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電影觀后感2000字
邊城電影觀后感2000字篇1
幾千年來,自《桃花源記》后,遷客騷人從未停止對那個阡陌縱橫、雞犬相聞的桃源的追求,李白也曾說“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臥桃源東。”而我,有幸找到了真正屬于我自己的“世外桃源”——從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書中,多么慶幸啊!
沈先生的本意并不在于要引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只是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碧溪岨的一個小城鎮為背景,將當中幾個凡夫俗子,一個純真姑娘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的“愛”字作恰如其分的說明,表明“一種健康、優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每次讀沈先生的文章,總是有種溫和的觸感和一種“家鄉的味道”。 “剪不斷,理還亂”的思鄉情早已深入骨髓。他的字里行間無不充斥著絲絲鄉愁。戀一溪清泉,愛一艘渡船,看一座白塔……隨手一揮即成景,卻無處不撩撥著人的心弦;一點點的回憶,一幕幕的畫面,構成了《邊城》引人入勝的意境;一位老人,一個女孩,一條黃狗,即便是一個破碎的家庭也難舍這戀戀親情;而這交織的情,懵懂的心,單純的她不知是否能等回想等的人;茶峒的吊腳樓,大老和二老,癡情的歌,無情的結局,不知使多少人黯然淚下。
一方水土一方人,鳳凰的從文,鳳凰的人。如果不是懷著對生養他的家鄉的厚厚之情,拳拳之心,怎能寫出如此打動人的文字呢?沈從文已經不是在寫作,只是在寫實,因為在他的心中那就是最美的田園,心靈的歸宿,是值得用生命守護的地方。也許只要你是愛家的、戀家的人,都會在書中找到一個似曾相識的自己,和一段不可能忘卻的記憶。
《邊城》就像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我心底最后的寧靜。無論我身處何地,都帶著這份清純的回憶。它改變了我,改變了我對人生的考量,一路行來,當緩緩行進,心存一份清純;它教我做人,洗去浮躁,靜靜觀視,心有一處平靜。它改變了我對未來的臆想,去學習尋找,去尋找屬于自己的人生;去學會選擇,在你我需要選擇的時候。沈先生給我們留下的不只是白紙黑墨,而是永遠都無法品完的一種思想。
鳳凰之水,不及九寨;鳳凰之城,不及烏鎮。 然而鳳凰之美,不局限 于風光,更在于沈從文先生賦予它的一個無比淳樸的,自由的,溢滿了生命力的靈魂。正是這一種靈魂吸引著無數人去探尋。清清平平,也許這就是“桃源”的最好解釋,簡單地說——悟懂了桃源的含義也就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寫到這,我不覺已與沈先生一起,一同看著那撐船的祖父和伶俐的小黃狗,依靠在那平靜的茶侗之鄉水邊的吊腳樓上陪翠翠等她要等的人……
邊城電影觀后感2000字篇2
爺爺知道翠翠心中所想,想要幫助翠翠。在大佬那里,其實爺爺說的并沒有錯啊,要么主動上門提親要么對著翠翠唱歌表達愛意,他并沒有說翠翠究竟唉不愛他。天保自己也可以去向翠翠問清楚,她是否喜歡他?為什么后來儺送和船總都把天保的死怪在他頭上?“那老頭不干脆,天保是他弄死的!”儺送的這句話真的很過分,天保自己有主動權啊,為什么非得依靠老人去追求翠翠呢?爺爺在起初確實沒有明確的告訴天保究竟他與翠翠的婚事可不可能,因為爺爺不知道到底儺送是不是也那么喜歡翠翠。爺爺得要讓翠翠自己選擇啊。
后來爺爺多次到船總家里,他不好意思直說,只能拐彎抹角的打聽,可是儺送和順順的態度讓老人家情何以堪?怪罪爺爺“不干脆”,他們自己呢?爺爺是女方家的代表啊!已經很主動了!
翠翠畢竟是女孩子,情竇初開又怎會知道怎么處理自己和儺送天保之間的事情呢?儺送喊渡船的一次,翠翠見是他靦腆地躲開了。可儺送竟然生了氣。
好多人說儺送出去以后不會再回來了,不過我還是相信他和翠翠是能修成正果的。爺爺死后,順順已經主動讓翠翠住到他們家里去了,當作是儺送未過門的媳婦。說明他已經同意翠翠和儺送的婚事了。茶峒畢竟是儺送的家,他必定會回來。
希望翠翠和儺送都可以勇敢一點。
邊城電影觀后感2000字篇3
早不記得什么時候學習的《邊城》這篇課文,也不想去查閱資料告訴我,或許是中學的時候吧,我還有印象,只是有些模糊。今日,看過這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沈從文先生筆下那個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湘西小城,再次勾起我的記憶,好向往那個優美的地方。
外公年逾七十,身體硬朗;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外祖父是個擺渡人。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做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明白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我對哥哥的死負有職責,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郁郁寡歡,最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課文是這樣的,電影也是這樣的。中學那會兒,我還是個什么也不懂的丫頭,似乎和文中的翠翠年齡相仿,可我只看情節,看的是熱鬧,看完就算,至于當時教師告訴我些什么,我早已不記得了,模模糊糊有什么淳樸的鄉土民風之類的,還記得那個地方很美。
此刻再看電影,感受頗深。歲月給我了太多成熟的思想,我有了自我的想法。我的心境隨著電影中的情節跌宕起伏。我喜歡那個有山有水,民風樸實的小鎮,喜歡那里人們悠閑自在,有些原始的生活方式,看著電影,我甚至向往那個地方,想去實地感受一番,也想去那里生活,真美!看著善良的翠翠和勤勞帥氣的儺送燃起朦朧的感情小火苗時,真為她們高興。可隱約中我還是記得這是個杯具,可是我真期望編劇不要破壞這么美的鄉村生活,讓他們各得其所多好。可惜,生活不是我想象,電影也不是我想象。
那個暴風雨之夜,爺爺和翠翠的爸爸媽媽一樣永遠離開了她,只剩下翠翠守著那個茅草屋,守著那只渡船,好在唯一忠誠也很通人性的大黃狗依然不離不棄。電影畫面停留在那條清澈見底的河上,河上有那條渡船,渡船上有翠翠,讓我忘不掉的是,翠翠那憂郁、期待的眼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一樣。山依舊,水依舊,翠翠大了些,孤單無助更多了。生活中也一樣,很多似曾相識的風景,一年又一年將我遠遠拋棄,越來越遠,永遠不能把我帶回那個刻骨銘心的青春歲月中。我不得不承認,原先回憶只屬于過去,永遠只能是過去……
邊城電影觀后感2000字篇4
最近,我讀了沈從文的《邊城》,雖說不是太懂,但我對于翠翠還是有些看法。
翠翠,一個小女孩,父母雙亡,和唯一的爺爺一起撐渡船生活,可也在翠翠16歲時去世了。翠翠又被船總順順家的老大天保和老二儺送都愛上了他,結果老大在河里溺死了,老二也離開了鎮子。
翠翠她溫柔善良,美麗大方,一張小臉被太陽曬得黑黑的,而且也不怕生,一副狂野的性格,但是在某些時候,比如打雷,她又會害怕得掉眼淚。
總之,翠翠這個小女孩是很不錯的,溫柔又潑辣。
讀了《邊城》,使我感受到在小溪上乘船的悠閑,就像幻境一樣,使我陶醉在其中……
邊城電影觀后感2000字篇5
透過對電影的觀賞,也使得我們對《邊城》這部小說的背景和資料有了一個更加全面得了解。
小說主要表現了三種感情,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翠翠與天保兄弟的感情,天保與儺送的兄弟情,這三情構成了文章的主要脈絡。
爺爺和翠翠的感情相濡以沫,翠翠對外公關心備至,外公對翠翠親情無限。天保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但他們沒有反目成仇,而是公平的競爭,正大光明的做了競爭,哥哥走車路占了先,就必須要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哥哥為了成全弟弟,出外闖灘,意外遇難,表現了他的手足情。
《邊城》中描繪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想待,相互友愛。表現了湘西自然之明凈,湘西人的心靈之明凈。
但湘西人民的人性中也有陰暗的一面,那就是天命的思想,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才使得儺送雖然再面臨碾坊和渡船時選取了渡船,選取了感情,卻由于無法戰勝心中的痼疾,不能消除由迷信導致的隔膜,而最終有情人難成眷屬,釀成了杯具。
邊城電影觀后感2000字篇6
薄薄的晨霧籠罩著河面,蘆葦的氣息淡淡彌漫,破霧而來的是一條古老的棕色的船,船頭那個年邁卻硬朗的老人認真地渡著船,船尾是個可愛的少女,歡快的吹著竹管,美妙的聲音震蕩在空氣中。
《邊城》很美,大量的描寫文字營造了一個很浪漫的氣氛。這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我來談談本書兩位主角:翠翠和儺送。
翠翠是個單純清澈的女孩,她有著純樸女孩子的本源,有著人性最美的一面。這與她的生活環境有關。翠翠從小在茶峒這個民風淳樸的邊城長大,正如書中所述,“翠翠在風日立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也教育她。”對于親情,她能很好的孝敬爺爺,十幾年來一直陪伴著爺爺,當爺爺渡船疲倦時,人在隔岸招手喊渡船,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溜刷在行,從不誤事。對于愛情,翠翠又表現出了那種純樸的美。他知道自己愛誰,并要為愛守候,那么純樸的等著不知歸期的儺送。
儺送是個秀拔出群的人,他的氣質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說話,但是深得茶峒人民的愛戴。儺送也擁有著純樸美好的性格。他在兩年前的端午節上與翠翠偶遇,翠翠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可見,在儺送的眼中,沒有名和利,只有愛情的堅定。當儺送得知自己的哥哥天保也喜歡翠翠時,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斗論勝負,而是約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這足以表現儺送雖對愛情執著,卻依舊珍惜親情。哥哥天保因自知無法得到翠翠而離家,不幸身亡,此時的儺送,本可輕易的得到翠翠,卻離開了家,自己下桃源去了。他對于親情,也有著一份難以割舍的感情,哥哥的死,讓儺送自責,給他負罪感,于是,她無法接受翠翠。當親情與愛情發生沖撞時,他只好選擇逃避。我想,儺送的逃避,更能反映出他人性的美,他沒有接受翠翠,而是為了已亡哥哥,選擇離開。
在本文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最純樸,最擁有人性美的。《邊城》一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的讀者,也奠定了它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特殊地位。
邊城電影觀后感2000字篇7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已經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于是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但是那時讀得匆匆,對這本書的印象就只有民風的淳樸,和最后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虛,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部小說當中美麗的鄉村景色,祥和平靜的生活,淳樸的民風了。這里的人寬厚友愛,相互之間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這是小說中茶峒的美麗景色,在這樣清新美好的環境中,所有發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哀,人間百態,世間冷暖,都仿佛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處不是自然風光,而是這里的人情。翠翠和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感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平凡的小鎮充滿了生活和人文的氣息。特別是兩兄弟比賽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溫情。
于我個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她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她至親至愛的爺爺,還有儺送。但是翠翠也并沒有怨天尤人,生活還在繼續,她也在繼續努力地生活。這讓我有很大的感觸。不管我們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挫折,都要記得生活還會繼續下去,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繼續走下去。
邊城電影觀后感2000字篇8
《邊城》是我國文學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卻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瑯瑯“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閑的生活景致。“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纖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只豬,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永遠那么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纖夫”、“船夫”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于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邊城電影觀后感2000字篇9
看完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在贊嘆作品的精妙華美之余,一直在想作者究竟想寫出什么?就象描摹一個人除了他(她)外部的健康、美麗之外,靈魂又是怎樣的呢?作品中的翠翠,一個小女孩,她:“簡單、善良、孝順、乖巧、勤勞、樸實、執拗、堅強、追求。”這還不夠,作品似乎還有更多的承載,更大的容量。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間,在巧奪天工的山水畫面,在栩栩如生的眾人相中,在恰似一臺恢宏大氣的舞臺藝術劇里無不流淌著“忠孝禮義廉恥”這中國儒學的魂。
小黃狗對主人的忠,翠翠對外祖尐父的孝,茶峒小城人的溫良恭儉讓之禮,翠翠外祖父去世后,小城鄉親幾乎傾城出來幫助女孩發喪,辦完喪事后且留下了老馬兵繼續照料翠翠和渡船的義。
而廉恥便是:自尊、自信。翠翠拒絕了茶峒鄉親們的憐憫、同情,以為外袓父守墳為由,堅持繼續在茶峒小溪上一邊擺弄渡船為鄉親們服務,一邊等待著他心里深愛著的船總順順的老二的歸來,表現出一個山村鄉鎮女孩對人情、人性、愛情極其單純的執著的追求和極大的自尊與自信。
而這些,正是今天我們許多地方,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缺失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