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哈佛路電影觀后感精選
今天晚上我們看了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風雨哈佛路電影觀后感匯總,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風雨哈佛路電影觀后感1
影片女主說過一句話,“媽媽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所以說,父母的愛,是孩子所有安全感和愛的來源,所以我們一定要做稱職的父母,盡到做父母的責任,給孩子以足夠的愛和支持。
機會始終垂青有準備的人,女主在讀書期間,付出了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所以才能憑借自己優異的成績,一往無前,所以才能當紐約時報提供獎學金的時候,憑借自己的努力抓住了機會。
“每天起床,我看見的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好像披著一層膜,無法穿透。這種感覺很奇怪,有點悲哀,可是沒有辦法改變。這些人的動作舉止,為什么這么不一樣?是不是因為,他們來的世界就是這么不一樣?若是這樣,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個世界去。我知道外面有一個更好更豐富的生活,而我想在那樣的世界里生活。我必須做到,我別無選擇。”
風雨哈佛路電影觀后感2
一個人的現狀不 可能代表他未來的成就,人人都是潛力股,只要我們能夠堅持下去。
我們也處于最美的年紀,不要在最該奮斗的年紀選擇安逸,即使明天天寒地凍,路遙馬亡也要為了自己走向花的海洋。
如果有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你不斷向前。那種力量應該來自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那種懷揣著夢想對未來的渴望,不管這種力量有多少那總是你自己的,你自己在推著自己前行,而不是別人。也正像她這樣,只有經歷過地獄磨難的人才有重建天堂的力量。
不管是身處逆境 還是前途順境。我們都需要具備一種改變意識,身處逆境我們越發努力改變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身處順境我們不斷提升,達到最優。
我們要學習女主人公的精神,帶上自己的勇氣與堅持不懈的毅力,向自己的夢想前進吧!或許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有風有雨,但千萬不要放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風雨哈佛路電影觀后感3
什么別人臃腫的身材可以走的那么自信,我就非得控制飲食,堅持運動,保持好身材?是啊,為什么?哪有那么多為什么?如果你想跟他們一樣,你也可以,可是你甘心嗎?是的,我不甘心,我害怕自己肥胖的身軀,我害怕自己抱怨周遭的時候無力改變抱怨完了只能順從的那種無奈,我害怕自己想愛的人很優秀而我只能自卑,我害怕我想要的東西很貴我連看都不敢看,我害怕~我害怕~我害怕很多東西?可我為什么現在害怕將來我考試不通過別人會嘲笑我?那些足以讓我害怕的我卻都忘記了,說到底,是自己懈怠了。因為害怕別人嘲笑的時候我還能找借口,那些害怕我連借口都找不出來,那是我的人生,別人的嘲諷與我的人生無關。思路一下子清晰了。我問一個朋友,如果我也選擇享受當下及時行樂,會不會過的很舒服?她說會,但是將來會后悔。
是啊,我現在拼命努力,不就是后悔曾經沒有拼命奮進嗎?難道我還要重蹈覆轍嗎?不,堅決不。我討厭以前安逸的一眼望到底的生活,我討厭天天回家葛優躺,是的,我討厭。既然如此,那就跟《風雨哈佛路》里的女主角一樣,心無旁騖,追求你想要的。安全感只能自己給自己,除此之前,無人可以依靠。即使家人也無法給你你自己想要的夢想,因為夢只能你自己做,然后在生活中一一通過自己的努力展現。
女主角說“我要盡我所能,看看到底會發生什么?”,我要盡我所能,看看那幾場考試跟考哈佛比哪個更難。周遭人和事是你想逃離的,她們不應該給你帶來困擾,只有持續的每天進步一點才能讓你覺得生活美好。她們愿意享受當下,只想周末和男朋友恩愛,這是她們選擇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所以尊重就好,不抨擊,只管走好自己的路。
風雨哈佛路,風雨注會稅務師路。你還未拼勁全力,怎知未來如何?
風雨哈佛路電影觀后感4
看完電影Homeless to Harvard(風雨哈佛路),被深深戳中,合上電腦的一瞬間淚流滿面。
想起昨天開會討論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校長問我:“你,你為什么好好學習?”
我不假思索地說:“因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在場的領導和同事們都笑了,我也笑了,笑自己口中冒出的這句陳詞濫調。
可是或許只有我一個人知道,I meant it when I said it.
很多朋友以為我和普通北京人家的孩子沒什么兩樣,從小生活優渥、占盡了優質的社會資源和教育資源——其實情況恰恰相反。
我沒有身處過Liz那樣令人絕望的逆境,沒有因為父母吸毒而流落街頭的經歷,卻也算得上born under the world’s skin的孩子。
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出身,媽媽的學費是姥姥姥爺每年賣掉的一頭牛崽換來的,她險些像村里別的姑娘一樣連高中就沒讀就輟學。他們通過努力學習考上了大學,實現了從黃土地向縣城的跨越。
22年前,當他們放棄縣城的穩定工作、揣著向朋友借來的錢帶我來到北京時,我們一家人過得是買不起自行車、吃不起肉、租不起像樣屋子的苦日子。
但是即便在最窮的日子里,他們也盡最大努力給我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從北大幼兒園、到清華附小,他們踏破了園長室和校長室的門,甚至想出來“付不起學費就分期付款”的法子,讓我進到這些學校里接受了最初也是最根基的教育。
從中學開始,我的路就只能自己走了。
生活在改善,日子寬裕起來,而我卻始終像父母一樣清楚的知道,生活是靠個人努力拼搏而來的,沒別的捷徑。
因此,讀書、學習、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大學、過想要的日子,一切對我而言都是不容置疑的重要,是我幾乎全部的野心,也是我唯一的選擇。
吃過苦的人總是更渴望向上,因為見過生活殘酷的那一面,體會過捉襟見肘的匱乏與窘迫,更知道除了自己的一身本事,沒有什么可以依靠仰仗。
正如電影中的Liz所說 “Any sense of security was pulled off from underneath me, so I was forced to look forward. ”
風雨哈佛路電影觀后感5
我時常考慮一件事情,那就是我是否對得起我曾經經歷的苦難。——陀思妥耶夫斯基。
那天又把風雨哈佛路看了一遍,又被震撼了一遍。我們看藝術品,有時候常常是在照鏡子,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是自己的觀點。我們尋求的是一種共鳴,以此加強自己的信念。
看風雨好佛路,有點慚愧,就是自己過得太安逸了,沒有經歷那樣的苦難過。同時我也問自己,倘若我被扔到那樣的環境中,我會怎么辦呢?答案是,我也許也會想盡一切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恰恰因為沒有那樣的環境,我自己逼自己就沒那么狠了。所以苦難,有時候也是成長的動力所在。
電影里,女主年紀還小,父母都在吸毒,然后都得了艾滋病。她呢,她沒人照管,四處流浪。后來她決心改變自己的命運,想辦法去讀書。她非常非常的努力,然后終于獲得紐約時報的獎學金,并成功考取哈佛大學。不可否認的是,女主確實很聰明,有學習天賦。但是我們身邊有天賦的人并不少,卻不是每個人都善待自己的天賦。太多人浪費了自己的才華。
我以前給同事分享過我學習的動力。第一是愿力,夢想;第二是苦難,痛苦;第三是興趣,好奇心。我說愛能讓人成長,恨也能讓人成長。我們討厭我們所在的環境,迫切地想要改變。這就是動力所在。想要把糟糕的事情變得更好,是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