很反感,原因是他不聽他們的課——實際是他聽不懂。這時,只有他的班主任是耐心地指導他,用頗具人文主義的教育,使奧赫逐漸由一個交白卷的學生,慢慢地得了“D”、“C+”、“B”……可以說,奧赫的進步,如果沒有他的班主任的關懷,是很難取得的。奧赫雖然選擇了橄欖球,可他卻對橄欖球知識一無所知,但他有家人的關心和支持。他的弟弟SJ為他設計的體能鍛煉,在幫他增強體格的同時,也增進了他們的友誼;他的媽媽給他做的指導,要求他像保護家人一樣保護他的隊友……他都做到了,這可由他在賽場出色的表現看出。
奧赫是個很努力的家伙,他的感情很細膩,只是不善表達。但他卻很幸運,肖恩家接受了他,并培養他,關心他。使他身上的弱點,逐一消去或發展為他的強項。這是美國式教育和家庭觀的優秀成果,在看到奧赫成功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該反思我國與美國在這些方面的差距,并應如何改善。
看了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了人性的關懷,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