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后感
《悲慘世界》講述了19世紀的法國,窮苦農民冉阿讓因偷面包而入獄多年,出獄后被收留他的主教感化,冉阿讓決心洗心革面,開始新生活,卻一直受到鐵面警官沙威鍥而不舍地追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后感1
在《悲慘世界》里,我見證了寬大博愛的精神和令所有人肅然起敬愛的靈魂,在電影中,他,冉阿讓僅僅只是偷了一塊面包卻做了十九年的牢,出來以后雖然他被四處通緝,使別人無法接受他,但他后來憑著自己的意志當上了市長。因為他被艾主教給感化了,當他成功之后,還不忘記幫助窮人們,他用自己的愛給他們信心,讓他們走出那道黑暗的大門,走向光明和平的道路,這個世界是平等的,沒有窮人和富人,沒有歧視,到最后窮人和富人發生了戰爭,冉阿讓站在了窮人的一邊,他相信愛是能感化一切的,在打仗過程中,他抓住了一個間諜,如果解決他,就能結束一切,可他卻把他放了,因為世界上沒有對錯,那個人只是一個盡責任的警察。
到后來窮人和富人打了個兩敗俱傷,后來冉阿讓也死了,但他幫助過的人傳程了他的精神。最后,兩方終于和平了,這讓我明白一個道理,寬容可以容納所有的罪惡,和平對所有人是一個解脫。雨果說過一句話“世間有一種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心。”
原來——愛,本身是一種力量,一種偉大的力量!
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后感2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這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雖然我們的愛沒有冉阿讓那樣偉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也是隨處可見的。還記得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溫暖的懷抱;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當你驕傲自滿時那嚴厲的皺眉…還記得那溫暖的語言,友善的微笑,溫柔的目光和那輕柔的拍撫…
社會需要愛,世界需要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愛、善良、和睦、光明
比草原更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愛。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曾經的他是個被人嫌棄鄙夷,兇殘孤獨,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而后來的他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于他往往出門時口袋里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曾經的他是惡魔的化身,而后來的他經常把面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于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是什么力量促使一個兇暴的人棄惡從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對那么多毫無血緣關系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我想這個答案很肯定--愛。
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后感3
看過電影《悲慘世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靜,很多的感想涌上心頭。
還記得最早在大銀幕上看到休叔當然是因為他的金剛狼,后來看到在致命魔術中看到他的表現也驚嘆大長腿的出眾的演技。單從人物刻畫方面來說,休叔很好地演繹了一個從掙扎到新生,從背負責任到最后成為革命一部分的Valjean.
而由于電影因為不受舞臺布景的局限,人物的情緒在各處自然場景中得以放大,于是相比音樂劇僅靠聲音傳達情感,電影版的Valjean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人物內心世界。比如Valjean逃出監獄后在山間面對陽光時那種獲得新生卻又前途渺茫的感覺,后來走投無路紅著雙眼怒斥著這個可悲的不能接受他的世界,再后來面對Javert要重新逮捕他時的悲憤,到最后臨死前看著Cosette笑,然后對天上的Fantine說我完成了責任的那種交待了一生的解脫幸福感表現空間一旦被擴展,那么呈現出的人物完整性是任何一版音樂劇Valjean都無法表現的。
《悲慘世界》打動人心靈深處的電影!
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后感4
開頭夜晚里冉阿讓走投無路,最后敲開了神父的門,神父出乎意料地像貴賓一樣款待他,用最好的飯菜,唯一的銀餐具招待囚犯冉阿讓。冉阿讓卻在深夜里將銀餐具偷走,神父不僅沒有責怪他,還一口咬定是自己送給他的,還給了他兩個銀燭臺。這成了冉阿讓改過自新的轉折。
神父的那一句Live is to give,not to take.深深感化了我,他用自己的銀餐具,贖回了冉阿讓的靈魂,讓他成為了一個善良的人。這就是神父的境界,慷慨,不會去責怪,而是用愛感化了冉阿讓冰凍的靈魂,如果他也像別人一樣將他送進監獄,那么冉阿讓還是那個無惡不作的壞人,故事也就到此結束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像神父一樣,少一點責備,用自己的愛對待每一個人,讓世界多一點感動,少一點仇恨和黑暗。
學會變通電影后面沙威抓住了冉阿讓,可他在前面冉阿讓救他于危難之間意識到了冉阿讓已經從之前的囚犯變成了一個慷慨善良的好人,他釋放了冉阿讓,卻因為自己執法公正的信念而選擇投河自盡。
沙威所秉持正義限制在了法律當中,過于死板。而冉阿讓的種種善行讓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觀念,最后選擇了自殺。也許他不是一個壞人,只是沒學會變通,只是死板地執行公事并且過于固執。我們也要在生活中學會變通,多方面地傾聽別人的意見,不可固執己見。
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后感5
看《悲慘世界》心口像壓了塊巨石,刻骨的愛同刻骨的恨都是支撐一個人活下去的強大動力,有一天這樣的愛或恨釋懷了倒像是人生的燈塔熄滅了,不知所措。
這大概是劇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臺詞,那樣的平和又那樣的揪心,我們大概都是活在不滿和抱怨中的'人,那些求而不得和欲求不滿每天纏著你就像被詛咒了一樣,有些心魔必須自己親手除掉才能發現海闊天空。
也是最近一些事情的發生也更讓我感慨萬千,和同事因為一些瑣碎、和沈先生因為自己的一些情緒…總是很容易被點燃原地爆炸,好在事后及時反省,劇中那個罪犯放走了一直追殺他的警察,兩個男人的戲既沒有煽情也沒有啥臺詞卻讓我淚目,是那種胸懷和氣度讓我看的慚愧,仇恨就像個牢籠其實囚禁的是自己,而愛則是那把鑰匙,解救了自己。想到曼德拉在被關押數幾十年后被釋放當領秀后說的一句話“如果不去原諒,其實說明還在牢獄之中”。
想來一生短暫,無論和誰遇到任何事,把時間的維度拉長一些,回頭再看真的不算什么,遇到的不喜歡的人,放過對方也是放過自己。
悲慘世界的電影觀后感6
看電影似乎是談戀愛的年輕人的專利,自從結婚以后我就很少走進電影院了。以前是孩子小沒時間看,現在是電視、網絡上的優秀影視劇多的看不過來。而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走進了電影院,看了一場音樂劇《悲慘世界》,頓時久違的那種來自高雅藝術的震撼瞬間傳遍了全身。
在對人性的把握上,電影清晰地關照了人在善惡面前的抉擇困難,不是無法選擇,而是身不由己。冉阿讓因為偷了一塊面包而身陷囹圄19年,正當他對這個世界完全絕望,打算做一個惡人時,主教的善意卻在懸崖邊拉了他一馬,讓他回歸到人性的自我救贖道路上。至于警探沙威,從一開始,他便是法律的嚴格守衛者,自認為是正義的化身,但是最后在冉阿讓的寬恕面前,他卻愕然發現自己的一生竟然是惡的一生,難以釋懷的他唯有用死來贖罪。這些人物的悲慘命運在作家的筆下有著夸張的戲劇性,但本質上都是人人要面對的哲學命題。電影中的唱段直抒胸臆,把人的彷徨、無助和苦難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其所宣泄的情感和思考有著很強的刺透力。
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芳汀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她在電影中的戲份并不多,只是集中的一小段,但正是這有限的時間塑造了一個悲劇女性的楚楚動人的樣態。海瑟薇從柔美的長發到剪短的碎發,從光滑的肌膚到臟黑的面龐,就在一夜間,一個年輕母親的香消玉損的故事催人淚下。她的唱段唯美地抒發了曾經少女的思春情懷,但是在悲慘的世界里,男人的欺騙摧毀了她關于愛的夢和像夢一樣的愛,其憂傷和悲哀彌漫在銀幕上,久久不能散去。這個角色就像《白鹿原》中的小娥一樣,看似是配角,其實是作品中最精彩的篇章,也是最美的生命綻放。
此外,電影在攝影上很有特點,一開頭的大俯拍鏡頭,營造了恢弘壯闊的氣勢,展現了古老巴黎的悠久面貌以及在這個環境下生活的眾生的苦難景象。之后的大量遠景鏡頭,將人物置于優美的自然景色中和混亂的世態里,其孤獨感油然倍增。每當單個人物面對鏡頭時,電影總是將臉部特寫放在畫面的左三分之一處或右三分之一處,恰好是黃金分割點的位置,讓人成為畫面的一部分,而不是畫面的中心。唯一的例外是在沙威準備跳河時,電影給了他一個臉部特寫,位于畫面的正中央,這是對他的這一行為的尊重。
盡管在這個版本之前,《悲慘世界》已經有了19個電影版本,最經典的是1935年的第一部,但是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它仍然有可被繼續改編的空間,到了那時,再回頭看湯姆·霍伯的版本,會有一個更合適的定位。但是從目前來看,這無疑是最華麗的一次創作,它所取得的成功既是電影的勝利,也是文學的勝利,還是音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