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華爾街》觀后感600字
“華爾街之狼”所講訴的故事,發生在八十時代末,九十時代初,這已是二十年初的事,二十年后的今日,華爾街上的金融詐騙不惟沒有收斂,反倒變本加厲,其手眼更增添變,扮飾更加華美,掩飾更加大深度邃,影響更加很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華爾街》觀后感600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華爾街》觀后感600字1
小李子曾經說過,在他的眼里華爾街之狼就是一部現代版的羅馬帝國艷情史。
統計顯示,《華爾街之狼》是迄今為止在對白中使用“fuck”最多的非紀錄片,這個單詞在電影里總共出現了506次。
美國電影協會(MPAA)曾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發出警告,如果他不對《華爾街之狼》中的性愛和裸體場面進行刪改,影片則會被定級為NC-17級(17歲以下人士不得觀看)。馬丁?斯科塞斯的回應是會進行適度修改,以保證影片被定為R級。
這部電影的大尺度場面被許多人津津樂道,我們之前只是在新聞上見到過游艇上瘋狂的派對,這次終于在電影里見到了。Jordan說自己對drug和sex都是addiction,在我眼里這不過是借口,年輕人的瘋狂罷了。泛濫的腎上腺激素與荷爾蒙。
奧斯卡的評委們很討厭斯科塞斯的這種直接,說這是空洞且嘩眾取寵的,或許是他們不敢相信它的真實吧,總覺得有夸張的成分。我相信在演藝圈那么久的小李子一定見過這些。才會演得這么拼。我倒覺得尺度剛好,雖然整部片充斥著各種大尺度場面,但所有都是為劇情服務沒有一場是為了搶戲,你記住的永遠是這部片帶給你的思考而不是這些鏡頭,這才是導演的大師之處。
最后說說小李子。
前幾天看Ellen Show采訪小李子那集,小李子提到他在一年半的時間里連著拍完了被解放的`姜戈,了不起的蓋茨比和華爾街之狼,三個在某種程度上都有些精神不正常的人物,這三部電影消耗了他太多的精力,尤其是華爾街之狼。接著整整休息了一年,到現在都還在休息。
這三部電影我都很喜歡,他在里面的表演都很精彩,而且碰巧都是有錢人,可以看到小李子是有多么的努力。現在小李子的沖奧都成為了每年奧斯卡必提到的話題,但好像每年大家都對他很高的評價但都不覺得他會拿獎,說他的表演太過賣力,反而顯得刻意了。
不過我很喜歡。
現在還這么不斷突破自己去演戲的人已經很少了,小李子也經歷過低谷,當他現在再次走出來的時候他知道自己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超越自己。畢竟泰坦尼克號給他設下了一個難以超越的高峰。雖然我很希望小李子獲獎,但從私心又不想讓他獲獎,或許永遠在沖奧的路上他就會一直不斷地為大家奉上如此精彩的演出,萬一他拿獎了說不定就不這么努力了。
金球獎已經是對他的肯定,至于奧斯卡,隨緣吧,只希望能看到這個大叔能多拍一些好看的電影,這才是最重要的。
和當幸福來敲門一樣,出獄后最后介紹小李子出場的正是Jordan本人,不知道他本人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會是什么感覺呢?
電影《華爾街》觀后感600字2
奧斯卡是個名利場,這誰都知道,凡夫俗子,躲不過名利誘惑,但名利向來非唾手可得,四周總會豎起高高的圍墻,入得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會員們的法眼,才能登堂入室。
有難度是好事。從1928年奧斯卡獎設立至今,在人追名逐利之心的不懈推動下,聰明的電影人們已經基本上摸清了獲獎的門道,成果足以編纂成一部“奧斯卡名利學”,在其學術成果指導下,不乏“私人定制”的出現,不惜真金白銀燒起風火狼煙,只為博學院評委一票。可惜,事情很奇怪,比如吸引某個女神青睞,越諂媚反而越不行,有人祭出大制作、大情懷、大時代,外加中西合璧以及人類共通之人性主題,只差片頭打上“求入圍”三個大字,結果慘敗,別說個把小金人,連個提名都沒有。大家一分析,片子拍得不錯,畫面、布景、道具、表演都挺好,就是中心思想不對頭,奧斯卡作為學院獎,對好萊塢傳統價值觀的堅守一向頑強,人家鼓勵一群人犧牲去拯救一個人,你卻反過來,強調等級貴賤弱者犧牲,真讓人捏把汗。
奧斯卡就是這樣,標準相當高大全,既要理念先進,又要價值觀正確,既要拍攝技術突破,又要情節打動人心,既要藝術水準不俗,又要商業成績達標……林林總總一句話:全面優秀有長項,觀念正確無短板。似乎唯有如此,那份做世界電影發展潮流導向的老派傲慢,才能得到捍衛。
老派的力量很強大,比如《為奴12年》獲9項提名,即被看作“定制的成功”,不過,定制成功也是成功,總好過定制失敗,最終擠掉大熱《美國騙局》和《地心引力》力捧最佳影片也是可能的。這就是傳統,硬得和石頭一樣。
從這個角度來說,《華爾街之狼》入圍本屆最佳影片,雖難免成為陪襯,也足以令人興奮一下。
這是一部多么不奧斯卡的電影啊!據說,一些奧斯卡評委看完此片之后,身心極為不適,如遭三小時酷刑,甚至有人跑到拍攝此片的著名導演斯科塞斯面前,指著鼻子罵道,呸,丟人!
這部影片改編自華爾街股票經紀人喬丹·貝爾福特的同名自傳,后者是上世紀80年代紐約叱咤風云的股票經紀人,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他創辦的證券公司運用哄抬股價再高位賣出的伎倆牟利,導致散戶投資者損失達2億美元。2003年,貝爾福特因證券詐欺和洗錢罪被判入獄服刑22個月,并付出了1.1億美元的巨額賠款。
《華爾街之狼》講述了貝爾福特如何發跡又如何入獄的故事,表現了華爾街金融暴發戶紙醉金迷的生活。主演萊昂納多不惜代價購入改編權,6年前便與斯科塞斯開始籌備此片,不過,過于大膽的構想嚇跑了眾多投資人,使得該片遲遲無法啟動且一波三折,好不容易拍完,美國電影協會又對斯科塞斯發出警告:如果不對片中的粗口、性愛和裸體場面進行刪改,影片則會被定級為NC-17級(17歲以下觀眾禁止觀看)。為了主流市場,老導演不得不將電影從4個半小時剪成3個小時。
這樣的電影能夠符合奧斯卡價值觀正確的標準嗎?萊昂納多覺得,該片本質上是對現實的揭露和批評。然而話音未落,在華爾街的看片會上,每每出現大尺度放縱場景,應邀觀影的金融界人士便群情激奮,叫好聲與口哨聲此起彼伏。
很明顯,該片對奧斯卡的老派力量提出了挑戰,而后者令其入圍,可以看作是大氣回應,其實骨子里還是那份傲慢在起作用——不能怕了你,等著,我們當眾動動小手指頭滅了你。
圍繞這部影片的爭論已經相當熱烈。趨向保守的評論者認為,該片就是一場淫亂奢靡的“癲狂秀”,“以群魔亂舞開場,并不斷向更瘋狂的極限沖去”,“整部片子就是令人作嘔的場面不斷重復”。不過,也有評論者借此片猛批奧斯卡的“選擇性失明”:這部電影肯定很惡心,但它只是展現了現實,億萬富翁在賺取中產階級錢財的時候,難道就不惡心嗎?“評委們相信電影應該是反映生活的理想化版本,而不是去探索人性的陰暗面,這就是我們沒有深刻作品的原因”。
《華爾街之狼》,也是一匹奧斯卡之狼,赤裸裸沖進了綿羊群,挑戰了牧羊人的權威,破壞了學院派的游戲規則。你看,別人要么在埋頭講一個動人或精彩的故事,要么在展示美到窒息的太空風景及高超的拍攝技術,而71歲的大導演斯科塞斯呢,卻在指導影星萊昂納多如何滴蠟、做愛和吸毒。
這的確太不保守傳統、太不價值觀正確,也許該片獲得提名之后,精通奧斯卡名利學的人士都大吃了一驚,所謂學海無涯,原來,這樣也行。
電影《華爾街》觀后感600字3
華爾街,一個對很多人都有吸引力的名字。之前對它沒有過太多的幻想與了解,只知道那是世界金融中心的根據地,知道它位于紐約,知道納斯達克,知道那里是世界財富的聚集地,知道那里有很多摩天大樓……
CCTV播出的大型紀錄片《華爾街》分為——資本無眠、墻在哪里、兩條道路、鍍金時代、硅谷方程、投資之道、陽光交易、明暗創新、挽救危機、資本之河。雖然只有十集,但給我們充分展現了華爾街的資本家,體內流著資本的血,資本的嗅覺如水般滲入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群里。也展現了華爾街的本職:逐利和貪婪。在華爾街為全球帶來利益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在經濟危機下它帶來的巨大破壞力。它的貪婪也導致了很多人的貧困,內幕交易,非法操縱,都成了它被人中傷的理由,而每一次危機,也都是它作為推手,把很多貪婪的人推向了深淵……
華爾街依托于美國經濟,服務于美國經濟。從一條非常普通的小街成長為美國乃至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成為美國資本市場的代名詞。紐約從美國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城市,成長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美國從一個不毛之地,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那華爾街于我們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啟示嗎?我們能從中學到什么呢?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首先華爾街在美國經濟崛起,甚至大國競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美國的經濟發展中,從運河的興起,鐵路的興起,到重工業化,再到最后的科技產業的興起。甚至它的南北戰爭,無論是從何平還是到戰爭。它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過程中應該重視虛擬經濟的發展,并規范化。
其次,我們看到華爾街的興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美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它經歷了兩次非常重要的調整。一次是它意識到上市公司沒有真實的信息披露。市場是要崩潰的,不可能長期發展,于是進行革命,修正了這一點。后來它發現,一個缺乏政府監管的市場,也是非常不穩定的。隨后就進行了大量的金融改革。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以,我們要善于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積極修正預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錯誤。
我國作為一個還不成熟的發展經濟體,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但同時,正是因為我們起步和發展的晚,還有許多經驗教訓來吸取。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雖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體系,有了自己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但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的股市尚有不足,并沒能夠承擔一個國家加速發展的最大源泉,我們還是太依賴政府投資、吸引外資投資。我們的資本市場也沒能夠給創業公司帶來真實的好處,雖然有了創業板,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并不成功,最后很多高新企業還是選擇去國外上市,避免被國內的較為盲目的投資帶來的波動所干擾。雖然中國的經濟實力在這三十年有了飛速的提高,但是與此對應的制度建設和文化觀念轉型并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需要一個健全成熟的投資市場,同時我們也需要民眾形成投資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風。雖然現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沒有了前幾年的狂熱。但以史為鑒,當年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破碎后的幾年,美國的資金大量涌入房地產行業導致房地產的價格飛漲,最后一連串的投機行為最后導致次貸危機,全球金融恐慌的歷史尚未過去很久,中國卻初現這種端倪。很難說歷史是否會在中國重演,在房產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會讓中國的經濟受到怎樣的拖累,如果這個泡沫永遠不被抹去,對于中國經濟的長遠來說是否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隨著08年金融危機的發生以及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不少人預測未來世界金融中心會逐步轉移到亞洲,中國、日本或新加波。不管結果如何,我覺得我們國家首要的是發展好我們自己的資本市場,我們的金融市場。根據我們自己的國情,借鑒華爾街的成功經驗,吸取它的失敗教訓來建立完善的金融體制與體系,隨時警惕,保持清醒!
電影《華爾街》觀后感600字4
《華爾街》在我的印象里,是一部被加了很多標簽的電影,比如說:學金融之人必看電影之一,比如哈佛大學商學院新生必看電影等等。被金融、商業包裝著,對于非專業教育背景的普通大眾如我,盡管這是常被提及的經典電影,仍然是沒有很大興趣專門找出來看的。
在這個情況下,觀影感反差也比較大。課堂上觀影時,起初漫不經心的一瞥,到目不轉睛的關注劇情如何發展,劇中的情節設置,人物對白,突顯的人性在電影結束后的一段時間里,片段式的在腦海里閃過,而內心的感悟一直在心頭盤旋著,隱隱現現。《華爾街》原來也并不全充斥著只有科班出身才能聽得懂的金融術語,還有讓人唏噓不止的境遇及反觀自己的鏡面效應。
其實用一個正常普通人的思維來想,誰都希望可以生活的衣食無憂,隨便都可以有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更何況是像主角巴德在發跡后擁有的生活,美女,豪車,豪宅,上流社會等等的以前不敢奢望的生活。然則一個人對于從無到有和一開始就有的兩種生活形成的價值觀是無法一致的。
我一直都認為所得到世間的一切皆為交換所得,如果你是形象一般的人,想得到美貌,需在化妝盒保養甚至整容上下功夫;如果你是普通職員,想要升職,需在不斷花費時間在寫計劃書、陪客戶,在辦公室斗爭中取得勝利之后獲得;如果你是窮人,想要有錢,如本片主人公一樣,需要有堅持不懈的韌勁及心理接受得了拒絕和考驗,同時也需要配的起自己志向的智力來配合才能成功,甚至這只是邁進這個圈子的第一步罷了。如果主人公沒有紐約大學的科班背景,任憑他運氣再好,戈登·蓋柯,這個在金融界叱咤風云的大人物是斷不會把自己的事業的某部分成敗交予一個無知的人手里的。
戈登是一個商人,有著成功商人精明的頭腦和長遠的眼光,明白什么叫利益最大化,什么叫利己利人,不會因為受到外界質疑或者謾罵就停止自己的計劃,沒有顧左右而言其他的旁騖。所以有些類似圣人的虛假客套,謙讓他是沒有的,所以他不會去思考刺探某種情報會給相關人員帶來什么后果,不回去思考收購然后在解散賣出一個公司會有多少人失業的問題,即使這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巴德父親的事業,不會去給巴德這個面子。一個瀕臨破產的公司,解散后拆分賣掉是唯一賺錢的辦法,誰會去用別處得來的收入賠錢養活這里的員工?!這是作為戈登,一個長期在華爾街各種金融戰爭中勝利的金融大亨的的思考方式,理所當然的理智又絕情。
問題在于與戈登·蓋柯的另一種程度的簡單直接的價值觀不同,對于剛開始做有錢人的巴德,在享受過一切似乎是夢境的奢靡生活后,在有了美女、豪車、看不懂卻要假裝欣賞的藝術展后,人生的美好也許已經到此了,還需要什么呢?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人來刺探商業情報,換來的真的會心安理得?作為從社會底層爬上來的巴德,骨子里仍然是有很多柔弱的地方,他尚沒有修煉成戈登的事不關己的態度,沒有戈登的絕對理智,就算曾經為取得情報不折手段,在外人看來,巴德不過是和戈登一個貨色而已,然則卻有本質的區別。面對上司要借著自己之手毀掉父輩一生鐘愛的事業時,不可能無動于衷,更無法袖手旁觀。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這句老話在商場上不斷被演繹著,巴德運用戈登教給自己的所有本事在戈登老對手的幫助下成功挽救了父親的公司,也因為如此,違法操控股票內線交易,巴德也受到了法律的懲罰。而常勝將軍戈登,因為巴德的供詞是否也會栽跟頭不得而知,但可以揣摩。這里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即使戈登繼續逍遙著;也沒有失敗者,即便最后巴德要坐牢。在這樣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兩個人物失去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才是令觀眾深思的。
看完這部片子后,腦子里存在那個鏡面,在想如果我是巴德,我會做出怎樣的抉擇;如果巴德沒有遇到戈登收購自己父親的公司,那么他會不會還繼續過著這樣的生活也說不定。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覺得那才是最好的,總是去羨慕別人有車、有房、有事業,有很多我們自身沒有的東西,然而,換個角度思考下,如果要你去替代他去過你此前羨慕的生活,我們是否仍能承受住外人前風光,實則只有自己明了的生活呢?
電影《華爾街》觀后感600字5
電影中的男主人公吉姆原本是一個安分守己的普通人,從事著一份普通的保安工作,過著一種簡單而幸福的生活。然而隨著華爾街經濟的崩潰吉姆也失去了他所擁有的一切:為給妻子治病而債臺高筑,因無力償還貸款而被辭退,妻子為了不成為他的累贅割脈自殺。種種的突如其來壓垮了吉姆的心里防線,悲傷與憤怒促使他產生了對銀行資本家的仇視,并決定用極端的方式去對資本家們進行報復。
透過電影,我們不難發現,吉姆的悲劇正是資本主義一手導演的。資本家們為維護自身的利益而不惜使用骯臟的手段,為穩定投資客戶而刻意隱瞞金融危機的出現,而當經濟危機突顯后卻資本家們依然可以面不改色地坑取投資者們高額的保險費用。資本家們丑惡的嘴臉可見一斑!當最后一個銀行資本家在吉姆面前說出那一番所謂“資本主義就是不擇手段地謀取利益”的話語時,他竟然理所當然地把吉姆所有的遭遇歸咎于資本主義的存在。這在進一步激發我們對資本家的憤恨之余,也不由得讓我們有所思慮。資本主義的丑陋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并張牙舞爪向這個社會囂著。資本追求的自由放任使得資本利益追求泛濫。資本主義者為了追逐利益而不惜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資本主義的存在蒙蔽了人們內里的善心,利益的誘惑讓人們喪失了原始的道德良心。對經濟利益的追逐使得人們成為了資本主義的附庸,人性的惻隱蕩然無存。在吉姆面臨為妻子籌集醫藥費的困難時,資本家不但沒有展示出半點憐憫之心給予吉姆幫助,反而步步緊逼,終止他的貸款并奪去他的工作,最終使得吉姆失去一切,走投無路。
然而,我們不得不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吉姆如此報復資本家的方式是對的嗎?或許當看著吉姆把一個個資本家們射殺倒地時我們心里都不由得為之稱快。但轉念一想,吉姆的恣意槍殺不也是罔顧了國家法律的存在嗎?不也是對人本道德的漠視嗎?吉姆在槍殺資本家的同時,也是一步步在邁向罪惡的深淵。萬惡的資本主義固然應該受到懲罰,但是吉姆這樣暴力的懲罰手段就是值得認可的嗎?如果不對這種做法加以制止在一定程度上會誤導人們在相似的情況下以暴力的方式去懲罰這個社會上一些罪惡。而這種罔顧法律道德的報復方式其本身而言就是另一種惡,同樣也是不可饒恕的。
盡管資本主義社會處處充斥著銅臭的味道,但是愛的影子仍然存在。電影中的吉姆即使一無所有,但是愛情、友情卻一直對他不離不棄。妻子的離去并不說明她對吉姆的薄情寡義,而恰恰是因為她對吉姆的愛讓她不忍心看著自己成為丈夫的負累,于是選擇以自殺的方式而使吉姆得到解脫。吉姆身邊的朋友也一直視他為好兄弟,在他急需用錢的時候,朋友二話不說地把錢借給了他;當吉姆處于失去工作、妻子自殺而亡的一無所有的無助之時,他身邊的朋友一直不離不棄,擔憂著他的擔憂,并處處鼓勵吉姆要重新振作。資本主義擊垮了吉姆所擁有的物質,擊垮了吉姆的精神世界,但卻擊垮不了吉姆的友情和愛情。在這一方面上,仍然可以說吉姆是幸福的。
《華爾街》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觸很深,資本主義的偽劣讓我們嗤之以鼻,但卻也不得不承認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國家社會市場經濟的改革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另外,盡管資本家身上存在著罪惡丑陋的一面,但是我們也不能為所欲為,憑借自己的主觀意愿對其施加報復。任何行動都應該建立在合乎法律道德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