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城南舊事電影觀后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每當我的耳畔響起這首歌時,我總會想起《城南舊事》里面那年幼的林海音,那粉紅色的夾竹桃……
主人公英子是一個膽大、聰明、善良的小女孩兒,她喜歡幫助別人,還為惠安館癡傻的女人秀貞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女兒,盡管其他人都對秀貞有偏見,英子卻不覺得,反而是盡全力去幫助她;她的父親,是一個外表嚴格、默默無聞,卻對孩子們表現出無盡父愛的爸爸;英子的奶媽:宋媽,是一個純樸的鄉下女人,她卻非常不幸,唯一的兒子溺水身亡,女兒也被賣掉,只好含淚離開……
就在英子小學畢業典禮的那一天,英子的爸爸病倒在了病床上,無法看到自己的女兒代表全體畢業生致辭。畢業典禮剛剛結束,醫院就傳來了噩耗——父親去世了。英子急急忙忙跑到醫院,看到年幼的弟弟妹妹和大哭的母親,終于明白了長大的意義……
不僅英子學會了成長,我也明白了長大的意義:生命和愛的條件是勇敢和承擔,也是人必須長大的真正意義。
父母親對孩子的愛,都是無價的,更是偉大的。就像英子的爸爸,對孩子們嚴格要求,卻把愛表現在方方面面;雖然不善于表達,卻讓英子感受到了愛的溫度。年幼的林海音,已經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家里失去了頂梁柱,而她身為家里最大的孩子,也必須要承擔起責任。
英子的世界一片純美,她從不自私自利,什么人都可以與她成為好朋友。在她幼小的心靈里,一切都是美好的。
童年時期美好、天真,但如果我們長大了,就應該承擔起自己該承擔的責任。不能再對父母撒嬌;不能再任性;不能再亂發脾氣;不能再亂買東西……我們要幫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務;為他們除去煩惱,不要讓他們操心。
英子所具有的美好品質,是可貴的,是值得人去學習的,我們應該像她一樣善良、懂事、無私。
關于城南舊事電影觀后感篇2
上個星期,我們召開了《城南舊事》讀書交流會。在課堂上,老師給我們提了3個問題:秀貞到底瘋不瘋?草叢里的青年是壞是好?宋媽愛不愛自己的孩子?
對此,我有我自己的觀念:1.秀貞不瘋,她是因為失去孩子精神受挫才精神恍惚的。2.那個青年即好即壞。他偷東西了,他就是壞人;他偷東西是因為他的弟弟,他是好人。3.宋媽愛自己的孩子。雖然她在外打工,但她心里想的還是自己的孩子,當得知自己的孩子去世時,心里是多麼傷心,自責呀!
我愛《城南舊事》!愛林海英奶奶的真實流感,自由自在的童年!我愛讀書!
關于城南舊事電影觀后感篇3
看完《城南舊事》之后,我覺得片中英子非常膽大,喜歡與別人交往,最后成了好朋友,比如:那個“傻姐姐”、妞兒和那個為了供弟弟上學而去偷東西的人。
我一直想為英子回答那個小偷問她的問題:我是好人還是壞人?我覺得他是個好人,因為他沒有錢,為了供弟弟上好學,只好去偷別人家的佛像,英子發現之后他也沒有去綁架之類的活動,只是笑呵呵與英子談話,等到被警察抓到之后也沒有怨英子。
英子在這樣的處境里我為他難過,剛交了朋友沒過幾天就散了,最后連爸爸都病死了,英子真可憐!
關于城南舊事電影觀后感篇4
《城南舊事》這本書的作者是林海音,她記敘自己兒時在北京城南度過的難忘的童年生活。這本書是由六個部分組成: 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和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隨著作者的回憶,我仿佛也看到了老北京的的那個小胡同,看到了英子、瘋子秀貞,可憐的妞兒,生長的蘭姨娘,朝夕相伴的奶娘宋媽和生病的慈父……
在這些場景中,我覺得惠安館傳奇是我最為喜歡的。別人都不愿意理睬瘋子秀貞,沒人同她講話,英子卻對她表示了友善,并和她成了朋友。知道了秀貞丟失了女兒,不知下落時,還會主動想去幫助秀貞。當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兒就是秀貞的女兒時,英子不僅僅幫助他們母女重縫,還將自己的生日禮物——鉆石表和媽媽的金手鐲送給他們當作盤纏去尋找思康叔。
我真不敢一個六歲的孩子怎樣會做得這么好!不知道當時英子是怎樣想的,這么勇敢,敢和大家認為的瘋子說話;這么善良,為了幫助妞兒,把自己的心愛禮物送給她們。就這一件事情,就深深地感動了我。
讀完全書,我看到作者有暗中鼓勵她的父母,有細心撫育她的宋媽,有調皮的妹妹們。隨著這些親人父母、宋媽、妞兒又一一離開了她,讓英子傷心不已,從此她就擔當起照顧妹妹的重擔,成為了一個當家的孩子,也讓英子變得越來越 成熟,越來越堅強,最終成為了《城南舊事》的作者,成為了著名的作家。
夏天過去了,秋天過去了,冬天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了。
作者經歷了許多事情,有歡笑,有淚水,有努力,又失敗,這些成長故事成為了作者永久的紀念,會永久地留駐在她的心里,時時可以拿出來品味。
我在想,我的童年正進行時,我要細細地感受著成長,細細地寫下我的成長,我要把我的童年寫下來,也讓我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那時再細細品味。
關于城南舊事電影觀后感篇5
《城南舊事》讀完了,我最喜歡小英子了,現在來看看我眼中的小英子吧!
我眼中的英子是一個單純又成熟,善良又聰明的女孩子!單純的是她居然把二兩金子給秀貞母女趕路,她只知道二兩金子能走好多路!成熟是她把蘭姨娘和德先叔給撮合在一起了,這古靈精怪的,活像一個”小媒婆“!善良是小英子答應幫秀貞找女兒!真善良啊!聰明的是她察覺到了蘭姨娘在勾引她爸爸,就把蘭姨娘和德先叔撮合在一起了!真是聰明啊!
英子,可愛是你的天性,單純是你的特點,成熟是你的亮點,聰明是你的閃光點!
關于城南舊事電影觀后感篇6
《城南舊事》以它清新和雋永的散文敘事意境表現了一個時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敘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層語意欲望對象缺席的象征意味,從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會行為承擔責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編導有意讓真正的敘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說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與被敘述的故事拉開時空距離,使影片的敘事風格籠罩了一段惆悵、朦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開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學著駱駝咀嚼的模樣,這不僅反襯了她內心的天真和童稚,更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敘事視點。全片大多數鏡頭是以小英子的低視角的主觀鏡頭拍攝的,這樣,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從影片的內容上看,故事中所講述的人物命運可以說是相當凄慘的,但語調還是相當溫婉。如秀貞發瘋了,是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導演是用秀貞那哀傷的畫外音講出來的,鏡頭在當年曾居住過這對戀人的房屋內緩緩地移動,那朱紅的被剝落的墻壁和窗戶仿佛烙下了他倆情感的印跡。這些都為影片提供了豐富的視聽想象空間,使觀眾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之中。
秀貞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為宗族禮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卻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直至母女倆相見后去火車站,以至最終慘死于火車巨輪之下,似乎是那個社會給她們安排的必然歸宿。影片為了表現這一悲慘的人物命運,精心拍攝了雨夜送別的場面,讓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鏡頭畫面,大雨中,給母女倆送行的小英子暈倒了。畫外傳來買報聲的叫喊:瞧一瞧,母女倆被火車壓死了。導演在這里沒有讓小英子幼小的心靈承受太多的打擊,也不想讓她純凈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塵,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相反,在表現年幼的妞兒和小英子相互關愛和體貼上,導演卻有意依仗各種視聽形象的延續和積累,來渲染內心情感氛圍的彌漫和擴散。通過四次拍攝藤箱里的小油雞和蕩秋千的鏡語抒寫,刻畫了她倆內心的童真純樸、傷感失意、離愁別恨,以及辛酸孤獨的種.種情愫,這種情感一直貫穿在影片那舒緩而又沉靜的節奏感中。正因為如此,小英子離別時的愁緒疊化在《驪歌》的旋律中,想戀著那蕩悠悠的秋千,想戀著那毛茸茸的小雞。在她那回瞻留戀的目光里,輾轉出一種沉重的嘆息,滋生出一種纖美而又憂傷的詩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蕩滌成水圈,成漣漪般的彌散開來。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卻是一場夢魘的逃脫和突圍。從這以后,小英子開始成熟起來了,她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復雜與苦楚。
世界對于天真純樸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愿望。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縈繞在他倆頭頂上的烏鴉的嘶鳴和聒噪聲似乎就昭示著一種宿命的悲劇氛圍。
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是好人,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
可在小英子那純潔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經意間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這可喻指小偷尋求出路的內心需要)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一個依據。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里,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在她還來不及懺悔的心靈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傷痕。正為著名詩人北島在《觸電》中寫的那樣: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留下了烙櫻
當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臺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留給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后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愿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但這又不盡然,因為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舊事”已經不可能是原來的事情了。她有著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舊事”,是他們記憶中揮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們情感深處發酵過的一壇陳年老酒,所以他們用自己的心滋潤著孕育著那段“城南舊事”。
他們所描述的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懺悔意識來追憶,而是以一種豁達從容的祥和心態來體味。所以影片中許多的生活細節都洋溢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象學校的陣陣鐘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經過他們的藝術渲染和升華便有了生命
關于城南舊事電影觀后感篇7
從此文章中的第一章中的第一段那打掃了也像沒掃一樣的北京打掃風格,北京人的不一樣,從”北京老媽子很會偷東西,它們偷的米就一把一把地裝進褲兜里,剛好落到綁著褲腳的褲管里,不知宋媽有沒有把我家的白米放進她自己的肥褲里。“從中我看出了小英子小時候的想象力很豐富,別人說什么就想到什么古怪的。我覺得英子家中好笑的是媽媽買一斤豬肉,不要太肥。變成;”買一斤租漏,不要太回。“我從中看出了林家初到北京的娛樂。
林家的事不少,每篇文章都有事發生,這章有寫宋媽說惠安館成”惠難館“,媽媽”灰娃館“,爸爸”飛安館“胡同里的孩子”惠安館“,這幾種叫法讓英子不知該這么叫,只好跟著誰就和誰叫。英子跟著宋媽去買菜時遇見”瘋子“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次,”瘋子“招了招手英子就過去了,而胡同里的孩子也不一定會過去,英子還和”瘋子“成了朋友,這說明了英子的勇敢。后來在井窩旁和油鹽店認識的好朋友——妞兒。
林海音小時候每天干的事情幾乎都一樣,早上的惠安館找”瘋子“,順便帶瓶吊死鬼回家。下午在西廂房等妞兒一起玩,還把吊死鬼喂給小油雞們吃。后來晚上就練字。我第一遍看吊死鬼以為是指蠶寶寶,以因為”那些吊死鬼好像秀貞的那盒蠶“但后來我看來幾遍后才發現吊死鬼是指尺蠖。
但在一個下雨天,英子生病了,妞兒來了,站在窗外,英子拿著媽媽的金鐲子和妞兒來的了秀貞的房間里秀貞對英子很冷漠,只顧著收拾東西,一點也不像是朋友。秀貞收拾好后,也只對英子說:”天晚了,回家去吧。“就把妞兒拉了上車,拿了英子給的金鐲就走,英子帶病走出了惠安館的門,又吹冷風,一下就倒了。醒后,宋媽和英子媽媽把以前的事掩蓋。
讀完了惠安館這篇文章后,我覺得十分傷心,兩個朋友一起離開自己,誰都會傷心,但看了后面的幾篇文章,英子已經把之前好與不好的事情忘了,新的朋友給予了英子快樂,后面的文章也沒提起這些事。
傷心的事開心不了,開心的事傷心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