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電影觀后感范文
經常寫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寫作水平,包括語言的運用、結構的安排、主題的提煉等。觀看電影觀后感范文怎樣寫才正確?接下來給大家整理觀看電影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看電影觀后感范文篇1
我曾經讀過一篇寓言,內容大概是“從前有一位富商,他養了一盆十分漂亮的紅花,人人見了都說美麗。那位富商覺得紅花下面的綠葉不僅不好看,而且還占地方,干脆把綠葉剪下去吧,要它也沒用。就這樣那位富商把紅花下面的綠葉剪了下去,但后來到他家里的客人和朋友都不在贊美這盆紅花漂亮啦?!?/p>
有了星辰就映得太陽偉大;有了小草就映出大樹的高大;而有了泓山泉就聚成了河流。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就連雙胞胎兄弟或姐妹也是不相同的,不說性格就外表也不盡相同;每個人也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一種事或物不適合你,那也不代表所有的事或物都不適合于你。
“自卑”這個詞,早在我認識字時就從我的字典里撕去了,也找不到這個詞的解釋了。自卑是小人的表現,君子是表現不出來自卑的;自卑的哭是沒有道理的,而君子感動的流淚其解釋是完全不一樣的。每個人都不需要自卑,何必哪!你,我和大家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你有的,我也有,大家都有,你還有我們沒有的。渺小不代表無能,高大不代表偉大,正如老子說的:“事物都存在著對立面”一篇文章談到:“一位小女孩到劇場拍戲,但她卻只能演戲中的一條狗,那位女孩答應啦,而且演得非常出色?!?/p>
紅花也需綠葉映,自己現在雖渺小,但不代表未來你還渺小。
觀看電影觀后感范文篇2
凡是用來做笛子的竹子都需要經年歷冬,讓“風刀霜劍嚴相逼”,質地才能更加緊密結實,做出來的笛子才能不變樣,不走調。
文章作者孫君飛小時候認為能做成笛子的竹子也沒什么奇特的,覺得家里的木匠只是在敷衍他了事。當多年后,在賣笛人手中買笛、請教退休音樂教師解答疑惑,才知曉其中的“奧秘”——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春夏的竹子都長得太散漫,只有到了冬天,生長的環境惡劣,風霜對竹子的摧殘,使它的質地變得更加緊密結實;而這些并不是每根竹子都愿意經歷的。
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不是所有人都能成材。現在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同作者一樣,認為只要是根竹子就能做成笛子。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卻因此而無視孩子的發展順序和個體差異,覺得別人家的孩子能這樣,自己家的孩子一樣可以,認為孩子什么都能學會,什么都能學好,從而逼迫孩子學。一旦學不會學不好,那就是孩子沒盡力?!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經歷過風霜,經得起挫折,才有可能成為對社會對家庭都有用的人才。一味的提高要求只會和“拔苗助長”的結果不謀而合。
表面上一樣的東西,而實質上是不同的。我們要用心取材、分辨事物的好壞。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能光看其表面的光鮮亮麗,還要透過表面看清實質。
觀看電影觀后感范文篇3
昨晚有點空,看了個電影《萬箭穿心》,看后被劇情強烈感染,久久不能入睡!劇情和現實社會太接近了。生活中巨大無形的壓力,每個人矛盾糾結的心理,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多年之前,馬學武和李寶莉這對結婚十年的夫妻,有個共同的兒子小寶八歲。馬學武工作上的努力得到了好報,分得了單位一套房子。與多人擠多年筒子樓的一家人終于可以輕松的單獨住一套房了。但也從此接二連三的噩運降臨了這個剛剛過了喬遷之喜的女主人李寶莉身上。
李寶莉性格強勢,自始就看不起從鄉下來的丈夫,馬學武多年來一直在老婆冷嘲熱諷的壓迫下生存,對老婆早已沒了一點感情,搬家時受到搬家工奚落的他再也不想忍下去了對李寶莉提出離婚。李寶莉雖然看不起馬學武,但終究對老公有依賴,幾乎崩潰,從此更加疑神疑鬼,馬學武煩不勝煩,真的“出軌”了。李寶莉報警抓走了馬和同事周芬。馬學武受到了廠紀處分要下崗,同時也因為掃黃事件讓他的男人雄風受損,更受李寶莉辱罵,此時他的母親又無處可去投奔到了他家,李寶莉討厭老人,每天甩臉色,終致老人不堪受辱離去。好幾重壓力之下,馬學武自感無能,一氣自殺!
李寶莉傷心欲絕之時,閨蜜萬小景勸她搬離房子,說他們樓下七八條路插過來,在風水上叫萬箭穿心,住這樣的房子肯定會對房主不利!李寶莉不信這個邪,這個家不能垮,沒有文化的她無奈做了最下等能掙錢的出力工作,挑扁擔,供孩子上學!
馬小寶從小看著爸爸在媽媽的威懾下小心翼翼地生活很為爸爸不平,本就與爸爸親近的他,父親的離去對他的打擊非常巨大,怪媽媽逼死了爸爸。長大后又知道了真是媽媽報警害得爸爸,更加的恨媽媽,考上大學后宣布要與母親脫離母子關系。李寶莉又一次幾近奔潰,沒想到辛苦十年賺錢養大的兒子如此絕情,所幸在馬學武死后,和婆婆關系有所改善,這么多年婆婆看著寶莉為這個家為孩子操勞,也不改嫁,可恨之人也有可愛之處,她早已不記恨寶莉了……
影片里的細節直扎人的心窩。李寶莉手捧馬學武的遺書,里面說了不放心小寶,不放心母親,拜托母親幫自己照顧小寶,唯獨沒有給老婆留只言片語,可見他對李寶莉的恨!因為挑扁擔認識的街霸建建,寶莉好心照顧他,沒想到他卻強奸了寶莉,寶莉認為建建對自己動了情,準備與他廝守后半生時,沒想到建建卻用錢打發她走。還用不屑的神情取笑寶莉認真了。寶莉心痛大吼,我怎么早沒想到出來賣,還要干這挑扁擔的苦累活?
馬小寶敘述母親報警害了父親,之后還以一個賢妻良母型身份接納回頭浪子的父親,顯示自己寬闊的胸懷,讓父親時刻記住她莫大的恩惠,從而更加對老婆卑躬屈膝,母親更加盛氣凌人的凌駕于父親之上。所以在知道了是母親報警后更加傷心不已!導致痛下決心自殺!所以他不能原諒母親,現在已經長大了,再不想與害死父親的母親共同生活下去……
影片看下來有幾點反思。他們的婚姻問題出在哪?這樣的婚姻還有沒有維持下去的必要?夫妻雙方應該是平等互尊的關系。像劇中,寶莉的思想就是錯的,嫌棄馬學武出身低,結婚時馬學武說得會一輩子對她好,現在卻要跟她離婚。豈不知夫妻間的好是應該互相的,也就是說付出也是要有所回應的,李寶莉這么多年索取著馬學武對她的好,絲毫不覺得不妥,不但連個贊美都吝嗇于給對方,反而稍有不順意就對丈夫破口大罵,這樣的夫妻怎么能長久生活下去?馬學武備受折磨,李寶莉也不見得快樂多少,還不如離婚讓彼此輕松!
影片最后李寶莉對婆婆說的話也道出了她歷經滄桑對生活悟出的真諦!當初馬學武提出離婚時,我就同意離了,肯定就不會有后面的事了,說不定到現在我倆都會過得非??鞓?,可是……直到現在連兒子都不愿認她了。不過,現在她想通了,孩子心里有過節,她不去較勁勉強他了,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飛吧,她也該去過讓自己真正快樂的生活!
李寶莉最終想通還不算晚,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這樣沒有容人之量,暴脾氣,愛較真,從不會為別人著想的人,你們想通了嗎?
觀看電影觀后感范文篇4
從劇情來看這個報警電話很簡單,就是一個女人遭到前夫綁架,但事情似乎遠不止此。。。
電影鏡頭在有限的空間里,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盯著男主的臉在做特寫,但影片的空間感隨著男主接打電話而拉伸、延展,變得極為繁復。
畫面從各種電話間,落在公路上一輛瘋狂奔馳的汽車里,里面出現一個喪心病狂的男人和一個孤苦無助的女人。
警官阿舍爾的一個同僚那里,他剛喝了酒,正為明天出庭為同事做證而苦悶。
在那個瘋狂前夫的住處,剛剛趕到的同事,被阿舍爾命令踹門,去找“可能會有”的證據。
在這個接警電話的外間,阿舍爾一再被提醒,今天是你接線的最后一天,明天出庭后,你就能回到警隊了。
在公路上那輛汽車最終駛向的終點,一個精神病院。
《罪人》只有阿舍爾和身邊道具意義大于生物意義的一個同僚,但影片要說的事,關乎所有人。
一方是有罪的人,報警電話里的嫖客、醉漢、開車的前夫。
一方是無罪的人,報警的女人,無辜的孩子,或者是阿舍爾本人。
《罪人》的主題建立在一個反轉的基礎上。本著不能再劇透了的原則,我略過這一點。
影片的主題非常宏大,說的是誰是罪人,判斷有罪的標準是固化或者是所看到的嗎?
在阿舍爾接到女人報警電話之前,他接了幾個電話,處理方式其實是他行事作風的展示,用香港電影的語言就是,“一個霹靂刑警”。
他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明天出庭,解釋在出警期間,開槍射殺一個年輕人的事。
那個報警的女人后來在電話里說,“他肚子里有蛇”,這句話也讓阿舍爾終于明白,“我也曾經殺過人。他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殺了他,我不應該撒謊,我不應該說我是自衛。我就想,除掉一些雜碎”。
那個女人問,“他肚子里也有蛇嗎?”
有的人傷害別人是覺得別人肚子里有蛇,而有的人傷害別人是自己肚子里有蛇。
覺得別人肚子里有蛇的人,會受到法律制裁,是罪人。自己肚子里有蛇的人,先要接受道德的審判,但不一定覺得是罪人。
我們都是罪人,問題是,我們怎樣面對自己的罪?
觀看電影觀后感范文篇5
20--年12月23日下午,我去看了人生的第一部話劇,特意挑選的愛情題材,號稱是90后年輕人的“愛情圣經”,我入場之前,我就相信它不會讓我失望,經典的劇目承載著永恒的愛情觀,況且我身邊將會坐著我最摯愛的人。
我喜歡先說出我的觀點,然后去佐證我的觀點(當然千人千面,這么經典的劇目,容納的更是一個立體的世界觀,無論怎么切片去微觀的觀察,得出來的結論都是片面而又真實的,這句話,我寫在前面)。
馬路、明明、陳飛三個人的愛情,從始至終就像是一場百米沖刺,明明癡迷于陳飛的藝術氣息,目光始終沒有離開她左邊賽道的陳飛身上,馬路追求的不是終點,是他左邊賽道的明明,是那個有著打印機味道的女孩。故事一開始,就注定不一樣的跑道,他們永遠走不到一起,這種時遠時近的距離感每一刻在撕扯著追逐者的心,千瘡百孔的那種痛感不足以形容這種將心撕開,而又漸漸的愈合,轉眼又撕開的痛感。
我們在這種反復的追逐中,去傾聽他們的心聲,詩人誕生于苦痛與幸福之間,藝術贊美的往往是光明與黑暗的交際。重復出現的奔跑是兩個人面對愛情的態度,是一種拼盡全力的姿勢,他們不是無畏的,馬路一直害怕明明的拒絕,他所有的努力代表著他為這份愛情做出的改變,他所有的失去見證著他為這份愛情的付出;明明也曾絕望過,陳飛擁住她的身體,卻一而再的拋開了她的心,她的心無處安放,直至那身白衣變成了紅色,然后肆無忌憚的往下墜。我喜歡他們這種面對愛情的態度,大膽的選擇,勇敢的沖刺,不管生活怎樣,他們不曾遺忘愛情,雖然這是他們痛苦的根源,但也是他們最初的夢想。
馬路、圖拉、明明、塔娜,劇名為戀愛的犀牛,可是可憐的圖拉一生沒有一次發情期,更沒有機會交配,黑犀和白犀的區別就像是馬路和明明的跑道不同一樣。從非洲的大草原來到動物園,意味著悲劇的開始,圖拉的命運已經交到了別人的手里,只有嗅覺靈敏的圖拉和馬路在找尋的愛情的過程中,盲目而又沖動。馬路感覺自己輸給一個未曾正面交鋒的陳飛,圖拉輸給了一頭不曾謀面的公白犀牛,其實他們是輸給自己喜歡的人。
我蠻喜歡空花組里面扮演牙刷的楊佐夫,他承包了這部劇里面少有的笑點,那些慢動作的設計適當的調節觀眾的情緒,有效的松緩我們的神經,這些配角的戲本身代表著物欲橫流的社會發展和變遷,他們終將被現實改變,然后用他們的現實去改變馬路。
以上,就是我一刷《戀愛的犀牛》的感受,結合當時的情景,我想我是懷揣著其他的情感去看這部劇的,有幾句話,我決定做為末尾。
一輩子
能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
是一件極其美麗的事情
更美麗的是
無論你富有,還是貧窮
無論你高貴,還是卑微
你的喜歡從未改變
這是我昨天所能看到最好得我一面
觀看電影觀后感范文篇6
20--年第一周,我讀了心理學暢銷書《終身成長》。
該書作者是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她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杰出學者之一。
她經常為《紐約客》、《時代周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波士頓環球報》撰寫文章。
在該書中,德韋克博士講述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與成長型。
她說,我們獲得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而是受到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敗是因為自身能力有限。
他們害怕冒險,害怕被評價,遇到挑戰就會退縮。擔心自己出丑,只做能力范圍內的事,思想固步自封。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他們不怕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困難和挫折,愿意接受挑戰,而且會越 戰越勇。
他們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而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有多厲害。
書中有一段話描述了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大腦的發展變化:
很多人認為,一個人生來要么聰明,要么平庸,要么愚蠢,而且一生都不會改變。但是新的研究成果顯示,大腦更像肌肉——
它會發生改變,而且你越使用它,它就變得越強壯。而且科學家已經證實,當你學習的時候,大腦會成長,會變得更強壯。
現實生活中,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比比皆是,隨處可見。
我剛學習寫作的時候,身邊朋友經常對我說,“在單位,無論你文章寫得有多好,沒有關系,沒人賞識,也是混不上管理層。
作為老員工,你只要做好本職工作,得過且過,就可以了。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要知足常樂?!?/p>
開始,我還會反駁幾句。后來,次數多了,我發現,之所以有分歧,其實是我們之間的思維模式不同。
我總是希望自己,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多學習一些知識,多掌握一些技能,希望通過學習,能讓自己變得學識淵博,更具有競爭力。
盡管寫作不能使我職位得到晉升,但是我發現,寫作可以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的能力。
因為寫作,我需要多看書。這樣,使得我無暇顧及,生活中的雞毛蒜皮,減少了家庭矛盾。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發現自己比以前平心靜氣,思維敏捷,觀察事物,也細致了許多。
前幾天,我收拾兒子掉在地上的幾頁故事書,忽然看到,上面有幾句富含哲理的話語。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看過之后,隨手一放就算了。
但是,這次,我卻毫不猶豫地把紙收起來,并把那幾句話認真地抄在了筆記本。心想,沒準兒,下次寫文章,這些文字,或許會派上用場。
自從學習寫作,我開始了持續不斷的輸入和輸出。每當我寫不出文章時,我就知道自己輸入不夠。這時候,我會更加瘋狂地讀書,讀一些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書,從中汲取知識。
人一輩子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如果我們過早放棄學習,那么,大腦反應會越來越遲鈍,改變人生的機會,更不可能出現。
或許,有人會說,這個和思維模式有什么關系?
當然有關系。
德韋克博士認為,固定性思維模式,只是提供僅有專業技能或動力。或許,它能讓我們取得暫時的成功,但,無法幫助我們盡可能維持成功。
而這成功,也包括大腦的成長。
成長型的思維模式鼓勵我們,要持續不斷的奮勇前進,要不畏挫折,不懼困難,要付出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要比別人刻苦,才有可能保持成功。
因為越努力,大腦成長機會越多,思考越快速。
越是愛學習的人,越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大腦越聰明發達,思維越清晰活躍,人越年輕有活力。
不知誰說過,人的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學無止境,學海無涯。就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活到老,學到老。
觀看電影觀后感范文篇7
追了一路《大江大河》,追得辛苦也投入,同悲喜共命運,說聲再見,有些不舍,覺得著實是一部好劇。喜歡導演孔笙的作品,從《闖關東》《生死線》到《北平無戰事》《瑯琊榜》再到《大江大河》每一部都是值得一追的好作品??左系拇蠖鄶底髌范际菆雒婧甏?,時間跨度大,人物眾多,是眾生戲。對場面的控制,對人物的把握,對故事的展開和敘述都挺到位。會講故事,能抓住受眾心里,能引領你一直追下去。注重大場面,同樣不忽視每一個細節。著重表現主要人物,也不敷衍每一個小角色。記得導演張藝謀說過:沒有不好的演員,只有不好的導演。足見導演在影視劇演繹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樣是好劇本,好演員,怎樣呈現一部好的影視作品這就要看導演的功力。
《大江大河》應該是一部正劇,但不失輕松幽默,比如小雷家大隊,網友戲稱:雷嘿嘿領銜的鄉村版“德云社”小雷家日常真的可以追500集。雷東寶就是逗哏的,他的兄弟們就是捧哏的,就一群口,就這樣演500集也不嫌多。樸實的生活氣息,居家布置,一餐一飯,舉手投足,就像生活的記錄。鮮活的人物形象,可以感受到每位演員都投入了12分的力氣,沒有任何明星氣,盡量抹去表演的痕跡,好像就是劇中的人物,把你帶入劇中情境。比如雷東寶,從衣著打扮,到氣質眼神,都沒有跳戲感。感覺楊爍就是雷東寶,是個糙漢子,有點土匪做派;是個急脾氣,話沒說完,人已在路上;有個人魅力,一好漢三個幫,能把兄弟們聚攏在一起;會用人,能看到別人身上的長處,只要能派上用場,都是可用之人;寵妻狂魔,愛老婆的典范,一切想老婆之所想,愛老婆之所愛;硬漢也柔情,用情專一,屬要問“世間情為何物”那一波。
宋運輝性情并不可愛,有點沒意思。拘謹內向,又有點悶,有點軸。而且咱那高顏值也全讓那副大眼鏡給耽誤了,還有身上的泥土氣息,直到結尾似乎才脫干凈。怎么把一個很無趣的人演繹得有趣,觀眾愛看,還真是不容易。這里王凱的顏值是障礙,演技是助力。時不時擠鼻子托眼鏡的小動作,細膩可愛,很懷疑會落下毛病。這里已經忘了他是那個《瑯琊榜》中讓女粉們瘋狂要當王妃的靖王,是《歡樂頌》中全世界的“王妃”們都從腳崴到了脖子的趙醫生。
工農商,商界創業的代表人物小楊巡,抱著媽媽哭那場戲很是感人,也很有共鳴感。網友稱:雖然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但當下“飄”著為生活打拼的90后、80后們,也有很多像楊巡一樣對家里報喜不報憂,委屈困難都自己扛。
除了主角還有中途退場的宋運萍,離世那集估計觀眾一半哭聲一片,一半干脆沒敢看,真的是入戲太深。還有中途上場的宋運輝的媳婦程開顏,單純+萌+可愛。要說這宋運輝命還真命好,在家,姐護著,在大學,仨叔兒護著,在廠里,廠霸大尋罩著,水書記護著。連娶個老婆都是傻白甜,真懷疑把姐姐的運氣都給承攬了。
總之《大江大河》是一部好戲,可以夸上好幾集。再好的戲也有曲終人散時,最好的結局莫過于幕布落下,掌聲響起。
觀看電影觀后感范文篇8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才知道?!薄笆澜缟蠜]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主席形象深刻地這樣論述發展道路。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間改革開放已經40周年。40年的風雨兼程、40年的接力奮斗、40年的春風細雨。中國的改革開放在黨的領導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改革開放40的發展,讓中國人民的生活從貧窮到溫飽并即將邁進全面小康的新時代。我們現如今的好生活,都是來源于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體會最深的是人民生活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衣食住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也已經深深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作為一個80后的農村孩子,自身的成長過程也算是對祖國改革開放發展歷程的一種見證。
【衣】
我記得小的時候經常穿補丁衣服,媽媽也會手工縫制衣服給我們家人穿,買新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在當時那個年代,我們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于過年了。只有過年了,媽媽才會給我們做新衣服穿。也沒有人會注意到衣服的面料、顏色、款式。對比現在。每當我們走在繁華的大街上,看著過往的行人,穿著是各樣的衣服。真的是豐富多彩,五顏六色?,F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在單單追求衣服的新舊,而是追求衣服是否個性,是否時尚。
【食】
小時候在我們農村,每個家庭吃的食物差不多,除了自家地里面長的或者集體統一供應的再無差異而言。在那個年代,沒有大型超市,沒有蔬菜批發市場。經常一年到頭才能吃上一次肉,經常吃魚吃肉那是夢中的生活。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超市,疏菜批發市場比比皆是,里面琳瑯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于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得飽、吃得好,還要吃得健康。
【住】
小時候我家里的房子是那種土毛坯房。房屋破舊,一到下雨就漏水,家里的鍋碗瓢盆都能派上用場。但是當時的我們也沒有覺得有什么,畢竟大家都是這樣過的。到了改革開放的今天,大家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就算在我們農村,也很少在見到以前那種老房子了。鄉親們都住上了新型的兩層小平房。人們也從居者“憂”其屋發展成為了今天的居者“優”其屋。這在以前是根本無法想象的。
【行】
在當時那個年代,我們農村的出行方式主要依靠“11號汽車”雙腿出門。當時也有牛車、馬車等牲口車出行,但是要等到農忙或者有什么大型活動的時候才能使用。所以步行是當時最普遍的出行方式。隨著改革開放發展的不斷深入,我們農村也逐漸有了自行車、摩托車、拖拉機,直到現在的家庭轎車也是屢見不鮮。
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時代變遷的一種體現。回首過往,我們的祖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艱苦奮斗與不懈努力,社會總體建設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顯著提高。