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后感合集
十一假期觀看了攀登者這部電影,我一直在想,如果不是蹭了愛國這個主題,不知道還會有人看電影不。
我們首先來看這部電影的一些東西,在劇中也就是幾個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活下來的三人,他們一在強調,團結,但是在這部劇中最最個人英雄主義的就是這幾個人,方五洲每次幫助團隊脫險都是用自己驚人的武力和飛天遁地的本事,而團隊中的其他人就像一群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很難想象,這樣的一個登山隊如何能夠成功,除了襯托出一個武功高強的隊長在雪山上耍帥,我實在看不到任何意義。登山中的第二個主人公登山副總指揮曲松林,也就是張譯主演的,我不知道導演為什么會安排這么白癡的一個角色,這樣的一個剛愎自用的人盡然可以做總指揮,第一次登山的失敗隊員受傷以及第二次井柏然帶隊犧牲,完全就是他造成的,簡直是赤裸裸的謀殺,文中作為氣象專家的徐穎每一次提出不是登山最佳時間,要等一下逼過風頭,但是他們每次都是堅持讓登山,以至于兩次重大失誤,我最后終于明白為什么會安排這么一個角色,當井柏然犧牲,他拉回尸體,趴在方武洲也就是吳京身上哭的時候,說出那句話我錯了。。。。。。哦我明白了,這個橋段的安排也是為了突出我們主人公方隊長的英明決策,但是作為導演為了突出自己或者說影片中主人公偉岸的形象,而安插這么一個不合邏輯的人物設計,簡直就是惡心啊。
其次,這部戲安插了太多的感情戲,但是這些感情戲大部分時間盡然也是為了凸顯方隊的絕頂厲害,在重新組建登山隊,攀登的過程中,章子怡主演的氣象學家徐穎在下撤的過程中迷路了,在和登山先鋒部隊相很遠,而且天氣環境極度惡劣,所有人員后撤的過程中,作為登山領隊盡然自己脫離隊伍尋找,更稀奇的是找到了,天哪,找到他們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為了下一個驚人的鏡頭,在他們相見將要擁抱的時候,雪山上一塊大石滾落下來砸在一個非常高有三米左右的雪柱上,然后倒下來的那一刻,方隊長不是把女主推出去,也不是拉過來,而是為女主扛住了那個大雪柱,再這樣的打擊之下,我們英明神武的隊長盡然只是腰受傷了,最主要的是大雪柱盡然沒有壓到主人公,被主人公扛起來了,想想那些在雪山上犧牲的人真是覺得可惜,不過誰讓他們只是配角呢,只要磕一下導演讓你死你就得死。
第三這部戲敘述是以章子怡的徐穎這個角色所見敘述的,但是這里面她卻沒有活在最后,我覺得讓劇中其他角色敘述更合適,畢竟很多人活下來了,你既然提前死了,后面就沒法在敘述了。
第四最大的敗筆,胡歌扮演的楊光因為第一次爬雪山把睡袋讓給醫生導致一條腿被截肢。十年之后他帶著假肢然后和他的團隊爬雪山,盡然出來的是成龍,影廳所有人都在莫名其妙,都以為又增加了一個角色,真他媽邪乎,什么樣的經歷讓胡歌十年后變成一個成龍,最主要的是成龍骨子里就是流里流氣的,他就不適合這個角色。
這部電影總體來說就是一部達不到中等的電影,所有中心思想就是為了其中方隊長這個人服務,顯示他的英明神武,或許有些演員演慣了動作戲,什么劇中都要加一些華麗的動作,但是如果不全面的去考量一部電影劇情是否合乎哲理,那么最后就會為了某個目的而演,最后的結果就是很假。
電影觀后感合集篇2
今日,我看了一部電影。它是日本動漫大師宮奇峻制做的,影片的姓名叫《千與千尋》。
這部影片的疏忽是:一個叫千尋的小姑娘和她的父母坐下來車輛回家了,這時候她父親把車調到一扇大門口,她們下車時走入的大門口,父親認為是個生態公園,實際上是此外一個世界。在那里,她父母食用一家店面里的肉就變成了豬,但千尋并沒有吃,只是到了一座橋。這時候,一個叫白龍的人叫她趕緊回來,結果她還不等他回來天就黑了。因此她和白龍躲了起來,之后她們互幫互助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總算把千尋得爸爸媽媽救了出去。
這部影片有很多關鍵點吸引住我,在其中有兩個:一個是千尋一個人在夜晚里很擔心,幸虧有白龍的維護她才不會再擔心了;還有一個是千尋和她的父母返回轎車旁邊時,邊上爬滿了草,表明千尋和她的爸爸媽媽早已來到此外一個世界好長時間了。
這部影片讓我明白了,只需用心去感受,人就不害怕會擔心,便會勇敢面對艱難;也有便是,假如要獲得成功,朋友互相真心實意的協助是多么的的關鍵!
電影觀后感合集篇3
自開始記事時就從老一輩的口中聽了一些關于抗戰,的故事,盡管如此,對這一塊中國中都應當正視的歷史知道的還 只是一點皮毛,對其中所要表達的共產黨員的精神也沒有很深的體會過,這次的紅色經典欣賞正好給了我們這個重溫的歷史挖掘合體會。在眾多的紅色經典書籍電影中我選中了太行山上這部電影。
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當時的8路軍總司令率領剛剛改編完的8路軍3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進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影片集中反映了8年抗戰中的幾次重大戰役從平型關戰役,陽明堡戰斗擊斃日軍,有阿布閨秀中將的黃土嶺戰役,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戰爭的情景演員們以精湛的演技刻畫了一個個優秀的共產黨人的形象,這其中震撼我的不僅僅是戰場上的號角齊鳴的壯麗場景,更是共產黨人那種勇于面對堅韌不拔的精神,從平型關戰役中在兵力單薄裝備較差的惡劣情況下8路軍將士評閱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斗志一舉擊敗了日本精銳百恒濕軟將平型關十一大峽口變成了侵略者的墳場鑄就了歷史上立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熱情擁戴,一次從正面歌頌了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協表現了8路軍與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
電影觀后感合集篇4
一切美好的回憶之中,必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青春;一切斥之苛、責之刻的故事之中,必有執著古板的敬業老師和精靈鬼怪的淘氣學生。電影《老師·好》估摸是試圖演繹好老師苗宛秋的青春無悔、中年無怨、到老無憾,或是在重現王海等學生從若無其事到若有所思再到趨之若鶩的一次蝶變。
一段耐人尋味的開場白拉開了電影的第一幕,“我堅信青春不會消亡,它只是躲在某片綠蔭下慢慢療傷。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中,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才給了我這段最好的時光……”
一幀幀真實的畢業照的快速閃現宣告了電影的結束,有黑白的,有彩色的;有北方的,有南國的;有統一服飾的,有穿著不一的……這些照片定格著不同時代的校園印記和學子夢想,這不正是一位位好老師愛教情、從教志、執教行的寫照?
一曲悅耳動聽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1965年的苗宛秋同學在教室里的口琴獨奏,張國立扮演的班主任沒有制止沉浸于吹奏之酣暢的男生,任其打碎那個年代里的沉悶,這是老師的寬容。當教室外臺階上又一次傳來那悠揚的旋律,班主任只是靜靜地坐在苗宛秋身旁,輕輕地說:“去讀師范大學吧”,這是老師的點撥。
一張未曾褪色的錄取通知書,不曾抵擋住彌漫在那個激情燃燒歲月里的硝煙,化作苗宛秋老師書柜里的藏品,讓苗老師不時地拿出來撫摸;只有得其真傳的翹楚學子,才能目睹這份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通知書的真容。
一個以“勤勉、文雅、活潑、奮進”為班訓的班級,一位曾被學生稱之為“苗霸天”的班主任,一群和“苗霸天”耍“聲東擊西、調虎離山”的高中生,也許這不是電影《老師好》的全部,它卻分明勾勒出了1985至1988年的高中影像。
一名信守“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的傳道者----苗宛秋總是希望他的學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總想做個“快樂的阿里巴巴”的洛小乙、總想隨著“冬天里的一把火”而炫舞的關婷婷就是不讓“苗霸天”省心。
一輛自行車成了“苗霸天”和他的學生斗智斗勇的受害者,同時是用心良苦的老師和迷途知返的學生相知相伴的見證者。
卸下自行車擋泥板,是“其實你不懂授業者之心”的學生們的泄憤。挫去自行車油漆,是被要求除去指甲油女生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為去漆的自行車綁上彩帶,是知錯孩子的幡然醒悟。下晚自習之后的學生們,打著手電筒滿街去找、直到讓苗老師的寶貝自行車失而復得,這是感解惑者之恩的學生的投桃報李。
這輛自行車是地區教委發給優秀老師苗宛秋的獎品。苗老師得到的獎項不勝枚舉,獎狀是最多的,印著鮮紅的“獎”字的茶杯格外引人注目,就是難以被獎勵到一套苗夫人翹首以盼的房子。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自知自勝的老師永遠是學生心中的英雄。他們宛如秋日暖春苗,宛如明燈耀行人;他們不忘從教之初心,干得安心;他們堅持步步為營,久久為功;他們執拗地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誰在小學沒有過蹦蹦跳跳?誰在中學沒有過打打鬧鬧?和苗宛秋老師一樣,所有的好老師把和學生的相聚和別離當作人生幸事。
1985年,王海在念高一,我在念初二;2015年,王海將他和苗宛秋老師的故事與大家分享,這才有了電影《老師·好》。王海是想對和苗宛秋老師一樣優秀的所有老師說聲“老師,您好!”這是我們過去經常說的,這也是我們將一直堅持說下去的----“老師,您好!”
電影觀后感合集篇5
今天下午,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看了《十五歲的笑臉》這部電影,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十五歲的笑臉》是原北京市第161中學15歲的初三學生崔晴創作的。講述的是一個讓全校老師“談虎色變”的班級,初三新學期英語老師程濤擔任班主任以后,對教育有著自己的見解的程濤,不愿總在學生面前擺出一副“師長”的樣子,為了在心理上與學生拉近距離他設法通過班級的QQ群長期“潛伏”,得到了平日教學中根本無法獲得的每一位學生的信息。在學校組織的籃球賽中,全班同學齊心協力的精神及QQ群中的字字句句都讓班主任深刻的感受到孩子們積極向上的內心世界……
最讓我感動得一發不可收拾的是學生們在得知他們之所以能參加籃球比賽,原來是程濤老師在背后幫他們打保票的時候,當家長們提出要換班主任的時候,他們一齊跑到正下著雨的操場,喊叫著:我們就要,程老師。這是一個很短暫的瞬間,但它帶給我的是無限的感動。
還有一處就是當它們一齊喊出:“我們是,一班”的景象,他讓我感覺出他們是一群有著強烈集體感的孩子。盡管他們調皮,盡管他們成績差,但他們都懂得為班集體而付出。這一點是特別值得贊賞的。程老師所做的一切,打動了同學們,他們開始刻苦學習……
最后,這個讓全校老師“談虎色變”的班級也認真起來,最后,他們成功了!這個電影告訴我:來到一個新環境一定要適應,堅持走好每一步。
電影觀后感合集篇6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贖讀后感7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無論黑夜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莎士比亞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是,當你面對生活的困難時,仍要充滿希望,追逐自由的故事。影片主人公安迪被律師咄咄逼人的指證打壓,最終被冤枉進肖申克監獄。安迪剛進入肖申克,孤僻,冷酷,一言不發。兩年后,安迪才和瑞德交談,兩人成為好友,安迪每天找石頭,磨石頭,下棋,看書,對生活的熱愛,讓我們覺得他不是一個犯人。安迪是一個銀行家,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海利解決稅收問題,為典獄長洗 黑錢。肖申克,就如同現實生活的一個縮影,那里有守紀的“市民”,有霸道的.惡人,有濫用私法的掌權者,更有像安迪那樣的智者。
瑞德曾說:“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的,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他而生存。”并告誡安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它是精神苦悶的根源。”然而安迪卻倔強地堅信希望,用音樂、圖書來救贖獄友,他堅信人只有兩種選擇:“要么忙著活,要么忙著死。”
最終安迪用20年挖了一條在瑞德看來要挖600年的隧道,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逃離了肖申克,當他脫下衣服,在雨中佇立時,那一刻他是自由的。而老友瑞德也受到了安迪的鼓舞,在假釋時他說:“我沒有一天不在后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試圖講道理,讓他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但是我辦不到。”其實瑞德是想告訴我們:人生在世總會犯錯,犯了錯并不可怕,而是應該在犯錯后充滿希望,更加地熱愛生活,糾正那走錯的路,做錯的事,說錯的話。
正如安迪所說:“希望是好事,甚至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逝。”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想想安迪在令人恐怖的肖申克里,如何保持希望的心,美好的生活;想想霍金在病痛的折磨下,如何保持樂觀的心,獻身于科研;想想中國女排在面對強敵時,如何保持堅定的心,與對手決一死戰。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唯有堅信希望,追逐自由,才能讓心靈獲得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